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際,其一生受時代政局影響深刻,亡國之恨、盛衰之感及被迫變節的愧疚之心在其作品中多有體現。復雜而又壓抑的情感在清初高壓政策之下無處宣泄,詩人只能借助文學創作,因此創作頗豐。吳偉業的敘事詩,內容上以感慨朝代興亡和悲嘆自身失節為主,表現手法上受“初唐四杰”、白居易等人的影響,在吸取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形成自身鮮明的藝術特色,被后世稱為“梅村體”。本文將結合吳偉業的生平經歷,從敘事結構安排、敘事技巧、文辭、表現方法等方面結合文本詳細分析吳偉業敘事詩的特色,探究其流暢、典雅詩風的形成原因。
一、吳偉業敘事詩概況
吳偉業的敘事詩又稱“梅村體”,主要特點是多以七言歌行體的形式敘事寫人,大多以明清易代的史實為題材來反映社會變故,感慨朝代興亡更替,寄托自己深沉的哀思。
在內容方面,最主要的特點是立足明清易代的大背景,通過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反映時代變遷下的人事興衰,寄托詩人對故國的哀思。著名的代表作《圓圓曲》,以陳圓圓與吳三桂的愛情為主,強烈譴責了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的無恥行徑,表達亡國之悲;《蕭史青門曲》一詩,展現了貴族階層如寧德公主、樂安公主等人在國家滅亡前后的不同境遇,今昔對比,展現蒼涼沉郁的興衰之感;《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一文,通過敘寫卞玉京在戰亂之下的所見所聞,展現了不同階層女子不幸的命運,表達詩人的深切同情及哀傷??梢哉f,吳偉業的敘事詩深刻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際的社會現實,展現了詩人無限的哀傷之感。
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詩人在敘事詩的結構安排、布局、辭藻、聲韻、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了精巧的構思?!耙云G寫哀”,用華麗的語言來表達沉痛的哀思是其寫作的一大特色;敘事詩內容結構龐大完整、敘事清晰,有“史”的價值意義;在風格上呈現出典雅婉轉的特點,展現了詩人高超的文學創作才能。
二、精巧的謀篇布局
在體式上多以七言的形式出現,往往篇幅較長。如《圓圓曲》全詩長達78句,549字,采用前半部分敘事、后半部分議論的方式寫成。在結構安排上,詩人往往通過插敘、倒敘等方式來布局謀篇,使敘事內容完整、邏輯清晰。此外,歷來敘事詩往往重在敘事、紀史,但吳偉業的敘事詩往往不以歷史事件為中心,而是通過人物興衰變化來展現時代,故而以人系事成為吳偉業敘事詩寫作的一大特點,《永和宮詞》寫田貴妃之死,《蕭史青門曲》以寧德公主為主,《銀泉山》寫明神宗鄭貴妃等。在詩人的敘事詩中,涉及人物較為豐富,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底層文人、女性,遍及社會各個階層,深刻再現了社會各階層在明清易代之際的悲慘遭遇,表達了詩人的深切同情及對歷史的深刻反思。
在結構安排方面,詩人多采用敘事技巧,如倒敘、插敘、追敘等方式,使情節更加完整生動,同時帶給讀者跌宕起伏之感。在《圓圓曲》中,詩人把吳三桂、陳圓圓從初識、定情、分離、被掠到團圓的過程,在詩中作了生動的描繪與渲染,譏刺吳三桂為一己私情叛明降清,打開山海關門,淪為千古罪人,表達對吳三桂叛明投清的憤激與諷刺。同時,對陳圓圓的悲慘身世和二人之間的真情給予一定的同情。詩歌開頭交代了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即皇帝駕崩,李自成攻下都城。面對國破家亡,面對“慟哭六軍俱縞素”時,吳三桂則是“沖冠一怒為紅顏”,通過六軍與紅顏的反差展現了吳三桂不顧家國大義的可恥行徑。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詩人本應繼續描述當時的戰亂現狀或是描述“哭罷君親再相見”的場景,正當讀者興致勃勃時,詩人采用倒敘的手法,轉而描述吳三桂與陳圓圓的相識,可謂是出乎意料,但又清楚展現了二人的感情線,交代了前因后果,使詩歌內容清晰完整,敘事婉轉。
