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美麗而蒼涼的傳奇,她的作品如同廢墟上怒放的一叢罌粟花,她的小說以寫悲劇女性聞名。她擅長用悲劇來揭露赤裸裸的現實和人性,如變態的顧曼璐和曹七巧,給我們展現了男權主義下女性無奈走向墮落的命運。
《半生緣》中的顧曼璐是家中的長女,她早年失去父親,中學被迫輟學回家,正值青春年少卻不得不為了養家糊口放棄了自己的美好愛情,放棄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最終淪為舞女暗娼。顧曼璐在冷眼旁觀的世俗中活著,在殘酷的社會環境下一步步墮入變態的深淵,變態到勾結丈夫強奸自己的親妹妹,毀了自己也毀了妹妹的一生。她傷害了自己的親人,失去了親情,也摧毀了自己的生命和尊嚴。
《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是一個鄉村小鎮麻油商的女兒,小家碧玉,潑辣能干,又有幾分姿色。兄嫂為了攀附權貴,將她嫁給了官宦人家的二少爺——一個因患骨癆而整天躺在床上的廢人。冷漠的親情、畸形的婚姻和抑制的情欲,最終讓曹七巧一步步走向變態的邊緣。她破壞女兒的婚姻,不讓兒子與兒媳婦同房,用可怕的枷鎖鎖住自己和兒女的一生。
曼璐和七巧都有著扭曲的心靈和異化的人性,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兩人的身上有著諸多異同。她們背著沉重的包袱,為了家庭而犧牲自己,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社會地位。她們的反抗不堪一擊,在黑暗的人生道路上跌跌撞撞,她們因孤寂而瘋狂,因瘋狂而做出種種可怕的事情,最終走向變態,人性扭曲。曼璐和七巧的變態行為,帶給人們無盡的深思。
一、“同是天涯淪落人”
(一)冷漠如水的親情
對于曼璐和七巧而言,親情如秋水,骨肉似寒炭,她們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和憐愛。她們都出生在社會底層家庭,身份卑微,不得已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或被迫做了舞女或者嫁給一個廢人。她們的隱忍,她們的撕心裂肺,使她們最終淪為變態之人。冷漠的親情無疑是導致她們最終沉淪的一個重要因素,她們的痛苦,往往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安慰的。
曼璐為了弟弟妹妹吃飽穿暖接受教育,犧牲了自己的美好愛情和大好前程,換來的卻是弟弟妹妹的嫌棄。妹妹對姐姐的身份難以啟齒,在認識世鈞之前從未讓人去過自己的家里,總是格外小心自己的言行。母親對她的愛也是如水一般的淡,只知一味地從曼璐那里要錢打麻將,從來不去體諒女兒在外賺錢養家的不易,沒有理解曼璐為了家庭才墮落的苦衷。弟弟們更是從不感恩她所做的一切,只把她當作家庭里的恥辱和污點,從不與曼璐有正常的交流。和祝鴻才結婚之后,由于不能給老公生兒育女,她也沒有得到成家以后應有的溫暖親情,老公依舊在外面花天酒地,對她冷落,用惡毒的言語對她進行侮辱,用“破鞋”“爛污貨”之類的詞來諷刺她。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面生活,她沒有感受過家人的理解寬容和溫暖,沒有感受過無私的親情,曼璐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善良,變得自私,冷酷無情,在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走向變態。
七巧在麻油店里風風火火,灑脫地過著簡單而又平靜的生活。因姜家要為殘廢的姜二爺置一房姨奶奶,沒有父母的七巧就被貪圖金錢的哥哥嫂嫂賣了。“我就用你兩個錢,也是應該的,當初我若貪圖財禮,問姜家多要幾百兩銀子,把你賣給他們做姨太太,也就賣了。”可以從中看出親情帶給七巧的就只有傷害,親人把她一生的幸福都托付給一個患有軟骨病、抽大煙的一無是處的廢人。嫁到姜家之后,沒有一個人把她當作姜家的一分子,連身份卑賤的丫頭們都不把這位二奶奶當一回事,當哥哥嫂嫂來姜府探親時,都沒有人來照應。“老太太問是誰,三爺仔細看了看,說不知是不是曹家舅爺,老太太就沒有追問下去。”從這里就可以想象得到她在姜家的地位和所得到的待遇,七巧的一生里在娘家和婆家都未得到過親情的疼愛,這樣的生活環境是造就她變態性格的原因之一。
(二)無愛的委曲求全
曼璐和七巧也都曾經期待過美好的愛情,也追求過自己的幸福,渴望簡單且幸福的生活,只是殘酷的現實讓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不得不委曲求全,在愛情來臨時無法擁抱它,只能行尸走肉般降服于不公的命運,在沒有愛的荒原里跌跌撞撞行走,迷失了自己。愛情婚姻對于她們而言,與其說是一個歸宿,不如說是一座墳墓,沒有愛,有的只是夜以繼日的苦惱和痛苦。
