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彩麗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學生管理方式已很難適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思想引路人,高校輔導員應高度重視并積極使用新媒體,不斷探索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學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推動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國內外學術界對新媒體內涵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專家學者們對新媒體的概念進行了不同的界定,迄今尚未達成共識。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各類新技術,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一種新型媒體,它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1]。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特征主要有交互性、即時性、個性化、開放性和虛擬性,同時還具有多樣性、平等性、共享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均滿足了學生對了解最新信息的迫切需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高校輔導員應把握好新媒體的特點,充分利用新媒體,豐富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探索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新方法,是新媒體時代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條件。高校輔導員要創造性地使用新媒體來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提高教育管理工作實效。
新媒體的出現,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據筆者調查了解,當前大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比較長,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思想疏導的作用,成為思政教育的必然選擇。
第一,重視校園新媒體網絡的建設,充分發揮校園網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輔導員可利用學校的資源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嘗試建立推廣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興趣的主題教育學習網站,如黨團教育學習網、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在網絡資源庫建立上,輔導員可通過網絡獲取慕課并共享教育資源,也可以組織教師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等。在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同時,輔導員可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以圖文、音頻、視頻等方式不定期地向學生推送有吸引力的思政教育內容,使思政教育發揮其應有的效力。
第二,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比較方便且學生樂于接受。首先,輔導員可著力建設思政教育新媒體社交平臺,例如官方抖音號、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利用這些平臺的信息推廣功能向學生推送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內容、思想政治活動信息。例如,使用新媒體將黨的理論、政策、正確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學生,并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加強正面引導。此外,輔導員也可利用重大節假日這些時間節點,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向學生推送祝福,讓學生感受到學校教師的關懷和節日溫暖,增強愛校情懷。其次,輔導員可建立學習討論小組微信群,以便學生在課后時間也可圍繞課堂學習內容、社會熱門話題、時政熱點進行討論,或者拋出話題和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利用社交軟件也可更好地加深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2]。
輔導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媒體時代,輔導員應通過新媒體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第一,輔導員可通過新媒體來加強學習心理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技巧,提高心理輔導的成效。同時,可通過專業網站、論壇、博客等途徑了解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及處理方式;還可以通過心理測評系統、問卷星等方式開展學生心理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預防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提前做好危機干預。
第二,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學生心理動態,借助微博、微信群等新媒體不定時發布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資料,供學生參考學習。此外,也可以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借助易班平臺開展心理知識競賽,借用新媒體課室播放心理舞臺話劇、心理教育電影等,營造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給學生心理撫慰,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第三,對于有心理障礙和心理壓力的學生,輔導員需要多點關注,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利用QQ、微信加強溝通,鼓勵學生向教師傾訴心中的煩悶,幫助他們減輕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壓力,緩解焦慮情緒,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處理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問題時,輔導員要通過即時通訊工具保持與學生、學生家長、專業心理醫生溝通,并做好溝通情況記錄,努力搭建家校溝通平臺,幫助學生重塑健康的心理。
學風是一所學校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學生思想品質、學習精神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新媒體時代,輔導員應加強對學風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圍繞促進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目標,使用新媒體創造性地加強學風建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輔導員可以使用新媒體加強入學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新生入學之際,輔導員可開展專業教育,通過微信群、QQ群發布學習方法指南,并詳細介紹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就業方向等,讓新生對所學專業形成較為全面、系統的認識,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習目標。同時,通過轉發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有趣的微博、微信、抖音內容,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所學專業的實用性、趣味性,激發他們努力學習。輔導員還可以利用易班平臺、學習通平臺等進行考勤,督促學生按時上課,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3]。
