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彤 戴穎 紀曉瑩 左亞男
(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
隨著社會變遷與互聯網社交的發展,民眾的情感狀況也有著很大的變化,傳統的戀愛類綜藝不再能滿足當代觀眾的需求,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戀愛類綜藝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出現了戀愛觀察類綜藝節目這一新的節目形式,并迅速在綜藝市場占領了一席之地。[1]在一項關于愛情觀的調查中顯示,在年輕人描述愛情的 30個詞里,排名靠前的全部是積極正面的詞,也就是說,年輕人并非不需要愛情,也不認為愛情是糟糕的,反而對愛情充滿積極的想象,然而調查也發現,只有不到50%的人認為自己可以找到真愛,超過25%的人認為自己不適合進入戀愛關系,戀愛類綜藝也在此背景下慢慢發展起來。自戀愛綜藝開啟綜藝市場的大門后,無論是明星嘉賓還是素人嘉賓,節目“發糖”與觀眾“磕糖”似乎成為節目的專屬模式,在戀愛綜藝井噴發展的背后,無一不代表著當代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對于美好愛情的憧憬與向往。而戀愛綜藝爆火的原因之一便是大眾能夠從戀愛綜藝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能夠從中產生共鳴。一直以來,國內綜藝市場中的戀愛綜藝賽道十分內卷,截止到2022年第三個季度,戀愛類綜藝呈現全面爆發的明顯趨勢,自2021年起,據不完全統計綜藝市場上線超30部戀愛類綜藝,僅2022年,也已有超18個戀綜在各大平臺陸續播出,如今已慢慢成為綜藝市場中的“剛需”。
1988年,中國經濟在改革的推動下迅速崛起,思想觀念也在隨之悄然變化,在婚姻方面人們在擇偶、生育、性觀念都發生巨大變化,新舊兩種思想也在這個時期產生強烈的沖擊。在1989年,山西衛視推出的《電視紅娘》,將“電視相親”這一話題搬上熒屏,一貫保守內斂的中國人開始嘗試將“電視相親”,該節目開啟婚戀節目的先河,從傳統衛視到長短視頻多媒體平臺、從電視綜藝道網絡綜藝時代,婚戀節目從單純的電視綜藝,不斷接受來自觀看群體、社會輿論的打磨,并且緊跟中國綜藝模式創新發展的步伐,直至至今出現許多爆款戀愛觀類網絡綜藝。這一類型綜藝內容井噴式發展的背后,使得婚戀綜藝也逐步走向戀愛綜藝,逐漸擺脫傳統婚姻的枷鎖,也開始更為直白、自由地對于本人或他人之間的某種親密關系中的幸福與煩惱進行公開探討。
戀愛類綜藝1.0時代,愛情作為人類情感的剛需,也是綜藝節目源源不斷的話題素材來源。2010年作為戀愛類綜藝發展元年,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橫空出世,戀愛類綜藝1.0時代正式到來,相比戀愛類綜藝的“鼻祖”《電視紅娘》《相約星期六》等經典節目,《非誠勿擾》無疑突破了傳統婚戀節目的局限,更加關注娛樂性和話題性的結合,通過“1男vs24女”相親模式,由24位單身女性決定男嘉賓的去留,對于當代人的婚戀觀、家庭觀、人生觀等方面由具有代表清性的男女嘉賓得以展現,在當年的話題度上,《非誠勿擾》也無疑是社會論壇上的焦點。戀愛綜藝2.0時代,在《非誠勿擾》之后,出現三四十當戀愛類綜藝同時播出,其面臨這綜藝同質化問題,直至2014年,湖北衛視播出的《如果愛》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戀愛類綜藝首次越過戀愛類綜藝同質化的藩籬,進入在2.0時代,婚戀類綜藝開始與真人秀相結合,明星們的戀愛被搬上大屏幕,打造深入人心的CP感,將明星的熱度堵上素人流量的缺口。戀愛綜藝3.0時代,在2018年,騰訊視頻推出素人戀愛觀察類綜藝《心動的信號》,邁出了中國戀愛網絡綜藝的關鍵一步,收官成績播放量達到10億,平均每集播放量超1億。自2021年起,面臨催婚、催子壓力的當代年輕人,有超過半數的人單身,因此綜藝節目制作者也借助這一自然現象,將戀愛綜藝推上頂峰,在2021年全網有14部戀綜中5部播放量破億,其中《心動的信號4》憑借4億播放量穩坐榜首,被冠上素人“戀愛綜藝天花板”稱號,觀眾們也在戀愛綜藝中找到了“移情”空間。同時,在延續2.0時代“真人秀+演播廳觀察”的模式基礎上,有逐漸引入推理模式,“戀愛+推理”的結合不僅能讓戀愛綜藝話題度更強。
