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的特點,其次敘述了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數據庫建設的現狀,最后論述了建設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數據庫的對策,如一體化設計架構、整合數據庫需求以及規范處理圖形要素等,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參考,提升不動產數據管理與利用水平,促進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
關鍵詞: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數據庫建設
引言
農房一體不動產的登記可以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房屋作為人們最重要的財產之一,需要明確房屋權屬,讓土地房屋得到合理使用,促進其流轉,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基于現有的技術規范,建設登記數據庫需要堅持統一性的原則,利用數據庫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統,提升登記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保證管理質量。
1.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的特點
1.1業務流程特點
首先,流程性是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業務的突出特點,主要流程有:提交申請—三級審核—登記簿記錄—制證—發證—收費,在整個流程中,劃分相應部門需要負責的步驟,實現流程化管理;其次,協同性。即登記業務需要依靠多個部門協作才能完成,以流程中的登記簿記錄為例,在記錄過程中記錄人員需要將審核信息進行核實、校對和檢驗,查詢其申請信息,其中涉及到審核人員和接收辦理申請的人員,需要多個部門協同辦公;最后,變動性。由于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登記業務常常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存在重新劃分部門任務或者將現有工作人員進行流動交換。
1.2數據管理特點
農房一體化數據管理的特點有四點。第一點,具有較強的空間特征。農房屬于在宅基地上建造的空間建筑,數據本身具有空間性。第二點,種類繁雜。正常情況下,其數據類型主要劃分為審批數據之類的管理數據以及地圖數據、產權數據之類的基礎數據,且從空間維度上劃分還可以劃分為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第三點,多樣化儲存。在信息化時代中,登記數據的格式有很多,如access、server、SQL等,在一定程度上為數據庫建設實現了數據相互轉化,保證數據的有效轉變。第四點,數據量大且更新快。農房的空間數據按照不同比例尺得出不同的具體數據,導致其含有的信息量格外多,且受房屋出租、抵押、宅基地回收等影響,農房信息從整體上看一直在動態變化中[1]。
2.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數據庫建設的現狀
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數據庫的建設以我國國情為出發點。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建設房產登記信息系統(圖1),縱觀該系統的建設情況可以發現,其中的數據庫缺乏相應的標準,并不能有效應對多樣化類型的數據,在設計過程中未能充分滿足完整性要求,在數據量不斷增加的沖擊下,數據庫面臨崩潰,處理數據能力較差。同時,和測繪系統的對接性不強,GIS技術的應用較少,運行效率不理想,且缺乏子系統數據共享的設計,導致部門之間的數據庫數據存在重復現象,不利于一體化管理,且沒有將其進行不斷優化,不能一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增加數據管理難度[2]。

3.建設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數據庫的對策
3.1一體化設計架構
數據架構的設計首先需要明確其建設目的,基于當前我國國土規劃,其主要目的大致可以概括為以農村不動產為基礎,健全管理體系,支撐服務于各級登記機構,實現不動產信息的實時分享,和審計、民政、財政稅務、公安等相關部門進行信息化的數據共享,為社會公眾提供合法查詢服務,提升對土地的利用率,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其次,輔助于管理系統的四個一體化建設,即促進數據一體化、技術一體化、服務一體化、業務一體化的發展,滿足其在功能、環境以及性能上的需求,提升系統整體的可擴展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礎上,遵循數據庫建設的基本原則,即安全性、規范性、適用性、擴展性和開放性;最后,以現行和不動產相關的數據庫標準為依據,優先建立原始的標準數據庫,然后根據農房一體登記數據的特點,將數據庫進行調整和優化,保證建設質量。設計架構的主要要素有權屬資料收集、宗地數據、房產分戶圖等(圖2)。

3.2調整設計原則
和常規的數據庫有所不同,農房一體登記數據庫的設計在處理能力、安全性和實用性上的要求更高,需要滿足更新維護和信息隨時查詢儲存的要求,需要保證數據庫和機構現有的管理系統要求相符,可以不斷進行優化更新,在應用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同時,信息數據的速度要快,可以備份數據,一旦系統出現崩潰現象,可以將數據進行快速恢復,且能夠隨時監控,和其它服務器的融合性強,管理簡單方便。對接管理系統,滿足管理系統的環境需求,當前大部分管理系統在硬件環境的最低要求為:204GHz的CPU、1024×768的分辨率以及500G的硬盤。軟件環境最低要求為Windows7操作系統。此外,結合測繪技術,對接GIS平臺,營造良好的編程環境,加密處理數據,保證開放的相對性。例如,在系統登錄方面,需要同時使用密碼和認證賬號才能進入,并為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權限,數據庫結合權限情況提供有限的數據支持,滿足保密和安全要求[3]。
3.3整合數據庫需求
數據庫在信息儲存上的要求需要從數據特點來看,基于農房一體不動產,主要可以劃分為:宗地位置、宗地面積、宗地權屬等土地權屬數據;行政村圖版界線、行政村圖版地類、行政村圖版面積等土地利用數據;地籍調查表、界址點、四至等地基調查數據;確權登記覆蓋范圍等元數據;測量控制點、居民地、水系等基礎登記數據;申請、登記等登記資料數據;測量信息結果類數據。結合要素編碼規定,設計單元代碼層次,如1000000000表示基礎地理信息要素、6002010100表示所有權等,以界址點為例的邏輯模型參見表1,利用代碼滿足其空間屬性數據的需求。

