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七章曰:“舜其大孝也與!……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睆墓诺浇?,有許多經學家對“故栽者培之”句作出了解釋。今人的闡釋大多為“生來有賢能的人,上天就幫助他們;生來沒有賢能的人,上天就讓他們傾覆”或“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但是,這樣的闡釋方法似乎有些類似“物競天擇”的觀念,同儒家基本價值觀略有沖突;“栽”“傾”二字作為動詞,于句中也缺少主語。故筆者認為,或另有一種解釋,即將“栽”“傾”的施事者理解為受“培”和受“覆”的人,從而翻譯成“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自我栽培勉勵的人,上天就不斷培育他們;自我放棄、行詭作惡的人,上天就讓他們傾覆”。然而,從古到今幾乎都未有作如斯闡釋者。文章將論述提出新解的緣由與依據,以及為何最終無法按照新解來闡釋此句。
一、古代經學家對“故栽者培之”句的闡釋
先來分析一下我國古代三位較權威的經學家(鄭玄、孔穎達、朱熹)對“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的注解:
鄭玄《禮記正義》注曰:“材,謂其質性也。篤,厚也。言善者天厚其福,惡者天厚其毒,皆由其本而為之。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栽讀如‘文王初載’之‘栽’。栽,猶殖也。培,益也。今時人名草木之殖曰‘栽’,筑墻立板亦曰‘栽’,栽或為‘茲’。覆,敗也?!笨追f達疏鄭玄之語曰:“‘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材,謂質性也;篤,厚也。言天之所生,隨物質性而厚之。善者因厚其福,舜、禹是也。惡者因厚其毒,桀、紂是也。故四兇黜,而舜受禪也。‘故栽者培之者,傾者覆之’,栽,殖也;培,益也。言道德自能豐殖,則天因而培益之?!畠A者覆之’者,若無德自取傾危者,天亦因而覆敗之也?!敝祆洹端臅戮浼ⅰ吩唬骸安模|也。篤,厚也。栽,植也。氣至而滋息為培。氣反而游散則覆?!笨梢?,鄭玄與孔穎達都認為,“栽”“培”都是需要建立在天生之“德”的基礎上的,且善惡皆為天生之性。這就牽涉兩個問題:
其一,“必因其材”的“材”,是一個人天生之“材”,還是經過后天自我的栽培與努力后形成的“材”,抑或二者的重疊?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若“材”有關人后天的主觀能動性,似乎便不能按照鄭玄“材,謂質性也”“皆由其本而為之”來作解了;且“生物”之“生”也應理解為一個不斷延續的過程(如“使生長”“使博厚”“生養”),而非一瞬間的決定(如“造出”“生出”)。“材”的指向性,是下文需要著重討論的。其二,“栽”“傾”二字的語言學定性問題。經筆者總結,該問題有以下三種解讀方向:
(1)二字作為動詞,施事者皆為“天”。按鄭玄、孔穎達“栽,殖也”的訓釋,“故栽者培之”即譯成“所以被上天栽植的人,就會不斷得到天的培育”,后半句道理相同。(2)二字作為動詞,施事者為“受培者”“受傾者”。這樣,“故栽者培之”即譯成“所以那些能夠主動栽植自己德行和能力(能很好地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人,就會不斷得到上天的培育,以積累更多的德行與實在的好處”,后半句道理相同。(3)二字作形容詞,修飾“受培者”“受覆者”。如此一來,“栽者”就應譯作“值得被上天栽植的人”,“傾者”則是“須被上天遺棄和淘汰的人”。
從解答文章的核心問題角度來看,(1)與(3)的性質類似,都認為是“天”主導了這一切;(2)則認為人先具備主觀能動性、存在對自我的后天積累,才會出現被上天或“培”或“覆”的結果。然而,如果單純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栽”“傾”的施事者,而不改變其核心意涵,那么是沒有足夠的語言學證據,來料定施事者究竟為“天”與“人”哪一方的——“栽”“傾”所對應的主語不明確,或許是這一句話在解讀時最大的爭議來源。
