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六安市葉集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初步總結了該區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措施和成功經驗,提出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及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的對策和建議,希望以此為六安市及其他地區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綜合評價;治理措施;六安市葉集區
1.項目背景
根據原省國土資源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能源局《關于印發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方案(2016年-2025年)的通知》(皖國土資〔2016〕161號)要求,原六安市國土資源局下達了關于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的通知,2017年6月7日接受葉集區國土資源局委托開展葉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工作。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下發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規范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下發的市、縣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進行了部署,并于2017年7月23日開展葉集區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完成區內在建、生產、閉坑、政策性關閉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全面摸清區域內的礦山地質環境家底。
2.區域地質環境背景
該區域地層為華北地層區,淮南地層小區,區域地層主要為白堊系、侏羅系、第三系、第四系等地層時代。本區構造以海西期褶皺占主導地位,喜山期僅在其基礎上形成開闊平緩的砂家橋—花子崗盆地,發育少量斷裂。其構造形跡在本區均被第四系覆蓋,未見出露。第四紀以來,區域內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殼差異性升降運動,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的地貌特征。早更新世,地殼運動繼承了晚第三紀的特征,南部上升較快,北部上升較緩;中更新世,南部抬升加劇;晚更新世南部上升趨緩,在北部平原有殘坡積、沖洪積沉積;全新世南部緩慢上升,北部相對下降,局部河流下切形成河流相堆積。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巖性、構造、地貌、氣象、水文等多種因素控制和影響,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區域地下水類型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
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含水巖組有上更新統戚咀組地表松散巖類含水巖組,區域地貌類型為一級階地、二級階地;地表均為層狀粘性土層覆蓋,富水性一般,單井涌水量小于10m3/d;水質類型主要為HCO3-Ca·Na型水。
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含水巖組為白堊系下統戚家橋組的泥質砂巖。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碎屑巖中的孔隙裂隙中。
根據研究區地貌類型,出露地層的巖性、巖石強度、巖性組合、結構類型及物理力學性質等特征將區內地質體劃分為巖體和土體兩大類。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礦山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3.1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葉集區礦產資源以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產為主。礦產資源以磚瓦粘土礦為主。葉集區共有小型礦山16家。截至2017年,本次調查的礦山有16家,建筑石料礦1家,粘土礦15家;縣級發證1家,無主礦山15家。礦山規模以小型為主,經濟類型以個體經營為主。區內非金屬礦山開采礦種為建筑石料、磚瓦粘土,均為縣級發證礦山,按照《市、縣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生產規模小型16處。
3.2礦山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3.2.1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
礦山開采對地下水含水層的影響:本次調查的礦山均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礦山開采對地下水系統的影響和破壞作用小,造成含水層結構改變、地下水位下降、水量減少或疏干、水質惡化等現象的可能性小。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礦山開采對水土污染的影響、礦山地質災害、礦山開采占用及破壞土地資源、礦山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
3.2.2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分布特征
葉集區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占用破壞土地資源。礦山占用及破壞土地資源是一個普遍性的環境地質問題,幾乎每一處礦山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占用破壞土地資源的問題,或者為采礦場占用及破壞土地資源,或者為礦山工業廣場占用土地資源。
(1)根據此次調查統計,全區內礦業開發占用破壞的土地資源約29.2229hm2,從行政區域看,史河街道1.305hm2,平崗辦7.96hm2、孫崗鄉3.62hm2、三元鎮2.242hm2、姚李鎮9.27hm2、洪集鎮4.82hm2。
(2)按照破壞土地類型來分,其中耕地25.3268hm2、林地3.7841hm2。
3.3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前已述及,葉集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礦業開發占用破壞土地資源,導致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嚴重的主要因素是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不合理的開采方式、落后的環保意識、礦山開采技術落后,缺少必需的技術投入和支持、礦山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多,恢復治理資金短缺、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環境治理多為“末端治理”。
4.礦山地質環境綜合評價
4.1評價原則
以采礦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為主,兼顧礦區地質環境背景,突出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現狀;遵循人本主義原則,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綜合評價主要針對人居、耕地集中分布區域。具體以礦區為基本單元,綜合分析已發生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占用及破壞土地的面積和類型,廢水、廢渣對環境的影響,地下水系統遭受破壞的程度,對礦山環境地質問題造成的危害程度及經濟損失進行評估;概略分析礦區地形地貌、氣象水文、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并進行評價;將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難易程度作為一個評估因素加以考慮。
