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家沖石膏礦床位于江漢盆地西緣石膏成礦帶內,屬內陸湖相蒸發式沉積石膏礦床。下第三系分水嶺組為區內的含膏巖系。礦區內的石膏層可劃分為7層,膏層基本呈層狀產出。區內石膏可分為纖維狀石膏、塊狀石膏(包括結核狀石膏)和粒狀石膏三種礦石類型。礦體頂、底板為泥巖、泥質粉砂巖、含膏泥巖及石膏質泥巖。存在分水嶺組上、中含膏段是石膏和硬石膏的賦存部位,一般以150m埋深為限,其上賦存石膏,其下賦存硬石膏。
關鍵詞:石膏;地質特征;找礦標志;分水嶺組;鄧家沖
引言
湖北省孝感荊門一帶產出有一系列大中型石膏礦床,是華中地區重要的石膏產業基地[1-3]。這些石膏礦多發育于江漢盆地周緣,屬典型的內陸湖相蒸發式沉積礦床[1,4]。鄧家沖石膏礦床即是其中之一,目前其地質勘查程度不高,成礦地質背景、礦化地質特征,尤其是礦石特征未有系統研究,石膏礦的富集規律和找礦標志還有待進一步總結。本文在基于區域石膏礦床資料和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礦床地質特征,提出了一些找礦標志,以期為礦床后續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1.區域地質特征
礦區屬揚子地層區,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江漢盆地的西緣。出露的地層有白堊系上統跑馬崗組、下第三系分水嶺組、第四系。跑馬崗組巖性以棕黃色為主,夾灰綠、黃綠、灰白色的雜色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和泥巖。分水嶺組出露廣泛,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5,6]。區域內的斷裂構造主要為荊門斷裂。荊門斷凹為一北北西向的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受北北西向和北西向斷裂構造的控制及影響,斷凹內的褶皺主要為走向北西向的緩傾開闊的平緩背斜及向斜。區域分布礦產主要有水泥用灰巖、砂頁巖,石膏,煤、鐵等。石膏主要分布于下第三系分水嶺組等地層中[3,6]。
2.礦區地質特征
2.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第三系分水嶺組、第四系。其中下第三系分水嶺組為區內的含膏巖系。各地層巖石組成特征如下:
2.1.1分水嶺組:該組地表出露廣泛。按巖性可分為兩個段。
(1)分水嶺組第一段即麻城鋪含膏巖組:該含膏巖組又可劃分為下、中、上三個含膏段。本次工作未將麻城鋪含膏巖組揭穿,僅見中、上兩個含膏段。
①中含膏段厚度>52.30m未見底。下部以紫紅色粗粉砂巖為主,夾紫紅色粘土質粉砂巖。含少量硬石膏。
中部紫紅色粘土質粉砂巖與藍灰色、紫紅色石膏巖互層。夾粘土巖薄層和數層具有一定厚度的纖維狀石膏。該層位有六層石膏,密集分布,厚度大,品位高,以石膏為主;并且,巖石組合表現出石膏—粘土巖—粉砂巖。沉積韻律為逆序列,反映出環境在成膏時的活動性由弱變強的特征。
上部以紫紅色粘土質粉砂巖、粉砂質粘土巖為主,夾一層石膏。巖石普遍具膏化。含量較低。局部具條帶狀構造,條帶由粘土巖和泥灰巖薄層組成。
②上含膏段厚42.43m~55.63m。下部為一套紫紅色粘土質粉砂巖,巖性單一,厚度大,是區別下伏巖層的標志。
上部以藍灰色石膏巖為主,夾紫紅色石膏巖和紫紅色粘土質粉砂巖。該層位有三層石膏,密集分布,間距小,厚度大,品位高。該層埋藏淺。巖石風化淋濾現象明顯。
頂部為灰色、灰紅色粘土質粉砂巖夾薄層狀泥灰巖,粘土巖。水平層理發育,泥灰巖團塊呈細晶結構,是與上覆地層分界的重要標志層。
