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家口地區是冀西北地區金礦重要礦產地之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赤城縣—崇禮縣—宣化縣“金三角”地段相繼發現金礦床(點)數十處,礦床類型繁多。本文通過對崇禮縣小常峪口金礦區域成礦背景、礦區及礦床地質特征總結分析,探討礦床成因類型,理論聯系實際,預測成礦遠景地段。
關鍵詞:小常峪口金礦;礦床成因;地質特征
1.區域地質背景
1.1大地構造位置
本區位于華北地臺(Ⅰ級)、燕山臺褶帶(Ⅱ級)、宣龍復向斜(Ⅲ級)北翼、崇禮凸起(Ⅳ級)南緣。
1.2地層
區域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界桑干群變質巖系。1∶50000區調工作將該套地層劃分為四個巖組,分別為下白窯巖組、谷嘴子巖組組、右所堡組,自上而下敘述如下:
1.2.1下白窯巖組(Ar2χ):該套地層以淺色麻粒巖為主,見含榴斜長麻粒巖、含榴二輝斜長麻粒巖,厚2500m,上部見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角閃二輝斜長麻粒巖,中下部夾磁鐵石英巖。厚約2202m。
1.2.2谷嘴子巖組(Ar2g):該套地層以暗色變粒巖為主,見角閃斜長變粒巖、含榴子透輝變粒巖,夾少量混合巖化變粒巖和磁鐵石英巖透鏡體。厚約2050m。
1.2.3右所堡組(Ar1y):該套地層以暗色麻粒巖為主,見榴子二輝麻粒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該組混合巖化作用強烈。厚約2736m。
另外區域還零散出露太古代深成變質巖體,有水晶屯變質云英閃長巖體和水晶屯—小營盤一帶變質花崗巖體。除古老地層外,區域的東、西兩側還不整合覆蓋著中生界侏羅系上統張家口組火山巖系。
1.3構造
本區構造有尚義—赤城深斷裂,它是本區一級控巖控礦構造,是尚義—平泉深斷裂的一部分,形成于元古代早期,控制著燕山臺褶帶與內蒙古地軸的不同演化史。同時深斷裂兩側分布著不同時代的基性、酸性、堿性巖體,實屬一條復雜的構造帶。
深斷裂經歷了多期韌脆性活動,派生出一系列NW向次級斷裂構造。主要有羅家營—韓家溝斷裂和水晶屯—張全莊斷裂等,也是本區重要的導礦、控礦構造。
1.4巖漿巖
本區巖漿活動較為強烈,主要有海西晚期的水泉溝—大南山二長巖雜巖體、燕山期的上水泉鉀長花崗巖、紅花梁和谷咀子巨斑狀花崗巖。其中水泉溝—大南山二長巖雜巖體與區內絕大多數金礦床有密切的成因聯系。
1.5區域礦產
本區的礦產資源豐富,星羅分布著大、中、小型礦床(點)100多處,被業界譽為“河北金三角”。尤其是金礦資源聞名全國,特大型金礦有小營盤金礦、東坪金礦;中型金礦有韓家溝金礦、張全莊金礦;小型金礦有水晶屯金礦、中山溝金礦、大營盤金礦、響水溝金礦等。鐵礦資源有赤鐵礦、磁鐵礦等。
2.礦區地質特征
礦區位于冀西北金礦集中區的中西部,屬于河北省崇禮—赤城一帶金礦重點勘查區。小常峪口金礦區平面地質圖。見圖1。

2.1地層
礦區內出露基巖全部為太古代澗溝河組變質巖,主要巖性為含榴子輝石角閃斜長變粒巖、斜長角閃巖、二輝斜長麻粒巖、紫蘇斜長麻粒巖、混合巖,并夾2層~3層薄層狀磁鐵石英巖。在該組地層中,微量金含量達到地殼背景值的3倍~5倍,故被視為金的潛在礦源層。另外新生界第四系蓋層在礦區分布廣泛,主要有全新統殘坡積覆蓋層和沖洪積砂礫石堆積物,以及少量的上更新統沖洪積黃土。
2.2構造
2.2.1褶皺構造:區內褶皺構造大致分為兩期。第一期以平臥同斜褶皺為主,在小視域范圍內極易觀察,主要為變質同期的塑性流變構造;第二期以寬緩軸面直立褶皺為主,地質圖上反映明晰,該褶皺形成層間滑動面,往往成為礦液充填場所,并形成工業礦床。但兩期褶皺均為成礦前褶皺,對礦脈破壞程度不大。
2.2.2斷裂構造:由于工作程度為較低,第四系覆蓋嚴重,目前只發現兩條規模較大的斷層,分別為大北溝斷裂和火燒溝斷裂。
