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的余溫還未減退,南昌飛行大會又接踵而來。如今,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親臨航展現場,一睹航空與飛行的神奇魅力。而航展現場,最令人神往的,無疑是精彩刺激的特技飛行表演了。很多國家都有特技飛行表演隊,遇有重大節日或特殊紀念活動,便凌空展翅、一展雄姿,給觀眾們帶來美妙的視覺盛宴。當然,特技飛行表演隊不僅好看,對所在國也有著重要意義:既可以顯示本國的航空與軍事實力,又能展示飛機優異的飛行性能。對普通觀眾來說,觀看飛行表演時大都是看個熱鬧,對于其中的特技動作,往往一知半解。
特技飛行時,飛機會沿橫軸(俯仰)、縱軸(滾轉)和立軸(偏航),在三軸空間進行綜合旋轉飛行動作。其中最基礎的動作造型有9種:直線、轉彎、滾動、螺旋、縋頭機動、尾滑機動、筋斗、S形、8字形、滾轉(快慢滾、正滾、倒滾),在實際飛行時它們可以組合形式數千種特技動作。從動作的復雜程度和難度來說,可分為簡單特技、復雜特技和高級特技。飛行表演有單機、雙機、四機、五機、六機、八機、九機編隊動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認識幾種經典的特技飛行動作。

鐘形機動也叫貝爾機動。就是飛機在進行尾沖機動時,垂直爬高至頂點;當垂直上升的速度為0時,通過調整機體姿態,使飛機以機尾為旋轉軸心,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快速的機頭轉向。從地面看去,這時機頭的轉向軌跡猶如鐘表的指針一般,圍繞機尾旋轉,所以該動作被形象地稱之為鐘(表)形機動。
這一動作首次出現是在1988年的范堡羅航展上,當時蘇聯試飛員克沃丘爾駕駛米格-29OVT首次公開展示了這一機動動作。相較于常規的改變飛行方向的機動動作,如筋斗、盤旋等需要的轉彎半徑較大、飛行時間較長,鐘形機動可快速改變飛行方向,咬住敵機,是近距格斗的致命招法。

桶滾動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美國人丹尼爾·馬洛尼首次完成了這個動作。它不僅是飛行特技動作,也是一種攻守兼備的復合機動動作,具有較強的實戰意義:用于機炮格斗防御時,飛機在作桶滾時舵桿配合的不同,可使其以螺旋線方式完成滾轉,使得尾追的敵機難以預測飛行軌跡和瞄準;而在追擊進攻中,可在飛行速度過快時時,調整自己的飛行狀態,方便進行下一次攻擊。尤其是對付多架敵機時非常有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一特技動作曾挽救過無數飛行員的生命。

該動作是以一戰德國王牌飛行員殷麥曼的名字命名的。一戰中,福克E系列飛機的出現大大加強了德國的空中力量,德國飛行員駕駛這種飛機既能很快瞄準目標,又能對目標進行俯沖攻擊。在這種飛機出現后的半年內,協約國飛行員的傷亡率非常驚人。在此期間,尖子飛行員殷麥曼創造了聞名于世的殷麥曼翻轉。之后一年時間里,他憑借這一動作,擊毀了至少15架英軍飛機。
殷麥曼翻轉又稱半筋斗滾轉,本質上是一個半筋斗接一個半滾轉。飛機在完成殷麥曼翻轉動作后,通常會在喪失一定飛行速度的情況下,換來高度優勢和與之前相反的飛行方向。飛行時,飛機先按照平飛進入正筋斗,在完成半個筋斗后(即達到筋斗的頂點時),飛機轉為做半滾動作,并由倒飛姿態重新轉入正飛。

這是一個對飛機和飛行員操作水準要求都很高的動作。從飛行軌跡上看,飛機以很陡的軌跡呈小半徑螺旋下落姿態,很像在空中旋轉飄落的樹葉。這個動作出現的時間是在20世紀初,而當時螺旋還是致命飛行事故的主要原因。
那時人們認為,一旦飛機進入開瓶鉆式的螺旋,就不可能改出。但在1916年9月24日,康斯坦丁·阿丘羅夫駕駛一架紐波特-21型飛機徹底打破了這一說法。他在2000米高度上有意使飛機進入螺旋然后再成功改出,此后俄羅斯軍方就建議在飛行學校中加入螺旋改出訓練內容。今天,螺旋改出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在特技飛行競賽中更是屢見不鮮。

