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六年的雜技專業學習和七年的舞蹈專業學習之后,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實踐,得到了很多寶貴的收獲,雜技與舞蹈帶給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頗多。現將這些年來的體會進行一個總結,并在這個總結的基礎上深入其中進行研究和理論的提升。
舞蹈和雜技演員普遍存在的外形上的差異使我追溯到訓練體系上的問題。本文關注的僅僅是這兩門藝術浩瀚煙海中的一角,通過對舞蹈藝術訓練和雜技藝術訓練之比較,得出現在綜合藝術的發展使舞蹈藝術更加深入的影響雜技藝術這一結論。
舞蹈藝術與雜技藝術特性的分析
一、舞蹈與雜技的關系
早在藝術渾然于一體的混濁時代,舞蹈與雜技就是一對最難以分開的藝術形式,《中國舞蹈史》與《中國雜技史》都記載了漢代“百戲”中類似柔術的“文舞”和具有翻騰技巧的“武舞”,舞蹈與雜技的關系從來就是難解難分。舞蹈與雜技因同屬表演藝術,二者在發展演變的長河中便有著相互影響的歷史考證,在漢代,當時的角抵百戲把舞蹈、雜技、武術、說唱各種形式的表演藝術同場獻藝,使得他們之間互相觀摩,互相學習。期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盤鼓舞》,舞時將盤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舞者在盤與鼓上縱橫騰踏,表演各種高難技巧,因為一般用七盤一鼓,所以又稱《七盤舞》,此舞便是吸收了雜技的技巧,加強了舞蹈動作的難度。還是近半個世紀,舞蹈與雜技才有了概念上的分野,由歌舞團與雜技團將兩個不同藝術種類區分開來。然而,在當今藝術相互融合,邊緣模糊的現狀中,舞蹈與雜技有開始了難解難分的親密關系。
舞蹈與雜技在發生期自然雜陳一體之中,可以說他們是同宗同源的姐妹關系。但因其社會功能不同在分工中使他們逐漸離析,這一點,劉峻驤是這樣分析:“原始人類的文化實際都是人體文化,表達感情的是舞蹈的胚芽,顯示技巧的則是雜技的胚芽?!边@種區分隨著歷史發展雜技、舞蹈各自以各自的審美特征分出了經緯。
二、舞蹈與雜技異同的比較
舞蹈與雜技同屬于表演藝術,他們之間具有許多的共同點:
其一,舞蹈藝術和雜技藝術都是通過肢體來進行表演的,以身體為工具、以動作為載體是雜技與舞蹈的相同之處。
其二,從事舞蹈藝術與雜技藝術表演的演員,同樣需要經過長期的、嚴格的和科學的訓練為基礎,以掌握特殊的表演技能,是把來自對培育身體力量和精神品質的操演鍛煉。
其三,舞蹈藝術與雜技藝術將時、空、力作為兩種藝術的共性,同樣作為動作藝術的他們都是通過對時間、空間的占有,使用不同的力效而產生不同的動感與情感進行表現的藝術。
其四,這兩種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段均為間接表現的藝術種類,同是具有高度形式感、高度概括和高度抽象的表演藝術。通過演出,給人娛樂、鼓舞和振奮,讓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審美和思想上的啟迪。
其五,舞蹈和雜技同屬于綜合藝術,借用舞臺中的聲、光、電及綜合舞臺手段進行表現的藝術。
雖然同屬表演藝術的舞蹈與雜技有著諸多的相同點,但作為不同藝術的門類他們其不同點也是十分明顯的。
其一,舞蹈與雜技雖然都是以動作為媒介來進行表演的,但其動作目的卻大不相同。雜技是為了動作本身,在舞臺上一個雜技演員完成了動作,完成了技巧也就完成表演本身,也就是說表演動作就是雜技演員表演的終極目標;而舞蹈演員的動作則不同,他們完成動作或技巧,是為了他所要表現的內容服務的,他們以一系列動作組成的舞蹈語言來塑造形象,抒發情感,表達人物內心世界。
