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死亡”與“誕生”的存在論意義
——對抗超人類主義時代的技術虛無主義

2022-12-30 10:53:21幸曉雪
關鍵詞:意義人類

幸曉雪

伴隨著NBIC高新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的匯聚)的蓬勃發展,人類增強技術(human enhancement technology)揭示了從“誕生”和“死亡”兩個端口對生命質量進行把控的光明前景。在生殖細胞增強技術、胚胎移植技術、基因檢測與編輯技術的協助下創造出了克隆生物、試管嬰兒,甚至基因編輯嬰兒,展現了對誕生進行優化定制的技術力量;在基因修復技術、干細胞移植技術、納米技術、人機合體技術等合力作用下,人類平均壽命延長,極大地延遲了衰老和死亡的來臨。技術發展的繁榮使“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成為當下聲勢浩大的意識形態,形成全球性的科技、知識與文化運動。在過去三十年里,生物保守主義(bioconservatism)對超人類主義的批判持續發酵,擴展了關于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未來想象,為生物醫學技術倫理原則的確立提供重要導向。本文則從存在論角度探討超人類主義潛藏的技術虛無主義危機,借助海德格爾與阿倫特對“死亡”與“誕生”所作的存在論分析,回歸對生命的厚重理解,表明存在的意義并非源于自我的生物生命的增強,也不是源于物種生命的無限延續,而是源自“世界”,并以此對抗技術虛無主義。

一 超人類主義時代的技術虛無主義

牛津大學著名教授博斯特姆對超人類主義作了如下定義:“超人類主義是一場知識和文化運動,它確信通過理性來改善人類狀況的可能性和可欲性,特別是指發展大量可用的技術以消除衰老、大幅度增強人類心智、身體和心理能力;同時研究這些使我們有能力克服生物局限的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前景、風險和相關倫理問題。”(1)Nick Bostrom, Transhumanism and the Body: The World Religions Speak, ed. Calvin Mercer and Derek F. Maher(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1.從定義來看,似乎超人類主義只是在固有的人性上進行增強,使得人類更人性化,例如,增強情感能力有利于培養道德感知,促進社群聯結。相較之下,以庫茲韋爾為代表的“奇點學派”更為極端地暢想超人類未來,當智能技術發展到奇點,我們將超越身體和大腦的生物限制,實現身體的“形態自由”;并且通過腦機接口和芯片植入等技術發展,實現大腦能力的增強,還有望將心智內容儲存到新的物理介質中,實現永生(2)呂克·費希《超人類革命》,周行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0頁。。超人類主義的信條是繼承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關懷,相信人類可以憑借自身智慧不斷進步和完善,重視個體自由選擇的權利和全人類的福祉。盡管如此,其內在仍然潛藏著技術虛無主義危機。

從尼采的角度看,虛無主義是“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3)Friedrich Nietzsche, The Will to Power, trans. Walter Kaufmann and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Vintage, 1968), 9.,是超感性領域已經不再能為具體的現實世界提供價值基礎和存在意義,種種理想、法則、目標和價值的效力消散了,存在者整體陷入虛無。尼采宣稱要“重估一切價值”,通過強力意志在感性世界本身中創造生命和存在的意義。海德格爾從尼采的價值論視角轉向存在論視角,認為虛無主義的本質是對存在本身的遺忘和離棄(4)Martin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William Lovit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 110.,包括尼采的強力意志論在內的主體性形而上學將萬物理解為現成的存在者,而現代技術又將存在者視為資源物和持存物,遺忘了對存在者的本質根據和意義之源的追問。阿倫特繼承了海德格爾的這種觀點,她對虛無主義的批判表現在對極權主義使用普遍歷史法則作為意義之源的批判中(5)Hannah Arendt, Essays in Understanding: 1930-1954, ed. Jerome Koh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94), 434.,其中,經驗、實在(reality)和復數的人都被摧毀。本文采用存在論視角,即主要任務不是為超人類主義時代設立最高價值體系,而是著重探討和反思生命和技術物的意義的生成。那么,技術虛無主義就是指超人類主義在對生命的增強和技術的推崇中,強調對生物生命的增強和完善,而對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追問、建構卻是冷漠的、無能的。正如索格納(Stefan Sorgner)所指出的,“超人類主義者,至少在我所接觸到的文章中,沒有解釋為什么他們擁有這樣的價值觀,也沒有解釋為什么他們想讓后人類產生……產生后人類的重要性最終不能被合理證明,除非有人相信這個概念能使其生命有意義”(6)斯蒂凡·勞倫茲·索格納《尼采、超人與超人類主義》,韓王韋譯,《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19年第8期,第69-70頁。。

