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牛養殖周期較長,在飼養管理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外科疾病,如牛創傷性心包炎、瘤胃積食、皺胃變位、角折,對牛生產性能可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可導致病牛死亡。本文對牛常見的外科病的發病原因、癥狀、診斷方法和治療措施進行綜述。
關鍵詞:牛;外科疾病;治療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牛肉及相關產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促進了牛養殖業的發展。與傳統的養殖方式不同,我國牛養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集約化和規模化的養殖方式成為牛主要的養殖模式,但隨著牛養殖數量和密度的增加,牛疾病頻發,給牛養殖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牛外科疾病是一類在日常生產中常見的疾病,該類病不具有傳染性但對牛個體損害極大,可影響牛的增重和產奶等生產性能,嚴重時可導致病牛死亡[1]。本文對牛常見的外科病的發病原因、癥狀、診斷方法和治療措施進行綜述,為獸醫臨床上相關疾病的診治提供參考。
1 牛創傷性心包炎
在牛采食后,有時尖銳的金屬異物隨牧草或飼料進入牛的網胃,由于網胃結構呈蜂窩狀,因此網胃收縮時可導致異物卡在蜂窩狀結構,刺傷網胃壁引發炎癥,當異物穿透網胃壁和膈肌后可傷及心包,引發創傷性網胄心包炎。當繼發細菌感染后,可發生化膿性心包炎。在患病早期及時確診并進行抗菌和消炎與手術治療,炎癥可逐步消退;若病程轉為慢性則心包腔內有大量纖維蛋白沉積于心包壁層和臟器層,形成肉芽組織并機化,心包層形成纖維性瘢痕組織,膿液蓄積量減少,心肌活動受限,隨后形成縮窄性心包炎[2]。
1.1 臨床癥狀
當異物損傷網胃時牛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前胃遲緩、精神沉郁、弓背、四肢集攏于腹下,肘頭外展,肌肉震顫,不愿俯臥,下坡和臥下時表現謹慎,壓迫或叩打劍狀軟骨呈現疼痛反應。發生創傷炎初期,病牛心包有摩擦音,心包腔內大量液體滲出后摩擦音消失出現拍水音,滲出液體增多后拍水音消失。叩診病牛心區濁音區擴大,心動速度增快,靜脈回流障礙導致頸靜脈高度怒張。淋巴回流障礙導致病牛頜下、頸下皮膚皺褶水腫。穿刺心包有紅黃色或灰黃色混濁,含有纖維素片的惡臭腐敗。發生廣泛的胸膜炎或肝臟、脾臟和肺臟膿腫時可出現張弛熱及一系列并發癥。
1.2 診斷
可根據病牛的癥狀以及心區聽診和叩診結果進行初步判斷,結合心包穿刺和B超檢測結果即可區別。
1.3 治療
在患病早期,可使病牛置于前高后低的位置,促使異物退回到網胃內,使用鹽酸普魯卡因青霉素300萬IU和鏈霉素400萬IU分兩次肌肉注射,防止細菌繼發感染。也可將磁鐵投入牛的網胃中結合抗生素進行治療。對于化膿性心包炎需進行細胞切開引流術(急性化膿性心包炎)、心包切除術(中晚期化膿性心包炎)進行治療。
2 瘤胃積食
瘤胃積食是由于牛前胃收縮力減弱、采食大量難以消化的飼草或容易體積變大的飼料所致,常引發急性瘤胃擴張、瘤胃容積增大、內容物停滯、瘤胃運動和消化機能障礙。發生脫水和毒血癥。瘤胃積食常見于采食大量的青草、苜蓿、甘薯、胡蘿卜等飼料,或饑餓后采食大量的稻草、豆秸、花生秧和甘薯藤等,未及時飲水造成消化不良,也可因采食大量的谷物、豆餅、花生餅、棉籽餅等后又大量飲水導致飼料膨脹[3]。
2.1 臨床癥狀
在瘤胃積食初期病牛精神不安,常回顧腹部,有時可見后肢踢腹。隨后病牛出現不食、不反芻、弓背、不斷起臥,有時出現呻吟,便秘,糞便呈干硬的餅狀,有時發生下痢。有的病例可出現嘔吐或鼻流糞水。病牛外觀腹部明顯膨脹,瘤胃背囊有少量氣體,觸診瘤胃內容物堅硬,拳壓留痕,聽診瘤胃蠕動音減弱或消失,腸音微弱。在患病晚期,病牛呼吸急促,脈動過速,四肢、角根和耳發涼,眼球下陷,可視黏膜發紺,衰弱后臥地不起,陷入昏迷狀態。
2.2 診斷
根據臨床的視診和觸診即可確診,患病牛過食后發病,瘤胃內容物充盈且堅硬,食欲和反芻停止。
2.3治療
該病的治療原則為恢復前胃的運動機能,促進瘤胃內容物運轉,消化積食,防止脫水和中毒。輕型的病例可使用硫酸鎂或液體石蠟等藥物進行治療。嚴重瘤胃積食的病例往往藥物治療無效,應進行瘤胃切開術取出內容物沖洗胃腔。
3 皺胃變位
正常的皺胃位于腹腔和瘤胃與網胃的右側,皺胃通過瘤胃下方移至左側腹腔或瘤胄壁左側,皺胃向后上方順時針扭轉位于瓣胃后上方、肝與右腹壁之間稱為右方變位。左方變位常見于產后的奶牛和水牛,公牛和牛犢極少發生,右方變位可見于各性別的牛。皺胃變位與皺胄遲緩或皺胃機械性轉移有關[4]。
3.1 臨床癥狀
皺胃左方變位通常發生于產后數日,1~2周出現癥狀。患病初期病牛厭食,有時完全拒食,大多數患病牛拒食精料,病牛排便量較少,排便遲滯,有時可出現一過性腹瀉,有時便秘和腹瀉交替,糞便多呈灰綠色的糊狀或油灰狀,部分牛可出現腹痛和瘤胃鼓氣,奶牛產奶量下降。在病牛左側11肋間聽診可聽見異常的皺胄音,瘤胃蠕動音減弱,叩診左側腰旁窩可聽見高朗的叮當音或鋼管音。體型較小的牛直腸檢查時可在左側摸到皺胃。