曼璐曾經那么單純地愛著豫謹,但因她的舞女身份,這份愛最終隨風飄散了。雖說與祝鴻才結了婚,但因為曼璐曾經不光彩的舞女生活,祝鴻才不能釋懷,無法接受她的曾經,所以自始至終沒把她當作妻子看待。婚后祝鴻才整天在外面風花雪月,常年不歸。當曼璐想要對祝鴻才和前妻所生的女兒好點時,受到的是祝鴻才的侮辱。雖然婚后曼璐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住上了豪宅,身邊有了丫鬟伺候,可是丈夫對她毫無感情,不聞不問,對她非罵即打。她從沒有感受到婚姻的幸福,她感受到的是凄涼難耐,是前途茫茫。這份委曲求全的無愛婚姻讓她痛苦不已,每晚都是孤燈對愁眠,這就為后面的變態行為埋下了伏筆。
老天就是這樣不遂人愿,七巧愛的是姜季澤,卻偏偏被迫嫁給了他患病的哥哥,讓七巧在愛情的道路上找不到方向,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滿足和妻子的待遇得不到保障。在姜家這些年來,她跟一個自己不愛的廢人生活,眼睜睜看著自己喜歡的男人卻不能近身。這份鉆心的痛苦一直伴隨著她,讓她在以后的日日夜夜備受煎熬。盡管嫁入了名門望族,物質生活得到了保證,表面上,作為姜家的二少奶奶風光無限,但內心的傷痛和絕望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久而久之,那習慣便成了她內心的枷鎖,牢牢鎖住她,一直往越來越變態的深淵里走去。
二、“凄凄慘慘戚戚”
(一)扭曲的人性
曼璐和七巧原本是陽光、善良、秉性純良的少女。她們并不是天生的卑賤,她們渴望愛情,渴望親情,渴望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在日常的柴米油鹽里。然而這個冷酷的社會環境,不公的男權主義,冷漠的親情,無愛的婚姻,把她們一步一步逼向變態的深淵,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任憑扭曲的人性在無意識間慢慢吞噬了原本的善良和正義,讓她們在煙火里寂寞落幕。
曼璐的人性扭曲是從為了養家糊口做舞女時開始的。當一個人不喜歡做一件事而不得不做的時候,她的內心與現實是對抗的,盡管她外表被光鮮亮麗的衣服包裹著,但也難以掩飾日漸扭曲的人性。在舞女這個大染缸里待久了,她慢慢變得油腔滑調,對付男人一套又一套,還會吃舞女菲娜的醋。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心理是越來越扭曲的,妹妹曼楨清水出芙蓉,青春貌美,純真可愛,有著自己的如意郎君,令她無法正常地看待這些事情。在嫁給祝鴻才之后,她人性的扭曲就逐漸顯露出來。丈夫對她身份的嫌棄,隨著青春的消逝得不到丈夫的愛,不能生育的痛苦,加之祝鴻才看上了自己的妹妹,使她內心那沉淀已久的仇恨情緒完全爆發出來,把無情的“魔爪”伸向了自己的妹妹。為了拴住丈夫,她讓自己的丈夫去強奸妹妹曼楨,上演一出借腹生子的悲劇。豫謹是她變態對待曼楨的一個重要原因,原來豫謹一直喜歡的是曼楨,而她只是豫謹不想提起的青春過客。曼璐道:“我沒有待錯她呀,她這樣恩將仇報。”她聯合自己的母親把曼楨囚禁起來,直到曼楨生孩子難產才得以逃出來。從這里便可以看出曼璐人性的扭曲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
七巧的變態行為總是讓人瞠目結舌,詫異萬分。七巧的人性扭曲大多與自己的情欲得不到滿足有關,她一個健康漂亮女子,整日面對的是患軟骨病的丈夫。沒有愛情,沒有親情,因出身卑微而受盡妯娌甚至下人們奚落和擠兌,在姜家這樣的生存環境中,她的人性在寂寞中延伸出“刺”,扎傷了自己和親人。她內心毒辣辣的“刺”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不放過。在終于熬死了丈夫和公婆,分了家之后,她表面上是自由了,可實際卻又深深地被金錢禁錮住了,把她的險惡和變態完完全全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她破壞自己女兒的婚姻,明明很相愛的兩個人,七巧硬是把她們拆散了。七巧道:“她再抽兩桶就下來了。”這怎能不讓童世舫吃驚,一個男人怎么會忍受自己的妻子整天抽大煙,即使再愛,這樣的婚事也是不會有結果的。性格的扭曲,情欲的克制,這樣的內心世界已經無法讓她分清是非,任憑自己扭曲的“魔爪”肆意而為。
(二)深刻的悲涼
做了那么多的事,曼璐和七巧已經無心再去辨認它的對與錯。她們已經承受了生命里太多的大傷大悲,最后只有那冷冷的月光照在她們的身上。在經受過一切的苦痛和做出變態的行為之后,沒有人陪伴在她們左右,她們在那冷冷的月光下感受到了深刻的悲涼。
在借腹生子后,曼璐原以為會拴住祝鴻才。可惜好景不長,祝鴻才依然在外面終日鬼混,如曼璐所說:“要不是有個孩子,他早不要我了。”曼璐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悲涼,她內心覺得對曼楨有愧,求曼楨回去照顧孩子。然而遭遇過那樣的恐怖事情之后,曼楨又怎么會相信曼璐呢?曼璐只能在無邊的黑暗中煎熬,在不多的余生里痛苦,等待死亡的來臨。
七巧在親手毀了兒女的幸福后,自己其實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了悲涼,已經分不清這是痛還是不痛:“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上推,一直推到腋下。”曾經圓滾的手臂,如今卻是這般模樣,在那凄清的月光下,她任自己的眼淚隨意流淌,懶怠揩拭,只隨它漸漸地干去。這樣的動作背后有多少的辛酸苦楚,豈是一個“痛”字了得。她明白所有人都恨她,只是她再也無法去挽回,也不想去改變自己,只能用淚水陪伴自己走完這如行尸走肉般的一生。