(2)分水嶺組第二段厚度>110m。地層在礦區出露較廣,幾乎分布整個礦區。巖石組合以灰色、灰紫紅色厚層狀細砂巖、中砂巖夾粘土質粉砂巖為主,局部夾黃灰色頁巖、含礫砂巖、粘土巖薄層,底部見一層夾團塊狀實心灰巖的中厚層狀砂巖。實心狀灰巖團塊分布密集不均,橫向變化較大。
2.1.2第四系全新統:主要為殘坡積及河流沖積物,該層主要出露于地表及山坡邊緣,主要成分為粘土及石英礫石,厚度一般在2.0m~5.0m之間。
2.2構造
礦區位于荊門斷凹的中部偏南的西部邊緣,地層呈單斜構造產出,傾向南西。斷裂構造主要為陡傾斜的斷裂。通過礦區的斷裂主要為F8,該斷裂近東西向,橫穿礦區的北部,傾向173°,∠70°,為一正斷層。本次施工的ZK6孔距離該斷層最近,孔深188.40m,沒有見到它的影響,各膏層分布正常,地層產狀平穩,∠11°~15°。礦區及外圍20km范圍內未見巖漿巖分布。
3.礦化特征
3.1礦體特征
礦區內的石膏層可劃分為7層,膏層基本呈層狀產出,總體上呈單斜層,礦層傾向240°~340°,一般約∠15°左右,部分為20°~30°。
本礦床屬內陸湖相蒸發式沉積石膏礦床,礦體(膏層)呈層狀,單層厚度大,膏層間距小的特征。膏層呈中—厚層狀,與圍巖產狀一致,界限明顯。
上含膏段含膏旋回短促,GC1、GC2和GC3三個膏層厚度大,膏層之間夾層少,膏層密集排列,蘭板膏居多,紅板膏甚少,石膏品位高。
中含膏段GC4—GC7膏層與蘭色、紫紅色粘土質粉砂巖、含膏(膏質)粉砂巖相間排列,紅板膏和蘭板膏并存,石膏品位較高。
根據以上膏層的特征,按工業指標的要求,區內自下而上可劃分為兩個膏組,膏組編號依次為GZII、GZⅠ。
GZII礦層賦存于下分水嶺組第一段中含膏段的上部,對應的膏層號為GC7。距GZⅠ礦層(底部)>50m。呈層狀或似層狀產出產出,南北長400m,東西寬420m。主要由泥膏、雪花石膏、纖膏及含膏泥巖組成,礦層厚1.03m~2.32m。礦層∠30°~36°。石膏(CaSO4·2H2O+CaSO4)含量為64.39%~ 94.26%,礦體埋深109.53m~196.51m。礦層頂底板主要為中厚層粉砂質泥巖。
GZⅠ礦層賦存于分水嶺組第一段上含膏段的含膏巖系中,包含了GC1~GC3膏層。礦層呈層狀或似層狀產出,南北長約600m,東西寬480m。主要由泥膏、雪花石膏、纖膏及含膏泥巖組成,局部夾少量的棕紅色薄層泥巖,或泥質粉砂巖。礦層厚1.74m~10.34m,礦層一般在∠30°左右,石膏含量為75.29%~78.48%,礦體埋深34.58m~165.09m。礦層中常發育2組~3組裂隙,底板為粉砂質泥巖。

綜上所述,本區石膏礦層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礦層由泥膏、雪花石膏、薄層纖膏、含膏泥巖及石膏質泥巖等相間組成,礦層結構較為復雜。
3.2礦石特征
按礦石的結構構造,區內石膏可分為纖維狀石膏、塊狀石膏(包括結核狀石膏)和粒狀石膏三種礦石類型,各類型礦石特征如下:
纖維狀石膏亦稱板膏,乳白色,半透明。呈似層狀、脈狀產出。纖維狀結構,定向構造。石膏纖維沿最大壓應力方向生長,一般垂直頂底界面平行排列,纖維石膏與圍巖或泥膏界線清晰,易于剝離。纖維石膏中常見有泥巖碎屑,習稱“眉毛夾”,呈棱角狀定向不規則分布。該類型礦石質量高,CaSO4·2H2O含量一般均>90%。
塊狀石膏亦稱泥膏,因含泥質多少及其成分不同而呈乳白色、深灰色,少量赭紅色。層狀產出,有時呈團塊狀或結核狀產出。具他形粒狀結構,巨晶結構,不等粒晶結構,塊狀構造。團塊狀、結核狀產出的石膏礦石,直徑一般為5cm~ 30cm,外形不規則,有時相互嵌生,斷面微透明,具弱玻璃光澤。結核狀石膏礦石集合體和星散狀集合體,其間均為粘土質、粉砂質充填。礦石的CaSO4·2H2O+CaSO4含量一般在55%~75%之間。塊狀石膏為區內較主要礦石類型,各礦層均有產出,約占礦體厚度的20%~30%,品質最差,價格低廉。