超人類主義的技術虛無主義危機并非簡單地由其側重于生物生命和技術發展造成的,它本質上源于現代科學和哲學背景下的生命觀。自笛卡爾的“廣延實體”與“精神實體”、身與心的二元論以來,17世紀的生理學歷史進程被拉向機械論的軌道(7)費多益《笛卡兒的遺產與生命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年第6期,第27-32頁。,隨后,現代生命觀在“機械論”與作為其反動面的“觀念論”,即通過思維、精神之物來界定生命的觀點之間徘徊。1750年拉美特利在《人是機器》中大膽提出“人只是一個動物,或者說只是許多彼此的機括的集合”(8)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 Machine Man and Other Writings, trans. and ed. Ann Thom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1.,完全通過物理和化學原理來解釋生命,認為人類生命與外界物質一樣遵循著機械論原則和定律。超人類主義生命觀正屬于機械物理主義,它將意識、感受、精神等內容還原為純粹的機體功能,通過對大腦神經、基因和人體各部分材料的操縱和增強來實現相應的完善,基因編輯技術、道德決策的腦機制研究、腦機接口技術都基于此。生命不外是生理元件的組合和突現,無關于價值和意義,而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正需要超出人的自然生命、超越人與其他生物、物件的共同特征才有可能。

博斯特姆在追溯超人類主義發展史時,援引康德的啟蒙口號“Sapere aude!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性”作為信條(9)Nick Bostrom, “A History of Transhumanist Thought,” 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y 14, no. 1 (April 2005): 4.,強調以理性、科學、進步和當前生活中存在的價值為基礎的有意義和道德的生活方式。但超人類主義的理性概念是擴展生物局限、治療和增強生命的技術理性,是探究生物運作基本原理的認知能力(knowing),推理、計算、歸納和演繹等理智能力(intelligence)以及相關工程設計的應用能力,例如,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是通過數學和邏輯來學習人腦神經元和突觸接收和處理信息的基本原理,血液中的納米機器人技術是對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的應用,一旦掌握生物運作規則,算法處理信息的速度遠超人腦,納米機器人代替人體紅細胞也將高效千倍。

與康德的理性概念相比,超人類主義缺乏用于建構意義的思考(thinking)能力(10)阿倫特在康德思想的基礎上對“理智”和“理性”作了區分:理智試圖把握感官呈現給它的東西,而理性試圖理解其存在的意義,理性的、思維的問題不能用常識和科學的改進形式來回答。參見:漢娜·阿倫特《精神生活(第一卷)·思維》,姜志輝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4頁。和目的理性維度。康德的理性蘊含著道德目的論,他期望通過人類作為道德本體的自由能力,不僅實現經驗性的幸福和滿足,而且建構法制的社會狀態、建構意志擺脫感性準則和本能枷鎖而得到磨煉的人類文化,向著最終的道德共同體過渡,這是一種德性、政治與文明全面提升的進步論。超人類主義承襲達爾文進化論,認為生命是從簡單到復雜、低級到高級進化來的,沒有創造者也沒有最終目的;人類尚處于進化的早期階段,通過技術手段加持可以改善人類機體,向著智能化的、非生物化的后人類過渡,這是一種技術決定論基調下的進化論,典型的如庫茲韋爾提出的“進化的六大紀元”(11)雷·庫茲韋爾《奇點臨近:當計算機智能超越人類》,李慶誠、董振華、田源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版,第5-10頁。。當進步的驅動力和主宰力是技術時,所有存在者將被強制捆綁在技術的“座駕”(Gestell)上,技術加速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聯合使我們陷于追逐增強和完美的漩渦,生命趨于功利,以防與其他人相比處于劣勢,造成生命本身受到技術的擺置。例如,生殖細胞增強技術一旦成熟且獲得倫理許可,它就不可能是眾多選擇中的、可有可無的一個,人們會爭先恐后地增強自己的后代,這項技術從而會逐漸成為確保物種增強的必要選項,它將改變我們看待健康和生命的方式,成為生命增強的又一個新起點。