三、“飄如陌上塵”
曼璐和七巧最后的結局,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悲涼和冷徹入骨的深思。她們曾經那么單純可愛,她們也有過自己的燦爛理想和執著追求,但最終都悲苦、寂寞地度過余生。曼璐和七巧逐漸由鄰家少女變為心理扭曲的可怕女人,讓人悲哀、痛心,令人惋惜。
(一)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深思
曼璐和七巧最后的結局讓人感到悲涼,也帶給人們冷徹入骨的深思。曼璐的可悲在于她將婚姻當成生存的手段,雖然她明白自己將來的境遇是凄慘的,可是她依然不顧一切地去追逐婚姻。拜倫曾說過男子的愛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女子的愛情卻是她們生命的全部。曼璐將婚姻當作了自己的最終歸宿,這是何其悲哀。其實作為女性可以追求的東西還有很多,實現自我存在價值的途徑也有許多。曼璐對婚姻的追求是孤注一擲的非理性的嘗試,是一個接近滅亡、自己放任的結果,她已經舍棄了能夠平等存在的權利。她將自己的視野限制得太狹窄,失去了重新選擇的機會。七巧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于命運她無法抗爭,于愛情她欲愛而不能。七巧的悲劇告訴我們,一個人被金錢蒙蔽了雙眼,鎖住了心靈,就失去了生而為人的本性,活著是錢的奴隸,死了是害了別人的惡鬼。七巧的悲劇也驗證了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死亡,而是無愛。
曼璐最后沒有得到曼楨的諒解,在痛苦中清醒著死去,她的死結束了她這一生在心靈和肉體上所受的摧殘。每個少女在青春時都想追求自己的幸福,接受先進的知識。但是為了養家糊口,曼璐忍辱負重,自我犧牲。從這里可以看出曼璐其實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女孩,她不忍心整個家庭衰敗下去,寧愿犧牲了自己。曼璐是一個悲慘的女子,她的人生上演著一幕又一幕的悲劇,沒有愛情,沒有親情,沒有孩子,最后逼得她步步走向變態。“與其說曼璐居心可誅,毋寧說她也是舊社會的一個犧牲者。”
七巧在夜晚任眼淚流干是最值得讀者去思考的,她自身的那份痛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即使是歇斯底里也顯得不夠有力度。她被哥哥嫂嫂賣掉,無法接近最愛的人,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滿足不了正常的情欲,一個人戰戰兢兢活了那么多年,即使是有了一兒一女,也無法阻擋她走向墮落的趨勢。她最后的深深的悲涼讓人憐憫,她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卻要承受那么多的起起落落,當再也不想去理睬那些痛苦,只憑情緒隨意放肆時,帶給讀者的是鉆心的痛,這樣的痛苦讓人窒息。
(二)悲涼人生的現代意義
張愛玲的作品中有諸多悲劇女性形象,對于其悲劇性的探討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生活對于她,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生命的渲染”。
顧曼璐與曹七巧一生的悲劇正是女性該引以為戒的反面案例。“人生本來就很少完全無缺的幸福,你要調節生活,適應環境,你的勇氣會消失,你的理想也會幻滅。”生活不可能會是一帆風順的,面對生活的不幸,我們不應墮落,而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人性扭曲也正是她們無法接受生活的改變,不能適應生活所致。她們的悲劇還給我們帶來了重要的啟示:不要做金錢的奴隸,不要為了金錢而失去人性的純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安心。對于金錢的欲望要有限度,特別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對金錢的追求應不違背道德,要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
顧曼璐和曹七巧的生命是殘缺的,不完整的。她們都是在青春韶華時迫于各種壓力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不管她們有多么渴望掙脫,但終掙不開環境對人強悍有力的制約,封建文化種種毀滅性的意識都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國婦女心里,因此兩人悲劇性的命運是必然的,這是廣大封建婦女的悲劇宿命。
(普洱學院)
作者簡介:過娜平(1978—),女,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