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柯
近年來,以《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為代表的傳統綜合類喜劇節目漸顯疲勢,而單一類別的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現為喜劇市場帶來了一種新形態,并為喜劇藝術與從業人員開辟了新的傳播渠道。2020年8月,德云社與騰訊視頻合作的首款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德云斗笑社》上線,一經播出便收獲了高播放量和高熱度。2021年10月,《德云斗笑社》第二季收官。2021年6月,本山傳媒即趙家班聯合優酷視頻推出了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象牙山愛逗團》,該節目同樣獲得了觀眾的喜愛。
《德云斗笑社》采用戶外團隊競技真人秀的形式,讓年輕的相聲演員做任務游戲,最終通過相聲競演的方式實行人員的末位淘汰,展現京津地區傳統相聲文化的魅力。《象牙山愛逗團》采用團隊旅游真人秀的形式,讓來自東北的專業二人轉演員前往上海、成都、西安等地,團建采風并體驗多種職業身份,達到東北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碰撞的效果,吸引不同身份的觀眾觀看。本文以這兩檔節目為例,研究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這一新形態,分析此類綜藝節目的主要特征和價值影響,以期為中國喜劇節目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喜劇團綜類真人秀又稱喜劇廠牌真人秀,在一定意義上是為了打造喜劇公司旗下的藝人、宣傳自身喜劇廠牌而舉辦的節目。《德云斗笑社》是由著名民間相聲社團德云社冠名的,《象牙山愛逗團》則是根據知名電視劇《鄉村愛情》中的虛構場地象牙山命名的。兩檔節目中的固定嘉賓團隊都由傳統班社的藝人組成,不論是德云社的相聲演員,還是趙家班的二人轉演員,都是各自班社中的頭部藝人,都代表了各自喜劇藝術的較高水平。《德云斗笑社》由郭德綱的徒弟欒云平、孟鶴堂、張鶴倫、張九齡、王九龍、周九良、尚九熙、秦霄賢等人組成,在節目中被稱作“說學逗唱的哥哥”。《象牙山愛逗團》由趙本山的徒弟宋小寶、宋曉峰、田娃、周云鵬、文松、楊樹林等人組成,在節目中被稱作“象牙山哥哥”。除了節目常駐的所有演員均來自喜劇班社本身外,飛行嘉賓也大多是喜劇從業人員或是自帶幽默感的明星、網紅,如林更新、李雪琴等。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的情境論認為:“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構成了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交流中,人們根據對情境的定義決定著自己的行為。”①由喜劇演員組成的嘉賓陣容,因為其熟悉的生活情境更能加強人物的幽默互動和技巧配合,從而最大化地營造節目中的喜劇氛圍,而這種生活化的情境又可以反饋到喜劇內容的創作中。在《德云斗笑社》的相聲競技環節,演員們會將真人秀中有趣的事情和笑梗融入相聲節目中,豐富觀眾的觀看體驗。在《象牙山愛逗團》最后一期的晚會里,各個嘉賓輪番上陣,將自身在節目中所體驗到的感悟和新鮮事物融入表演之中。
中國的喜劇節目從春節聯歡晚會的相聲、小品中脫胎而出,依據節目包含的藝術類別進行分類,可分為多種喜劇類別節目與單一喜劇類別節目。多種喜劇類別的節目綜合化、多元化、話題度高,可以吸引有不同愛好的受眾觀看,如《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等節目。單一喜劇門類的節目特質明確,吸引單一喜劇的粉絲,包括歷屆相聲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節目,喜劇團綜類真人秀便屬于單一喜劇藝術類別節目。《德云斗笑社》緊密結合相聲藝術,不僅設置了重要的相聲表演,其真人秀環節還在嘉賓互動中傳播有趣的相聲知識,如貫口氣口、子母哏、倒口活、文哏等。節目中,郭德綱不時表現出嚴師狀態,在相聲競技時對徒弟們的表演做評分,在表演結束后也會給出指導,以提升年輕演員的相聲水平。《象牙山愛逗團》緊密結合傳統二人轉藝術,在嘉賓與嘉賓的交談間體現著東北人的幽默感,在與異地城市文化的碰撞間達到傳播東北文化的效果。與多種類別喜劇節目的綜合化、同質化相比,《德云斗笑社》《象牙山愛逗團》憑借單一的喜劇類別準確地把握受眾喜好,在滿足傳統喜劇藝術粉絲的基礎之上獲得更多觀眾的喜愛,契合了網絡時代碎片化、圈層化的媒介環境。
“粉絲文化是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化和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時代背景下的產物。”②如今的粉絲群不僅針對偶像團體,還出現了一批傳統民間喜劇愛好者,傳統喜劇班社也在不同程度上擁抱了粉絲文化。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在匯聚不同類型的喜劇藝人的同時,也匯聚了擁有不同愛好的粉絲群體,推出喜劇團體,如“德云哥哥”“象牙山哥哥”,有利于聚集粉絲的目光,發展粉絲經濟。制作方還順勢推出衍生節目,增強粉絲黏性,打造節目品牌。