因此,反思超人類主義的技術虛無主義危機,一個核心議題是思考人類生命的本質,思考一味增強的“優生”和“永生”是否是生命的最高目的,它又如何使生命具備意義。當前生物保守主義與超人類主義關于人性(human nature)的討論正切中這一核心問題,然而前者恪守一種形而上學本質論的人性觀,使當前的討論因陷入“自然本性(物種生命的、生物的本性)和超自然本性(類生命的、自由的本性)之二重性的偏重”(12)田海平《人類增強的完美悖論及其倫理旨趣》,《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第13頁。而停滯,為此,我們力圖從對生命最基本的事實——“死亡”與“誕生”的生存論分析出發,提供另一種思考路徑:人類生命的重要能力在于澄明和構筑意義世界,同時以之對抗虛無主義。

二 死亡—向終結而在—世界

博斯特姆曾撰寫了一篇《巨龍暴君的寓言》:很久以前,殘暴的惡龍統治著人類,它每天索要1萬名男女作為貢品,有時候直接吞掉,有時把他們鎖在監獄里,折磨數日。惡龍帶來巨大的苦難,人類起初逆來順受,最終奮起反抗,擊斃了惡龍(13)Bostrom, “The Fable of the Dragon Tyrant,”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1, no. 5 (April 2005): 273-277.。惡龍象征死亡,它帶來的苦難代表疾病和衰老。這則寓言折射出技術時代對死亡的一般性描述:死亡是對生命的否定,是一種使生命停止的外部界限。即便為有死性(mortality)作辯護的觀點也是基于這種死亡觀。例如,卡斯認為人類眾多偉大的成就源于對死亡,對在地球上絕對消亡的必然性的恐懼,只有意識到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才會充滿斗志,承擔起嚴肅的人類事業,才能珍惜和感激生命,才能真誠地欣賞美和感受愛。如果死亡被克服了,那么使得生命與人類文明具備崇高價值的那些要素將不復存在(14)Leon R. Kass, “The Case for Mortality,” The American Scholar 52, no. 2 (Spring 1983): 185.。威廉姆斯認為永生將使我們墜入無盡的“倦乏”中,人活得太久,會對他的生命和周遭的環境失去興趣,變得冷漠和疏離,不再積極投入實現重大價值的承諾和計劃(15)Bernard Williams, “The Makropulos Case: Reflections on the Tedium of Immortality,” in Problems of the Self:Philosophical Papers, 1956-197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82.。他們把死亡作為一個時間節點,生命在時間上有限,死亡將生命帶入虛無,因此不要虛度,要積極創造有意義的生活,這也是日常理解的“向死而生”。