其二,雜技演員都是在表演自身的能力和駕駛物體的技巧,正是在這一點上,決定了雜技演員在演出中無須進入某個角色,而是演員本人直接進入表演;而舞蹈演員的表演則是運用舞蹈動作塑造某個角色的具體形象,在演出中演員本人必須與藝術角色融為一體,以角色的感受、心理和情感進行表現,因此,塑造鮮活的、具體的藝術形象才是舞蹈表演的終極目的。
其三,舞蹈藝術與雜技藝術因各自藝術形式的不同特質形成了不同的差異,從審美價值上看,雜技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是:險,難,奇,謔;而舞蹈藝術的審美價值卻重在情感與美感。
雜技藝術的許多節目以道具作鋪墊,講究技巧向“險”的巔峰推進,險中求穩,舉重若輕成為雜技藝術重要的審美原則,例如《排椅》節目中將二十多把椅子重疊成塔狀,人在椅背做各種道理動作,其驚險程度令人咂舌;“難”是雜技的審美核,往往動作的難度與審美的高度成正比;“奇”是雜技審美的重要元素,往往以動作與技巧到達人所不能唯我能的境地,造成這種新奇的藝術效果;“謔”或稱幽默美,是雜技藝術的重要的元素,借用一些滑稽表演使觀眾在觀賞中的驚險之余起到緩解放松的作用。雜技并不著意表現人的情感,而只是通過令人贊佩的技藝,觀照人自身的勇敢與機智,觀照人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能量。
舞蹈藝術是以人體姿態、表情等動作過程作為手段,表現人們主觀情感為主要特征的。舞蹈以身體動作過程來展示心靈,表達感情,舞蹈動作源自日常生活中情感動作的提升,是對體貌姿態的表情語言的動態化的集中表現,舞蹈藝術審美價值是朝著美感和情感的方向發展。它借用動律、動態、動力、動幅這幾種元素在動作中的作用造成動作豐富的表現力,表現不同的情感狀態,從而獲得審美的價值。
舞蹈藝術與雜技藝術訓體系的分析
由于舞蹈與雜技的藝術特性的異同,為了培養出各自的表演人才,他們都建立了與之相應的訓練體系。
雜技藝術通過嚴格的訓練,循序漸進的達到和完成技巧,并鞏固技巧本身的穩定性這一過程,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動作本身,雜技演員完成了技巧,也就完成了動作。雜技在于使觀眾清楚地感受到雜技演員所完成的常人難以達到的超高技巧 。雜技訓練也為技巧的提高和豐富不斷創新與突破,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
舞蹈藝術在解決人體的舞姿、表現力、加強演員的表演功底的同時,最終都是通過舞蹈作品來達到抒情的目的。舞蹈中的動作與技巧只是為他所要表現的內容而服務,一系列的舞蹈動作僅組成舞蹈語言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單位。舞蹈通過科學的訓練體系逐漸提升肢體表現技術技巧的難度與強度的同時,不斷提高演員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修養,訓練演員對各種人物的體會、理解來加強自身的形象化,這都是為了能更好的刻畫出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服務的。
一、舞蹈與雜技演員外部形態特征分析
舞蹈藝術和雜技藝術由于它們的訓練目的與訓練方法不同,因此訓練出的演員外部形體及肌肉形態有很大的差別。舞蹈演員的肌肉線條是細而長,雜技演員的肌肉線條則是粗而短;舞蹈演員往往具備修長的體形和直立延伸的體態,而雜技演員具備的是矮小的體形和強壯的體態。究其原因,是因為舞蹈與雜技訓練對肌肉能力的要求不相同,舞蹈更講究動作的控制力和優美的表現力,更強調肌肉的長線條延伸;雜技要求肌肉具有更強的爆發力,為了滿足短線條沖擊性運動的需要,講究強壯的肌肉群去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這種不同的外部特征使得舞蹈演員和雜技演員在體形上有了明顯的差異。
