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奕
(廣州南方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灣區人文氛圍,大力推廣嶺南特色文化,如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政府的有關文件顯示了對非遺資源的重視,并且要利用新的數字技術和媒介融合手段,進行廣州非遺數字傳播。2022年《廣州市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出臺,提出多層次的體驗設施建設、多維度的數字化保護等措施。
在“互聯網+”的時代,高速快捷的互聯網環境、新媒體平臺以及各種新技術可以促成廣州非遺的傳承和傳播,創新廣州傳統非遺表達的形式,打破廣州非遺文化發展的困局,實現廣州非遺數字傳播的多項信息交互。在疫情的背景下,廣州傳統的線下文化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影響,部分具有人流聚集性的非遺項目活動也不得不暫時停止,很多活動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得不做出調整,很多非遺景區暫時關閉,通過提供云看展、云賞劇等線上形式,滿足用戶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加強非遺的數字傳播和促進互聯網技術的升級。作為傳統文化的非遺,如何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尋到新生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廣州非遺數字傳播并非單純第對傳統文化的復制和重構,而是以其內涵和現狀為基礎,結合情感化設計理論和數字創新技術,實現廣州非遺的有效傳播。
非遺數字傳播,是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集合了語言、文字、聲像等信息的多種交換功能,通過網絡將各種數據、文字、圖示、動畫、音樂、語言、圖像、電影和視頻信息等進行組合互動的傳播形式。[1]在現代化以及疫情的大背景下,許多廣州非遺傳承都呈現出不容樂觀的局面。借助“互聯網+”的影響,使得廣州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是時代賦予的使命。目前,廣州非遺數字傳播的主要形式有非遺網站、新媒體、移動應用等等。
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建有官方網站,對廣州非遺的活動資訊、非遺體驗課、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和數字資源等進行了非常詳細的介紹。例如,廣州非遺保護中心官網踐行“依時而作”的非遺時空觀,圍繞嶺南二十四節氣,為市民提供了22場非遺體驗課。同時,廣州非遺數字資源板塊內有形式多樣的視頻資料供市民免費觀看,市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廣州非遺文化。各區的文化館也大都建立了非遺保護的專欄,如黃埔區文化館官網、荔灣區文化館官網、海珠區文化館官網等,已有一定體量的非遺資訊;其中黃埔區文化館官網,還設立了數字博物館和數據庫,已呈現出一定的專業性。
中國互聯網中心發布了《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6月,我國網民的數量達到了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74.4%。日益高速、便捷的網絡時代,用戶主要通過移動端獲得資訊。以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為例,設立了“廣州非遺”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賬號,將各種非遺活動和信息傳遞給市民,市民掃描即可了解海量廣州非遺資訊。在將來,由于5G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人們獲得數字信息的渠道會變得更加方便和便捷。
在非遺的傳播中,觀眾很少與之互動,大多是在被動地接受非遺的信息。數字時代的來臨,隨著各類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新媒體的融合,已經開始突破了單向的非遺文化傳播模式,用戶可以利用APP、小程序、虛擬現實(VR)、數字可視化、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非遺文化或其他內容進行多重互動。比如,2015年國內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APP《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地圖》在網上進行了發布。安卓手機的使用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下載,方便地學習有關廣東非遺項目、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方面的知識。APP基于廣東省的電子地圖,將其地理位置和傳承人等相關的文字和圖片詳細信息輸入到了該軟件中。除了電子分布地圖功能外,還有查找周邊非遺項目的功能以及電子地圖的檢索功能等。