2018年戀愛社交推理真人秀《心動的信號》的第一集上線,作為開山鼻祖打破了傳統的真人秀模式,開啟了“一二現場分區”,即“戶外紀實真人秀+演播廳觀察”的觀察類戀愛綜藝新模式。大多由一組嘉賓在一個固定場景中完成節目組的指示性行為,如今常見的戀愛觀察類綜藝大多采用戶外戀愛紀實與棚內觀察推理雙重推進的模式。[2]觀察,就是對某種情景下的某個對象由感知到認知的過程。該模式構建了雙重敘事結構以及平行蒙太奇的方式,攝像戲劇性地記錄嘉賓真人秀的全過程,為演播廳內的觀察官們提供觀察推理素材和話題,戀愛觀察類綜藝從嘉賓的第一視角,到演播廳的第二視角,再到觀眾的第三視角,打破傳統形式的同時加深話題熱度和深度。“戶外紀實真人秀+演播廳觀察”構建“雙重敘述結構”,[3]真人秀展現真實的生活,而在觀察室內的嘉賓從個人角度出發討論當下因親密關系帶來的壓力,也從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回答現實問題,深度地討論使節目更具有觀看價值和意義。[4]
綜藝市場中垂直細分的內容要以焦點定位的形式來引爆觀眾的注意力,為觀眾提供了多種選擇和準確定位。在綜藝市場內卷之下,戀愛綜藝作為“超級垂類”的綜藝節目與現實議題緊緊呼應,從不同年齡層及情感狀況上來看,戀愛綜藝垂直細分主要為母胎單身青年,30+單身人群、離婚人士三大類。
據《2021中國單身群體調查》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在適婚年齡(20—40歲)中有34.6%自稱是“從無戀愛經驗”的單身人群。針對這一現狀,各大平臺將目光轉向仍未有過戀愛經驗的群體,例如主打“母胎單身”的典型戀愛綜藝《沒談過戀愛的我》通過在“牡丹村”的生活揭示了“母胎單身”的真實原因,并且該類綜藝更多的是聚焦剛畢業的大學生,剛步入社會的打工人,在綜藝市場競爭逐漸加劇背景之下,收獲了更多細分領域的受眾,嘉賓的選擇更接近大眾水準。據民政部網站不完全統計顯示,近十年內30歲以上年齡段結婚登記人數呈穩定增長趨勢,截至2020年已超47%,在城市中30+才結婚更是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30+單身人群雖做好戀愛、結婚的準備,也對此充滿美好的向往,但由于現實工作的原因,社交圈子沒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交友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視頻的《半熟戀人》恰逢其時打出差異牌,開啟熟齡戀愛綜藝的新篇章,不僅收獲到了高熱度,也衍生出更多熱點話題,實現破圈。除此之外,還有針對未婚單身人群的《砰然再心動》《再見愛人》《春日遲遲再出發》,這三檔綜藝的嘉賓都是經歷過失敗感情或離婚或準備離婚的人群,在嘉賓的選擇上推陳出新,以年齡為界限或婚姻情感狀態為界限,進一步垂直細分單身人群的類別,用直接的方式擊中單一群體的情感痛點,為戀愛觀察提供更為垂直的視角,讓大眾了解不同群體在不同情感命題上的喜樂哀愁。
這些節目針對處在不同齡層、不同情感階段的嘉賓有了深刻且細膩的刻畫,也能使受眾從中看自己,在“圍觀”別人的感情時,作為旁觀者的身份用理性取代感性,從中尋找自我情感的投射與共鳴。
對于大眾文化領域的創作內容來說,娛樂和社會價值相平衡是個永久的話題,創作者要具有較強的“社會意識”,與觀眾建立起情感溝通的橋梁,而這座橋梁就是要探索出更加符合社會熱點的話題,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為節目帶來流量。自2018年起,戀愛類綜藝為受眾呈現一見鐘情、日久生情、單相思、多角戀等戲劇性劇情,早年的《心動的信號》《我們戀愛吧》等節目也因此一路爆紅,成為戀愛類綜藝中第二批“綜N代(指持續性播出的綜藝)”,素人嘉賓在各種各樣的愛情小屋上演偶像劇戀情,明星觀察官在演播廳里為觀眾分析和推理他們的情感走向,這樣經典的模板已經不足以刺激觀眾的多巴胺,意味著戀愛類綜藝不能止步不前,定要發掘出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議題,節目應緊跟社會熱點話題,將流量緊緊握在自己的手中,制作出一部又一部讓大眾喜聞樂見的好節目。
戀愛類綜藝火爆的同時,也面臨著關于嘉賓人設崩塌、素人嘉賓不接地氣等問題的挑戰。裹著“糖衣”的戀愛綜藝,一次次以“BE”的結尾令觀眾寒心。BE(Bad Ending),網絡用語,指悲劇結局,與HE(Happy Ending)想對應。所謂“BE美學”,通俗來說就是“悲劇美學”。綜藝外的“BE”在觀眾潛意識里已經成為定局,在近年來的素人戀愛綜藝里,“BE美學”從綜藝外延伸至綜藝內,戀愛綜藝的嘉賓作為節目的主角,在選擇上自始自終都是被寄予厚望的。“高收入、高顏值、高學歷”成為素人嘉賓選擇的隱形標配。除此之外,戀愛類綜藝中的“人設”崩塌情況也比其他類型綜藝常見得多,“假精英”“假單身”與“真想紅”成了觀眾茶余飯后的話題。由于嘉賓人設崩塌導致整個節目崩塌的情況也不占少數,特別是該類型的綜藝與社會話題高度關聯,觀眾對于角色選擇要求更加苛刻,很多節目制作團隊急于求成,邀請自帶流量和話題熱度的網紅、音樂人、總裁、博士,脫離了普通大眾的素人戀愛,但事實上觀眾更像看到的是真實,能在每位“素人”嘉賓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才是觀眾們真正的需求,在他們之間的交流、行為表達和情感輸出中得到共鳴,雖然在節目中想要保證素人戀愛以“HB”結尾是不容易的,并且有明顯的劇本痕跡或形式感大于情感交流等問題,但這也為戀愛類綜藝的的創作提供了“紀實”的新思路,在保證戀愛綜藝在嘉賓身份、人物關系等方面真實的同時,從更廣泛的角度為觀眾提供情感慰藉。