皺胃右方變位多發生于牛產后數周,以瓣皺胃孔附近為固定點發生扭轉,急性扭轉呈180~270°,幽門完全阻塞,胃酸和液體急劇,隨后發生脫水、堿中毒和休克。臨床上常見病牛突然發生腹痛,踢腹,背下沉,心跳加速,飲欲增加,瘤胄蠕動減弱,糞便呈黑色柏油狀,右腹部和左腹部腫脹,觸診可聽見振水聲,右腹部叩診可聽見叮當聲或鋼管音,直腸檢查時可在右腹部觸摸到膨脹的皺胃。
3.2 診斷
牛的皺胃變位需結合患病牛的臨床表現和現場檢查進行診斷,根據病牛腹部診斷情況、聽診和叩診是否存在叮當音或鋼管音等進行即可判定。必要時還可進行直腸檢查或穿刺檢查。
3.3 治療
皺胃左方變位可使用滾轉復位法進行治療,但該方法治療后病牛容易復發。手術治療是治療牛皺胃右方變位唯一的方法,治療左方變位時也具有較高的治愈率.常用的手術方法有左肷窩部整復縫合固定法、右肷窩部整復網膜固定法、左右側整復網膜固定法和仰臥復位縫合固定法。
4 角折
角折是一類在牛、羊等有角反芻動物多發和特發的疾病,引發角折主要原因是動物在發情期角斗、奔跑跌倒、撞擊或高處墜落等導致角出現損傷。此外人為操作,如保定時僅將角拴在固定架或其他固定物時動物掙扎后造成[5]。
4.1 臨床癥狀
根據病牛角折的癥狀及受傷的部位將其分為角鞘破裂、角殼脫落、高位角折和低位角折四類。角鞘破裂可見角鞘表面有裂痕,角的生發層表面出血,角突骨質上可出現骨裂或骨折,有時破裂的組織被污染從而出現化膿癥狀,角鞘保留的角突不全骨折或全骨折,叩打角鞘或握住角鞘時病牛表現出疼痛感;角殼脫落是指牛角鞘活動甚至完全脫落可取下,同時損傷角根部軟組織,角突部骨質表面混有大量含血液的滲出物,隨后常出現化膿性滲出物,角根部疼痛、灼熱,病牛頭部向病側傾斜;高位角折是指角折的部位在角全長的1/2處以上靠近角尖處,可見角折處動搖或連同角鞘完全分離,角折處可流出血液;低位角折是位于角全長1/2以下靠角基部發生角折,是一種最為嚴重的角折,較多位于角突頸部,部位越低癥狀越嚴重,可見損傷的角血管流出大量血液,有時可傷及額骨,患病時間較長的病牛還可出現細菌繼發感染導致化膿性額竇炎、化膿性腦膜炎等。
4.2 診斷
患病牛出現上述癥狀即可確診。
4.3 治療
角鞘角折應將角鞘取下或切除,病處敷上抗生素并加以包扎,5~6d更換一次繃帶。角高位或低位角折應進行角修補術,先將患處止血,用骨鋸修正殘緣后處理好角突腔,用固齒粉填塞,最后在外加上瀝青或包扎瀝青繃帶。
5 結語
相比于其他家養動物,牛養殖飼養周期長,成本較高,因此在養殖中出現疾病極易造成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牛外科疾病通常是由于在牛養殖過程中錯誤的飼養管理模式或忽略了環境中可導致牛損傷的外因,由此給牛造成傷害造成外科疾病。因此,在牛飼養過程中,養殖場或養殖戶應剔除牛舍及相關養殖環境中可能會對牛造成損傷的因素,降低牛外科病的發病風險。此外,牛的飼喂和養殖操作也與牛外科病有著密切的關系,這要求養殖人員應熟悉牛的生長習性,控制好牛群密度,采取分欄飼喂的方式,做好各階段牛飼料的營養配比,做好特定階段牛的護理工作,從而降低牛外科病的發病率。對于牛群中出現外科病的病牛應采取隔離飼喂,根據患病癥狀和相關的診斷結果做到精準診斷,并及時采取適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在牛外科病的治療時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應由從事大動物外科手術的專業獸醫人員進行操作,切勿自行盲目效仿和處理。在處理前后應做好患病部位的消毒工作,手術后做好抗菌消炎工作,防止繼發感染。牛外科病是一類不具有傳染性且以個體發病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牛發生該病與飼養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養殖人員應做好相關疾病的防治工作,避免牛發生外科病,保證牛養殖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牛桂鋒,牛群常見疾病特點與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7):69-70
[2] 寧多武,牛創傷性心包炎臨床癥狀及診斷方法[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9):152-153
[3]李芳琴,治療牛瘤胃臌氣的措施與效果[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12):24-25
[4]王錄和,牛皺胃變位的診療體會[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11):95
[5]王進修,桃花散治療耕牛角折[J]中獸醫學雜志,199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