2.3巖漿巖
礦區東北部有大面積花崗巖侵入,為谷咀子巨斑狀花崗巖株。巖石呈淺粉白色,長石斑晶巨大,一般在2cm×5cm,個別5cm×10cm,均為鉀長石斑晶。基體為鉀長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長石含量>65%,石英30%左右,黑云母<5%。以往研究認為該巖體形成于燕山期,故與本區金的成礦關系不大。另外礦區輝綠巖脈、石英脈、混合巖化帶在礦區廣泛分布。
3.礦脈地質特征
礦區內發現石英脈20余條,規模大小不一,礦化強度較弱,但都進行了工程揭露和采樣了解,編號的石英脈有16條,具有一定規模和工程控制的石英脈有6條,分別為q1、q2、q3、q12、q14、q15。除q12號脈分布于礦區東部的小松溝地段,其它5條均分布于礦區西部的小常峪口地段。現將規模較大和礦化較好的含金石英脈敘述如下:
3.1 q1號石英脈
分布于小常峪口二道溝北坡中部,賦存層位為澗溝河組變粒巖,石英脈長1000m,厚0.50m~1.80m,平均厚1.50m,產狀25°~30°∠48°~60°。通過取樣了解,該石英脈礦化強度較弱,多數工程Au品位在邊界品位之下。說明金的含量極不均勻。Au品位一般在0.05g/t~2.27g/t。
3.2 q3號石英脈
分布于小常峪口東溝的山梁上,賦存層位為澗溝河組,巖性多為各種變粒巖,石英脈出露長約200m,厚1.20m~ 2.50m,產狀260°∠35°。Au品位在0.05g/t~5.78g/t之間。
3.3 q12號石英脈
位于小松溝中部兩側,賦存層位為澗溝河組變粒巖,石英脈出露長800m,厚0.50m~1.50m,平均1.20m,產狀215°∠45°~59°。Au品位0.05g/t~22.52g/t,平均品位5.00g/t。
3.4其它石英脈
其他石英脈地質特征、控礦構造、成礦環境各不相同,其中q2、q10、q11產狀與地層片麻理基本一致,這與小營盤金礦類似,礦脈受層間滑脫構造控制。其他各礦脈受斷裂構造控制,其中q2、q14、q15這3條石英脈地質特征見表1。

4.礦石質量特征
4.1礦石物質組成
礦石由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兩部分組成。常見礦石礦物有褐鐵礦、黃鐵礦及少量方鉛礦、黃銅礦、銅藍、孔雀石等組成。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鉀長石、方解石,次有綠泥石、綠簾石、絹云母等組成。
褐鐵礦:呈不規則粒狀,多數交代黃鐵礦,有時呈細脈狀,有時呈立方體假象,粒度粗細不均。
黃鐵礦:多呈塊狀、團塊狀、脈狀及浸染狀分布,有時與黃銅礦等硫化物共生。
黃銅礦:黃銅礦含量較少,早期黃鐵礦受表生作用影響被斑銅礦及銅藍交代,有時與黃鐵礦等硫化物共生。
4.2礦石結構構造
4.2.1礦石結構:礦石以半自形—它形晶結構為主,其次為假象交代、交代殘余結構。半自形—它形晶結構,為礦石主要結構之一,礦石中的黃鐵礦等硫化物呈半自形—它形晶,浸染分布于礦石中。假象交代—交代殘留結構:褐鐵礦強烈交代黃鐵礦,保持黃鐵礦晶形假象以及未被褐鐵礦完全交代的黃鐵礦殘留體。
4.2.2.礦石構造:礦石構造主要有星散—細脈浸染狀構造、充填脈狀構造,蜂窩狀構造等。星散—細脈浸染狀構造,金屬礦物呈大小不等的自形粒狀晶,星散狀浸染分布于巖石中,局部呈線狀集中分布,構成細脈條帶(主要是褐鐵礦)。
5.礦床成因和類型
5.1礦床成因
從礦脈賦存地層,存在部位和礦脈特征分析,與小營盤金礦、水晶屯金礦有些相似之處,多屬石英脈型金礦。礦床成因只能推論而知,在此只做一些探討。
冀西北金礦集中區,位于河北省宣化、崇禮、赤城三縣交匯部位。前人論著較多,主流觀點認為:太古界桑干群澗溝河巖組為冀西北金礦集中區金的原始礦源層。水泉溝—大南山堿性二長雜巖體侵位于澗溝河巖組地層中,對原始礦源層中的金進行了萃取和活化,同時又為成礦熱液的運移提供了動力條件,含礦熱液在有利空間沉淀成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常峪口金礦應屬水泉溝—大南山堿性二長雜巖體含礦熱液的中、低溫遠成熱液成礦。