二、舞蹈與雜技訓練方法之比較
1.舞蹈訓練方法
(1)延伸法;(2)交替法;(3)延續力效法。舞蹈訓練由于對身體肌肉的控制力和動作的流暢性要求比較高,因此舞蹈在訓練方面就創造了相應的訓練方法。舞蹈藝術首先要求演員要具有美麗而纖細的身形,帶給觀眾視覺上的審美享受,繼而通過流暢的肢體動作和延伸的舞姿造型帶給觀眾審美愉悅上的提升,因此,在舞蹈訓練中為造就演員修長的肌肉線條,運用了以上科學的訓練方法。
2.雜技訓練方法
(1)負重法;(2)持續法;(3)爆發力法。雜技藝術對身體超常的爆發力、承受力、控制力的要求。建立了在對完成技巧所必須達到身體上的能力。你要完成常人難以完成的技巧,必須具有超過常人肢體的爆發力、承受力和控制力,由此發展出相應的一系列訓練方法。雜技訓練通過高強度來提高肌肉的能力,在訓練中通過對身體極限的一次次挑戰與突破,達到質的變化。
通過以上方法訓練出來的雜技演員,其結果必將是造就了雜技演員魁梧的體形和肌肉線條的粗壯感。雜技技術技巧要求演員在讓肌纖維超負荷的運動,使肌纖維束粗壯,更強的包裹住骨骼與韌帶,使身體具有超強的肌肉承受能力。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種訓練方法導致的雜技演員粗短的肌肉線條損傷了雜技藝術的審美價值。為適應現代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要求,由此,讓我們想到如何借用舞蹈的科學性訓練方法對雜技訓練方法進行改革。
三、舞蹈與雜技訓練的結合與發展
我們可以從許多的現象中看出來,當今舞蹈藝術對雜技藝術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認為在雜技訓練中引進芭蕾舞科學的訓練方法,可以有效的改變雜技演員粗短的線條。比如芭蕾舞訓練中的開、繃、直、立的原則如果貫穿到雜技演員的訓練中,這對改善雜技演員自身的體態線條起著很大的作用。雜技演員平時除了本專業的技巧訓練外,應插入芭蕾舞基本功訓練課程。
芭蕾舞中的“開”是指髖關節向人體兩側的外開,髖關節的打開起到舒展人體線條,增加人體下肢表現力的作用,肩關節的外開不僅能改善后背的自然狀態,使其挺拔和舒展,而且能增添演員的一種高貴的精神氣質,而且“開”還能改善雜技演員全身肌肉硬塊和延長肌肉線條。比如雜技訓練中的抬后腿,是在內扣的狀態下抬起,臀大肌向上,腿的長度只能是從臀下線到足尖,顯得后腿短。如果在開的狀態上將后腿抬起,臀大肌隱藏在側面,后腿的長度將從腰部延長至足尖,后腿相對長了許多。
“繃”也是芭蕾舞訓練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芭蕾舞訓練中只要動力腿一動,尤其是離開地面,必須繃腳??嚹_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繃腳延長了腿的長度,強化了腿部流線型的優美,二是繃腳訓練能使踝關節得到有力的訓練,增加了踝關節以下到趾關節的靈敏性,繃腳是把力量從踝關節一直貫入到趾關節,讓腳趾去找腳心,實際上腳背腳趾繃的越緊,腿部膝蓋也會越收緊,這恰巧是雜技演員最不注意的缺點,雜技演員往往為了完成技巧,時常忽略了空中的舞姿造型,而空中舞姿的美感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腳背和膝蓋的收緊繃直,雜技演員在技巧的展現過程中如果不重視腳背和膝蓋的規范會使觀眾感到美中不足,通過使用舞蹈訓練中這種從下意識的繃腳練習到腳背膝蓋習慣性的繃直后,將對雜技演員的審美表現力上有質的提高。