海德格爾劃分了“存在者的”(ontisch)與“存在論的”(ontologisch)兩個存在層次,前者探究存在者實際的屬性和存在方式,后者則“不僅涉及整個日常生活的生存世界的處境和生存的時間性的綻出境域(存在作為意義),而且也涉及可被理解的存在的意義自身的明見性和敞開性(存在作為真或無蔽)”(16)張旭《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思想的起源、含義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第50頁。;而上述觀點皆是從存在者層次來討論生命與死亡的。超人類主義將死亡視為非本己的現成事實和技術征服對象;生物保守論者糅合了人類生存經驗與想象來警惕技術帶來的顛覆,但它遭到同樣來自存在者層次的駁斥。例如,當卡斯主張人類的重大成就源于對死亡的恐懼時,我們可以反駁說,有許多成就是對死亡的征服而促成的,是出于驕傲、創造、承認和自我實現等動機,如果人沒有死于老齡,會創造出更杰出的東西。在海德格爾看來,我們可以從生物學、醫學、心理學、歷史學和神學等多方面展現死亡發生的原因、方式、類型及意義,但這些闡述把死亡當作現成的東西,不斷被擺到眼前的事件,只是活著的人未“碰上”而已。另外,“向死而生”的“死亡哲學”把死亡虛無化,使人縱身于日常的操勞與操持來點燃生命的意義以對抗死亡,這實則回避、遮蔽了死亡,不曾窺見日常生活意義構建本身的基源。而存在論意義上的死亡必須真正地“懸臨”(Bevorstand)(17)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陳嘉映、王慶節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287頁。于此在,此在對之有所作為,死亡不是虛無、不是結束,而是促使此在本真地“在世”存在的一種“起動”(Anfang)(18)李章印《一再被誤解的海德格爾死亡概念》,《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第40頁。。

海德格爾將死亡定位為一種生存論現象,他使用“向終結而在”(Sein zum Ende)以別于日常經驗意義上的“亡故”。“向終結而在”是此在“去存在”(zu sein)的一種方式,它指我們被拋向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最本己性是指此在必須親歷和承擔自己的死亡,沒有人可以奪走他人的死亡,也不能為他人代理死亡,死亡是對自己的責任同時也展示出此在最本己的“能在”(Seink?nnen),即有能力主動承擔起“去存在”的責任。無所關聯性是指當死亡懸臨于此在時,一切原本上手的東西和共在的他人都無能為力,一切意義聯結都暫時被迫解除,死亡要求此在個別化,按照最本真的、最本己的“能在”重新籌劃自身,而不是沉淪于常人的種種可能性中去。不可逾越性是指死亡是生存的最極端的可能性,這極端性不是指生命時間上的終結,而是指死亡的懸臨要求此在先行放棄自身、放棄日常生存,從僵固的常人生活中解放出來,“這才使此在可能本真地領會與選擇排列在那無可逾越的可能性之前的諸種實際的可能性”(19)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第303頁。。因此,“向終結而在”是一種“先行到死”的結構,它使我們先行超出生存層面的、已然在場的實際性,打開諸多可能性并以最本己的方式進行籌劃;與日常的“向死而生”不同,“先行到死”不是把此在指引到周遭世界的日常因緣性中去,而是首先逼促此在先行到主動承擔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中——“綻出而生存”(ek-sistiert)。