粒狀石膏亦稱花膏,乳白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團塊狀、似層狀產出,斷面粗糙呈砂狀,不等粒結構、細粒柱狀結構、交代結構、斑狀結構,似定向構造。常呈集合體與泥質鑲嵌,塊狀集合體間為粘土質、粉砂質充填。礦石的CaSO4·2H2O+CaSO4含量一般在75%~90%之間,并以二水石膏為主。粒狀石膏是區內主要礦石類型,各層位均有產出,約占礦體厚度的50%~60%。
硬石膏亦稱蛋膏,乳白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團塊狀產出,斷面粗糙呈砂狀,不等粒結構、細粒結構,塊狀構造。常呈團塊狀被粒狀石膏和泥質石膏包裹。
礦石的CaSO4·2H2O+CaSO4含量一般在65%~ 80%之間,并以硬石膏為主。硬石膏是區內次要礦石類型,約占礦體厚度的5%~10%。
3.3礦體圍巖及夾石
礦體頂、底板為泥巖、泥質粉砂巖、含膏泥巖及石膏質泥巖。GZⅠ礦體中有2層~3層夾石,夾石厚度0.35m~0.98m,巖性為含膏泥巖和石膏質泥巖,夾石中的石膏(CaSO4·2H2O+ CaSO4)含量為24.71%~45.03%。GZⅡ礦體無夾石。
4.找礦標志
4.1石膏富集規律
碎屑比由東向西遞減,東南方向及北東方向比值高且開闊,可能同陸源方向一致。近陸源區水體淺,且不平靜,對石膏的發育有不利影響。這類地區明顯地與邊界斷層相關,類似同沉積發展。含蘭板率由東向西遞增,而蘭板率在西部遞度大,石膏富集規律也明顯地變化。可以看出富集區是在水下隆起部位,隆起控制著沉積環境,包括水體深度和與外界的封閉程度[1, 7]。
4.2找礦標志
存在分水嶺組上、中含膏段這是先決條件,通過地面地質調查查明出露層位作為直接找礦標志。上含膏段頂部的灰色、灰紅色粘土質粉砂巖夾薄層狀泥灰巖,粘土巖。是與上覆地層分界的重要標志層。中、上含膏段有典型石膏出現,特別是上含膏段的膏層密集且厚度大,夾石層薄。
石膏和硬石膏的賦存部位,一般以150m埋深為限,其上賦存石膏,其下賦存硬石膏。分水嶺組可作為間接找礦標志,其下能保存上含膏段,該段石膏單層厚度大,品位富。由于分水嶺組橫向變化大,在本區厚度為25m~100m,隨著分水嶺組厚度的加大,增加了含膏層位埋深,影響其工業意義。因此,要注意分水嶺組的雙重性。本區風化淋濾深度一般在30m以內,在此深度內的含膏層受風化淋濾后幾乎無工業意義。
5.結論
5.1礦體賦存層位為下第三系分水嶺組第一段,即麻城鋪含膏巖組。
5.2含膏巖組中有七個膏層,可劃分為兩個膏組。
5.3深度大于30m的第三系分水嶺組上、中含膏段作為直接找礦標志。
參考文獻:
[1]李紅軍,周莉,等;湖北省石膏資源的主要特點及開發利用布局研究[J].資源環境與工程. 2012, 26(01): 87-91.
[2]丁大武.中國石膏工業的現狀及發展走向[J].中國建材. 2001(03): 76-78.
[3]呂忠德.淺析湖北的石膏工業[J].非金屬礦. 1989(03): 40-43.
[4]向武.鮑征宇,等;湖北應城地區膏鹽類礦山的環境效應及其治理對策[J].地質與勘探. 1999(03): 36-37.
[5]劉江艷,張昌民,朱銳,等;江漢盆地新溝油田新溝嘴組鹽韻律多級劃分及其地質意義[J].古地理學報. 2015, 17(04): 565-572.
[6]謝春安,賈秀容,胡明毅,等;潛江凹陷馬王廟地區新溝嘴組下段儲層成巖作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 2014, 28(02): 20-23.
[7]余麗玲.鹽湖盆地沉積體系分析[D].長江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