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文學創作的時候,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想到靈感。靈感是藝術思維中的一部分。藝術思維是指在藝術創作活動中,想象與聯想、靈感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經過復雜的辯證關系構成的思維方式,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藝術思維。而靈感作為藝術思維的一部分,是人們思維過程中認識飛躍的心理現象,就好似一種新的思路突然聯通。簡而言之,靈感就是人們大腦中產生的新想法。
靈感具有一系列特點。其一,靈感具有隨機性,如有無心插柳柳成蔭。靈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們還沒有找到能夠控制靈感的方法。這一點在作家群體中更是體現得十分明顯,當作家產生靈感時,他們便能文思如泉,提筆如有神助。其二,靈感具有普遍性,任何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可能隨時產生各種各樣的靈感。無論是貧民還是權貴,不論是知識淵博的科學家還是大字不識的文盲,都可以產生靈感。其三,靈感具有價值性。靈感本身是可能創造價值的,由靈感所產出的作品是擁有自身獨特價值的一種產物,這種價值可能不僅包含了經濟的價值,也可能包含了文化的價值。其四,靈感具有無限性。靈感是“采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個人的靈感是不會干涸的。其五,靈感具有易逝性。當人們的腦中產生了靈感,如果沒能及時抓住,那么它可能永遠不會出現了。下文將以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和雪萊《西風頌》為例分析藝術思維中靈感與詩歌創作的關系。
一、靈感決定詩歌創作
在詩歌創作中,靈感一個重要因素。靈感決定了詩歌的創作方向和創作內容,對詩歌的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詩歌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詩,人們對于此詩的研究經久不衰。人們會去好奇李白是如何創作出這樣一首驚世駭俗之作,會感嘆于李白為何能夠將一個“夢”描寫得如此生動形象。其實答案昭然若揭,李白能夠創作出此等佳作,全都歸功于他那無窮無盡的靈感。而通過對李白這首詩的解讀,將能夠更好地理解靈感是如何決定詩歌創作的。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胸懷大志,渴望報效于天下。但他為人桀驁不馴,不愿意對權貴趨炎附勢,也正因此受到了奸佞的打壓,最終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后,他曾在東魯的家中居住過一段時間。當李白打算離開東魯之際,他提筆創作了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贈予諸位友人,此詩又被稱為《別東魯諸公》。
創作《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的時候,李白的靈感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第一,李白在與朋友們的交談中談論到了天姥山,這勾起了李白對于二十年前曾游歷那一帶的回憶;第二,李白確實做了一個游歷仙山的夢,夢中那巍峨的山脈和奔騰的湖海仿佛觸手可及,這種飄然的靈感沖擊了他的內心;第三,在被賜金放還后這段郁郁不得志的日子里,李白的內心也是備受煎熬,有雄心壯志也無處施展。但隨著在東魯的調息,他漸漸看開了這一切,也頓悟出人生的真理,此時他需要一個合適的方式去宣泄心中的苦悶。這些來源于真實生活中的經歷,給予了李白豐富的靈感,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李白也巧妙地將這些頭腦中的靈感一一升華成藝術形象并將它們轉化為文字,最終創作出了這一首驚世之作。
在創作前,李白友人對于天姥山的討論和李白夢中的景象勾起了李白的創作靈感,他渴望將自己對于天姥山的感想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而在詩中,李白的靈感更是決定著整首詩歌的創作走向。從開篇的海客之談和越人之語,李白以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將讀者帶入了他的夢境之中,讀者驚嘆于他非凡的靈感。這一切不過是一場夢,但是李白卻能夠將夢中所產出的靈感一一呈現,他將腦海中的靈感全部具象化。
從李白飛渡鏡湖,腳著謝公之屐開始登游天姥山的那一刻起,他的靈感如洪水般滔滔不絕地傾瀉而出。在登山的過程中,李白觀海上之明月、聞天雞之鳴啼。當他來到仙洞門前時,他見到的是無盡的蒼天和成群的仙人。這一切都是他腦中靈感的具體化,他將腦中的靈感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全部體現。而當李白于夢中驚醒后,他發出了對現實的感慨,一句“古來萬事東流水”將心中的苦悶抒寫得淋漓盡致,這對于李白來說更是一種解脫。官場之詭譎而今又與我有何關系呢,這一切不過將隨水東流罷了。在詩的末尾,李白最終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震耳欲聾的感嘆,這種感嘆則是來源于他現實生活中對于現況的放下,為何還要再去沉迷那令自己失望透頂的朝堂呢,干嗎要做讓自己不開心的事呢?這種肆意灑脫也是李白如今對生活態度轉變的靈感。
李白以詩入情,借助自己卓越的靈感完成了此詩的創作。詩中的景象均來自李白豐富的靈感,他的靈感引導著詩歌一步一步地開展。不論是高山明月還是猿啼雞鳴,不論是山巒蜿蜒還是雷聲轟鳴,不論是虎彈琴瑟還是鸞鳥駕車,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景象,但是這一切又都生動想象地呈現在了詩中,歸根結底,此詩的創作還是來源于作者李白的靈感。由此可見,李白創作《夢游天姥吟留別》的過程深刻地反映了靈感對于詩歌創作的決定性作用。
二、詩歌創作體現靈感
