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尤慶,郭子宏,張 雯,楊其士,馮 葶,陳 麗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 心內科,云南 昆明 650102)
高血壓是我國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高血壓的發生受遺傳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在環境因素中,高鹽攝入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飲食因素之一。高鹽攝入除與血壓升高有關,還與早期腎臟損害的發生密切相關[2]。本研究收集122例原發性老年高血壓門診患者的24 h尿電解質、尿微量白蛋白、踝臂脈搏波傳導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踝臂血壓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I)等檢查,了解不同鹽攝入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早期腎臟損害的程度及其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門診就診,經降壓治療的原發性老年高血壓患者122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63例,年齡60~78(67.11±4.42)歲,高血壓病程最短1年,最長為53年;低鹽組、中等鹽組、高鹽組在年齡、BMI、病程、心率、吸煙、飲酒、高血壓家族史、SBP、DBP、脈壓(Pulse Pressure,PP)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基線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年齡≥60 歲,漢族;(2)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的診斷標準,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排除標準:(1)合并急、慢性腎臟病和糖尿病的患者;(2)確診繼發性高血壓者;(3)合并嚴重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等影響電解質代謝相關疾病患者;(4)合并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及其他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患者;(5)有持續性房顫或其他心律失常影響電子血壓計測量者;(6)服用利尿劑或有電解質代謝紊亂者。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建議每日攝鹽量減少至6 g(相當于尿鈉100 mmol/24h)[3],而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均鈉鹽攝入量超過12 g/d(相當于尿鈉200 mmol/24h),按照此標準,把所有入選患者依據24 h尿鈉水平分為尿鈉≤100 mmol/24h(低鹽組),100~200 mmol/24h(中等鹽組)和>200 mmol/24h(高鹽組)。
1.3.1 一般資料收集
所有入選患者就診時詢問病史,查體,記錄高血壓病程,測量身高、體重、腹圍及BMI。
1.3.2 24 h尿標本
指導患者在正常休息、飲食適當并避免運動的情況下,于第1 d早晨7點前空腹留取尿標本,7點排空膀胱(此次尿液不保留),此后24 h排出的所有尿液存于清潔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防腐劑,至次日早7時最后排尿9次(此次尿液保留),將所有尿液送檢測定24 h尿鈉、尿鉀值。在攪拌均勻的情況下取尿液100 mL保存在2~8 ℃的環境下,予以測定24 h尿微量白蛋白量。再根據公式推算每日攝鹽量:每日攝鹽量(g)[4]=10/9×24 h尿鈉排泄量(mmol/24 h)×58.5/1 000。
1.3.3 baPWV、ABI
由專業技術人員采用自動動脈硬化檢測儀(BP203 RPEII、 VP-1000)測定ABI 和 baPWV,檢查前受檢者需在安靜的狀態下臥床休息約15 min。baPWV取左右兩側最高值;ABI=下肢收縮壓/上肢收縮壓,取兩側ABI最低值。
1.3.4 診室血壓測量
診室血壓測量采用指南推薦的方法[3];由固定的專科醫師使用高精度的上臂式醫用電子血壓計測量雙上臂血壓,以血壓讀數較高的一側作為最終測量的上臂;測量血壓時,相隔1~2 min重復測量,取2次讀數的平均值記錄;若SBP或DBP的2次讀數相差5 mmHg以上,再次測量,取3次讀數的平均值記錄。

低鹽組、中等鹽組和高鹽組24h尿鈉平均值分別為(66.89±24.63)、(141.84±25.19)、(244.32±46.5)mmol/24h,分別對應的鹽攝入量平均值為(4.35±1.60)、(9.22±1.64)、(15.89±3.02)g/d,3組間24 h尿鈉、鹽攝入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32.44,P<0.01),見表1。

表1 低鹽組、中鹽組、高鹽組一般情況分析
低鹽組、中等鹽組、高鹽組3組間尿微量白蛋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KW=23.401,P<0.05)。


表2 低鹽組、中鹽組、高鹽組發生微量白蛋白尿比較[n(%),mg/dl]
將122例研究對象作為整體,將有無MAU(尿微量白蛋白≥3 mg/dl)作為因變量,納入年齡、性別、BMI、SBP、DBP、PP、吸煙、飲酒、高血壓病程、高血壓家族史、高脂血癥、24 h尿鈉、鈉鉀比值、ABI、baPWV共計15個因素作為自變量,構建二分類Logistics回歸模型。多因素Logistics回歸顯示,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baPWV、24 h尿鈉是MAU的影響因素(P<0.05);baPWV≥14 m/s者出現MAU的可能性是baPWV<14 m/s者的1.316(1.038~1.669)倍;24h尿鈉每增加一個單位,出現MAU的可能性是原來的1.011(1.003~1.018)倍,見表3。
鹽與血壓國際性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salt and blood pressure,INTERSALT)證實減少鈉鹽攝入可以使血壓水平降低[5]。本研究中低鹽組的診室SBP平均值低于其余2組,且SBP隨鹽攝入增加而升高,與上述研究一致,但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是:納入的老年高血壓患者既往或現在正在使用降壓藥物治療,本研究中排除了血壓對評估鹽攝入與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相關性的影響,使3組間基線具有可比性。

表3 多因素Logistics回歸結果
高鹽攝入導致的腎臟損傷除依賴于血壓外,亦可獨立于血壓影響[6]。血漿白蛋白作為一種小分子蛋白,生理狀況下僅有極少量可透過腎小球基底膜,且有95%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人體代謝正常情況下尿中的白蛋白極微量(<30 mg/24h),故尿中微量白蛋白達30~200 mg/L水平即為MAU,其是早期腎臟損害的敏感指標[7]。因此,以往關于高血壓患者尿鈉與腎臟早期損害的研究多以MAU作為觀察指標[8,9]。
本研究納入的122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MAU的檢出率隨鹽攝入量增加而升高,表明高鈉鹽攝入會加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早期腎損害,結果與既往研究一致[9,10]。
影響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相關危險因素有很多,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脂質代謝紊亂、高尿酸血癥、吸煙、BMI等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以及種族等不可干預因素[10]。本研究以有無微量白蛋白尿作為因變量構建二分類Logistics回歸分析發現,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baPWV,24 h尿鈉是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險因素(P<0.05);24 h尿鈉每增加一個單位,出現微量白蛋白尿的可能性是原來的1.011(1.003~1.018)倍。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鹽攝入量與老年高血壓患者腎臟早期損害相關,其影響獨立于血壓之外。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時間及條件限制未能對治療藥物進行統一控制,未能消除藥物治療對患者靶器官損害的影響;本研究樣本量小,可能影響統計分析的結果,今后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結果來補充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