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綜合廣東省封開縣某花崗巖礦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分析采礦終結的9段邊坡,預測終結1號排土場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可能性較大;采場邊坡和2號、3號排土場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可能性為中等;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和土地資源影響嚴重。劃分4個重點防治區域(A-1、A-2、A-3、A-4)和一般防治區(C),提出幾點防治措施。
關鍵詞:花崗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分區治理;綠色礦山
引言
廣東省封開縣某花崗巖礦礦山生產建設規模1100萬m3/a,屬于大型礦山。區內居民住戶零星分布,無中型或大型基礎設施,也無重要水源地,礦區1km內無自然保護區或旅游景區。礦山壓占、毀損土地面積222.23hm2,土地類型有林地(169.31hm2)、其他林地(38.35hm2)、水田(2.49hm2)、果園(12.06hm2)、坑塘水面(0.02hm2),采礦活動損毀土地面積大于礦區面積。
1.礦區地質概況
1.1地層
廣東省封開縣某花崗巖礦區地處封開縣城東南(圖1)。華南板塊;礦區南部出露:寒武系八村群(?bc)下亞群(?bca)粉砂巖夾石英砂巖、板狀頁巖,底部為礫巖,厚1117m~1460m。西部及南部分布中亞群(?bcb)云母片巖、石英片巖,底部含細礫粗砂巖,厚694m~1425m。南東部分布奧陶系回龍群(O1hl)礫巖、石英砂巖、硅質巖,平均厚940m。
白堊系上統(K2):分布于礦區南部,巖性為含凝灰巖及花崗巖礫石的砂頁巖、砂礫巖,平均厚117m。
第四系(Q):殘坡積層、沖積、洪積層,由砂礫、砂質粘土、粘土等組成,厚1m~40m。

1.2構造
褶皺構造:為江南古陸華南板塊一部分,封開—德慶復式褶皺。
斷裂構造:北東向江山—漁澇—蓮都斷裂,呈北東向延長,走向長度>90km。局部切割燕山期花崗巖體,斷層深度和寬度較大,富存深層地下水。
1.3巖漿巖
印支期花崗閃長巖(γδ51):分布于礦區北東部,由中粒斑狀或中粒花崗閃長巖或二長花崗巖組成。
燕山三期花崗巖(γ52(3)):分布于礦區的中部,為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局部可相變為中粒(斑狀)角閃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分布較普遍。是礦山擬開采層位,共生變質砂巖捕擄體。
2.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
2.1范圍的確定
結合礦山特點和礦山開采對周邊影響,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區包括:露天采場、工業場地、破碎站、辦公生活區、排土場、礦山道路等可能壓占、毀損土地及引發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礦山地質災害、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和水土環境污染等,作為礦業活動的影響范圍;由14個拐點圈定面積117.36hm2;評估范圍外擴至第一分水嶺,評估面積713.84hm2。如圖2所示。

2.2評價分級
研究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綜合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評價結果屬“復雜”程度[2]。
2.3礦山地質災害評價
2.3.1崩塌滑坡
礦區開采過程中易引發崩塌或滑坡的邊坡,主要有形成露天采場邊坡、排土場邊坡、工業場地、辦公生活區、破碎站、礦山道路等邊坡,參數見表2。

(1)露天采場邊坡穩定性分析
露天采場最終邊幫最大采高302m,設計安全平臺寬度5m,清掃平臺8m,最終境界最大邊坡角51°。采礦終了將形成9段開采邊坡,均為混合邊坡。

區內基巖巖石容重為26.5kN/m3,水的容重9.8kN/m3;基巖節理主要發育2組節理(表3)。根據表2數據計算,計算Fs結果顯示:邊坡的自然狀態安全系數為1.07,飽和狀態安全系數為0.73,9段邊坡高度為128m~302m。

節理裂隙對9段開采邊坡的穩定性影響,因邊坡均較高,邊坡存在發育不穩定節理裂隙結構面,有潛在發生崩塌、滑坡可能性;工業場地、辦公生活區、破碎站、礦山道路周邊邊坡高55m~70m,預測采礦終各類巖質邊坡的崩塌、滑坡可能性為中等危害。
(2)排土場
1號、2號、3號排土場最低堆置標高分別為40m、70m、44m,最高堆置標高均為130m,排土場總堆高分別為90m、60m、86m。臺階高度均10m,平臺寬度均6m,臺階破面角均35°,最終坡面角分別為27°、31°、26°。
根據1號排土場設計邊坡坡向,排土場土質邊坡主要為回填的剝離物,利用Bishop法、總應力模式計算1號邊坡穩定自然狀態安全系數0.68,飽和狀態安全系數0.46。同理,綜合確定1號、2號、3號排土場邊坡在自然條件下的穩定性為不穩定,預測極端降雨狀態下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可能性大。采用擋土壩及截排水溝等措施后,安全系數上升。
2.3.2泥石流
地形地貌條件:1號、2號、3號排土場設在露天采場南側谷地凹陷處,頂面標高+130m,1號與下游相對高差103m,坡降平均5.7°,溝寬30m~40m;2、3號與下游相對高差96m,總體坡降較緩平均10.0°,溝寬20m~30m。
水動力條件:研究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446mm。1號、2號、3號排土場匯水面積分別為27.00hm2、14.44hm2、57.52hm2;按最大日降水量216mm,地表徑流系數0.8,計算極端匯水量:1號58320m3/d,2號31190m3/d,3號124675m3/d。

