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山塢礦區(qū)位于寧國市南東120°方向約20km,行政區(qū)屬中溪鎮(zhèn)管轄。峰子山礦段位于礦區(qū)的東部。礦體賦存于北西西向F1張性斷裂內及其次級斷裂中,為構造期后含氟流體充填貫入構造巖形成。螢石礦控礦斷層上盤為寒武—奧陶紀西陽山組泥質灰?guī)r夾透鏡狀微晶灰?guī)r,下盤依穿礦深度分別見有早震旦世藍田組泥質灰?guī)r及晚南華世南沱組含礫泥巖。斷層是含礦熱液流動的通道,中低溫熱液的環(huán)流淋濾作用使氟等成礦物質從巖石中被吸取出來,在斷裂帶內重新富集成礦。而螢石礦體空間位置距夏林巖體僅1.7km,距竹溪嶺巖體2.4km,兩處巖體與螢石礦的形成關系密切,初步判定含氟熱液來源于這兩巖體期后流體,為巖漿期后熱液充填型螢石礦。
關鍵詞:螢石礦;F1張性斷裂;次級斷裂;中低溫熱液;峰子山
引言
普查工作在區(qū)內進行了1∶10000地質測量、1∶1000巖石地化剖面、物探綜合電法剖面的測制工作和鉆探工作。在ZK4001、ZK3001、ZK8001中見螢石礦體。本文以螢石礦體特征結合地層、構造及巖漿巖對控礦因素進行探討。
1.區(qū)域地質背景
礦區(qū)在區(qū)域上處于“江南古陸”的北東端,揚子板塊大陸東南邊緣,是中國東部重要成礦帶。

區(qū)內自南華紀至古生代,沉積了一套臺地相的泥質碎屑巖、不純碳酸巖沉積組合。區(qū)內燕山中晚期巖漿活動強烈,以中酸性巖漿巖為主,主要有仙霞巖體、馬鞍山巖體、唐舍嶺巖體和西塢口、夏林—竹溪嶺、梅村等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及其斑巖巖株,中、酸性脈巖發(fā)育。
區(qū)域上的NE向斷裂發(fā)育,普查區(qū)位于NE向的寧國—績溪大斷裂以東,次級斷裂十分發(fā)育,斷裂性質以壓扭性為主,比較大的有陽山—劉村—寧國墩斷裂,該斷裂北西盤下降,南東盤上升。NW向代表性斷裂有河瀝溪—劉村—太陽山斷裂,斷裂性質為正斷層,總體規(guī)模較NE向小。陽山—劉村—寧國墩斷裂與河瀝溪—劉村—太陽山斷裂交匯于劉村。
2.礦體地質特征
2.1螢石礦體的分布
寧國市東山塢金銻及螢石礦區(qū)螢石礦體分布峰子山礦段,為隱伏礦體,礦體賦存于北西西向F1斷裂內及其次級斷裂中,為構造期后含氟流體充填貫入構造巖形成,在ZK4001、ZK3001、ZK8001中見有螢石礦體,說明斷層遠成中低溫熱夜活動強烈。斷層傾向南西,傾角大多在37°~86°之間,含礦構造地表為硅化帶,由劉村斷裂疊加在震旦—寒武紀皮園村組硅質巖形成,普查區(qū)螢石礦體東側有夏林巖體和竹溪嶺巖體,初步判定含氟熱液來源于這兩巖體期后流體。
本次工作圈定有2條脈狀螢石礦體,其中Fr2礦體規(guī)模較大,占區(qū)內CaF2資源量的87.37%,礦體平均厚度6.23m,礦體單樣品位1.84% ~47.27%,礦體平均品位30.28%,螢石礦體在礦區(qū)F1斷層中呈脈狀不均勻充填產出,賦存標高-329m~-30m,本階段走向上、傾向上未控制完畢。Fr1、Fr2螢石礦體地質特征見表1。
2.2礦體形態(tài)、產狀及其規(guī)模
2.2.1 Fr1螢石礦體