“向終結而在”使我們從常人統治中抽身,帶回到個體化的被拋境況,親自領會世界的意義構成,我們在“畏”(Angst)的情緒中領悟到世界本質上是無意義的、無根基的、無終因的,人也是漂泊的、無家可歸的,逼迫此在“綻出而生存”,去重新為世界賦予意義,為自己尋找居留之所。因此,死亡的懸臨綻露了人類最源初的處境:人先天地、無緣由地被拋入世,在世界之中存在,不得不并且能夠“綻出而生存”。“綻出而生存”是三位一體的:(1)現身情態(Befindlichkeit):我們總已經在世界之中存在,受到世界的影響,與意蘊整體性發生著關聯,以此發現事物以何種方式對我們是有關緊要的;(2)領會(verstehen):基于因緣和意蘊,把事物、選擇和行為的意義與無意義、可能與不可能性展露出來,以此進行自主籌劃;(3)話語(Rede):通過語言公開指引整體的分環勾連,把世界建設為共享的、公共的意義空間。“綻出而生存”超越了具體存在者,先行領會意蘊性然后返回賦予存在者意義,使存在者得以現前化;但不止于此,“它還超越了這整個意義賦予的過程,而首先使此在居于讓存在意義得以可能的“被拋——敞開”的澄明(Lichtung)之中”(20)Thomas Sheehan, Making Sense of Heidegger: A Paradigm Shift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5), 148.,即唯有此在澄明、開展,立身于存在本身的敞開之中并忍受之、維持之,才使生存狀態上的或日常存在中的意義建構得以可能。更重要的是,“綻出而生存”并非意在突出人的主體性和意志能動力。在《〈形而上學是什么?〉導言》一文中,海德格爾表明,“以‘此在’所命名的是這樣一種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首先作為存在之真理的處所(Stelle)也即地方(Ortschaft)而被經驗、進而相應地被思考”(21)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439-440頁。。也就是說,當海德格爾把“綻出之生存”規定為人性時,“本質性的東西并非人,而是存在,即作為綻出之生存的綻出狀態之維度的存在”(22)海德格爾《路標》,第392-393頁。。由此可見,死亡逼促此在“綻出而生存”的關鍵之處是要求此在躍入存在本身或原在(Seyn)的本現中去,去聆聽、呼應存在,使存在之真理通過此在得以發生,即存在之意義得以解蔽,世界之為世界(Weltlichkeit)得以建立。

海德格爾對死亡的存在論分析,表明人類生命本質在于“形成著世界”(weltbildend)(23)海德格爾《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世界—有限性—孤獨性》,趙衛國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263頁。在此書中,海德格爾以“石頭(質料性的東西)是無世界的;動物是缺乏世界的;人是形成著世界的”三大命題闡明人類生命的本質。的自由能力:從消極意義上講,人類的存在總是“向來我屬的”(jemeinig),能夠擺脫常人統治;從積極意義上講,人類能夠“綻出而生存”,使具體的存在者成為可通達的、可理解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詮釋和籌劃。在此,對于技術虛無主義的啟示有如下兩點。(1)技術物與其意義構成境域不可分離。超人類主義把人類增強技術僅當作現成物,當作一種只要風險把控得當則必會造福人類的工具,他們考慮的只是如何使技術更快更好地“上手”,同時用增強生命為最高目的搪塞了對技術“為何之故”的真正思考。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術物有意義地顯現和在場源于人類在那未在場的、未解蔽的意義境域或存在本身中所領會到的東西,人在其中“取得天然的緣發勢態,然后才能與這個已經與自己相緣生的世界發生知識的、實用的、價值的關聯”(24)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修訂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36頁。,才能真正闡明技術物的存在意蘊。如此思之,技術的現成統治方式得以瓦解,技術之為技術的意義構成要素,如關于人類增強技術的前世今生、現代技術的本質、生命與技術的遭遇、生與死的意義等重大議題進入思考視野,逼迫我們從計算性思維向沉思轉變,不斷向自身提出存在問題。(2)勿將技術作為唯一的解蔽方式。海德格爾將現代技術時代的存在樣態定義為“集置”(Gestell),不僅物成為受擺置的、可訂制的,被系統性地編排成為“圖像”(25)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修訂本)》,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頁。擺在人類主體面前,而且人本身也被卷入技術的自動化過程中,成為被擺置的持存物。例如,從約納斯(Hans Jonas)對哈佛醫學院的“死亡”評定理由的批判中,可以看出現代醫學將生命作為器官移植的持存物,它主張腦死亡之后仍然可以使用醫療手段維持死者的身體機能,直至摘除有用器官(26)漢斯·約納斯《技術、醫學與倫理學——責任原理的實踐》,張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180頁。。在海德格爾看來,人類的每次綻出澄明而解蔽的意義世界,都源始地與遮蔽領域交織在一起。超人類主義技術及其意識形態屬于對存在意義的一種解蔽,但它一味地去追逐、推動那種在“集置”中被解蔽的東西,并且從那里采取衡量萬物的尺度,它遮蔽了其他的解蔽方式,遮蔽了存在意義的“顯-隱”二重性。因此,海德格爾提出,我們應該對技術“泰然任之”,能切實利用技術又能獨立于它,同時破除強力主體姿態,向神秘虛懷敞開。他的立場不是完全制止人類增強技術,而是追問并敞開多重的存在意義,以便對當下的生存境況有更透徹的理解。