《蕭史青門曲》亦多采用這一敘事手法?!笆捠非嚅T望明月,碧鸞尾掃銀河闊。好峙池臺白草荒,扶風邸舍黃塵沒?!睂憣幍鹿鞣驄D在經歷滄桑巨變之后的悲涼心境和府邸的衰敗,而后畫風一轉,開始盛寫寧德公主出嫁時的繁華盛況:“百兩車來填紫陌,千金榼送出雕房。紅窗小院調鸚鵡,翠館繁箏叫鳳凰?!闭宫F了當時貴族階層的奢華生活,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將今昔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時代的哀傷。
詩人在敘事方面還采用插敘的方法來增強詩歌的抒情性。如《圓圓曲》中提及教曲伎師、浣紗女伴,用以展現陳圓圓的“飛上枝頭變鳳凰”,增強詩人對吳三桂的強烈批判;《蕭史青門曲》中,詩人寫貴族階層朝代更替時的不同境遇,以寧德夫婦為主要代表,同時穿插了樂安公主及長平公主的遭遇,使詩歌內容更加豐富的同時,凸顯貴族階層在時代變遷下的相似境遇,更增添了一抹悲涼之感。
此外,詩人還采用了史家筆法,采用論贊結合的方式抒發己見,升華作品。如《圓圓曲》中“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詩人在敘述完吳三桂的行徑之后,用典故來借古諷今,目的在于諷刺吳三桂為爭奪美人而背負了千載罪名。詩人將沉重的罪名說成“重名”,更是在平添語趣之外,加重譏刺。而“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等句,詩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豈能讓情欲做主?用白骨和紅妝對比,更是對“多情英雄”的無限反諷。在贊的部分,詩人借用歷史典故,用夫差、西施的故事來暗示吳三桂最終的下場,表達詩人內心的憤恨之情。詩人通過“館娃宮”“采香徑”“響屧廊”,與詩中描述吳陳相見時陳圓圓的待遇“金牛車乘”“斜谷畫樓”“散關妝鏡”形成鮮明對照。詩人表面是在感慨吳王對西施的寵愛,如今“換羽移宮”早已成為歷史,實則是以史為鑒,感慨盛衰無常,諷刺吳三桂不顧家國大義的卑劣行徑。末尾一句“漢水東南日夜流”借用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詩人有意將“西北流”改為“東南流”,反其詞而用其意,斷言吳三桂的功名富貴是不會長久的。
三、典雅流暢的藝術風格
吳偉業的敘事詩在充分敘事的同時吸收了古代抒情詩的表現手法,強化了敘事詩的抒情性,使詩歌形成一種典雅流暢的風格特點。其詩主要表現手法體現在語言、用韻、用典等藝術技巧方面。
在語言方面,用艷詞寫哀傷成為吳偉業敘事詩的一大特色,雖鋪采摛文,但內容充實,情感真摯而深刻。讀吳偉業的作品不難發現,詩人往往用華貴、艷麗的語言來表達時代變遷的哀傷。以艷寫哀,濃烈言辭之下盡顯哀傷凄涼之感,展現出詩人精巧的藝術構思?!妒捠非嚅T曲》中描寫了寧德公主的一場夢境,詩人用華麗、歡快的語言來描寫主人公夢回故國時的見聞,通過“先后傳呼喚卷簾”來展現“重歡宴”的熱鬧歡樂的場景,用“笑折”“春水”“流花”展現了貴族階層歡聚一堂的奢華生活。然而夢境中有多歡樂,夢醒后就會有多凄涼。面對曾經熟悉的場面,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今昔對比之下,如今只能“殘燈沾衣”,空嘆烏鵲年年自顧自地飛來飛去,絲毫不曉得人世之哀傷。詩人用華麗的語言來表現時代變遷之下貴族的茍活落魄,寫出了故國不堪回首的深沉隱痛。