在各類戀愛類綜藝頻繁霸屏時,最嚴重的問題依然是綜藝同質化問題。綜藝同質化,顧名思義就是同類型節目之間相互模仿、借鑒,沒有創新,導致節目內容、形式逐漸趨同的一種現象。長期下去容易導致文化一體化、片面化的消極趨勢。自2021年起戀愛觀察類綜藝節目掀起一股巨浪,自帶流量和話題熱度的婚戀情感題材出現扎堆現象,不少網友表示“難道只有婚戀題材才值得被觀察嗎?”。該類節目不僅題材同質化,節目整體結構框架、嘉賓的選擇以及表現形式也出現明顯的同質化現象。每個用戶一天只有24小時,因此用戶的選擇成本變得更高,他們更趨向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大眾流行的東西。所以戀愛綜藝在如此高強度,高相似的輸出下,定會使得觀眾審美疲勞。如今在當下戀愛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的扎堆現狀下,在題材上再創新的發揮空間并不大,但涉及的主題、表達形式、人物關系和情感關系等方面可以積極尋找創新點,而不僅是停留在“素人戀愛+明星觀察”的模式上。另外,要時刻保持對價值走向、熱點話題、觀眾口味變化的敏感關注,精準定位目標受眾,在“超級垂直”細分領域主動向“精英主義”靠近,挖掘更多創新的可能性,向觀眾傳遞具有建設性的戀愛觀、婚姻觀。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各大平臺戀愛類綜藝數量高達18余部,在眾多綜藝中,因追求流量打著“素人戀愛”“僅供觀看”名號的不占少數,為了追求收視率甚至有些綜藝會設置戲劇性的嘉賓沖突情節來刻意制造熱點話題,人設與劇本痕跡十分明顯,為觀眾打造了一場完美的愛情幻想,但嘉賓的戀愛過程實際對我們本身并無參考價值,甚至會在潛移默化中向大眾傳遞畸形的戀愛觀和婚姻觀。因此戀愛類綜藝不能完全作為人們情感過程的參考范本,節目中對于愛情的定義也不是唯一的標準,并且戀愛類綜藝也應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要對社會起到正向引導作用。另外,愛情對于單身青年群體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戀愛類綜藝為部分想要戀愛的人提供了參考,很容易將其節目內容應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戀愛類綜藝悄悄地影響著部分觀眾的愛情觀,節目不應只局限于婚戀的話題,戀愛類綜藝更應該向大眾傳遞正確的戀愛觀與人文情懷。在《春日遲遲再出發》中,部分嘉賓的前任有過出軌、因病拋棄伴侶等行為,這里的每個話題都可以成為該節目用來炒作的話題。但欣慰的是節目只在第一期中,讓嘉賓用信物展覽的方式與過去告別,并未過度的向大眾傳遞悲觀情緒,堅持“先治愈后戀愛”的理念,脫離了以戀愛議題為敘事主線,該節目展現了當今時代戀愛類綜藝應有的人文關懷,有利于引導大眾形成健康正確的戀愛觀與婚姻觀,展現出現多元化的社會性和觀賞性,輸出更具備參考意義的價值觀。
愛情,不管在人類哪一歷史發展階段都是熱點話題。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到不同的情感問題。每一個觀眾在觀看戀愛綜藝時最希望得到的是符合自身的戀愛經驗和情感力量,但在如今的戀愛類綜藝中“造劇本”“炒CP”“傳遞畸形戀愛觀”、觀察樣本不夠普遍,削弱受眾認同感等許多問題都亟待解決,但不可否認是戀愛類綜藝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了更多關于戀愛、婚姻、兩性相處等方面的深度討論和思考。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未來的戀愛綜藝也將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輿論,被賦予更多的社會現實意義,更深入的探討熱點話題,戀愛類綜藝賽道如今已進入紅海,做出與眾不同的節目才有可能彎道超車,應當多觀察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人群的心理特征,或許我們可以大膽期待,在未來可能還會出現“60+”中老年人的老年戀愛綜藝等新主題、新形勢,為數量最多的20-30歲的受眾群體提供更豐富的精神養料與更有意義的情感范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