“直”在芭蕾舞訓練中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要求身體挺拔直立,不能塌腰凸臀,不能挺胸疊肚,也包括腿在需要直的時侯,必須收緊膝蓋,訓練中要求人體的直有兩個目的,一是使動作增加美感,使人有一種精神倍增的賞心悅目的瀟灑和帥氣,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青春美的享受,二是使重心穩定,在任何情況下,人體的重心必須嚴格保持垂直,重心的穩定建立在人體的垂直狀態下,雜技演員通過對身體正確的直立感覺培養,會很好的改善體態和舞姿上的僵硬,增強對動作的穩定性和美感。
芭蕾舞訓練中的“立”似乎同直難以區別,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立的含義,一是在人體的整體概念上,立會給人帶來一種提升的感覺,這是一種輕盈、敏捷和精神氣質的美;二是指腰部的“立”,這才是立中最重要的要點,因為腰部是軀體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部位,也是發力的主要軸心部位,腰部的“立”帶動下肢中輔助的“立”,同時,將力量傳導給全身,帶來動作舒展的感覺。雜技演員通過對立的掌握不僅能改善矮小短粗的形體,在整體到四肢的立延伸后對肌肉線條的細長改善也將起的綜合的作用。三是“立”強化了重心的穩定性,尤其是單腿重心的控制與技巧中,“立”的運用就更尤為重要。
舞蹈訓練中所具備的科學性訓練方法,一些通過舞蹈完整訓練體系整體的安排到雜技訓練教程中,還有一些在雜技平時的專業性訓練中被吸收和借鑒。在雜技腰腿、頂、跟斗等基本功訓練中也通過改變力的延伸,使肌肉的短線條的形態漸漸轉化到長線條美感;通過吸收舞蹈中擦地的訓練感覺,不僅改善了雜技演員技巧動作的規范性,也在訓練中更多的注意和加強對地面的感覺;把舞蹈中力的轉換方法運用起來,通過左右腿的交換,組合訓練,訓練時間的合理安排,調整地面與空中訓練的時間比例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比例等方法,讓肌肉全面均勻的發展,不累積肌肉負擔;在訓練體系上加強技術性動作和表情性動作的配合:加強舞姿的造型性,舞韻的流動性,技術的完整性,為雜技技術訓練的優化和演員形體外觀的優化起到了全面的革新和改進。
舞蹈對雜技發展的影響
一、當今雜技藝術的發展
當今雜技藝術發展不僅僅是展示技藝,還有了更多的表演領域中的拓展。雜技從單一的表現形式中大量吸收了舞蹈中的各種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雜技藝術為了強化自身的多樣性和表現力將舞蹈編導請進雜技領域,通過舞蹈創作者的審美視角和藝術思維來提升和豐富雜技藝術。
雜技藝術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試圖超越人類自身的極限,最大程度地開發人類高難特技,不斷出新、出奇,制造驚險和動作懸念。雜技不承載人類最為復雜的情感內容,更不善于挖掘人類心靈深處的細微變化。如果說情感是舞蹈藝術的靈魂,那么雜技藝術的靈魂就只能是技巧的設置,一切舞蹈創作的手段和編排方法都是為了完成技巧而錦上添花,如何在雜技藝術的自身限制中探索藝術創作的多樣化。運用舞蹈情感溶入雜技作品成功的代表就是《藍色綢吊》,此作品將“思想者”“大衛”“擲鐵餅者”等一系列經典的人體雕塑形象融匯其中,在似與近似間將觀眾引向藍色的夢境,在夢幻般的感覺中展開歷史與現實的交流對話,劇中通過女演員把仿真的男性雕塑帶入到神秘的藍色夢幻世界,展開了浪漫優美的愛情演繹,技巧中加入的纏抱等無不展示出強烈的情感碰撞,節目不僅展示了演員的高超技巧,還以其健美的體魄、優美的造型改變了人們頭腦中以單純的肌肉力量型來定位雜技演員的傳統觀念。對雕塑、現代舞、神話、音樂等各種藝術的借鑒糅合,為演出營造出了似幻似真、美輪美奐、如詩如畫的意境,使觀眾進入了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
