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煙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物質、精神、制度等資源的總和。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國內外形勢和多種思潮的影響下,他們亟須革命文化培育來筑牢自己的信念之基。當前的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革命文化培育的實效性需要進一步加強。因此,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需要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建立革命文化教育長效機制,并使之規范化和常態化,是促進新時代革命文化培育不斷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在理解革命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把握革命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擔負起繼承革命文化的歷史重任,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使命感。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凸顯革命文化的科學性和可信性,發揮革命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激發大學生繼承和傳播革命文化的歷史使命感。另一方面,大學生要認真學習唯物史觀,結合唯物史觀思考問題,把握好革命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文化價值。通過增強大學生在革命文化培育中的使命感,幫助大學生進一步加強對革命文化的認同,堅定信仰革命文化,執著踐行革命文化,從而將革命文化內化于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成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思想武器。
大學生革命文化理論知識掌握不足,是大學生對革命文化認同感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大學生亟須加強革命文化的理論學習。首先,大學生要提升自我學習意識和自我學習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積極進行革命文化的理論學習。其次,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借閱革命文化相關書籍。通過閱讀相關書籍資料,提高相應的理論水平,鞏固大學生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塑造高尚人格。最后,大學生應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增強在課堂學習的獲得感,提升自身對革命文化的理論認知。加強大學生革命文化的理論學習,引導學生了解革命文化先進思想的發展脈絡,化解認知和信仰的困境,增強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情感認同。
豐富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沉浸式體驗,能夠充分發揮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豐富革命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可以拉近大學生與革命文化的距離,讓大學生在歷史情景的再現中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大學生要認真觀看革命影片,閱讀革命文學,欣賞革命歌曲,多渠道體驗革命文化,從而提升革命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力。其次,大學生可以參觀革命紀念館、革命遺址,探尋革命先輩足跡,感受革命先烈不畏犧牲的偉大精神,從而激發大學生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最后,大學生還可以拜訪革命英雄人物,聆聽紅色戰斗故事,傳承革命文化基因。大學生要學習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和高貴品格,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承擔起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重任。
言傳身教是家長對子女有聲的教育和無聲的教育,一般包括家長的理論說教和榜樣示范。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將革命文化培育融入理論說服和榜樣示范中,可增強可信度和感染力,有利于子女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首先,家長要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感需求。通過深入溝通,采取針對性的方法,增進革命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涵養,理想信念的堅定。其次,家長需要謹言慎行,言行一致,弘揚革命文化的模范作用,帶頭做革命文化的學習者和實踐者。最后,家長要加強相關教育知識的學習和儲備,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掌握正確的教育規律,關注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保障家庭教育和革命文化培育的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革命文化的歷史內涵需要與時代主題相結合,進行豐富、傳承和創新。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斷創新革命文化教育內容,有利于提高革命文化培育的效果。首先,家長需要不斷探究自己的革命文化知識內涵,深耕革命理想信念的火種。家長受到革命文化的影響感染,從中國革命歷史、優良傳統和精神中汲取養分,價值觀念得到更新,就能夠為革命文化培育提供強大的理論保障。其次,家長在進行革命文化培育時,要注重從原先的教育灌輸話語向情感互動話語轉化,并且采取互動話語與大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有利于實現革命文化話語通俗化,拉近大學生與革命文化的距離,促進革命文化的傳承發展。因此,家長創新革命文化家庭教育內容,有利于拉近革命文化與大學生的時空距離,有效推動革命文化與大學生的親和力。
家風是一個家庭文化的傳承,對大學生的革命文化培育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是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的一個重要樞紐。將革命文化培育融入家風教育,營造良好溫馨的家庭氛圍,可以助力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的順利進行以及大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因此必須重視家風教育在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的影響,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革命文化[2]。首先,家風教育突出家國情懷的關鍵作用。家長要帶頭弘揚愛國主義,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的引導,培養大學生的使命感,自覺擔當起時代所賦予的重任。其次,家風傳承融入甘于奉獻的模范作用。家庭成員和諧相處,繼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傳家寶”,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積極投身于奉獻社會的實踐中。最后,家風教育彰顯艱苦奮斗的引領作用。家長要帶頭踐行勤儉節約的革命文化傳統,教育大學生切勿奢靡浪費,將國家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利益觀。
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是大學生日常接觸最密切的場所。建設革命文化的校園環境,使大學生接受革命文化熏陶,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首先,注重校園文化的物質景觀建設。高校可以將革命文化元素融入學校場館的建設中,使學校場館帶有革命文化意蘊,讓大學生在出入之中感受革命文化。另外,還可以在校園建筑中,設計革命英雄畫像,展現重大革命事件畫卷。通過宣傳標語、雕像等直觀的形式,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和行為習慣。其次,加強校園文化的制度建設。為了使大學生真正踐行革命文化精神,高校可以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建立革命文化踐行獎勵制度。例如,建立高校大學生德育獎勵制度,針對樂于助人、刻苦努力的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德育加分,在學生的評獎評優中,適當突出品德獎勵的內容,通過發揚革命文化的制度建設,增強革命文化的正面導向作用。最后,豐富校園文化精神載體。利用各個紀念日節點,積極開展革命文化紀念活動,組織大學生通過演唱革命歌曲,演講革命故事等方式,喚起大學生的革命文化記憶,提升大學生的革命文化修養。