廣州非遺展示的場所更多為靜態的呈現,缺乏活態的情境展示。當前廣州非遺較為聚集的地方,如恩寧路永慶坊非遺街區,僅僅建立了10間大師工作室,涵蓋了廣彩、廣繡、琺瑯、骨雕、欖雕、醒獅、餅印、簫笛、古琴等。陳家祠、嶺南印象園等非遺較為集中展示的場所,并未真正意義上的非遺園,而是注重靜態展示的博物館或文化旅游景區。廣州非遺保護中心和一些區的非遺中心,雖然有非遺展廳,但是存在面積小、展品少和缺乏對活態情境的準確和完整呈現的問題。對于廣州非遺的問題,能否從數字傳播中找出一個解決方案,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廣州非遺的傳承人和非遺的持有者對其在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他們是當地文化的工作者;其次,從自身的文化內部邏輯建構出多種文化形態,使之與日常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后他們都在進行文化創新,這是使得非遺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廣州非遺的數字傳播,需要傳承人和持有者深入合作,特別是非遺的傳承人,由于長期處于失語的困境,導致難以進行文化分類和文化評估,也無法進行非遺的數字文化創造過程。但廣州非遺的數字傳播僅靠傳承人作為核心主體是很難獨立完成的。民間傳承人技術和專高超,但他們的文化程度比較低,接觸的信息和知識有限,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有的人甚至會抗拒。因此,尋找一個適合的傳承者,才是最關鍵的。
在數字化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方面,廣州非遺也很少涉及。比如,在非遺展示館中,使用電子界面去還原非遺操作性流程;在青少年推廣中,利用動漫或者電腦游戲來展示趣味科普等等。這些數字化的傳播形式,更具真實性、現場性和參與性,在目前疫情的背景下,可以替代傳統的表演方式,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節省費用等優點,然而廣州非遺中卻少有人涉足。
雖然廣州基層的非遺展示傳習所和單項非遺的展示館,數量較多,但是條件簡陋、建設思維落后,難以適應非遺傳承和弘揚的需要。許多非遺項目沒有固定的傳承場所,只能利用鎮、村的一些空地、籃球場來傳授技藝;一些單項非遺的展示館,如展示咸水歌的濱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館、展示廣東音樂的沙灣廣東音樂館、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等展示館,更傾向于陳列文物藏品的博物館式展示,較少以非遺的活態呈現思維(如傳承人現場表演、多媒體演示、互動體驗等)來運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廣州非遺傳播需要改變之前的靜態實物的展示方式,更加注重非遺的動態特征,增強用戶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相對于傳統的口頭、報紙、書刊、電視等,用戶只能被動接受信息,參與感不強,很難吸引到用戶。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下,廣州非遺數字傳播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活力,傳播內容以圖、文、聲、像并茂地展示非遺。
在《體驗經濟》一書中,約瑟夫·派恩預言,未來經濟會是體驗經濟時代,他強調用戶在消費中積極的自我體驗,有感官性、個性化、參與性等特點。諾曼從情感化設計的角度,提出了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和反思層面。本能層面設計指的是外在的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則是指愉悅性和實用性,反思層面設計則是指自我形象、滿足感、記憶。[2]對于廣州非遺數字傳播而言,情感化設計策略構建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多感官層面的沉浸式體驗、交互層面的情境化體驗、反思層面的文化性體驗。
非遺數字傳播的價值主要在于文化遺產本身,非遺數字傳播的第一要務就是以恰當的數字化表現方式,為用戶的多感官層面帶來一種愉悅的心理感受,從而引發用戶在美學上的共鳴。在多感官層面中,視覺、聲音等生理特征起主導作用。從視覺感官層面出發,對廣州非遺進行歸類,并對其審美特點及意義進行剖析,運用色彩、圖案等設計要素來展示廣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擴展廣州非遺的傳承范圍,提升用戶的視覺情感體驗。例如,廣州非遺項目廣彩,從色彩的角度來看,廣彩色彩鮮艷、多用金彩,顯示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氣度,這種風格極富地域特色。從圖案的角度來看,廣彩構圖緊密、圖案繁復、色彩對比強烈,極具有嶺南文化特點。在進行廣彩非遺數字產品創作時,可以吸取廣彩中的色彩、圖案元素,給用戶帶來獨特的視覺感受。除此之外,進行廣州非遺數字產品傳播時,還應適應現代創意設計以及滿足年輕人的喜好。
非遺的感官體驗,除了視覺體驗,還可以利用聽覺體驗。在傳統的非遺感官體驗中,沒有充分考慮聲音對受眾的感知和聲音對信息傳遞的影響,可以通過背景音樂、講解聲、影像等進行闡釋,打造一個生動的故事情節,使人們的情感得到升華。比如廣州非遺粵劇,以聽覺體驗為主的非遺,可以通過展示音頻設計,讓用戶感受到粵劇的聲音魅力。除了視聽體驗之外,還有嗅覺、味覺和觸覺體驗,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傳播,這些方面是比較困難的。例如,要記錄廣式蓮蓉餅食、小鳳餅等制作技藝,不可或缺的是每道工序中撲鼻而來的氣味。因此,對于一些有特別感官體驗的非遺項目而言,可以通過間接化方式進行記錄和傳播,從而去彌補用戶體驗的缺失。總之,在進行非遺的感官體驗時候,可以通過五感體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體驗,讓用戶擁有多感官層面的沉浸式體驗,給用戶帶來更加驚喜的體驗感。