保留這兩個問題,再看朱熹的闡釋:“氣至而滋息為培。氣反而游散則覆。”宋學注重義理,“氣”就是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然而,此“氣”是人天生即具備的“氣”還是后天培養成的“氣”?在《朱子語類》中,朱熹給出了更詳細的解釋:“物若扶植,種在土中,自然生氣湊泊他。若已傾倒,則生氣無所附著,從何處來相接?如人疾病,此自有生氣,則藥力之氣依之而生意滋長。若已危殆,則生氣流散,而不復相湊矣?!笨梢?,朱熹認為,人先有一部分本來之“氣”,后來又有天和自然的“氣”與它相接,若本來之“氣”佳,則相接之“氣”便起到培植的作用,反之則傾覆。《朱子語類》又記載朱熹認為四書“必因其材而篤焉”,意為“是因材而加厚些子”,同樣沒有解決“材”有沒有關聯到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其他經學家對“故栽者培之”的解讀方式多沿襲了鄭玄、朱熹的
觀點。
二、“必因其材”之“材”的指向性
按照前文所引的文獻用例,似乎“材”字偏到了指人本身具有的“材質”(原料方面)一端,而“材”指后天所成的“材”(能力、修養方面)一端,尚且沒有古代經學家提出疑問并作解。對“材”字兩種方向的解讀,其實指向了以下兩種推導路徑:
(1)“材”是天生之“材”,則舜即是天生的“孝”與“德”者,如《四書大全》記載宋朝真德秀所言:“舜所知孝而已,祿位名壽,天實命之,非舜有心得之也?!倍吨杏埂非拔挠痔岬搅恕八雌浯笾才c”,則舜之“知”理應亦為天生之“材”,即舜或許是“生而知之”的圣人。(2)“材”是后天之“材”,則舜應先努力做到“知”與“孝”,后修養了自身的“德”,進而有位、有祿、有名、有壽,而天因舜后天之“材”而益“篤”焉,進一步培育、滋養舜的德行。
如果按第一種路徑看,則衍生了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舜是圣人嗎?對于這一點,歷來眾說紛紜。主流觀點認為,堯、舜等人做到了內圣外王,于孔子圣人觀中已達成標準,學者魏忠強就認為:“能達到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標準者可以說是古代圣王,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盡管從《論語》中的相關記載來看,孔子對‘圣’的界定并非十分明確,但是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即以古代圣王為模范的?!比欢墩撜Z》中又多次出現“堯舜其猶病諸”,說明“圣人”標準在孔子心中的地位甚高,堯、舜也不可盡善盡美。關于舜是否為“生而知之者”,則到孟子時代才有過明確定義,孔子未作出評價?!睹献印吩唬骸皥蛩葱哉咭?,湯武反之也。”《四書纂疏》載南宋輔廣曰:“(性者)此言生而知之者也。氣稟清明,故其所得之天理無所污壞;既無所污壞,則自然不假修為。此乃圣人之極致也。”程子亦為之注曰:“性之、反之,古未有此語,蓋自孟子發之?!?/p>
而實際上,舜是否被孔子認為是“圣人”和“生而知之者”,對研究本篇文章的核心問題沒有太大的貢獻。因為只討論孔子是否認為存在天生之“德”即可。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論語·述而》第二十三章即言“天生德于予”。所以,或許在《中庸》第十七章內,舜為“圣人”并不是推導出“必因其材而篤焉”的唯一路徑,具備天生的“德行”同樣可以。本章提到的“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大德者必受命”能夠較好地印證此觀點。