在要素屬性字段代碼的設計上,主要形式為:XZQDM、XZQMC——行政區屬性結構;JXLX、JXXZ、JXSM——行政區界限屬性;DJQDM、DJQMC——地籍區屬性結構;DJZQMC、DJZQDM——地籍子區等,利用概念結構化的設計,將現實具象化的對象轉化為抽象化,進而形成概念上的模型,轉化之后變為計算機可識別的模型,包括圖層層次、表格關系等,從而將數據構建成關系模型,滿足其非空間屬性數據的需求。
3.4規范處理圖形要素
為了保證數據庫的建設質量,在圖形要素的處理上需要依據CASS進行圖層分層,優化設計地物關系。在采集和編輯地籍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拓撲關系,在同一編碼中應當避免出現重疊的點狀符號,相應的線狀要素也不能帶有重點現象,具體的線要素不能出現偽節點、硬折角、自相交、懸掛線等情況,保證線要素處理的規范性。在面狀地物要素的構建上需要保證其具有閉合性,嚴格捕捉各點位要素,保證面與面之間無縫隙和重疊現象(除非實物狀態為重疊)。以圖形數據處理為例,先設計不動產單元號,即按照建設標準,整合數據庫里面現有的矢量數據,進行統一編碼操作,之后結合具體的宗地將統一編碼轉化為唯一編碼,替換原有的編碼,構建屬性數據和其相應的矢量數據之間的映射關系(基準為一一對應),便于后續管理。統一設計好之后檢查要素的屬性關系,檢查要點包括:線狀圖形是否存在自相交關系;地籍號、農房基本信息等是否填寫完整;宗地子區的界線有無缺失現象;權屬界線是否閉合,各宗地之間是否存在重合現象。通過嚴格檢查保證圖形要素的準確性[4]。
3.5對接其他業務流程
數據庫建設的作用之一就是輔助登記管理系統,需要在建設中對接好其他業務,連接各業務的子系統,形成一體化的管理系統,保證有效管理不動產數據。設計作用考慮要點有以下幾點:
3.5.1簡化辦理流程,為權利人提供權益維護機制。即農房權利人可以通過數據庫結合自身需要進行高效的農房流轉、變更等,避免傳統農房權屬變更可能會引發的不必要糾紛,保障合法權益。
3.5.2實時共享信息。即數據庫設計連接各部門的工作,轉變以往資料提交的重復性,為相關人員提供依法查詢渠道,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實現多向信息共享,加強各級機構的聯動性,提升數據庫建設的綜合效益。
3.5.3優化查詢業務。提供房屋平面圖的查詢工作,圖屬對照房屋結構、附屬房屋等信息,實現一體化管理,結合業務受理的三審需求,通過檢索技術數據庫快速的顯示相關信息。
3.6基于數據庫的案例分析
以某村為例,在界址測繪方面,將測量控制點進行合理布設,依據《地籍測量規范》進行測量工作,在界址點位中誤差方面需要≤5cm,需要保證限差≤10cm,測繪范圍為居民點記憶居民點周圍30m,繪制相應的地籍圖,并進行權屬調查。做足數據庫應用的前期準備工作之后,依托于拓撲準則,開展拓撲檢查,分析圖形要素,檢查合格后將數據信息錄入到系統中,存儲在數據庫里,在錄入過程中需要將地籍子區作為基本單位,有序輸入宗地情況,完善信息表,錄入則進行檢校,避免出現邏輯錯誤,修正在校正中出現的問題,建議采用二人校對法,保證數據庫中的數據和實地情況相符。最后,檢查好數據質量,以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特點進行分析,保證數據、圖形等一體化的關系。在空間數據的檢查上,主要需要分析宗地要素的拓撲關系;在屬性數據的檢查上,主要需要檢查字段值的范圍、字段的唯一性等,檢查無誤后可以設計登記簿以及證書,連通農房一體的登記管理全流程,達到信息化管理。
4.結語
總而言之,建設農房一體不動產登記數據庫需要嚴格遵守國家的調查標準,真實有效的登記信息,獲取準確的屬性信息和圖形信息,有序的將其進行錄入,實現不動產數據的互通共享,促進其管理的科學化、高效化和信息化,促進國土一體化管理的實現,從而促進土地改革。
參考文獻:
[1]魏振偉.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及數據庫建設技術探討[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 2020,(7):1445.
[2]劉健美,胡月明,劉洛,等;基于大數據背景的高寒草地資源數據庫建設與應用——以青海省為例[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 2020, 37(6): 866-874.
[3]余群云.基于數字化檔案信息資源大數據庫建設的探討[J].蘭臺內外, 2020,(4): 1-2.
[4]高登峰.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庫建設方案及質量控制措施[J].遼寧自然資源, 2020,(10):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