衍生綜藝已經從輔助母綜藝、最終著眼于母綜藝單品牌打造的階段,逐漸走向當下打造“母綜藝—衍生綜藝IP鏈條”、實現雙品牌發展的階段。③主體節目的熱播是打造衍生節目的基礎,但高質量的衍生節目能夠為主體節目帶來更多的話題和關注度,甚至起到反哺的作用。一些衍生節目致力于延長原節目的片段,如《相聲全紀錄》《番外相聲》將受時長限制的競演相聲全部放出,滿足了受眾需求。一些衍生節目采取游戲互動的形式吸引受眾,如《象牙山營業中》《斗笑社TV》等。一些衍生節目整合了拍攝的零碎素材、花絮、嘉賓個人鏡頭、節目流程外的生活場景,延續觀眾對節目嘉賓的關注,如《德云下班后》《愛逗有料團》等。
喜劇團綜類真人秀是由民間傳統喜劇班社主導制作的節目,從名稱《德云斗笑社》《象牙山愛逗團》就可以看出喜劇廠牌的影響。自《歡樂喜劇人》節目爆火以來,民間喜劇團體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德云社、趙家班、開心麻花、大碗娛樂等喜劇廠牌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回溯以往的綜合類喜劇節目,往往致力于通過展現成熟優質的喜劇作品來推出喜劇明星,而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集中單一喜劇團體的力量,通過節目展現團體內部的和諧、喜劇藝術的技巧和魅力,更能產生宣傳喜劇廠牌的作用。在《德云斗笑社》熱播期間,德云社還與抖音平臺獨家合作舉行了龍字科直播招生活動,通過節目宣傳德云社的廠牌,讓更多人認同相聲文化,認可德云社,大大增加了龍字科招生活動的傳播力度。《象牙山愛逗團》的名字來源于同為趙家班旗下的電視劇《鄉村愛情》中的虛構地點。《鄉村愛情》第十三季在優酷視頻同期播出,《象牙山愛逗團》為其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線下的二人轉劇場也得到了一定的曝光量。
喜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表演人才和創作人才的培養。德云社和趙家班一直都有著獨立的藝人培養模式,但這種模式不僅費時,而且成才率和藝人影響力也不高。德云社的相聲藝人從進入舞臺開始,就需要經歷從小劇場到大劇場的磨練。從開場到二場、腰、接腰、倒二、攢底,在小劇場培養人氣與粉絲到大舞臺的商演,從助演發展到個人巡回專場,他們在磨練中一步步成長起來。與此同時,公司也會提供參演綜藝節目或電影、出個人音樂專輯的機會。等到演員能夠舉辦個人專場,收益能夠彌補公司開支時,才算一個合格藝人的培養完成。趙家班的藝人培養模式與之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其更偏向于吸收成熟的民間二人轉演員,再通過節目去提高該演員的知名度,方式也僅限于參與性質的節目,并不能充分發揮演員本身的最高水平。通過打造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喜劇明星的影響力可以集中起來以提高節目的傳播廣度。而節目的團隊化塑造則可以通過以老帶新或差異化的方式,最大化發揮個人魅力,迅速提高演員的知名度。如德云社的秦霄賢在《德云斗笑社》中憑借自身的喜劇特色,讓觀眾印象深刻,讓自己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相聲與二人轉是中國傳統喜劇文化的一部分,包含中國傳統哲理與幽默人生態度,兩檔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都包含了傳統喜劇文化的內核。《德云斗笑社》以相聲為基礎,比拼說學逗唱,不但將相聲“三翻四抖”的語言技巧展現給觀眾,而且傳達了京津地區的幽默文化魅力。如《德云斗笑社》第一季第一集中的相聲競演環節,節目組將觀眾藏在演員視野之外,營造臺下只有郭德綱一個觀眾的特定環境,以傳達“一個觀眾也要認真說”的相聲理念。《象牙山愛逗團》以東北文化為基礎,二人轉演員前往不同的城市進行體驗互動。如《象牙山愛逗團》第二集中,嘉賓前往杭州體驗電視臺工作人員的生活,在街頭與市民對話,尋找杭州十大小吃等。《象牙山愛逗團》在與不同城市文化的碰撞中讓更多人了解東北喜劇文化,并將其他城市的元素融入東北喜劇文化之中,打破人們對地域文化的傳統認知,實現東北喜劇走出去的愿景。發展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利用網絡媒體的傳播力,有利于傳播獨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喜劇文化,使得年輕人愛上相聲、二人轉等傳統藝術。
作為傳統藝術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新款綜藝節目,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以一種真人秀與傳統藝術融合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雖然節目形式新穎,但由于線下互動藝術與網絡視聽影像的特點不同,將傳統藝術與團綜真人秀結合的具體形式還有待完善,真人秀的受眾與傳統藝術的受眾在一定程度上都無法獲得滿足。《德云斗笑社》雖然設立了相聲競演環節,但也導致真人秀與相聲表演存在著很強的割裂感。導演對整體把握缺乏一定的掌控力,而時長的限制以及每一期的主題考驗導致相聲演員無法發揮出最佳水平。《象牙山愛逗團》嘉賓互動的地點往往局限于室內、游樂園等固定地點,節目中的城市文化元素被沖淡。