5.2礦石類型
按礦石的物質成分、礦物組合和結構構造,可將礦石劃分為兩種自然類型,分別為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
5.2.1石英脈型:主要由乳白、灰白和煙灰色石英組成,其含礦性與金屬礦物含量多少呈正比,純正石英脈含金一般低。
5.2.2蝕變巖型:為本區常見礦石類型之一,該類型礦石與含金石英脈關系密切,發育于石英脈一側或兩側呈帶狀分布,有時形成獨立的蝕變巖礦體,與圍巖界線不明顯。
6.礦區資源遠景評價
通過對資料綜合分析研究,認為小松溝q12脈和小常峪口q1、q3含金石英脈含性較好,規模較大。從目前角度分析,其它礦脈未進行系統工程控制,但該礦點成礦條件較有利,但投資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資源遠景仍不明了。
7.結語
總而言之,金作為稀缺貴金屬被賦予了很高的經濟價值,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金礦資源的勘探開采也隨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同時金礦的勘探開采技術對我國黃金市場有著重要影響,針對金礦的地質特征以及成礦規律進行探討分析有助于提高我國整體金礦開發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必須對其實現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周兵.青海都蘭哈西哇金多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探討[J].西部探礦工程, 2020, 32(01): 117-119.
[2]黃志斌,劉元鵬,黃炎明,魯詩陽,等;贛南樟東坑鎢礦床控礦特征及找礦前景[J].西部探礦工程, 2019, 31(11): 103-105.
[3]崔偉,劉春來,鄭新,等;冀東司家營鐵礦北區與其外圍鐵礦關系及進一步找礦方向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 2020, 32(11): 139-141+144.
[4]付忠才.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新林區460高地鉬銅多金屬礦床特征及找礦方向[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 2020, 43(05):32-37.
[5]劉天強,張鵬,張華,等;河北壽王墳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 2020(17): 184-185.
[6]張水發.金礦地質找礦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及開發[J].世界有色金屬, 2020(16): 59-60.
[7]吳文彬,邵衛聲,王玉平,李月紅,張妍,丁志剛,等;內蒙古自治區郎郡哈拉金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礦產勘查, 2020, 11(07): 1344-1349.
[8]于建坤.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研究[J].中國金屬通報, 2020(06): 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