在保證思政課程為革命文化培育主渠道的基礎上,高校應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結合起來,形成革命文化的協同育人機制。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緊密聯系,互為支撐,共同貫通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構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有機整體。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各科專業課程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與傳授知識相結合,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立德樹人不僅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還應全校所有教師共同努力,需要在學校思政課和專業課程的教授過程中融入革命文化,以及各專業課教師充分挖掘課程中的革命文化因素,結合專業課程進行教學,力求達到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體現出思政德育元素,整個教學活動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通過課程思政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
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包括學校黨政干部、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教育工作者是革命文化培育的直接實施者,在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打造一支具有較高革命文化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的革命文化教育工作者隊伍非常關鍵。首先,要保證教育工作者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革命文化教育取得實效,就要“健全教師管理隊伍,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3]。所以,高校要健全完善教師的選拔培養機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這樣才能引導教育工作者在革命文化培育中主動地擔當與作為,堅定不移地推動革命文化培育落地生根。其次,加強教育工作者的革命文化知識培訓。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豐富的革命文化知識量,才能保證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的順利進行。因此,高校要積極進行引導和部署,開展教育工作者的革命文化知識培訓工作,為教育工作者提升革命文化知識儲備提供平臺和機會。另外,積極鼓勵教育工作者參加相關學術交流活動,獲取學術前沿信息,使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將革命文化內容融入思政課和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確保為革命文化培育提供理論成果和智力支持。最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革命文化涵養。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提升自身革命文化思想底蘊和理論宣講能力,以便順利開展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工作。教育工作者需要夯實自身革命文化底蘊。教育工作者需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用正確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4]。積極踐行革命文化精神,身體力行地為大學生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理論宣講能力。教育工作者首先對革命文化要有清晰和正確的整體認知,這樣才能對大學生進行答疑解惑,滿足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另外,教育工作者還需要提升教育能力,積極探索革命文化培育的創新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方式,讓大學生在樂于學習的過程中有所獲得。
革命文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精神引領和信念支撐作用,能夠激勵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力量。因此,一方面,大力發展革命文化產業,鼓勵文藝工作者認真創作和傳播革命文化的文藝作品,從而使大學生直觀體驗歷史,正確解讀歷史,依托紅色作品傳承革命文化。利用紅色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優勢,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性,根植理想信念于大學生心靈深處。另一方面,加強革命文化硬件設施建設,積極開發高校所在區域的革命資源。這就要充分發掘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場所的社會教育功能。如將各地的革命遺址按照年代、主題分門別類,建立分主題、分時代類別的革命遺址群,方便大學生參觀和研究。
隨著世界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任何一種文化都需要傳承、創新,因此對革命文化的話語轉化具有時代價值。革命話語轉換能夠拉近革命文化與大學生的距離,提高革命文化培育效果。首先,社會需要激活革命歷史文本話語,轉變為通俗易懂的群眾話語。利用革命紀念活動,政府將革命歷史文本語言以宣傳標語的方式,讓革命口號在群眾話語中復活和傳播。其次,社會實現革命話語向時代建設話語轉化。政府宣傳部門需要在把握革命話語精髓的基礎上,改變革命話語的講述方式和語言風格,從而在保持革命文化話語實質的基礎上,傳達新時代的話語理念,實現革命話語的與時俱進,與大學生產生情感共振。
在社會層面上,將革命文化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創新革命文化的傳播方式,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感,促進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的整體效果。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習慣、風俗人情往往具有穩定性,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深入內心的,革命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更能擴大革命文化的影響力。首先,在中國傳統節日儀式中,增加革命文化因素。比如,將緬懷革命先輩作為傳統節日儀式的一部分,可以使傳統節日儀式內容豐富,同時促進革命文化的別樣傳播。其次,靈活掌握重革命文化和日常生活結合的尺度。將革命文化精髓注入日常生活中,根據不同的傳統節日和生活習慣,因地制宜地進行形式的轉變。最后,探索革命文化精神與當下日常生活的平衡點和交接點。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革命文化精神的崇高性與日常生活的安逸性之間的交接點,采取恰當的方式,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在此基礎上,革命文化精神褪去神圣的外衣,化為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和指導原則。這樣,隨著二者的穩定結合,引領全社會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推動革命文化創新性傳承。
綜上所述,革命文化培育是當下時代加強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祖國未來戰線的生力軍。而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價值取向自我化,社會責任感弱,這對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提出了挑戰。因此,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需要結合大學生特點和時代形勢,不斷探索新方式,創新教育形式和方法,建立大學生革命文化育人長效機制。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集體參與。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應在大學生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四者之間實現協調互動,從而推動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的縱深進行,實現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使大學生成長為堅定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