還要解答的問題在于,舜之“孝”體現在何處?!吨杏埂返谑哒聫念^至尾似乎都未提到舜“孝”的體現,卻言“舜其大孝也與”,這是為何?真德秀在《西山文集·召除禮侍上殿奏劄一》中提到:“有德則壽。中庸稱舜之孝。以為大德者。必得其壽。且謂天之生物。因材而篤。栽培傾覆。惟所取焉。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舜之所為有自壽之道。故天亦壽之。此所謂栽者培之也。”新安陳氏曰:“孟子稱舜為大孝,以親底豫天下化言此稱舜為大孝。以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言何也。常人使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尚謂之孝;舜德為圣人,而防尊富饗保如此,豈不可為大孝乎!”可見,在《中庸》里,有很高的德行、福祿上下可察,即是達到甚至遠遠超越“孝”的標準。
是故若按此解,“材”作為人天生的“材質”是合理的,“材”與“大德”的關系也是可以彼此呼應的。
如果按照第二種路徑看,則雖亦有合理之處,卻存在一定缺陷,即此解同“故大德者必受命”的“必”字有沖突。陳澔《禮記集說》云:“故曰大德必受命。必,言其可必也?!奔偃舭选按蟮隆碑斪鞑粩喾e累的結果,也即后天培養起來的“德”,那么許多后世的君主如湯、武,亦能達到這一點;孔子之所以用舜來舉例,說明他有很大的可能認為舜比湯、武等君主擁有某種更高的地位?!端臅笕份d永嘉薛氏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質而加厚焉。其本固者,雨露必滋培之;其本傾者,風雨必顛覆之。其培之也,非恩之也;其覆之也,非害之也。皆理之必然者也?!笔恰氨厝弧倍皇恰昂筇祓B成而賦予”,其“加厚”沒有人的主觀作為所帶來的風險性,便說明了這一點。
由上可知,“材”實應指向人天生即具備的材質,且在《中庸》第十七章中,有值得天之“篤”的“材”又不一定必須成“圣”,具備天生的“大德”即可。這樣一來,前面所提到的“栽”與“傾”的指向,就可以把施事者皆為“受培者”與“受傾者”一項排除了。
三、“故栽者培之”句與“物競天擇”思想
讀到“故栽者培之”句時,很容易聯想到“物競天擇”觀,即一切都是天定,天生“材質”好的人,上天就幫助他;“材質”差的人,就會被上天傾覆、淘汰。這與儒家思想中“仁愛”與“修身”的思想是不是產生了矛盾和沖突?答案是否定的。
《中庸》第二十章記載:“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边@樣看來,無論有沒有天生的“材”,通過后天的努力,就算沿由的道路不同,所達成的境界也應該是相同的。那么為何第十七章又表示成敗興衰取決于天的栽培或是傾覆?原因就在于,《中庸》第十七章想要強調的是天命觀,它站在一個非常絕對化、理想化的極端立場上來看待這個問題。在第十七章內,孔子把舜之大德看作理想化的極高之德。雖然沒有天生之“材”與大德者,同樣可通過后天的修身進取達到舜的境地,但舜本人能夠達到,是必然發生的、絕對化的事件,這才是《中庸》第十七章的側重點與強調點。
《四書纂疏》載呂氏曰:“無意而安行,性者也;有意利行,而至于無意,復性者也。堯舜不失其性,湯武善反其性。及其成功,則一也。”輔廣曰:“堯舜不失其性,則是生而知之者;湯武善反其性,則是學而知之者。初雖不同,及其至于圣,則無不同矣。故曰:及其成功,一也。”可見,《中庸》第十七章雖云舜受天之“培”一事,卻并不意味著反對“后天努力”不可與“受天之培”達到同一境界?!端臅笕份d永嘉薛氏曰:“天人之應,至難言也,而圣賢?!裨淮蟮?,而謂之必得其位,必得其祿與名壽。圣賢何若,是為必然之論?!币痪洹岸ベt?!笨芍^切中肯綮。世間縱然有很多通過各種路徑修養自身德行的人,不妨礙“及其成功,一也”;然而在不關注舜是否為圣賢的情況下,舜(與天生大德者)能達到“必受命”的境界,則是恒常的道理。換言之,這是由于舜的德行(即“材”)太過廣厚和絕對,已經達到了“受命”與“受培”提前被決定的地步,并不是物競天擇
的結果。
四、結語
經過以上的探究和論述可以得知,“故栽者培之”句完全可以采用鄭玄、孔穎達等人的闡釋方法,上下文連貫起來的思維鏈條可總結為:像舜那樣具有絕對化大德與“至材”的人,會受到上天的培育與良性積累,也必然會“受命”和得到位祿名壽。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人的成就都是先天定好的,也并不意味著“修身”和以各種途徑“反其性”會因此失去意義。因此,在解讀“故栽者培之”句時,要著重關注“舜”這一個例的特殊性。
(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