三 出生—誕生性—世界

海德格爾對死亡和“向終結而在”的闡述,是通過本己的決斷和“純粹之思”使意義世界敞開,正如死亡的孤寂一樣,它展現為孤獨的“唯我主義(solipsism)”(27)Dana R. Villa, Arendt and Heidegger: The Fate of the Politica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0.。阿倫特則相反,她力圖通過對出生和誕生性(natality)的闡述,將意義世界的敞開奠基于復數的人及其相互的言說(speech)和行動(action)。在哲學史上,阿倫特首次闡明人類誕生的存在論意義,直至近年來這個主題在女權主義哲學中崛起(28)Alison Stone,Being Born: Birth and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25-54.。

關于利用優生技術打造超人類,生物保守主義已經進行了豐富的倫理反思,其基調是將自然出生的人和利用技術而優生的人區分開來,并賦予自然人性以較高的道德地位。根據桑德爾的觀點,我們的人性是自然贈予的禮物,自然饋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樣貌和生命的本真意義。優生學“確立了對世界的征服和控制的立場,這種立場不僅沒有尊重人類力量和成就中的天賦特質,也錯失了跟上天賦予的能力持續協商的那部分自由”(29)Michael J. Sandel,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2007), 83.。桑德爾的論證前提是自然饋贈足夠好,并且它是不應被改變的東西。如福山所說,“人性——正是這種根本的特質不因世事斗轉星移,支撐我們成為我們、決定我們未來走向何處……人性是人類之所以成其為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而享有的那些典型特征”(30)弗朗西斯·福山《我們的后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后果》,黃立志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01頁。。若是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差異”視角看,自然人性是屬于存在者層次而非存在論層次,它遭到同樣來自存在者層次的駁斥。如布坎南指出:“自然的設計和贈予并非足夠好,例如,靈長類動物鼻竇引流不暢,可導致嚴重疼痛和感染;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是沒有辦法綜合維生素C的,這會引發大量與壞血癥相關的疾病。”(31)Allen Buchanan, Better than Human: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Enhancing Ourselv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30.人類能發展至今,正是借助各種醫療技術對先天缺陷的糾正和彌補才達到的,自然人性與社會環境、文明進程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本就是向干預敞開的、可變的、進化著的。

阿倫特不從自然贈予的生物特征中尋找人性,而代之以探索人類所處的基本境況(human condition)以及從中生長出來的、屬于人的本質能力(capacity)(32)Hannah Arendt, Human Condition, 2nd ed.(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8), 6.。阿倫特在其博士論文中,引入了奧古斯丁對宇宙的創造(principium)與人的創生(initium)之間所作的區別:上帝最初創造宇宙,但宇宙及其一同被造的時間是循環往復的;為了開新的緣故上帝創造了人類,人類個體的生命有始有終,構成一個個線性的故事,打破宇宙的循環往復并為其注入新的東西(33)Hannah Arendt, Love and Saint Augustine, ed. Joanna Vecchiarelli Scott and Judith Chelius Sta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55.。因此,阿倫特提出“誕生性”,一方面是存在者意義上的,表示因為出生才能降臨到這個世界的人類條件,另一方面是存在論意義上的,它標示著人本質上具備“開新”和“自由”的能力。因為誕生性意味著任何一個新出生的人都可以帶來不可預測的、開端性的東西,那么每個人也就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構成了另一種基本的人類境況——“復數性”,即各具差異性、獨特性的人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相應地,“言說”作為實現(actualize)復數性條件的活動:行動者通過言說揭示自己是誰(who),而不是被當作固定不變的、現成的東西(what),同時通過旁觀者的言說和敘事形成行動者的身份(identity),即在復數之人的在場中揭示出真正的獨特性(34)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178.。“行動”作為實現誕生性條件的活動:行動的動力不源自于像勞動那樣為著維持和更新生命,也不像工作那樣出于功用性的目的,行動只是單純為著人之為人的顯現而已,以主動開創、帶入新的東西來回應自己誕生時帶給世界的開端(35)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178.。