根據以上三項原則,綜合分析葉集區內礦產資源分布的區位特征,總結不同礦產類型開發引發的比較突出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考慮各地域、各礦區、各地段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因素,按礦類歸納礦區地質環境問題的一般性規律,對全區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分區。
4.2評價方法
本次采用單因素分析,多因素評價圈定的方法,對葉集區單個礦山的礦山地質環境給予現狀質量評價及群采礦區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分區。對形成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主要因素運用模糊數學的原理計算和疊加分析,評定出所有調查礦山的地質環境質量狀況;圈定出礦區地質環境綜合評價質量較好區、質量中等區、質量較差區。其評價方法以專家分項打分評判法為主,綜合單項因素的影響程度。
4.3礦山地質環境分區評述
綜合考慮所有調查礦山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難易程度等因素,對葉集區內15個礦山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分為地質環境質量較嚴重影響礦山、輕微影響礦山兩個等級。
按照上述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葉集區礦山地質環境質量影響較嚴重的礦山有1個,占礦山總數的6.25%,礦山地質環境質量影響輕微的礦山有15個,占礦山總數的93.75%。故葉集區整體礦山地質環境質量是較好的。
5.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整治
5.1分區原則與方法
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堅持礦山生態環境和地質災害控制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監測、治理與科學研究、科學管理相結合”。
根據《葉集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和本次調查成果,提出以下劃分標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區的劃分標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的劃分標準、礦山地質環境一般治理區的劃分標準。
5.2分區評述
根據以上原則,結合本次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成果,將礦山地質環境整治分區劃分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區,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和礦山地質環境一般治理區。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區:該區總面積18.21km2。保護區內不得新建礦山,已有開采礦山由縣級以上政府予以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分為2個亞區,分別為以打鼓山石料礦為中心的范圍以及剩下除礦產資源保護區以外的范圍。
A: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內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問題主要是:①占用和破壞大量土地資源;②露天開采存在不穩定斜坡的隱患③露采礦山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④破壞地貌景觀。治理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進行治理。
B:礦山地質環境一般治理區,其區域內的礦山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對地質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程度不太嚴重的地區。依據方案有效治理。詳細情況如(表1)。

6.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對策建議
各級政府和國土管理部門以及礦山企業應高度重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應做好發展經濟與環境治理相結合,二者應有機結合,相輔相成,不能偏廢。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是一項費時費力的長期任務,必須做到:
6.1建立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是對經濟活動影響下環境保護的局部預測。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管理的一項基本措施,越來越普遍應用于礦業項目之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比較具體的內容要求。對礦業項目來說,環境影響評價必須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礦山將會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礦山將會對當地社區產生的影響、將用于消除或減輕負面影響的措施、所提出減輕影響措施的替代方案。
6.2建立礦山環境及恢復治理監督檢查制度
監督檢查是政府加強礦山環境管理的重要環節,其目的在于查明礦山企業遵守各項環境保護規定的情況,并在必要時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實行礦山環境及恢復治理的監督檢查制度,實際上是對上述幾項制度實施的有效保障。監督檢查的內容是:各礦山的開采計劃,環保計劃和環境恢復治理計劃的執行情況,采選工藝、環保設備和實施、環境恢復治理的質量和效果等是否符合環境評價報告的要求,對違規礦山,監督員有權就經濟處罰、中止甚至關閉礦山向主管部門提出建議。
6.3礦山地質環境監測
礦業活動可能誘發礦山地質災害和一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所以應在礦山周圍一定范圍內,布設一定數量的點和斷面,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進行周期性和動態監測工作,該項工作在本次調查的礦山開展較少,應由國土監察人員對其進行督促和改進。
7.結論
通過礦山調查,基本查明了本市礦山基本情況、礦山地質環境背景、礦山地質環境現狀以及調查與評價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及效果,對礦山地質環境現狀作出初步評估并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治理、監測建議等。并通過本次專項調查評價工作,基本摸清了葉集區內礦業開發利用現狀、開發利用強度以及礦山地質環境的家底,查明了區內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分布、危害及損失情況;查明了礦業開發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情況。
參考文獻:
[1]馬偉明.淺談礦山土地復墾中需注意的問題[J].西部探礦工程. 2002(3):55-57.
[2]王兵.土地整治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與措施[J].自然科學. 2010(01):32-33.
[3]劉慧,吳繼紅,等;礦山閉坑環境治理思路[J].上海地質, 2001(04):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