
摘要: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傳入我國,對我國養豬業造成了巨大損失。經過一年的努力,疫情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要想徹底清除該病仍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到目前為止,近幾年間發生的數起非洲豬瘟疫情大多與生豬調運有關,疫情有反彈的風險,形勢依然嚴峻。面臨疫情的影響,養豬業的長久出路是實施轉型升級,逐漸走向規范化、科學化,朝著適度集約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非洲豬瘟;豬:養殖:轉型
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感染家豬和野豬。感染后臨床表現為高熱、食欲廢絕、皮膚以及內臟器官出血,死亡率高。該疾病緣起于非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2018年傳入我國,對我國生豬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嚴重影響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本文就非洲豬瘟的流行、防控及我國養豬業面臨的問題作簡單的闡述。
1 非洲豬瘟流行現狀
非洲豬瘟起源于非洲,1921年該病在非洲東部的肯尼亞首次被報道,疫情陸續蔓延至歐洲、南美洲、歐亞交界等地區;2007年傳入亞美尼亞、俄羅斯等,2012年傳入烏克蘭;隨后,白俄羅斯、波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意大利相繼報道非洲豬瘟疫情[1]。
2018年8月,我國遼寧省沈陽市首先報道了非洲豬瘟疫情。到目前為止,在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發現了176起疫情(表1):其中2018年發生疫情99起,2019年發生疫情63起,2020年報道發生疫情14起。近期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絕大部分與違法違規調運仔豬、種豬有關,所涉及的生豬沒有佩戴耳標、沒有動物檢疫證明,其中還有9起使用到應該備案而沒有備案的車輛,還有4起涉及不法商販借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易。從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的暴發與流行情況看,2018年年底是疫情大暴發時期,疫情在2019年逐漸得到控制,呈散發。2020年疫情有反彈趨勢,與違法違規調運有關。
2 我國非洲豬瘟防控工作
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工作按照“早、快、嚴、小”的工作思路,聯合各部門對養殖場、屠宰場、交易市場等進行排查,及時上報、及時處置。通過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控。當疫情發生時快速劃定感染區和受威脅區,撲殺感染家豬和野豬,對所有動物尸體和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疫區徹底清潔并消毒(常使用氫氧化鈉、復合亞氯酸鈉和二氧化氯等消毒劑)[2],同時開展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判斷可能的感染來源和可能的擴散范圍,對受威脅區進行排查、監控。對及時上報、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養殖戶給予一定的生豬撲殺補助。
為切實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各級動物疫病防疫部門制定了《非洲豬瘟疫情應急處置指南》,從疑似疫情的處置、疫情確診、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及消毒等做了詳細的介紹,并建立疫區解除封鎖評估驗收及屠宰場恢復生產評估的標準。
3 我國養豬業面臨的挑戰
無論是在非洲豬瘟流行地區還是新發地區,疫情的暴發和流行都會對發病地區產生嚴重的經濟影響,非洲豬瘟不感染人,不會對人的生命構成直接威脅,但其對肉品供應及食品安全會帶來嚴重的影響。在很多地區,尤其是牛肉、羊肉生產、消費比較少的國家,豬肉及其產品是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豬能在相對較短的生產循環中將普通的糧食作物資源和農業生產中的副產品轉化成高質量的蛋白質。疫情導致大量豬死亡,生產能力急劇下降,大大降低了豬產品的供應能力。防止疫情蔓延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非洲豬瘟根除難度極大,從發生過疫情的國家看,往往需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將該病根除,稍有疏忽,疫情將再次發生。野豬作為自然宿主,其活動范圍大,一旦進入感染循環鏈,大大增加防控和根除的難度。
4 養豬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我國是世界畜禽第一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養殖安全關系國家糧食安全,我國畜禽飼料占糧食總消費的一半以上。再者,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養豬業是肉供應的重要源頭,藥物殘留、非法添加劑及豬源性人獸共患病(豬鏈球菌病、豬口蹄疫病等)問題突出。還有養豬糞污排放對環境的污染是一重大問題,糞污未被有效資源化利用[3]。農村目前以小規模飼養、散養方式為主,生物安全措施不高。商業化飼養模式下,養殖場能采取嚴格的衛生措施,保障自養豬群不受非洲豬瘟感染。但在農村,仍然沿用散養的傳統飼養方式,往往很難防止生豬運輸車輛、工具等的接觸。此外,散養戶防范意識較低,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等。
總的來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老病未消滅,新病又來,人獸共患病危害嚴重;飼料利用效率低,飼料安全問題突出;糞污污染嚴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現有養豬設施設備差等問題。養豬業的出路是發展生豬健康養殖,實施養豬業轉型升級,走規范化道路,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5 小結
非洲豬瘟疫情目前在菲律賓、朝鮮、中國等各國流行,因為缺乏有效、安全的疫苗和治療藥物,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非洲豬瘟疫情給中國生豬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根據統計,從2018年8月我國首次報道疫情到目前為止,已淘汰超過119萬頭生豬,而且有野豬感染的情況,疫情處置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4]。2020年各地政府支持生豬養殖,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但面對疫情壓力,首先應做好消毒工作,發生過疫情的養殖場(戶)建議先空欄一定時間隔離徹底消毒,養殖戶不能盲目進行復養;應學習疾病的預防和飼養相關知識,做好隔離、消毒等措施,向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落實預防為主的方針。
在這場疫情的影響下,養豬業的轉型升級已成為必然,在規模、管理以及疫情防控能力上較差的養殖場被疫情所淘汰,各養殖場(戶)開始重視生物安全措施,逐漸走向規范化、科學化,朝著適度集約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玄福,向海鵬,劉春伶,等非洲豬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討[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20,40(2):43-44
[2] 防控非洲豬瘟恢復生豬生產關鍵技術(4)規范實施消毒及污染源消除[J]湖南農業,2020(4):26-27
[3]陳煥春,李成林,當前我國養豬業轉型升級的思考與建議[J]今日養豬業,2018(2):52-55
[4] 寇濤,后非洲豬瘟時期福建省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考[J]中國豬業,2020,15(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