在聲律方面,其詩歌讀來婉轉流暢,聲韻和諧。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其中歌行一體,尤所擅長。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韻為深,敘述類乎香山,而風華為勝,韻協宮商,感均頑艷,一時尤稱絕調。”吳偉業的敘事詩在聲韻方面勝在轉韻。正如趙翼在《鷗北詩話》中所言:“梅村歌行尤妙在轉韻,一轉韻則通首筋脈,倍覺靈活?!比纭秷A圓曲》:
鼎湖當日棄人間(平),破敵收京下玉關(平)。
慟哭六軍俱縞素(仄),沖冠一怒為紅顏(平)。
紅顏流落非吾戀(仄),逆賊天亡自荒宴(仄)。
電掃黃巾定黑山(平),哭罷君親再相見(仄)。
采用平平仄平和仄仄平仄的句式,全文幾乎都是四句一換韻,使其長篇敘事詩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形成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律之美,使詩歌更加生動有趣。而頻繁換韻的特點在其他敘事詩中也多有體現,如《永和宮詞》:
揚州明月杜陵花(平),夾道香塵迎麗華(平)。
舊宅江都飛燕井(仄),新侯關內武安家(平)。
雅步纖腰初召入(仄),鈿合金釵定情日(仄)。
豐容盛鬋固無雙(平),蹴鞠談棋復第一(平)。
由此可見,吳偉業在敘事詩中幾乎是四句一轉韻,展現出詩人為避免詩歌出現沉悶之感而做出的努力。轉韻使詩歌呈現出靈活多變的特點,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同時契合了長篇敘事詩的內容情節,伴隨情節的變化,聲韻亦隨之變化,讓整首詩更具活力。
頂真手法的運用也較為常見。詩人在敘事的同時兼顧抒情,情感激動外加換韻頻繁,難免會使詩歌有情節跳脫之處。對此,吳偉業采用頂真的手法,既能平緩時序逆轉的突兀感,也有助于音節的圓轉順暢。如《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眹萍彝?,六軍慟哭,而吳三桂沖冠一怒只為紅顏。緊接著詩人以吳三桂的語氣說自己心心念念的并非紅顏的流落,再現吳三桂丑惡的嘴臉。此處頂真手法的運用既能彌補跳脫之感,又能讓情感表達更加自然。又如“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幾句,同樣使用頂真手法。此處頂真手法的作用更加顯而易見。詩人使用倒敘的手法敘說二人的相識,同時是全詩從副線轉向主線的一個關鍵轉折。吳三桂哭完君王家人之后再去相見陳圓圓,后一句再次使用“相見”二字,能夠使讀者更加清楚所言之事,也彌補了倒敘手法的跳脫之感,同時使得詩歌韻律更加和諧流暢。
此外,敘事詩長于敘事,又以詩歌的形式呈現出來,敘事方面難免會囿于篇幅與形式的束縛。為更好敘事抒情說理議論,詩人在敘事詩中多處用典,且用典貼切,使敘事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蕭史青門曲》中“好峙池臺白草荒,扶風邸舍黃塵沒”,用了《后漢書·耿弇傳》的典故。耿弇被封為好峙侯,家族勢力龐大,榮寵一時,其家多與皇家聯姻。詩人在此處化用典故可謂非常貼切,用“好峙池臺”來形容寧德公主等貴族曾經的奢華生活?!队篮蛯m詞》中的“病不禁秋淚沾臆,裴回自絕君王膝”,借用了《晉書·武元楊皇后》中楊皇后的故事。楊皇后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皇后,深得武帝寵幸,后于明光殿中去世,死在晉武帝的膝上。詩人此處用楊皇后代指田貴妃,來描述田貴妃之死,都是來自帝王之家,可謂用典自然貼切。
四、結語
在吳偉業的敘事詩中,詩人在敘事的同時大加抒情和議論,因此呈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色。對聲韻的追求,句式的工整對仗,頂真手法及用典的使用,形成了其敘事詩典雅流暢的風格特點,對后世具有借鑒意義,影響深遠。
(安陽學院)
作者簡介:喬曉慧(1992—),女,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