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銳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揭陽 522000)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尊重,加強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在英語學習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中國特色,有利于學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而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也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翻譯等能力,希望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提高日常生活中利用英語的能力,方便學生找工作。教師重視學生語言技能的提升,忽視了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更重視語言知識的講解以及西方文化的介紹,希望學生對西方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從而提升語感,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提升語言能力。教師這樣做是為了給學生創設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盡快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是有利的。但是,由于英語教師對思政理論知識的掌握不足,一味地灌輸大道理可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學生在跨文化意識培養中樹立文化自信。很多高職大學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存在偏差,他們覺得英語課是進行英語相關知識講授的地方,與英語教學的關系不大,就忽視了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由于英語教學的特點,英語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接觸到的幾乎都是歐美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對中國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反而缺少深入解讀和欣賞,更忽視了如何培養學生用英語介紹和宣講自己的文化故事的能力。高職大學英語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注較少,一方面英語課程對除了英語系的學生之外都是公共課程,學生與英語教師的接觸較少;另一方面由于分科教學,高職大學英語教師默認學生的思政教育由思想政治課教師負責,所以忽視了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融合。
第一,科學性原則。為了使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堅持科學性原則,在教學中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并且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思政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強調正確的政治方向,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根據國家和校黨委的要求和指導下進行,并制訂相應的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案,以思政為基礎,對英語教學內容做具體的規劃設計。在對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過程中還需要在其中融入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確保教學能夠高效實施。
第二,創新性原則。在高職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設計過程中,思政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更不是墨守成規的,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課程整體的創新。首先,應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創新。教材是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的重要參考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性材料。因此,為了使思政教學更好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高職院校應組織英語教師加強在思政教學設計過程中,尋找與之相匹配的教材內容,將其中的知識與思政內容更好地結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教材內的知識內容做好合理的規劃和分配并將其與思政內容相結合,這樣教材內容就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另外,為了進一步創新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設計,教師還應該轉變傳統觀念,在設計中融入多種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設計多種評價機制,使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能夠通過設計的不同評價方式達到理想教學效果。
第三,生成性原則。高職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時思政教學的設計也是動態變化的過程,是教師對于教學進行過程的預設方案,是需要不斷針對性變化的教書育人活動。在進行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埋頭于教案設計,而是要以學生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以動態的發展眼光來看待教學設計和整個教學過程[1]。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補充和更新涉及到的思政內容,做到與時俱進,在不同的英語課程中融入有針對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政內容。
第一,嚴格篩選西方教學素材。與其他學科相比,英語學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中涉及到的西方元素較多。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為了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使學生養成英語思維和英語的表達習慣,教師常常會引入很多具有西方素材的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英語學習。但是西方材料由西方人編制,其中的西方觀念多少會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在純西方的教學材料中,文化習俗、思政觀念等都不可避免,如果長時間在這樣的教育熏陶下,很有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民族觀等。所以在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教師必須對西方素材進行嚴格篩選。首先,教師自身必須具有正確的價值理念和教學觀念,面對西方素材時,教師應具有辯證的思維,不僅僅只對材料中的內容和語言進行分析判斷,還需要加強控制材料中蘊含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意義,如果西方材料中有明顯的與我國文化不符、容易對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影響的內容,教師應及時舍棄這一類的材料,平衡材料中的思政內容。另外,為了避免一些西方素材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立場等造成嚴重的影響,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材料的篩選能力,對于含有明顯西方思想的外國書籍進行選擇性的摘取,將語言內容較好且不含有思政內容的部分融入教學設計中[2]。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最好能夠將西方錯誤觀念進行批判的資料融入教學當中,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學材料感受到我國思想政治的優勢,辯證看待西方思想觀念。通過這種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使學生能夠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正確認識西方文化,對不同民族文化差異鑒別的能力得以提升,有效培養學生吸收西方文化內容的能力,增強文化自信,根植愛國主義情懷,真正達到協同育人的效果。
第二,加強融入民族性元素。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除了需要對西方教學素材進行嚴格篩選外,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含有我國民族性元素素材的使用。為了促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加強融入我國的民族特色和政治思想等,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要注重與目前發展形勢相結合,指導學生關注時事重點,使其能夠了解我國的發展情況和民族復興的任務,使學生養成民族觀念,為社會主義建設而不斷努力學習。同時,英語教學的目的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能夠走向世界,帶著中國的身份、中國的故事,傳承并發揚中國的精神,所以在思政教學設計中必須加強民族元素、時代元素的融入,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入教學中。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多應用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材料,鼓勵學生通過多方面加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并加強對比中西方文化,增加我國文化的優越感。在高職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設計中,應加強設計教學環節,利用教學資料,使學生養成文化自信,培養其形成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思政教育與英語課程有機結合,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實現更高質量的教書育人。