Fr1礦體位于普查區(qū)東部峰子山礦段,成礦結構面為北西西向F1張性斷裂帶分支斷層,F(xiàn)1斷層在大塢附近有分支復合現(xiàn)象,主斷面疊加在震旦—寒武紀皮園村組硅質巖與早寒武世荷塘組碳質泥巖界面上地表形成硅化帶,次級斷面疊加在早寒武世荷塘組碳質泥巖與寒武—奧陶紀西陽山組泥質灰?guī)r界面上,主斷面和次級斷面在峰子山礦段大塢地區(qū)賦存螢石礦體,F(xiàn)r1受次級斷面控制,地表為石英大脈,深部為構造角礫巖,晚期含氟熱液沿著角礫巖邊界充填貫入形成螢石礦,螢石礦頂板為螢石礦化角礫巖,底板為構造角礫巖。成礦結構面上盤為西陽山組泥質灰?guī)r,下盤為荷塘組碳質頁巖,礦體呈脈狀,長182.5m,斜長100m,由ZK3001控制,礦體真厚度1.36m,礦體品位53.22%,其頂板為含CaF215.13%的螢石礦化角礫巖。
2.2.2 Fr2礦體
Fr2礦體位于Fr1礦體下部,成礦結構面為北西西向F1張性斷裂帶主斷面,其地表為硅化帶,硅化帶長約1.70km,系北西向劉村斷裂疊加在震旦—寒武紀皮園村組硅質巖形成,深部為構造角礫巖,為螢石礦成礦地質體。Fr2礦體頂?shù)装鍨闃嬙旖堑[巖或螢石礦化角礫巖,礦體呈脈狀,長700m,由ZK4001、ZK3001、ZK8001控制,賦存標高-329m~-30m。根據(jù)深部3個工程結果統(tǒng)計,礦體厚2.50m~9.49m,平均厚度6.23m,厚度變化系數(shù)56.48%,屬中等穩(wěn)定類型礦體品位等特征。
2.3礦石質量及結構構造
2.3.1礦石的物質組成
寧國市東山塢金銻及螢石礦區(qū)螢石礦分布于峰子山礦段大塢地區(qū),礦石類型以角礫巖型螢石礦為主,少量條帶狀螢石礦。礦石礦物為螢石,脈石礦物為石英、玉髓、方解石。
角礫巖型螢石礦石,標本一般灰白色至淡綠色,夾少量紫色,角礫狀構造,以負角礫型螢石礦石為主,無定向構造,角礫成分為硅質巖、泥巖、灰?guī)r角礫,膠結物的主要成分為螢石、石英、方解石,局部形成以螢石為主的條帶狀螢石礦,典型的含氟流體沿角礫巖貫入膠結而成,鏡下:硅化角礫(>2mm)約10%±、石英多呈隱晶質~1mm(少數(shù)達2mm)約占53%±;碳酸鹽礦物(0.1mm~1mm)約2%±;螢石多>2mm,約占35%±。
螢石:以白色、淡綠色為主,少量紫色,半透明,玻璃光澤,他形粒狀結構,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偶見八面體、正方形晶形輪廓的自形晶體,螢石的顆粒較細,粒度一般為0.02mm~2.5mm,性脆易碎。
方解石:白色,一般為晶簇狀方解石或較規(guī)則單脈狀方解石脈穿插于螢石中。
石英:呈灰白色、白色,具油脂光澤,為他形細粒至微粒結構,一般呈條帶狀與螢石伴生或呈不規(guī)則細脈狀出現(xiàn)。另外,在螢石裂隙中也常有石英充填。
玉髓:呈灰白色,隱晶質,為石英—玉髓之過渡物,沿螢石小裂隙或小空洞充填。
2.3.2礦石的結構
礦石的主要結構為他形粒狀結構、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由粒度0.02mm~2.5mm(多在2mm左右)的螢石和隱晶質~2mm的石英組成,少量方解石。
2.3.3礦石的構造
礦石構造以角礫狀構造為主,少量條帶狀構造,現(xiàn)工作程度顯示普查區(qū)角礫為圍巖成分,被螢石膠結形成副角礫巖型螢石礦;普查區(qū)出現(xiàn)少量條帶狀構造螢石礦石,以不同顏色螢石組成的條帶顯現(xiàn),一般以2cm~4cm淡綠色螢石與1cm~2cm灰白色螢石夾石英形成。