非遺數字傳播除了要重視表現非遺本身這個對象之外,還應充分表達出其所依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借助數字化手段和多媒介的融合,把非遺植入到充滿數字的人文情境中,從而構成一個文化場,使人們對其文脈、內涵和價值體系進行有系統和全面的理解,并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解釋體系。通過情境的營造,對于用戶來說,在歷史情境、生活經驗等方面提高體驗的真實性和刺激性是十分有效的。舉例來說,粵語講古的受眾群體是嶺南地區的人民,基本上涵蓋粵語區域,對于外來的旅游者,體驗粵語講古是他們了解粵語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粵語講古是一門極富地方色彩的藝術形式,講古藝人們在民間廣泛使用當地的俗語、成語、諺語、讖語和通俗的生活語,經過精心地修飾,最終形成了粵語藝術的集大成者。在進行粵語講古非遺數字傳播中,可以在傳統的小說和廣州民間故事加入交互試聽體驗,或者將故事中的場景進行虛擬再現并結合多感官的體驗,這樣就可以讓用戶有一個更加直接和真實的感受。
在還原非遺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實體展示空間的數字體驗設計,應增加展區設計中的交互區域面積。如果在這些區域增加對用戶觸摸、移動、面部表情的反饋,那么可以給用戶帶來更直接的體驗。傳統工藝技術類非遺項目僅通過有形的展陳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體現更復雜和精妙的手工工藝,解決方案是可以借用數字化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將凝練的、精彩的過程通過界面進行展示,并將其轉化為交互體驗。例如廣州非遺欖雕,僅用眼睛很難看出這項工藝精致、秀麗、細膩的特征,可以通過用戶的操作來探究微觀世界,也可以通過內部空間的虛擬微距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再比如傳統節慶儀式類的廣州非遺項目乞巧節,采用數字化領域的新技術手段,通過捕捉觀眾模擬體驗時的動作,在界面上不斷地給予用戶相應的反饋。通過及時的互動和良好的交互反饋,這些都能給用戶美好的情感體驗。
在實體展示空間增加交互區域面積之外,很多非遺博物館會創建一個應用程序,通過錄音導覽、輔助圖像與信息、實時交互等增強自帶設備參觀者的體驗,同時也將知識傳播活動延伸至博物館的物理空間之外。這類應用包括知識型、游戲型和虛擬展覽等等。應用程序可以滿足講解、導覽、信息、反饋、知識傳播、衍生服務等多樣化功能;人性化的入口、自在的瀏覽方式、基于數據分析的衍生推薦、數據反饋信息的利用、移送設備與使用人的對應性與服務延展;場景化的語言加深對展示內容的理解。對于廣州非遺數字產品來說,非遺內容借助移動媒介進行數字傳播時,設計思路首先要做到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為導向,關注用戶使用產品的情境;其次,產品的概念設計應盡量靠近用戶的心智模型,給予用戶良好及時的反饋;最后,用戶界面設計應當簡單而易用,隱藏專業框架,并且縮短信息獲得的操作步驟。
在多感官層面的沉浸式體驗中,吸引力是一種本能層面的表象,用戶會對產品良好的外在表現作出愉悅的反應。在反思層面的文化性體驗中,用戶不僅僅是在關注非遺數字產品的外在表現和界面功能,還會結合自身的知識、學識以及文化進行判斷,并且進行有意識地反思。反思層面的活動常常決定著用戶對非遺數字產品的整體印象,用戶所感知到的文化信息的品質以及對文化體驗的滿意度,會直接影響到用戶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廣州本土文化與來自中原的、海外的文化相互激蕩、交融,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廣府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廣州非遺數字傳播中,一方面要考慮廣州非遺文化的特點,另外一方面,也要分析用戶需求,打造特色的文化性體驗,給用戶留下獨特的美好回憶。
非遺數字產品的真正價值在于可以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其中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建立用戶的自我形象和社會地位。隨著新興數字技術的發展,用戶從傳統非遺知識的接受者,轉變成了非遺知識傳播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這種變化不僅使得用戶獲得了全新的非遺文化體驗,也增進了用戶和非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好地建立起用戶對非遺的信任度和忠誠感。[3]面對這種發展趨勢,廣州非遺數字傳播可以通過定制路線、即時社交、資源下載等方式進行。首先,廣州非遺數字產品可以定制路線,根據用戶的興趣偏好,定制參觀路線,獲得更具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其次,用戶可以進行即時社交,及時分享直觀感受或者參與體驗的過程,包括文字、音頻或者簡單視頻等;最后,用戶可以隨時下載個人感興趣的數字資源,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等,還有簡單交互之后生成的附帶用戶個人外貌、聲音、喜好信息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比如用戶穿戴各類虛擬服飾、帽子、配飾等,可以將試穿的照片及時發送至參觀者的手機等等。
面對數字技術的發展,廣州非遺數字傳播從實體展示空間向網絡傳播環境中轉移,將情感化設計引入其中,喚起受眾的多感官、交互、反思三個層面的情感體驗,使人們身臨其境,產生互動和情感共鳴。人們日漸感性行為的趨勢,在今后的非遺數字傳播中,情感因素將會被更多人所重視,如何在非遺數字產品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以及保持非遺的原真性,將是今后可以進一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