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海口經濟學院,海南海口 570205)
《詩經》收錄了我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年間的305首民間詩歌,給我們展現了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反映愛情婚戀的詩歌占了很大比重。《詩經》是我國古代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對我國文學、文化以及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儋(dān)州調聲是中國海南島儋州方言地區的一種獨特的民歌,是海南漢族民歌的一種類型。自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開始,大陸漢族人不斷遷入海南,“自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禮樂班班然矣”(宋·蘇東坡《伏波廟記》)。至宋代,遷入海南的漢人就達10萬人之眾,中原漢族文化已經占據主導地位①。儋州調聲多為情歌,是男女青年聚會會歌的產物。海南的儋州調聲與《詩經》同屬于漢族民間歌曲,都是民間藝人在社會生活中即興創作并代代相傳的歌曲,其中尤以情歌為主要表現內容。本文擬從修辭手法上比較分析《詩經》中的愛情詩與海南儋州調聲的歌詞,以探尋兩種民歌之間的文化共性。
詩歌中的反復又稱“復沓”,除了能增強情緒、強化主題,還能增強旋律,達到一唱三嘆的作用,在《詩經》中使用廣泛。
例如《國風·周南·關雎》,僅這首詩中就運用了字的反復、詞的反復、語句的反復、篇章的反復等多種反復類型,體現了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第一類是字的反復,即同一個字或者是用不同的字表達同一意義的反復法。例如“關關雎鳩”中的“關關”就是同一個字的反復,并連文成重言詞。在《詩經》中,重言詞很多,有的是摹仿物的聲音,如“關關雎鳩”“呦呦鹿鳴”;有的是形容事物的形貌狀態,如“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字的反復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用不同的字反復表達同一個意思,例如“寤寐思服”中的“思”與“服”,兩字都是思念的意思,連用兩個同義字有強化主題的作用。
第二類是詞的反復。例如“悠哉悠哉”:“悠”,就是長,這句的意思是說思念綿綿不斷。王先謙集疏:“悠哉悠哉,猶悠悠也,二哉字增文已成句。重言之,以見其憂之長。②”“悠哉”的反復既是為了強化思念的程度,表達強烈的情感;也是為了增強樂曲的旋律,起到一唱三嘆的效果。與字的反復類似,也可以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同樣的意義。例如“輾轉反側”的“輾轉”即是“反側”之意,如此反復,強調作者因為思念心愛的人,翻來覆去,無法入眠。這兩個詞連用十分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但又不會落入辭藻單調重復的窠臼。另外還可以通過詞語的反復,形成頂針或層遞的修辭手法,例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一句開頭的“求之”與前一句的結尾“求之”重復,形成頂針的修辭效果,既加強了前后語句之間的連貫性,又巧妙地完成了前后語義之間的轉折關系。“寤寐求之”與“寤寐思服”又是用“寤寐”的重復,表達事件的發展變化,形成層層遞進的語言結構。
第三類是語句的反復。例如《關雎》全詩中“窈窕淑女”前后反復了四次,“參差荇菜”前后反復了三次,這兩句話在詩中的反復出現,除了能夠增強詩歌的節奏感之外,還能夠強調詩歌的主題和細節,讓詩中的主人公“窈窕淑女”和淑女在河水里采集“參差荇菜”的場景反復呈現,以加強詩歌的畫面感。
第四類是篇章的反復。例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三段篇章,句式、結構完全相同,其間只換了“流”“采”“芼”三個動詞,而這三個動詞的意思又都是一樣的,都是“采摘、擇取”之意。這一唱三嘆的韻律,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第二種情況是在意義上逐步加深,形成層遞關系。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這四個篇章句式、結構相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層層遞進的。從初次見面認為這個女孩是很好的配偶,到翻來覆去地想念她,到彈奏琴瑟來親近她,再到敲鑼打鼓地取樂她。簡短的四句話表現出兩人的關系不斷推進,情感不斷遞增。
