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里,蔡文蝶
(廣州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學生意識形態與思想觀念逐漸受到西方錯誤言論及社會多元思潮的影響。與此同時,伴隨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日漸多樣化的利益分配、就業方式等社會矛盾逐漸處于高發期,大學生違反道德規范的現象日漸嚴重。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學生群體缺乏責任、誠信、感恩、寬容等信念和品格,教師沒有形成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導致學生的健康成長及專業發展不夠穩定,并且與核心價值觀相背離。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高校輔導員作為政治素養與思想品德傳播的主力軍、創新人格的培養者、事務工作的承擔者,對學生健康發展,擁有鮮明的現實作用。因此,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優化升級,擁有明確的現實意義。而結合當前輔導員隊伍建設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明確立德樹人的內涵,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升級。
立德樹人是對我國傳統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繼承,是對“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深化和凝練。與此同時,立德樹人作為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對現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人格修養及文化素養的培育,努力使學生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有理想和信念的優秀人才。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出后,黨中央就立德樹人任務發表過多次重要講話,陸續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和要求。對教師來講,“樹人”應先立德,立德方能樹人,通過師德師風引導學生,通過以身作則指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文化思想培育學生,將學生培育成順應時代發展、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在立德樹人的語境下,教育工作者應將立德理解為通過正面教育的方式激勵人、感化人、引導人,樹立人本理念,選擇科學、合適、有效的教育方式來發展人、改變人、塑造人[1]。
高校輔導員在工作實踐中不僅要負責高校學生的紀律、思想、生活、學習、就業指導、安全健康、宿舍管理、資助管理、評獎評優、突發事件等工作,還需要完成相關部門例如后勤、財務、教務、團委、保衛所交付的任務,在人員精簡、結構改革的過程中,輔導員幾乎變成了學院的服務員、學校的勤務兵,整日忙于各種事務性工作,忽視了對思政教育工作在學生成長成才中所擁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輔導員角色意識日漸模糊,所承擔的角色壓力較大,導致高校輔導員難以明確其工作原則與工作職能,無法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學習上,難以充分發揮自身在價值引領及思想指導上的作用,從而不能滿足學生的成長要求及發展訴求。例如對學生所關心的焦點問題認識不足,難以適時地幫助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及價值引領工作,極大地影響到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實效。
高校輔導員在肩負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還面臨著隊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輔導員的年齡結構中,很多輔導員普遍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三十歲以下的輔導員占比較大,嚴重缺乏經驗豐富的資深輔導員。在職稱結構層面,擁有高級職稱、中級職稱的輔導員相對較少,具備初級職稱的輔導員,成了輔導員隊伍的主體;在職務結構層面,很多高校輔導員并沒有相關的職務;在學科結構上,高校輔導員主要是思政教育專業、馬克思理論專業,社科專業的輔導員相對較少;在知識結構層面,輔導員的知識結構還存在不夠均衡的問題,很多輔導員知識結構不合理,需要進行補充學習和優化。現階段,我國經濟環境、科技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社會發展對高校輔導員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我國高校輔導員卻面臨著環境變化與知識素養難以契合的矛盾,極大影響到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成效。
輔導員流動性大的基本原因在于輔導員缺乏較高的職業認同感,失去了工作熱情。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職責定位不夠清晰。在現實生活中,高校輔導員通常扮演著“勤雜兵”的角色,他們承擔著很多應急性、臨時性的瑣事事務,繁忙的工作容易導致其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并且耗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久而久之,很多輔導員便會產生倦怠感,缺乏動力與激情。其次,晉升渠道不夠通暢。相較于其他教師,輔導員并沒有獲得良好的發展與晉升空間,這便造成輔導員對前途發展感到迷茫和困惑,進而出現轉崗的現象。最后,缺乏職業認同感。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輔導員所面臨的事務性工作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瑣碎,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職業倦怠感油然而生,從而導致輔導員難以投入充足的職業情感,繼而對職業崗位喪失認同感、歸屬感及自豪感[2]。
首先,缺乏思政素養。立德樹人要求輔導員“先立德,再樹人”。然而伴隨輔導員隊伍的“年輕化”發展,部分輔導員對思政理論知識的運用水平與掌握程度還不高,在工作中缺乏理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缺乏過硬的政治素養。此外,還有部分輔導員缺乏政治辨別力與政治敏銳性,政治立場還不夠堅定,容易在日常工作中背離思政教育理念,難以指引學生、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思想問題、政治問題。其次,立德樹人任務容易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部分院校在踐行立德樹人任務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如部分學生工作依舊局限在事務性工作中,忽視了學生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質上的發展需求,只是將學生當作“被管理者”。這種教育理念容易使高校輔導員出現“重事務性工作、輕理論教育、思想指引”的問題。
