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疫情常態化影響之下,各行各業面臨投資、就業、外部市場環境、人員流動等諸多考驗。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市場動向對產業發展、態勢影響尚不確定。交通旅游融合發展作為美好生活的探索。發展不平衡的協調者,發展不充分的提供者,將成為“十四五”期間拉動經濟,促進內需,實現產業融合,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種路徑。
關鍵詞:交通旅游融合;拉經濟;促內需
1.交通旅游發展現狀分析
1.1交通旅游覆蓋實現較大提升
截止2020年底,阿拉善盟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路網規模不斷擴大,公路總里程達到10971km,總規模突破10000km大關,公路網密度達到4.06km/100km2。盟內主要景點全部實現等級公路全覆蓋。依托特色景點、開發主題旅游線路10余條,將優質旅游景點串珠成鏈,充分發揮公路對文化旅游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了文化旅游景區“點線結合、相互帶動”的發展格局。客運班線、農村客運服務網絡、通達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采取客運、公交、通勤、預約等方式,實現31個蘇木(鎮)和199個嘎查(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車全面覆蓋的既定目標,有效支撐保障鄉村特色旅游發展、有效提升對周邊地區的客流吸引。
1.2交通旅游富民工程效果顯著
“十三五”期間,阿拉善盟深入開展交通扶貧工作,農村公路建設成績斐然,完成農村牧區公路新改建項目251個,新改建2458km,同時在“建管養運”各個方面不斷提升和完善,全盟農村牧區路網結構明顯改善。打造騰格里“區域旅游環線”,在帶動當地旅游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出行和企業發展提供了交通保障。截至2020年末,全盟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的農村牧區公路網絡,盟內主要景區知名度不斷提升,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遞增。
1.3綜合交通、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體系、產業支撐有待完善和提高
阿拉善盟周邊毗鄰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除公路交通外,鐵路、航空銜接性嚴重滯后,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旅游產業對外界客源市場的吸引力。阿拉善盟幅員遼闊,出行時效、銜接性低,各景區景點間的交通切換慢、耗時長,目前阿拉善盟內部3A及以上景區共17個,其中位于城市內部的5個,既有公路連通的6個,雖然景區公路連通全覆蓋,但高等級公路銜接不足,對未來提升景區吸引力,促進旅游資源開發和規模化、可持續化文旅經濟發展支撐方面有待提升。
1.4交旅融合發展聯動體系機制不夠完善
目前交旅融合發展僅表現為文旅和交通部門之間的配合協同,缺少多部門聯動和配合機制;各景區、景點之間的聯動效果差,在共同引流、聯動營銷等方面配合度較低;交旅融合配套政策和機制不夠完善。融合推進流程和主體不明確,未能形成強有力的宏觀發展和規劃引導,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不完善、文旅產業(旗、區、縣)內部產業發展結合不緊密,不暢通,共同引流能力欠缺。同時,在交通旅游融合項目用地、建設、運營等重大問題上未能形成統一推進機制,相關交旅融合保障政策及資金也有待完善和保障。
2.對策建議
著力推動交旅融合政策出臺,加強頂層設計,強化阿拉善盟旅游核心市場,差異化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完善阿拉善盟特色交通旅游體系。緊緊圍繞將阿拉善盟打造成“內蒙古自治區文旅副中心、地市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發展定位,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對主要文化景區的覆蓋,提升交通服務對沙漠文化、草原文化、駱駝文化、航天文化、石文化旅游發展的支撐,促進旅游交通產業多元融合發展,強化交旅融合核心市場,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線路,完善文旅集散體系,加快特色旅游村鎮建設。強化外部旅游交通輻射,打通盟內主要旅游通道,實現人文景觀差分覆蓋,構建立體化文旅與交通融合發展體系,在推動戰略性支柱產業方面貢獻交通運輸力量,培育交旅融合產業真正成為阿拉善盟新的經濟增長極。
2.1政策引領,引導交通旅游融合發展
推動交旅融合政策出臺。依托《阿拉善盟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21—2030年)》以及《阿拉善盟“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業發展規劃》,分析內在需求與外部動力,打破交旅融合、文化旅游內部結合不緊密的窘境;因地制宜,統籌相關發展規劃,梳理和確定重點發展方向和重點項目的優先級;明確交旅融合發展依存性、必然性,推動出臺交旅融合發展地方政策及辦法,提出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明確交旅融合推進流程和部門責任,以及在用地、資金等方面保障等。完善交旅融合負責機制。形成由主要部門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全面覆蓋、有效管理、可靠落地”的層層推進機制,對交旅融合發展中可能涉及的用地規劃、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重大問題,進行統一協調推進。明確交旅融合的各部門工作職能、各階段領導主體,共同引流,相互協調,差異發展,為地區交旅融合提供保障機制。拓展交旅融合融資思路、交旅并重統籌指導發展。推動盟政府牽頭,出臺相關政策重點支持交旅融合重點項目,通過貸款、融資、專項債等多渠道滿足資金需求;吸納民間資本投入阿拉善盟交旅項目建設,盤活交旅融合項目自身和交旅融合產業市場。
2.2精品項目,推廣交通旅游全域發展