《詩經》僅反復這一種修辭手法就有多種類型和修辭功能,并將這種反復詠嘆的民歌樣式代代相傳,影響深遠。在海南儋州調聲中幾乎所有的歌曲都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儋州調聲有不少是男女青年們在對歌過程中,即興創作的詞曲,因此常常就是兩句歌詞的反復詠唱。例如:
《有心守候水流來》曰:“落花有意隨流水,有心守候水流來。體艷人,觸動郎心機,體合鸞(女孩),觸動鸞心機。好花誰見誰不想,誰不想?③”“隨流水”與“水流來”兩組字接近,且意思相同。“體艷人,觸動郎心機”與“體合鸞,觸動鸞心機”兩個篇章疊唱,前一句是男性的口吻,后一句是女性的口吻,兩句話表意相同。“誰不想”重復兩遍,第一遍是逗號,第二遍則改為問號,第一遍表達自己的看法,第二遍提出疑問,希望引起對歌對象的共鳴。
《有心哥等鸞姨小》曰:“咱鳳一心邏一處,一處才見逍遙味。④”兩個“一處”反復,并形成頂針的修辭效果,唱起來連貫順暢,朗朗上口。
《儂做真籽糯米粉》“儂做真籽糯米粉,肯摻怎樣水都粘。樂氣是在歡娛地,歡娛地香花蕊,花蕊裊娜引鳥倚,柔軟比如姑少年。⑤”
相比較而言,海南儋州調聲中的反復大多是字詞的反復,主要用于增強情感,與樂音匹配,控制節奏。與《詩經》嚴謹、豐富的措辭,寓意深遠的連章復沓還是相去甚遠。但作為海南儋州民間藝人和老百姓自發創作的民歌,可以從《詩經》中吸取一二精華,也是值得稱道。
比興是中國古代詩歌最常用的修辭手法。宋代朱熹的解釋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比”“興”常連用。
“比”就是“比喻”,在《詩經》中俯拾皆是,形式多樣。例如《衛風·碩人》中詩人連用五個比喻句刻畫了莊姜的美麗形象:前四句是明喻,“手如柔荑”描寫莊姜的手像嫩茅般柔弱潔白,“膚如凝脂”是指莊姜的皮膚像凝結的脂膏般細膩白皙,“領如蝤蠐”寫的是莊姜的脖頸像天牛的幼蟲般細長,而“齒如瓠犀”是指莊姜的牙齒像葫蘆的籽兒般亮白整齊。最后一句“螓首蛾眉”,詩人用“螓首”和“蛾眉”來暗喻莊姜的前額和眉毛長得非常好看。五個比喻句巧妙運用,使一個古代美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經》中類似的案例可謂是不一而足,在海南儋州調聲的歌詞中亦是如此。
《今昏囑儂邏大坡》中的“今昏囑儂邏大坡,不知姑愛嚒?我屋后生哥,調聲有好多,哥囑儂不會錯,與伴唱山歌。月丹桂伴嫦娥,當如儂交哥。鳳心想,用手摸,偷偷放眼睋,儂交哥,不會錯。細看姨像嫦娥,兩邊飄綾羅。姐有多,姨有多,來交哥送秋波,哥儂名俱揚。⑥”這首調聲里將阿妹比作嫦娥,用“月丹桂伴嫦娥”比喻阿妹與阿哥,用“明喻”的修辭手法,表達阿妹與阿哥結交是不會錯的,是天作之合。
《單槌打鼓聲不響》曰:“單槌打鼓聲不響,不外雙敲鼓乃鳴。⑦”用雙槌敲鼓來暗喻男女之情,表達男女之間只有兩情相悅,并勇敢地走到一起才能獲得幸福。
《木尾娜裊引鳥投》曰:“花香千里蜜追尋,木尾(樹梢)娜裊(裊娜)引鳥投。⑧”用蜜蜂對花香的追尋、樹梢對鳥兒的吸引來暗喻男孩或女孩對于異性的喜愛之情。
《拆魚離水魚煩悶》曰:“拆魚離水魚煩悶,拆儂離哥好悶煩。⑨”將阿哥阿妹分離之后的煩悶之情比作魚兒離開了水,形象生動地表達了阿哥阿妹熱烈真摯的情感。
《西岐山高引鳳凰》曰:“花好引蜜鸞引鳳,西岐山高引鳳凰。⑩”連續用三個比喻句,其中“鸞”一般用來比喻阿妹,“鳳”比喻阿哥,所以這首調聲表達了阿哥對阿妹的愛慕之情。
興也是《詩經》里普遍運用的一種修辭手法。“興”多在發端,所以也稱為起興。起興在于喚起一種共同的情感,從而為下文的內容作鋪墊。所謂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以使得“文有盡意有余”(11)。
《國風·周南·關雎》的開篇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巧妙地采用了“興”的表現手法,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作者對淑女的愛慕依戀之情。以下各章反復出現的“參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又以淑女采摘荇菜的場景興起作者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
《召南·鏢有梅》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每一章第一句話都以“摽有梅”開頭,還未出嫁的女主人公看到樹上梅子的長勢,聯想到自己的婚事,以物起興,由物觸情,十分心急。
而興的修辭手法在海南儋州調聲中也是信手拈來。
《山竹歌》曰:“山竹根連根,哥妹心連心。(12)”由“山竹根連根”起興阿哥阿妹心連心。