當舞蹈藝術試圖擺脫一切束縛去尋找簡約的時候,雜技顯然不能茍同。因其自身的特殊需要,登上大雅的雜技越來越需要更加完美的藝術包裝,追求有意味的藝術場面、充滿玄機的道具、富麗堂皇的服飾和布景。雜技中巧妙合理的藝術包裝幾乎是雜技節目成功的重要環節?!半s”以“技”當頭,“舞”以“藝”為先。資深的舞蹈編導總是非常善于利用人體、空間時間以及各種對比手段來完成自己的藝術想象,雜技界正是看中了舞蹈藝術在這方面所表現出的卓越能力,想盡辦法吸收和運用舞蹈藝術的智慧來豐富雜技節目。舞蹈藝術適時介入雜技,往往以浪漫手筆揮灑“藝”與“技”的完美結合,使雜技節目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絢麗。雜技藝術在對舞蹈不斷探索中又把一個個零散的、互不關聯的單個雜技節目放在一個共同的“主題”下相串而成。形成既能展示技巧,又能抒發情感、表達主題思想、風格統一的雜技晚會。1994年,戰旗雜技團率先在全國雜技界推出了第一臺大型民族風情主題雜技晚會《金色西南風》。這臺晚會一經面世便好評如潮。而隨著《金色西南風》這一全新模式的主題晚會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認同,各式各樣的主題雜技晚會便陸續在全國各地爭相登臺。接著又由廣州戰士雜技團創作的肩上芭蕾將技巧通過舞蹈編導溶入芭蕾舞劇《天鵝湖》,雜技《天鵝湖》的創作可以歸納為“以特技、魔術、雜技、雜耍等手法演繹經典音樂和劇情,用絢麗舞美打造全新視覺盛宴”。 首先,編導是在不改動柴可夫斯基音樂及盡可能保留原劇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特色的基礎上,用雜技手法貫穿并展開劇情,做到藝術性、觀賞性的完美結合,使觀眾在熟悉的旋律和故事中得到全新的藝術體驗;其次,是發揮雜技多元表現手法的優勢,將舞蹈語匯、魔術技法和精美的燈光、服裝與舞臺設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更真實具體地講述了一個夢幻般的童話故事。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雜技以劇的概念出現在舞臺上?!短禊Z湖》不僅突出體能和技巧的極限,而且藝術地創造出美的至高境界,實現高難技巧、新穎形式和深刻內涵的高度統一。該劇在充分運用雜技藝術頂級技巧的同時,大膽運用芭蕾舞姿,讓美若天仙的白雪公主插上翅膀,用腳尖在心愛的白馬王子手臂和頭頂上翩翩起舞,使愛情的浪漫與雜技的驚險融為一體,從而使古老的東方雜技和優美的西方芭蕾這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在節目中被嫁接得天衣無縫,實現了東方神韻與西方經典的完美結合。雜技變得優雅浪漫,芭蕾變得驚險刺激。舞劇《天鵝湖》里著名的四小天鵝又被編導們改成四小青蛙舞,四位身手不凡的雜技演員以手代足,倒立而舞,起起跳跳,蛙步翩翩,形態可人,堪稱一絕。此作品可以說是將雜技本體的技巧部分達到無與倫比的制高點后,更重要的是為雜技作品也創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意境”和“神韻”。 現在的雜技不僅舞臺越來越好看,也滿足了更多現代人群的審美需要。
二、雜技在吸收舞蹈后的變化
1.技術性與藝術性
正確認識雜技技巧與藝術性的關系,塑造優美、動人的藝術形象,精心構思節目和組織好雜技表演,努力提高雜技表演的藝術感染力。