這個動作乍看上去有些像筋斗,但和筋斗存在明顯區別。其實際上是飛機以很小的半徑在作筋斗,看起來就像是以較低的速度繞著自己尾巴翻了筋斗。1995年俄羅斯特技飛行員弗羅洛夫在巴黎航展上駕駛蘇-37首先完成了這一動作,當時有不少人把它稱作弗羅洛夫輪盤。
那么為什么這個動作被稱為庫爾比特?有一種說法這樣解釋:庫爾比特是一種古代印度的兵器,外觀是一種內部帶利刃的環形兵器,而該特技動作的軌跡仿佛向內的環形利刃一般。需要說明的是,普通飛機可完成不了這一特技動作,只有帶推力矢量的噴氣式飛機才行。

這個動作中,飛機先從平飛轉入垂直向上,然后逐漸減速,機頭緩緩向一側擺動,從豎直向上位置漸漸進入水平繼而轉入垂直向下,最后俯沖退出。整個錘頭機動的看點在于,飛機在上升、倒轉和俯沖的全過程中,整個機身平面基本保持在鉛錘面內,這也是該動作的難度所在。
錘頭機動動作由德國飛行員杰哈德·菲茨勒于20世紀20年代創立。從軌跡上看,其飛行曲線有點像鐵錘的錘頭,故而得名錘頭機動。在二戰的空中格斗中,錘頭機動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為在高點機頭指向緩慢變化的時候,飛機就像是掛在空中不動,那會成為敵機極好的靶子。但在特技飛行表演中,這個動作卻因足夠炫目而讓人驚嘆。

眼鏡蛇機動是著名的過失速機動動作,由普加喬夫駕駛蘇-27戰斗機首先試飛成功。1989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著名試飛員維克多爾·普加喬夫第一次在世人面前表演了眼鏡蛇機動,震驚全場,因此這一動作又被稱為“普加喬夫”機動。當時,普加喬夫展示這個動作時并未事先通知主辦方,以至于許多現場專業人士看到機頭猛地仰起達到過失速狀態時,都認為飛機出了致命故障,即將墜毀。但結果飛機很快低頭又改為平飛,平安無虞。
眼鏡蛇機動過程中,飛行員先是駕機水平飛行,然后突然快速向后拉桿使機頭上仰至110。-120。,形成短暫的機尾在前、機頭在后的平飛狀態,活脫脫一條仰頭發威的眼鏡蛇;隨后飛行員再推桿壓機頭,使飛機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狀態。整個過程中飛機總體飛行軌跡大致保持水平,上下起伏不大,這才算是一個完美的眼鏡蛇機動。

該特技飛行動作是一名叫萊維斯曼的飛行員首創的戰術動作,是以30。仰角讓飛機迅速躍升,升到最高點、速度接近0時,再進行180。倒轉向下俯沖。在飛機對地突擊時,萊維斯曼動作可以快速實現對目標的二次打擊。需要說明的是,萊維斯曼動作一般是在300米以下的高度進行。
從飛行軌跡上看,萊維斯曼動作實際上就是一個并非在鉛垂平面,而是在50。-60。的斜面上完成的錘頭機動。如果是直升機來完成該動作,其幾乎可以無半徑原位轉彎。不過,飛行員在做動作時,身體會處于超重狀態。這種情況下人體會產生一系列不適反應:爬升角度越大,身體受到的壓力也就越大,會影響飛行員操作飛機的動作。特別是在空中倒轉時,要求飛行員操作必須準確及時,如果倒轉動作過早,會出現較大的轉彎半徑,達不到戰術效果;而如果倒轉動作稍晚或操作出現誤差,飛機則有可能墜落,風險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