第一,健全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為了加強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首先,在各高職院校內,應結合自身大學英語課程的發展情況,建立健全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高職院校可以將相關部門和專家相結合,組成專業的小組,對英語課程制定相應的體系并加強對課程實施的審核,在體系制定中,應在關注英語教學的同時,加強關注其中的思政教學,關注課程整體的思想性和科學性[3]。并且以學校為單位,在其內部建立大學英語課程和思政課程之間的協同關系,使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能夠從根本上得以提高。針對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案的落實情況,學校也應該加強指導和監督,確保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真正落實思政教學,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化的思政教學提高。
第二,提高高職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指導者,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保證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順利實施,必須先提高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一方面,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教育,使其自身的德育意識能夠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應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能夠意識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模范作用,規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同時要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尊重愛護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加強有效的道德引導,才能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提高自身對思政教學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并且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將政治素養融入英語教學中,認識到自身對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使命。另外,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思維模式,從以往的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等專業能力,轉變為目前推動學生素質發展、全面發展的目標教學,加強對思政教學的創新,從多方面改進大學英語課程教學。
第三,重構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學內容是其中的關鍵,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整個教學的成效。因此,必須加強對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重構。首先,教師必須在教學設計前足夠了解教材的全部內容,將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內容整理出來,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重點進行展示。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所使用的《慧通職場英語》系列教材,每個單元的拓展教程里面都會涉及中國文化的介紹。這種選材有助于學生提升利用英語解讀、介紹、宣傳和傳播中國事務和中國文化的能力。通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學生將懂得如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文化,真正實現“讓英語根植于心”。同時,學會從中國故事中汲取智慧,感悟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質和深厚的文化情懷。當筆者講“presenting a company”這個單元時,會以該話題為切入點,教學生用英語介紹華為、小米、李寧等民族企業取得的輝煌。而不是像往常一樣,重點宣揚蘋果、耐克、寶馬等外企的成就。通過對民族企業取得的業績和規模的了解,可使學生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會過度崇洋媚外。在講“customer service”這個單元時,筆者會將該主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誠信、敬業精神結合,使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心靈的成長。
第四,創新高職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方法。創新高職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教學方法,是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取得更好效果的關鍵,也能夠有效提高對學生思想政治教學的質量。在教師進行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喜好和興趣,結合學生的需求對教學加以調整,并且根據學生對思政教學的反饋和建議,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不斷的完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選擇最為合適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避免教學過程過于僵硬,使學生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而導致思政教育也難以在英語課程中發揮出來。教師在組織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教學成績、教學效果,還需要著眼于當下學生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傳授更多的學習技巧。比如,對于班級整體英語能力較差的情況,教師應適當降低教學難度,主要解決學生目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恰當的方式講授技巧,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思政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4]。另外,英語教師應加強利用英語課程本身的思政教學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選擇適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其能夠在學習西方素材過程中辯證看待其中的價值觀。比如,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多設計案例討論的活動,將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做對比,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正確對待中西文化。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還能夠有效實現思政教育。
第五,完善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考核評價。為了使課程思政能夠高效落實,使學生認識到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應該完善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考核計劃,并且加強完善考核機制,對學生在學習、生活等多方面進行考核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考察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在大學英語課程考核當中,不應該只注重學生對英語語言和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該加強考核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5]。另外,還可以豐富評價方式,通過演講、劇本表演、小組作業等形式,加強對學生英語能力以及道德素質的全方位考核。教師應以考核為導向,在考核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品質,并在考核中分析學生的優劣勢,用發展的觀點來考察學生語言學習的進步與提升。通過英語教學,學生們思想的成熟、情商的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協調能力等都可作為評價考核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我國的高職大學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應該扎根于中國文化,將英語作為媒介和載體,自覺承擔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加精彩的課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