2.4礦體圍巖和夾石
螢石礦體頂?shù)装鍨闃嬙旖堑[巖或螢石礦化角礫巖。Fr1礦體賦存在F1斷層次級鏟狀斷層中,由30線、80線控制,斷層上盤為寒武—奧陶紀西陽山組泥質灰?guī)r夾透鏡狀微晶灰?guī)r,下盤為晚寒武世荷塘組碳質泥巖,故Fr1螢石礦圍巖為泥質灰?guī)r夾透鏡狀微晶灰?guī)r、碳質泥巖;Fr1螢石礦體無夾石。
Fr2礦體賦存在F1斷層主斷面上,斷層切穿寒武—奧陶紀西陽山組泥質灰?guī)r夾透鏡狀微晶灰?guī)r、晚寒武世荷塘組碳質泥巖、震旦—寒武紀皮園村組硅質巖、早震旦世藍田組、晚南華世南沱組含礫泥巖,故Fr2螢石礦體的圍巖為泥質灰?guī)r、碳質泥巖、硅質巖及含礫泥巖。
3.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普查區(qū)螢石礦為含氟熱液沿早期形成的斷裂帶運移到減壓帶沉淀充填而成,從礦石標本和薄片可以看出巖石呈角礫狀,角礫為前期硅化產物,含較多碳質硅質巖細碎屑;角礫被后期石英穿插和膠結,石英呈多為粒狀、半自形柱狀,碳酸鹽礦物分布于石英粒間;螢石為更后期產物,多集中分布,偶見分布與石英微細脈。螢石礦作為膠結物膠結早期角礫巖形成負角礫巖型螢石礦體,初步判定普查區(qū)含氟熱液來自于夏林巖體或竹溪嶺巖體的期后流體,為巖漿期后形成的熱液充填型礦床。
從本區(qū)螢石礦地表相應露頭來看,30線、80線礦體地表出露石英脈、硅化帶,以北西向為主,因而賦存在劉村斷裂及其次級斷層中的硅化帶、石英大脈當距離巖漿巖體不遠時,可作為螢石礦找礦標志。
4.結論
4.1北西西向F1斷裂既是成礦溶液的通道,又是容礦的空間,在相同條件下斷裂裂隙發(fā)育巖石構造破碎的地方容易成礦。
4.2峰子山礦段隱伏的螢石礦,產于劉村斷裂帶中,與張村礦段銻礦床為同一控礦結構面,說明劉村斷裂成礦具有多期性,由于項目階段鉆探工作量有限而對目前-30m標高以上和-329m以下無深部工程控制,致使該區(qū)螢石礦走向上、傾向上均未封閉。待后期對F1斷裂南東向繼續(xù)進行勘查,有望探求大型螢石礦的潛力。
參考文獻:
[1]汪應庚,許紅兵,傅建真,等;安徽省寧國市竹溪嶺鎢銀(鉬)礦普查地質報告[R].黃山: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32地質隊,2014.
[2]章賢能,寇尚文,等;安徽寧國張村地區(qū)銻礦床控制因素及成因[J].地質學刊, 2017, 41(2):183-191.
[3]章賢能,張長松,寇尚文,等;安徽寧國東山塢地區(qū)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J].華東地質, 2019, 40(2): 114-125.
[4]李玉發(fā),姜立富,孫乘云,等;安徽省巖石地層劃分與研究[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7.
[5]董會明.安徽省寧國縣東山塢化探異常三級查證簡報[R].黃山: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32地質隊,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