當前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學歷差異顯著,并且專業基礎薄弱,思政理論功底較差,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更是經驗不足、閱歷較淺,管理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知識儲備與專業背景,在面對各種復雜局面及教育要求時,輔導員只能憑借自己的經驗來解決。而導致輔導員隊伍結構性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輔導員的“多角色”定位,很多高校認為輔導員負責的事務性工作較多,重要性不強,因此喜歡聘任青年教師擔任輔導員。此外,學校對高職稱的輔導員需求不高,導致中級、高級職稱的輔導員相對不足。在專業背景層面上,由于輔導員肩負著思政工作的重任,所以高校更傾向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或思政專業的青年教師。至于知識結構不充足,在于輔導員事務性工作繁忙,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學習,加之高校缺乏完善的輔導員培訓機制,所以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夠合理。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輔導員逐漸成為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以人為本的“貼心人”,但輔導員流動性大的問題,卻導致立德樹人任務難以得到充分實現。通過理論研究我們能發現,造成此類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首先,在職責定位中,輔導員工作煩瑣而缺乏專業性。輔導員工作沒有“邊界”,不僅要接受黨政部門的任務,還要滿足各職能部門所提出的要求。或者說,只要與學生工作有關的事務,都需要輔導員來負責。因此,輔導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熱情普遍不高。此外,部分院校雖然開始為輔導員減輕工作負擔,然而缺乏明確的定位,導致輔導員工作還沒有較為清晰的方向。其次,在保障機制上,輔導員雖然擁有職務晉升與職稱升級兩條通道,然而由于大量工作纏身,以及滿足嚴格的晉升條件和干部編制,輔導員很難推動自身的發展[3]。
首先,加強思想引領。高校應提升輔導員的敬畏精神。只有輔導員對職業產生敬畏感,才能重視和正視自己的崗位,才能激發其工作熱情,進而投入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改善工作質量。在此過程中,高校應通過崗位培訓的形式,幫助輔導員充分認識崗位性質、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堅定職業意志和職業信仰,使其圍繞立德樹人的思想,充分參與到學生教育與培養的過程中。其次,加強能力培養。通過思想引領,高校輔導員能夠形成職業敬畏精神、職業理想及職業信念,從而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奠定思想基礎。但在此過程中,高校還應培養教師的“樹人能力”。通過制定科學的培訓機制,深化對輔導員溝通技巧、管理學、心理學的培養,確保輔導員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感化學生,影響學生。最后,加強理論學習,優化育人理念。輔導員應通過自主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政教育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從政治的角度出發,明確學生教育的方法。例如關心學生生活、了解學生思想,認真對待學生的問題,用思政理論知識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問題[4]。
首先,明確定位,嚴格把關。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高校應明確輔導員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必要性,突出學生教育在各項事務性工作中的地位,讓輔導員正確看待學生教育與各職能部門的任務。在高校層面,通過明確輔導員的職責定位,以及提高對輔導員工作的重視,讓輔導員隊伍的職稱結構、年齡結構、職務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其次是對輔導員內部結構進行升級優化,構建一支業務能力強、紀律嚴明、作風優良的政治隊伍。所以,在人員選拔中,高校應采用心理測試、筆試考試、公開招聘等形式,確保輔導員選拔充分適應立德樹人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但除了教師,學校還可以選聘優秀的社會人員。通過聘請社會人員,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思維能力、業務能力,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質量。與此同時,在社會優秀人才引進中,高校還應加強社會人員與輔導員的交流合作,讓輔導員在借鑒社會實踐經驗的前提下,推動立德樹人工作的有序開展。
高校應結合實際,根據崗位結構,科學設置輔導員的職務崗位。其中專職輔導員應根據專業技術職務、思想政治能力進行設置。技術職務評聘應注重對輔導員育人實效及工作業績的考察,單獨評審、單設標準、單列計劃。在輔導員培訓層面,高校應將培訓納入干部隊伍與師資隊伍培訓規劃中,構建校級、省級、國家級培訓體系。教育部應設立專業的研修或培訓基地,開展示范培訓活動;省級教育部門應結合輔導員規模設置培訓經費,構建專門性的研修基地,承擔起區域內輔導員的骨干培訓、日常培訓、崗前培訓等任務。學校應負責對輔導員進行較為系統的培訓,保障輔導員擁有充足的培訓機會和時間。此外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學習輔導、就業指導、心理健康輔導、教育改革、形勢政策、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培訓,提升輔導員的“專業素質”及“業務能力”,使輔導員能夠在各項工作開展中,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而在輔導員的配備過程中,高校為確保輔導員的整體素質,應構建科學的準入制度,規定輔導員選聘必須具有從事思政工作或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擁有思政工作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擁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引導能力以及調查能力。在輔導員配備上,高校還應結合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科學設置學生事務、資助育人、網絡思政、心理咨詢、職業發展、學生團建等工作板塊,要求輔導員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高校輔導員應擁有較為崇高的愛國情懷,能夠在馬克思主義實踐中,汲取經驗,鞏固理論,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為實現該目標,高校有必要完善輔導員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輔導員在立德樹人工作中所擁有的促進作用。首先,完善激勵機制。注重績效考核,結合輔導員工作內容進行完整、科學、全面的考核;在學術研究、學生滿意度、學生管理及思政修養等層面上,加大“就業情況”“學科競賽”“實訓管理”及“教學服務”等層面的考核。其次,健全激勵機制,如構建福利體系,提升輔導員在“特殊津貼”“崗位津貼”等方面的傾斜力度;設置專項經費,或者打通晉升通道,讓輔導員能夠更有效率、更通暢地獲得晉升機會,推動自身的專業發展、職業成長。最后,構建保障機制。高校應結合立德樹人對輔導員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讓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得到減輕,指引其積極、自覺地參與到學生培養的過程中。如在厘清職能關系的前提下,高校應制定“責任認定”“責任追究”機制,確保輔導員能夠明確各項工作的主次關系,提升立德樹人工作開展的有效性[5]。
現代經濟環境變化,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諸多挑戰,同時也對輔導員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出了新標準。因此,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高校應結合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新要求,以激勵機制、結構優化、理論教育為抓手,彰顯高校輔導員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價值,從而更好、更快地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與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