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靈感是與之息息相關的,靈感為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路,讓人們能夠創作出不同種類的作品。與此同時,詩歌作品在被作家創作的過程之中不斷體現著作家的靈感。《西風頌》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創作的傳世佳作,詩中的每一句都體現了雪萊獨特的靈感。尤其詩的最后一句,更是被廣大讀者奉為經典中的經典,其中所蘊藏的巨大靈感甚至影響了后世的作家。透過這部作品,讀者將能更好地發現詩歌創作對靈感的體現。
《西風頌》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著名的“三大頌”中的一首,寫于1819年,全詩由五節十四行詩構成。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風起云涌,英國工人階級為了爭取自身的生存權利,正同資產階級展開英勇的斗爭,搗毀機器和罷工事件接連不斷。1819年8月,曼徹斯特八萬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動當局竟出動軍隊野蠻鎮壓,制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彼得盧大屠殺事件。雪萊滿懷悲憤,寫下了長詩《暴政的假面游行》,對資產階級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嚴正抗議。法國自拿破侖帝制崩潰、波旁王朝復辟以后,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廣大人民正醞釀著反對封建復辟勢力的革命斗爭。拿破侖帝國的解體也大大促進了西班牙人民反對異族壓迫和封建專制的革命運動,1819年1月終于響起了武裝起義的槍聲。就在武裝起義的前夕,海涅給西班牙人民獻上了一首《頌歌》,為西班牙革命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在意大利和希臘,民族解放運動方興未艾,雪萊的《西風頌》發表不久,這兩個國家也先后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面對歐洲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形勢,雪萊為之鼓舞,為之振奮。那時詩人雪萊正旅居意大利,處于創作的高峰期。于是,在一場暴風驟雨的自然景象的觸發下,雪萊心中難以抑制的激情立刻沖出胸膛,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并在阿諾河畔的一片樹林里完成了這一首流芳千古之作。雪萊在詩中可以輕松地描繪出西風狂野的景象,這一點體現出真實世界中這場暴風雨的發生給予他的現實靈感,后面歌頌西風則體現出那個時代革命運動這一隱性靈感對于雪萊的巨大沖擊。
在詩的第一節中,雪萊描述了狂野的西風將枯葉橫掃、將種子吹送的景象。這里雪萊將西風稱作既是一個破壞者(destroyer),又是一個保護者(preserver)。這里的西風作為破壞者指的是破壞那些封建專制的舊秩序,打破反動階層的腐敗統治;作為保護者則是指西風保護住了革命希望的種子,為革命留住了希望與未來。在詩的第二節中,雪萊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他將西風比作天使(angel),他強調了西風對于天空的肆虐。這里西風對于天空的破壞影射著革命將如同西風一樣席卷而來,掃除一切障礙。在詩的第三節中,雪萊描寫了西風對于地中海的破壞。這里的地中海其實就是暗指英國封建腐朽勢力,西風席卷地中海這一行為則暗含著革命運動對于英國封建腐朽勢力猛烈沖擊的意味。在詩的第四節中,雪萊使用了連續的“If”的虛擬語氣,強調他自己渴望融入西風,想要成為西風身邊的一片落葉(a dead leaf)、一朵流云(a swift cloud)、一波海浪(A wave)。這也從側面表現出了雪萊的立場,他希望為革命奉獻自己的力量,他愿意為革命付出他的一切。在詩的第五節中,雪萊則進一步強化了西風保護者的力量,并且在詩的末尾寫出了那一句流傳百年的經典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如果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這一句話看似是在描寫簡單的自然現象,但實際背后蘊藏著革命靈感對于雪萊的巨大刺激。這句話也是雪萊對于革命斗爭的美好愿景,他堅信黑暗終將會被驅散,革命的成功就在不遠的將來。
《西風頌》這首詩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話提到革命運動,仿佛整首詩都是在敘述雪萊對于西風的感慨。但是結合時代背景仔細研讀后不難發現,這首家喻戶曉的名詩體現的不僅僅是那場暴風雨給雪萊所帶來的淺層靈感,更體現著革命運動給予他的深層次靈感。雪萊借西風抒發了內心想表達的感情,他用華麗的辭藻向人們展現出西風這一偉大的形象,并將自己卓越的靈感體現得酣暢淋漓。通過這首《西風頌》,不難得出詩歌創作體現了
靈感的結論。
三、結語
李白將靈感作為指引者,創作出膾炙人口的佳作《夢游天姥吟留別》;雪萊將西風作為媒介,盡情地向世人展示他非凡的靈感。這些事例無不反映出靈感與詩歌創作之間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靈感決定著詩歌的創作,為詩歌創作提供無窮無盡的想法;詩歌創作體現靈感,它將作者在詩歌作品中的靈感呈現得淋漓盡致。沒了靈感,詩歌創作將會失去靈魂,所寫出的作品將不再具有多樣性和創造性;沒有詩歌的呈現,作者寓于詩歌中那精妙絕倫的靈感將無處體現。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靈感與詩歌創作二者缺一不可,這也給今后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準確把握靈感與詩歌創作的關系,用靈感去激發詩歌創作,同時要在詩歌作品中積極呈現個人獨有的靈感。正如李白在《行路難》中所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詩歌創作的過程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只要能夠利用好靈感和詩歌創作之間緊密的關系,必將會發掘出更多的靈感,也終將能夠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詩歌作品。
(沈陽化工大學)
作者簡介:段中成(1999—),男,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英美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