《來年葉綠花更香》曰:“自古蓮魚憑水養,自古三山月映光。今日鳳見情姑臉,金菊花開好引郎。口含八角咪咪笑,八角怎比金菊香?雨水淋花葉茂長,來年葉綠花更香!(13)”。這首調聲以景寫情,以物起興,從蓮魚須有水養護、山上月光交相輝映、雨水灌溉才能枝繁葉茂、葉綠花更香這些大自然中相生相依的規律,引發了這個小伙子對姑娘的一見鐘情,希望兩人能夠像大自然中的天生萬物一樣相依相伴,并且相信“來年葉綠花更香”他們在一起之后,生活會更加美好。
《綠水近山哥近儂》曰:“千里姑,綠水近山哥近儂(阿妹)。金雞飛出蹬(遇見)凰鳳,正正百花齊開放,得哥與儂會相逢。(14)”也運用了興中含比的修辭手法,用“綠水近山”引出“哥近儂”;用金雞暗喻阿妹,用凰鳳暗喻阿哥;由“正好是百花齊放”的季節和景致,引出阿哥與阿妹相逢的場面,由物及人再及心。
《哥儂蓮花配鯉魚》的“天上日月換路走,獨鳳存心共儂行。哥與儂當做蓮花配鯉魚。(15)”由“天上日月”引出阿哥對阿妹的深厚感情,意思是: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都要繞道走,無法同行,而只有阿哥我偏偏決心要與你同行。潛臺詞是說:阿妹啊,你看我對你的感情,比太陽和月亮的感情都要好。最后一句則是把阿哥和阿妹的關系比作“蓮花與鯉魚”。
海南儋州調聲與《詩經》都經常運用到的修辭手法,除了上文提到的反復、比、興之外,還有對仗、層遞、頂針、夸張、設問、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
《詩經》收錄了我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年間的民間詩歌。而根據海南儋州民間老藝人口述以及現存的調聲文本資料考據,現存最早的儋州調聲出現于晚清時期,受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新民歌的影響,興盛于20世紀30年代,距今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詩經》所收錄詩歌的地域范圍是周代時周王宗祀影響的地域范圍,主要集中在現今中國的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而海南儋州調聲則出現在與中國大陸一海之隔的中國海南島的西北部。
《詩經》和海南儋州調聲這兩種跨越了三千多年歷史、相距十萬八千里的漢族民歌,在歌詞的表現內容、語言修辭手法上有諸多共同點,不得不說是《詩經》的文化內涵與語言藝術魅力的神奇!雖然海南儋州調聲的文化內涵和語言表達水平,與《詩經》無法相提并論,但我們依然能從目前留存下來的海南儋州調聲詞曲中看到《詩經》的深遠影響。
注釋:
①《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3頁.
②蔣見元,程俊英著.《詩經注析》(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重印,第4頁.
③《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218頁.
④《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94頁.
⑤《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204頁.
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52頁.
⑦《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44頁.
⑧《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73頁.
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79頁.
⑩《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52頁。
(11)宋·朱熹:《詩集傳》卷一注.
(1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74頁.
(13)《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60頁.
(14)《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185頁.
(15)《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年,第2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