在雜技的藝術問題上,經常有某些片面的傾向,即重技巧輕藝術,“一招鮮吃遍天”,仿佛技巧就是一切。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從指導思想上要弄清,構成雜技的主體雖然是高難技巧,但更主要的,仍是一種以技巧作為主要表演手段的表演藝術。任何表演藝術,都要塑造出動人的藝術形象,都要講究藝術感染力,否則就不稱其為藝術。雜技的藝術化發展也是雜技從民間走向舞臺藝術的必然。
2.驚險感與美感
在保持驚險難度的同時,加強肌肉外形的變化,讓體形和身材具有美感,用科學的舞蹈訓練方法來錘煉雜技演員的外部體態,并通過舞蹈對肢體的訓練增加完成技巧中的控制力,使技巧空中停留更加舒展而優美,在保持力量的同時,加強舞姿的延伸性和造型感。
雜技演員以人對于物的高度駕駛能力,將那種常人所不能的,特殊的,驚嘆的,但都是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可能做到的技巧動作表演出來,在揭示出人體中潛藏的特有力量和功能的同時,通過舞蹈編排營造出詩化的藝術意境,表現出人的樂觀、勇敢、健康、智慧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
3.情景化與情感化
提升雜技動作的表現高度,用情景和情感來豐富和渲染雜技技巧,賦予技巧豐厚的內涵和意義,以舞臺的包裝和編導藝術化的修飾使雜技節目達技巧之外更多的意境。從純技藝性的表演向綜合性的表演藝術發展,觀眾在觀看雜技的時候,在經歷了驚險、奇特的瞬間的同時,獲得情感感知和審美享受。
技巧通過情景和情感的美化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讓觀眾在驚贊技巧的同時感受到它所包含的內容,要讓技巧充滿思想,讓觀眾在審美愉悅中受到感悟。
三、雜技藝術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當今,雜技吸收融合舞蹈之后,產生了許多好的作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問題和弊端,比如張繼剛在為廣州戰士雜技團創作的《紅帽子》,此作品從觀賞角度看是十分新穎好看的,但因為表演人數眾多,故而不能將每位演員的技巧達到極至,所以導致了此節目更像一個融入了雜技的舞蹈作品,而不是融入了舞蹈的雜技作品。從這個現象來看,我們看到在藝術之間相互吸收借鑒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偏差。舞蹈的融入,有時也削弱了雜技的本體特征,難怪雜技《天鵝湖》赴俄羅斯演出的時候,俄羅斯媒體和觀眾把它稱為中國版《天鵝湖》,而不是雜技《天鵝湖》。
雜技的本質是“技”,是技藝,是技巧的組合,講究的是技術的高難、驚險、奇特和情趣,雜技的“藝”始終要服務于“技”。雜技所要展示人的智慧和力量,雜技藝術在不斷借鑒舞蹈的同時,更要加強保持自身的本體化,抓住雜技藝術的核心,把技巧難度的突破與創新放在首位。把不斷提高雜技藝術的難度性、奇異性、新穎性和趣味性作為基本目標。雜技藝術畢竟不是舞蹈藝術,借鑒舞蹈的目的也決不是為了讓雜技變為舞蹈、或者接近舞蹈、或者被舞蹈化。所以當舞蹈進入雜技節目的時候,首先要掌握兩者之間的區別,研究和弄清楚雜技究竟要從舞蹈那里得到什么?保持對創作思維的清醒,力求將兩者的良性結合,創作出真正多樣化的雜技藝術作品。
綜上所述,在現代審美高度發展,各類藝術形式相互融合的今天,雜技藝術為豐富自己的藝術本體,極大地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取向,向舞蹈藝術借鑒,豐富自身、美化自身已是事在必行。它不光要求編導在編排的雜技作品中吸取舞蹈的營養,要從根本上改變雜技現狀,還要從雜技演員的訓練、改變雜技演員外部形體和提高雜技演員自身的藝術素質著手,吸收和借鑒科學的舞蹈訓練方法無疑是最正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