因此,對阿倫特來說,出生的事實啟發我們的不是自然人性,例如,人類可以通過勞動活動來喂養生命,通過技術活動來改造和維持生命或者使用工具建造家園,這實際上并未將人與動物區隔開來;而是人類具備通過言說和行動來開端啟新和自由顯現的能力。所以阿倫特重提古希臘人關于自然生命與人的生命之間的區分:人通過言說和行動嵌入世界,活在人們中間,借此獲得了他的第二次誕生(政治意義上的誕生)并且確認了自己出生的生物事實(36)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176.;由于人是作為獨特的個體而得到自由顯現的,即顯現的不是物種特征也不是社會同一性,由此他才真正存在著。哈貝馬斯在《人性的未來》中引用了阿倫特的觀點(37)Jürgen Habermas, The Future of Human Nature, trans. William Rehg et al.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3), 58-59.,認為自由與自主(autonomy)有極端重要性,優生增強的隱患正在于將孩子置于父母的操作之下而淪為被預定之物,孩子不能以平等的身份進入道德共同體,這將影響他/她的尊嚴和價值。盡管哈貝馬斯引用了阿倫特的觀點,但是他仍然從人性本質的固定設定中引導出生物技術實踐的規范性,陷入本質主義和基因技術單一決定論模式中,決然否定優生技術的使用。阿倫特則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為何要通過自由的言說和行動嵌入世界,實現第二次誕生?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生成一個意義空間,即一個使得生命意義和存在者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得以顯現的世界。阿倫特曾引用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中的一段名言:“最好的事就是沒有出生,一旦有了生命,次好的事就是立刻死去。”(38)Hannah Arendt, Lectures on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 ed. Ronald Bein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23.同時,她也效仿海德格爾之問——“為什么終究是有物存在而非無物”而發問:“為什終究是有人存在而不是無人?”(39)漢娜·阿倫特《政治的應許》,杰羅姆·科恩編,張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1頁。生命承載著巨大的煩愁和痛苦,美好的東西總是轉瞬即逝,我們怎樣才能與這悲劇智慧相處,阿倫特的答案是以行動實現生命價值并構筑一個意義世界。她將人類的基本活動分為三類。(1)勞動(labor),勞動負責照顧我們的自然生命,它遵守自然循環反復的節律,被束縛在永恒的生產與消耗之間;勞動僅需依賴身體的力量,勞動者是無言的、同質的;因而勞動不創造具備持存性的東西,更無法創造屬于人的意義世界。(2)工作(work),工作使人類的思維和情感“物化”,制作豐富的物來抵抗自然的流變并將眾人聯結在一起,因而創建出一個具有持存性的世界;但工作或制作(making)的范疇是“手段-目的”,它沒有能力超出效用性去確立存在意義。(3)言說和行動,除了前文敘述的行動作為個體顯現的活動之外,它關系著客觀的事物世界,涉及共同關心的興趣和利益,因此,恰當的表達是,行動是復數的、各自擁有不同視角的人圍繞共同事物而創造人際關系網絡或世界(in-between)的活動(40)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182-183.。世界的持續構成并非個體行動能夠獨立完成,由于行動不生產實際的產品,它是三類活動中最易消逝的,它必須有復數的人和旁觀者在場,在他們看和聽、不斷地記憶和評判、反復的敘事和講述中行動才能停留。更重要的是,在敘事之中,行動的意義和個體的身份才得到反復揭示,最終以制度化的或物化產品的形式保留下來,使得共同生活和個體生命都得到綻放,逐漸構建起人類的歷史與文明。