物源條件:預估排土場開采終了期排土場棄土量約2127.30×104m3;按5%轉化為泥石流固體物源,1號、2號、3號排土場形成泥石流固體量分別約35.75×104m3、24.13×104m3、46.49×104m3。根據6∶4泥石流固液比,暴雨激發形成泥石流時間按10min,排土場引發泥石流的一次堆積土石體積分別約為:1號排土場993m3/s;2號排土場670.3m3/s;3號排土場1291.3m3/s。
綜上所述,排土場基本滿足泥石流發生的三大條件[6],判定1、2、3號排土場泥石流的發育程度等級為弱發育。影響對象主要為下游高速路和村莊,誘發泥石流造成的潛在經濟、人員損失較大(<500w、30人),總體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2.4水環境評價
礦區內無居民點,只在礦區外圍零星分布幾個小村莊,礦石和廢石化學成分穩定,不含可溶性有毒物質,采礦活動產生的廢水又經過沉淀池處理后達標排放,且礦區不設選礦廠和尾礦庫,故不會產生選礦廢水,預測區內采礦活動對含水層的影響較輕[7]。
2.5地形地貌景觀評價
礦區進行露天開采將破壞土地面積達到222.23hm2,開采時破壞植被,形成的人工邊坡與周圍景觀形成反差,對原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程度大。預測露天采場、工業場地和破碎站及辦公生活區、排土場、礦山道路及炸藥庫對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嚴重;其他區域對土地資源影響程度較輕。
2.6壓占、毀損土地評價
露天采場對土地損毀為挖損及壓占,占用土地類型有林地(85.82hm2)、其他林地(31.54hm2),破壞程度為重度。
工業場地布置了機汽修車間、加油站、洗車臺、綜合材料庫、停車場等,辦公生活區設置了行政辦公樓、宿舍、醫務室、食堂等;土地損毀方式為挖損、壓占,損毀土地面積約24.4hm2,占用土地類型為水田(0.52hm2)、果園(4.69hm2)、有林地(19.19hm2),土地損毀程度為重度。
礦山基建時期開挖的表土要統一堆至排土場,廢石土部分回填工業場地,設計礦山開采剝離物總量中,上部2m殘坡積土(232.96×104m3)運往排土場存放,用于礦區終了平臺巖質邊坡復綠。生產期生產的泥餅及預留復墾土體積共1946.98×104m3,均需堆放至排土場內。土地損毀方式為壓占,擬損毀土地面積為68.36hm2,占用土地類型為水田(1.97hm2)、果園(4.74hm2)、有林地(56.25hm2)、其他林地(5.40hm2),對土地的損毀程度為重度。
起爆器材庫和炸藥混裝地面庫設在礦區西北面,布置在進礦道路東面的山凹中。土地損毀方式為挖損、壓占,擬損毀土地面積12.11hm2。占用土地類型為果園(2.63hm2)、有林地(8.05hm2)、其他林地(1.41hm2)、坑塘水面(0.02hm2),對土地的損毀程度為重度。
綜上,預估該礦擬損毀土地總面積222.23hm2,損毀程度如表5所示,對土地資源影響嚴重。
3.礦山地質環境分區保護與治理
3.1分區
分區依據為地質環境條件、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現狀評估及預測評估。分區位置及范圍如圖2,結果如表6。