打造精品交旅融合產品、打造盟內全域旅游發展。充分發揮重點建設帶動和輻射作用,強化和依托交旅融合概念品牌、龍頭產品帶動區域協同發展。以公路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串聯重要景區,完善通景公路建設,形成區域旅游集聚區,對集聚區內各景區實現“快進、漫游”的旅游體系,以實現“以交通為助力,促進旅游資源融合”。依托良好既有交通資源布局,打造賀蘭山西麓綜合旅游區,以高等級公路促進區域交通與旅游資源融合;深入挖掘歷史元素,如駝鹽古道、草原絲綢之路等,通過交通展示阿拉善盟悠久濃厚的特色文化,打造交旅融合精品項目。統籌全盟交通、旅游項目建設和旅游產品開發、穩步推進觀光類、人文類旅游產品的不同交通覆蓋,形成類型多樣、譜系完整、彰顯特色的覆蓋全域的旅游體系;發揚交旅融合區位優勢、打造交旅融合廊道發展。按照“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巴經濟走廊綜合交通通道”構想,將胡楊林、夢幻峽谷等旅游景區融入“沿邊經濟帶”,通湖草原旅游區、巴丹吉林沙漠等旅游景區融入“沿河西走廊經濟帶”,廣宗寺(南寺)生態旅游區、賀蘭山福因寺(北寺)旅游區、騰格里達來月亮湖沙漠生態旅游區、騰格里沙漠天鵝湖生態旅游區、巴彥木仁蘇木“大漠小鎮、黃河漁村”、金沙堡地生態旅游區、金沙蒙古大營度假區等旅游景區融入“沿黃河沿賀蘭山區域經濟帶”;強化交通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破旅游規劃區域限制,開創交通廊道模式帶動沿線旅游。依托現有旅游規劃,重點建設“環賀蘭山風景廊道”、“黑河文化景觀廊道”以及“大漠歷史文化廊道”,完善交通配套設施,利用交通帶動全域旅游資源的集聚。
2.3覆蓋交通網,保障交通旅游輻射發展
打造盟內旅游交通通道。加快推進G213、G331、G628等公路興建及改造工程,強化盟內3A級及以上景區高等級公路通達性,逐步實現盟內重點景區高等級公路覆蓋。強化旅游集散區、重要居民點、交通樞紐建設,完善景區出入道路和觀光道路,提升盟內主要景區交通便利性。強化域外旅游輻射范圍。依托周邊鐵路、高等級公路、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打造面向陜甘寧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全面提高域外的通暢便捷性;加強和發掘火車站、通勤機場周邊高等級公路銜接,提升城市交通疏運水平及既有通勤機場的旅游服務功能。強化國際跨境旅游輻射。強化阿拉善盟對國際旅游的吸引力,持續推進中蒙跨境旅游線路建設,開發邊境旅游項目。打造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加速打造中蒙跨境旅游線路品牌。
2.4豐富交旅市場,強化交通旅游特色產品
構建多元旅游交通體系。積極推動中心旗區、交通樞紐等游客集散地直達核心旅游景區的旅游專線建設,進一步探索開行盟內重大旅游景點之間多種串聯組合方式的旅游巴士服務可能性;城區范圍內提供多種觀光交通方式,嘗試開設城市觀光巴士,建設大漠觀光帶、最佳胡楊攝影帶等品牌公路;對適宜開展低空飛行的項目,建設空中觀景廊道;在游客主要集散地增設公立旅游專線包車服務,滿足游客出行個性化多層次旅游需求。
開發鄉村旅游特色產品。依托阿拉善盟內既有的農村招呼站、客運站(亭)等鄉村交通設施,以交通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挖掘盟內各地的民俗文化、鄉村景觀,推進一批特色鄉村旅游小鎮建設,以既有鄉村公路為基礎,優先發展交通資源便捷區域。開展以“交通巨變”“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農村牧區旅游產品,展現不同時代的公路對鄉村旅游的促進作用,開發相關交通旅游產品,體驗從駱駝到飛機變化下的阿拉善盟鄉村風情。
推廣盟內公路自駕旅行。加強文化產業宣傳,結合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會、阿拉善奇石觀賞文化旅游節、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節等文化旅游產品,推動大漠自駕產品發展;完善自駕中心布局,在機場、火車站設立租車還車點,提供多種自駕路線規劃服務;完善自駕基礎設施,重點打造自駕觀光帶,增設越野e族主題營地等多個自駕車營地,強化自駕應急措施保障。
2.5規范融合,提升交通旅游管理水平
貫徹落實國務院、自治區、盟委行署關于加強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方面的規定、辦法、意見,進一步加強阿拉善盟旅游市場監管,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建立健全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機制和旅游投訴統一受理機制,保障旅游者、旅游經營者及旅游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游客滿意度。
明確交旅融合管理體制。梳理和理順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體制和機制,積極探索交旅融合產業相關政策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新途徑。以文旅部門為主導,企業參與交通旅游融合產業,提供優質管理服務,實現產業發展共贏,激發從業企業和人員創造力,確保交旅融合發展的效率。針對具體項目實施,明確各交旅融合項目領導主體,因地制宜地確立規范,建立差分管理、運行體制。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的基本框架下,確保發展有活力、運行有效率。
強化交通旅游市場監督作用。鼓勵交通行業組織積極參與行業治理,吸引交通、旅游相關企業進駐盟內交旅融合項目;引導社會組織依法自治、規范自律,拓寬公眾參與交通治理渠道;研發交旅相關服務,結合交通、旅游行業信用機制,構建交旅市場管理規范,通過民眾監督完善信用評價制度;加強失信懲罰和守信獎勵力度,樹立對交旅融合市場的有效監管;推動信息公開,建立健全公共監督機制。
加強交旅從業人員培訓。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素質教育,培育高水平人才。包括政治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重點提升景區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提高服務技能專業度、普通話水平和禮節禮貌;開展公交車、出租車司機文化旅游服務意識及服務標準培訓等。建立長期培訓、長期教育機制,選擇具有發展潛力的交通、旅游人員參加專業化、高層次的進修學習,多渠道構建交旅融合項目管理層,實現交旅融合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