人類通過行動所建造的這個世界,是不同于自然世界和用具世界的意義世界,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都源于它,在這個意義上,阿倫特認為“技術問題首先是政治問題”(41)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3.,即首先是世界問題。在她看來,技術虛無主義是人類制作能力膨脹與公共空間喪失而致。一方面,現代技術造成世界的主觀化(subjectivation),正如物理學家海森伯格的判斷——“人所遭遇的只是他自身”(42)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261.,現代科學的發展使現象取決于人類心靈衡量它的方式,即人們不相信從現象本身中自然顯現的東西,而是必須通過人類干預和制作才能獲取真知。人,作為技藝人(homo faber),成為世界的阿基米德點,不僅挺進自然和宇宙,現已深入人類生命的制作。另一方面,技術的強力擠兌行動所建的意義生成空間,并加重了自柏拉圖以來的以“目的-手段”的制作范疇統領人類事務的傳統。現代社會以生命和私人幸福為至善,公共領域的特征是打工者或職業者的聚集,被生產、娛樂和消費所把持,技術的蓬勃發展使之更為繁榮,并且技術滲透到生活、生產、行政管理、國家治理等方方面面,形成技術意識形態統治。人們享受著免于政治參與的自由,蜷縮在私人領域,對技術物及其統治缺乏足夠的公共討論和意義澄明,所以阿倫特說當下倒是“科學家成了行動的代表”(43)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323.,更多的人在無思地、不負責任地、無意義性地遭遇技術。

因此,從阿倫特提供的這個角度看,誕生性是指通過言說和行動活在人們中間,從而使共同世界、意義世界得以敞開,它沒有陷入自然人性和先驗人性的本質主義推論中而對優生技術進行全然肯定或否定,而是從世界的角度,把技術視為人類境況的重大構成要素,敦促我們理解它的存在意義、存在歷史,它所帶來的世界之中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結構及其變化,并在公共商議中生成技術實踐的規范和道德共識。

四 結論

死亡和誕生是生命的生物事實;而向終結而在和誕生性,就其超越生物性而使我們在世界之中存在、使存在意義敞開和現前而言,是人類生命的“實際性”(Faktizit?t)(44)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第65頁。,即人類生命的“本質”(向來已經是)(Gewesen)。使意義世界敞開,這一本質界定源于人的“自然”(Physis),即從人自身中綻開和持留,從而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東西,以此作為“‘我們是如何的’與‘我們應當如何以及我們在必要條件下必須被強制地如何’”(45)瓦爾特·施瓦德勒《論人的尊嚴——人格的本源與生命的文化》,賀念譯,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9頁。的規范性基礎,它與現代科學背景下使所有生命趨同的還原論自然人性概念形成抗衡。盡管在對技術虛無主義的抗爭方案上,海德格爾缺乏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倫理等存在者層次的批判而走向審美救贖,阿倫特的復數性概念也未真正落實到社會背景之中而缺乏建構公共領域的現實力量,但關于死亡和誕生的存在論反思,不斷催促著對人之本源的思考和存在意義的發生,提醒著人的“自然”如何承載著我們,構成我們在現代技術時代思考的導引,這將是超人類主義時代永恒的議題。

猜你喜歡
意義人類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有意義的一天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生之意義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0
“k”的幾何意義及其應用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第四页| 国产精品黄色片|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伊人天堂网|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草视频中文|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国产在线第二页| 一级爆乳无码av|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69视频国产| 亚洲男人天堂2020|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91麻豆国产视频|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91视频青青草|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不卡网亚洲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手机在线| 亚洲性一区| 欧美激情福利|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三区在线视频|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女主播一区|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伊人91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网久久| 色精品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91青青草视频|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