第二,輔導員要使用新媒體傳授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輔導員可借助即時通訊工具與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進行談心談話,引導學生向教師傾訴,了解學習不積極的原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并且,輔導員可利用微信公眾號作為傳播平臺,大力宣傳優秀典型學生事跡,鼓勵學生比、學、幫、超,營造“人人講學習,班班創優良學風”的學習氛圍。輔導員還可以積極與任課教師聯系,獲取專業學習資源,并通過博客、QQ群共享等途徑上傳相關的專業學習資源,鼓勵學生認真學習、積極借鑒,提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主要是為了減輕大學生的經濟負擔,使他們能繼續接受教育并完成學業。做好學生資助工作,有利于培養人才,有利于學校自身的長遠發展,而新媒體給學生資助工作提供了好平臺。輔導員開展學生資助工作需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變化,不斷構建新媒體平臺下的學生資助工作新方法。
第一,輔導員要使用新媒體深入研究、解讀學生資助相關政策,并在學生中大力宣傳。輔導員可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認真解讀和宣傳資助方面的文件、政策,以便學生了解資助政策,并且暢通學生交流平臺,提出相關話題邀請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建立專門的學生資助網站,及時發布有關資助信息,介紹資助工作相關動態。在招生過程、新生報到、資助評審過程、資助金下發等各個時間節點,輔導員更要通過新媒體加大資助政策宣傳力度,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熟悉資助政策、資助條件、申請程序、評審結果等[4]。
第二,輔導員要通過新媒體全面把握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建立困難學生檔案,使學生資助落到實處。一是輔導員可采用問卷星、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調查學生的家庭情況,并將學生基本信息、家庭情況錄入學生資助信息管理系統中,對學生實行動態管理。二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快捷、方便等優勢,通過使用學生資助管理系統,提高家庭困難學生認定的精準度和透明性,實現線上學生申請、二級學院審核、學校審批等事務,提高學生資助工作效率。三是利用學生資助管理系統建立困難學生檔案,對學生受助情況進行跟蹤,隨時收集、分析學生家庭經濟數據,確保學生資助真正用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上,提升學生資助工作的公平性。
第三,輔導員要開展誠信感恩教育,培養學生講誠信、知感恩的良好品質。一是在開展誠信教育時,輔導員可通過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可借助網站、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向學生宣傳國家助學貸款違約失信將造成的嚴重后果,還可通過開展“誠信”主題網絡征文比賽,通過比賽培養學生講誠信的品質。二是輔導員可以通過網絡溝通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獲得資助并非理所當然,引導受資助學生樹立“滴水恩,涌泉報”的感恩意識,珍惜國家資助,勤奮學習,自強不息,并通過各類志愿活動服務社會,回報社會[5]。
畢業生就業率是衡量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標,幫助學生順利就業是學校教育發展的目標。作為學生的職業導師,輔導員利用新媒體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提高就業能力,從而順利就業。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輔導員要認清學生求職的趨勢,引導學生認識就業的重要性,借助新媒體有效推動學生就業。
第一,加強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應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對于大一的學生,通過網絡職業測試、能力測評,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優劣勢、職業興趣、就業愿望,提高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對大二的學生,要利用網絡溝通引導他們確定職業方向,并圍繞自己的職業方向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對大三的學生,利用網絡調查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通過微信、QQ群等渠道,指導學生全面提高就業能力;對大四的學生,通過網絡溝通、發布微視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與就業觀,提前做好就業的準備。
第二,通過新媒體收集與發布就業信息,為學生搭建就業平臺。輔導員要關注學校發布的就業信息,定期瀏覽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關注“智聯招聘”“應屆生求職網”“中國人才就業網官網”等微博平臺,“就業創業平臺”“互聯派”“刺猬求職”“實習僧”等微信公眾號,以及“智聯招聘”“前程無憂”“58同城”等求職網站,這些求職就業的新媒體平臺涵蓋的求職信息門類多樣且豐富,輔導員可篩選符合學生專業需求的相關招聘信息,通過建立專門用于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的微信公眾號,及時轉發給學生,為應屆畢業生打造一個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另外,輔導員還可以通過即時通訊工具主動與企事業單位聯系,及時了解企業招聘信息,推薦學生就業[6]。
第三,幫助學生掌握求職技巧,提高就業競爭力。新媒體擁有海量求職就業方面的信息資源,輔導員可推薦學生關注“超級簡歷”“簡歷義工”等微博,易班平臺的“求職攻略”,以及“求職禮儀”“職場技巧”等精品課程視頻,讓學生有效學習實用的簡歷制作、職場技巧以及求職禮儀。同時,輔導員可開通專門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咨詢渠道,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指導學生如何準備好求職與就業。
第四,關注學生的求職心理,提供就業心理輔導。當前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就業難”的壓力使得一些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擔憂或自卑。輔導員要及時關注應屆畢業生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動態更新,對求職過程中存在焦慮、害怕情緒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在線解答學生的就業困惑,借助網上心理咨詢與輔導等途徑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求職心態。
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營造良好的精神環境,對實現學生的全方位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新媒體的出現,進一步拓展了高校校園文化資源,暢通了校園文化活動的傳播渠道。輔導員要充分發揮各類信息傳播技術的作用和優勢,選擇更多有趣的活動內容和新穎的活動方式,拓展現有的活動內容與形式,進一步提升校園文化的吸引力,構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體系,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發展。關注新媒體信息技術與文化活動之間的相關性,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探索校園文化活動的新途徑,創造性地借助新媒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利用新媒體發布學生干部、志愿者的招募、選拔、培訓等相關信息,搭建校園微直播平臺,開展融媒直播活動,借助易班平臺舉辦各類知識競賽,開展各類主題微視頻比賽等,讓學生通過參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接受思想洗禮和文化熏陶,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7]。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要充分認識到在學生管理工作方面運用新媒體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在實踐中探索出有效的學生管理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管理的效率,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服務,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培育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