除了最后一期的晚會表演,二人轉演員的技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對于喜劇偶像團體類的網絡綜藝節目來說,藝人的表現決定了節目的呈現效果。部分參與節目的相聲藝人與二人轉演員的綜藝感不強,導致節目的觀感不佳。有些嘉賓是首次參與綜藝節目的錄制,缺乏調動情緒的經驗,往往把線下舞臺的互動技巧運用到節目中。而網絡綜藝節目考驗嘉賓的臨場反應能力,觀眾隱藏在屏幕前。一些嘉賓的線下表演經驗無法應用在沒有觀眾的場景中,沒有綜藝感的藝人的表情和體態僵硬,在攝影機下清晰可見,直接影響了節目的可觀看性。一些成熟的傳統藝術演員年齡過大,無法吸引青年群體,而年輕藝人的表演較為稚嫩,在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中有時會處于尷尬的位置。可見,嘉賓綜藝感不強是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面臨的一大問題。
目前,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的制作規模還不算大,節目的受眾面往往限于小眾粉絲群體。粉絲是喜劇團綜的受眾基礎,但節目的成功需要最大限度挖掘潛在的受眾。《德云斗笑社》《象牙山愛逗團》都是在喜劇綜合大類下進一步垂直細分的節目。《德云斗笑社》囊括了郭德綱、于謙、岳云鵬等明星以及《極限挑戰》嚴敏導演的幕后制作團隊,才使得節目擁有了較高的熱度。而《象牙山愛逗團》缺少趙本山這一重要人物的出場,話題度高的明星嘉賓也止于宋小寶、小沈陽,網絡討論度、播放量均不太理想。要想實現傳統文化“破圈”,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就不能局限于粉絲群體的定位,而要滿足多元受眾需求,以達到出圈效應。
喜劇類節目所包含的娛樂元素能夠使人們釋放壓力,因此具有一定的觀眾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近年來喜劇節目類型的分支,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在花樣繁多的綜藝節目中有著獨具特色的定位。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與單一喜劇類別、喜劇團體的綁定較為緊密,處處展現著單一類別喜劇文化的影響。對于此類節目而言,最重要的是找準自身定位,考慮好受眾、內容、平臺選擇等。無論是相聲、二人轉、脫口秀還是話劇等,喜劇團綜類節目只有緊密結合特有的喜劇文化,才能避免陷入同質化窠臼,才能在綜藝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
“傳播媒介自身有潛力影響一種特定媒介內容被構思的方式,并塑造出一種由特定媒介所統治的文化。”④喜劇團綜類真人秀節目采用“喜劇+真人秀”的模式,需要圍繞傳統喜劇藝術作品制作符合真人秀受眾需求的內容。不同于傳統表演的喜劇作品,真人秀環節是由節目制作幕后班底和喜劇演員共同完成的。無論是喜劇競技類節目還是體驗類真人秀節目,都要注重內容的制作。真人秀環節是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吸引非喜劇受眾的首要前提,能表現喜劇演員的個人特質,讓觀眾看到喜劇演員不同于競技舞臺上的那一面。喜劇團綜類真人秀作為喜劇和團綜的結合,需要緊扣受眾的關注重點,增加節目的趣味性,讓喜劇內容生活化、互動化,創作優質的喜劇內容。
要將網絡流量轉化為經濟效益和價值影響,就需要堅持打造喜劇廠牌,形成IP資源優勢,加強節目線上與線下的產業鏈建設,形成集群發展的格局。在商業領域上,配套衍生節目的上線,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粉絲需求。同時,必須兼顧線下劇場,喜劇演員的根基在于身處小劇場舞臺所進行的面對面的表演。在線上節目提高知名度后,喜劇演員要反哺線下演出,在不同的傳播媒介中流動,用自身的知名度帶動線下演出的發展。喜劇團綜類真人秀要注重延伸節目的產業鏈,進一步提高喜劇演員的知名度和專業能力,將自身運營為中國喜劇行業內頗具說服力和影響力的品牌,從而擴大中國的喜劇市場。
2022年年初,開心麻花聯合優酷視頻推出了話劇團綜《麻花特開心》,豐富了喜劇綜藝的節目類型。目前,喜劇團綜類真人秀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在如今多種媒體平臺內容橫跨流動、多種媒體產業雙向合作以及受眾喜好愈發難以捕捉的時代,團綜真人秀的形式成為喜劇綜藝節目市場競爭的突破點。如何將喜劇團綜類真人秀打造為更優質的節目,吸引大眾對傳統喜劇藝術持續關注,是喜劇團綜時代節目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解玉斌,李劭強.媒體輿論引導力建設的新思維——基于戈夫曼“情境定義”的視角[J].青年記者,2018(36):37-38.
②游紅霞,田兆元.粉絲文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以德云社相聲為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146-152.
③劉俊.衍生綜藝:界定、價值與媒介變遷[J].中國電視,2021(09):27-32.
④[韓]康在鎬.本雅明論媒介[M].孫一洲,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