3.2分區防治與治理措施
3.2.1重點防治區(A)
有露天采場(A-1)、工業場地和破碎站及辦公生活區(A-2)、排土場(A-3)、礦山道路及炸藥庫(A-4)。
保護措施:防治重點為地形地貌和土地資源破壞,次為地質災害、含水層影響。對各邊坡建立監測點,進行周期性巡視、監察、預警工作,對現存滑坡削減荷載;布置樹枝狀排水系統,排除采場范圍內的地表水;在礦山及周邊設立警示標志和防護欄桿,防止無關人員進入礦山。
治理措施:分期邊開采邊治理,對露天采區進行復墾和植被恢復,礦山閉坑后全面綠化植樹恢復景觀,與周圍景觀相協調,三年后植樹成活率85%,郁閉度45%以上;開展清渣工作,整平廢渣場,復耕植被,無法耕種的土地要還林,可耕種的土地要進行生態修復;修筑擋渣墻,修整不穩定邊坡,加強巖體穩定性,坡面種植草木、灌木以防止雨水沖刷,從源頭考慮抑制泥石流的形成與發展。
3.2.2一般防治區
除A區以外的其他區域,面積491.61hm2,占評估區68.87%,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一般區。治理措施主要以自然生態自身修復為主,包括構筑警示工程、開展地質環境監測、保護場地植被恢復等。
3.3分期治理措施
礦山為新建礦山,包括了基建期(2年)、開采期(14年)、治理期(1年),加上管護期(6年),《方案》適用年限23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階段實施計劃劃分為3個基本階段—近期、中期、遠期。
3.3.1礦山開采中的環境治理措施(近期、中期)
對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的預防,采取以工程措施、監測措施為主。人工定期監測:分別沿露天采場、工業場地和破碎站及辦公生活區、排土場形成的臺階、邊坡坡頂設置監測點(固定樁)。采用人工定期監測宜,定期綜合檢查、使用無人機巡查等先進技術。監測頻率為每月監測2次,雨季適當加密。
為防止行人進入礦區及受影響的區域,發生事故,在排土場下游溝谷處按200m距離設置警示牌示警。通過修砌截、排水溝,減少進入邊坡體的水量并及時將地表水排除。
3.3.2礦山開采的土地復墾措施(近期、中期、遠期)
采礦活動中土地復墾計劃措施:堅持執行“統一規劃、源頭控制、防復結合”的原則。在采礦活動過程中,依據采取各種防護措施,如表層土剝離防護以減少水土流失,在施工結束后立即對損毀的土地進行整治,恢復原利用功能。這些預防管理措施,對于減少工程建設造成的土地損毀具有重要意義。
采礦活動中土地復墾預防措施對于基礎建設使用的沙石、水泥,應使用不透水的蛇皮布或其它雨布或鋼板隔墊,防止沙石、水泥散落進入土壤從而影響復墾;施工機械應維護良好、防止滲油,施工機械放置場地應采取隔墊措施防止滲油進入土壤從而污染土壤;場地施工時先確定施工場地的邊界,施工時嚴格控制施工范圍,保證在劃定的邊界范圍內,進而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臨時占地,減少土地的擾動損毀。
控制占用損毀土地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資源,做到布局合理、緊湊,不浪費土地資源;盡量少用臨時堆放措施,礦山采購的物資材料,要根據進度安排合理進貨數量,合理安排堆放場地;同時,對采出礦石的分堆分存處理,要合理安排場地,能盡快處理的要及時處理;合理安排礦山道路的修筑,盡量減少臨時道路的修建,能不修臨時道路的要盡量避免修建。
4.結論
廣東封開某花崗巖礦擬破壞土地面積222.23hm2,綜合評價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露天采場邊坡穩定性分析表明9段邊坡發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的危險性為中等。露天開采對地形地貌景觀和土地資源的破壞影響大,需要通過終采后進行復墾和環境修復治理,對地下水影響較小。研究區713.84hm2的環境保護與治理可分為四個重點區。
參考文獻:
[1]彭銀波,孫偉,等;連南瑤族自治縣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 2020, No. 141(03): 49+64-69.
[2]李廣信.“關于《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的討論”[J].巖土工程學報, 2019.
[3]聶新豹.露天礦開采中邊坡的穩定性研究[J].中國金屬通報, 2020(12): 20-21.
[4]肖海平.中小型露天礦邊坡穩定性動態評價方法及應用[D].中國礦業大學, 2019.
[5]韓磊.基于赤平投影法的巖質邊坡穩定分析及程序實現研究[J].路基工程, 2021(01): 19-22.
[6]崔小普,時澤龍,等;基于數值模擬的泥石流危險性評價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 2021(01): 23-25+29.
[7]白俞,周文亮,周鳴,等;礦山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要點淺析[J].中國金屬通報, 2020(10): 155-156.
[8]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S](GB/T 21010-2017).
[9]李飛,吳翌碩,肖軍,徐碩,陸彪,巫正海,等;達州市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現狀及綜合防治分區[J].四川地質學報, 2020, 40(02): 263-268.
[10]趙建倉,杜軍祖,趙冰,張學錄,等;甘肅省肅北某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 2019, 30(04): 76-81.
[11]陳鈺嘉,田淑芳,等;礦山地質環境評價中最佳評價尺度確定方法的研究及應用[J].現代地質, 2020, 34(03): 62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