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英
(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廣東廣州 510055)
2018年,國家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出臺了“減負三十條”。其中提到,“要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減負三十條”和“雙減”政策的頒布,目的都是要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構建良好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如何落實“雙減”政策,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各自結合本身職責,積極開展相應工作,才能形成合力,使“雙減”的目的真正落實到少年兒童身上,讓他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廣泛培養各種興趣愛好,豐富閱讀,開闊視野,強身健體。
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主要服務群體是少年兒童,由于年齡的特殊性,在為他們提供文獻借閱和信息咨詢服務的同時,還需通過舉辦動手實踐、科技制作、閱讀思辨、展覽展示、閱讀體驗等閱讀推廣活動,增進他們的閱讀興趣,在閱讀中獲取知識。其中,“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羊城之夏”)、“羊城少年學堂”“立體閱讀:穿越歷史——非遺就在我身邊”(以下簡稱“立體閱讀”)等品牌活動自創建以來,始終圍繞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策劃組織開展圖書推薦、活動組織、興趣體驗等各項工作,在培養少年兒童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良好品性、科學創新、藝術修養和體育鍛煉、勞動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1]。
“羊城之夏”:活動于1980年成立,至今已舉辦42屆,由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市文明辦、市教育局等8個單位主辦、各區局等單位協辦、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主要承辦。活動每年開展“暢想美麗廣州”系列主旨活動、閱讀專家推薦“十本好書”、聯動全市各單位共同舉辦豐富閱讀活動等,成為引領羊城青少年兒童閱讀的良好品牌。
“羊城少年學堂”:活動于2015年9月成立,是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在青少年中營造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良好氛圍的活動品牌。目前已開展“閱讀指導”“學習方法”“心理健康”“語言藝術”“兒童保健”“安全急救”等主題講座近400講,涵蓋科學、藝術、文化、醫學等領域[2]。
“立體閱讀”:活動于2013年9月推出,是由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聯合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舉辦,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為主。至今共舉辦粵劇、廣彩、廣繡、剪紙、欖雕、古琴、醒獅等40多個主題活動,形式包括專家講座、展覽、體驗等。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會議中發表要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重要講話。公共圖書館的職責賦予它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羊城之夏”“羊城少年學堂”結合少年兒童活潑、好動、對一切充滿新奇的特點,將傳統美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融合在活動中,讓少年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知識和教育,培養高尚情操。
1.“羊城之夏”依托“暢想美麗廣州”主旨活動平臺,近年來策劃了以講好廣州故事、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故事新編”“手繪地圖”“故事表演”“紅色微型劇展示活動”等。如2021年開展的“傳承紅色基因·暢想美麗廣州”少兒紅色微型劇展示活動,涌現了《越秀紅 英雄城》《廣州紅色之旅 傳承革命理想》《珍貴的教科書》《信仰的力量》《紅燭》等優秀作品。作品生動、真實地還原眾多革命歷史故事與情境,孩子們通過作品編排,參加輔導講座,從活動中學習了歷史,了解了人物,更懂得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羊城少年學堂”組織開展“愛國主義”“品德教育”等主題講座,通過邀請專家主講、臺上臺下互動等形式,小讀者將聽專家觀點與談自己感受重點有機結合,達到育人的理想效果。先后組織了《戰爭中的牛孩子:課堂內外戰爭經典的精讀、拓展與寫作——以<小英雄雨來>與<鳥兒街上的島嶼>為例》《知美德 講美德 誦美德》《聽百年黨史 促愛國之心》《品紅色家書 繼承烈士遺志》《紀念光輝歷程 傳承偉大精神》《發現美 欣賞美 體驗美》等主題講座,傳播了專心致志、勤儉節約、團結互助等美德[5]。
學習知識是學生的本職。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孩子們“既勤學書本知識,又多學課外知識,培養自己的創造精神。”學生學習的主體雖在學校,但圖書館有不同載體、內容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及舉辦豐富活動滿足孩子們的不同閱讀需求,是少年兒童閱讀學習、增長課外知識的“第二課堂”。“羊城之夏”“羊城少年學堂”分別以“十本好書”推薦、導讀、主題講座形式助力少年兒童學習和成長。
1.“羊城之夏”自2014年起,由青少年閱讀指導委員會專家推薦產生“十本好書”,內容涵蓋文學、歷史、生物、綜合等各類圖書,如2021年推出了《恰同學少年:毛澤東詩詞解讀》《尋訪珠水古韻 讀懂紅色羊城》《你好,渡渡鳥》《植物的旅行》等書,并組織專場講座,輔導孩子們閱讀和理解書中的知識。
2.“羊城少年學堂”開展了《我們一起學經典》《城市的雨水是怎樣排放的?》《雞蛋是怎樣孵出小雞的?》《玩轉七巧板,開拓新思維》《文學的力量》《名樓名篇與文化傳承》《唱念做打舞,粵劇真有趣》《小學數學可以這樣學》《科普實驗樂翻天》等知識講座,同時配合講座推薦館藏圖書延伸閱讀,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歡迎[6]。
體育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夏朝以前,我國就有了民間舞蹈、射箭練習等帶有體育元素的娛樂活動及軍事訓練。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共中兩項屬于體育。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毛澤東主席曾說過,“青少的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里的“野蠻”就是指要重視體育鍛煉。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羊城少年學堂”開展“體育鍛煉”主題講座,同時,指引讀者借閱圖書館里相應紙質、音像資料等館藏文獻,進一步了解相關體育運動項目;“立體閱讀”則開展戶外教育,讓讀者“動”越來,“走”進非遺世界。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中,“公共圖書館的使命”第5條、第6條分別提及“提高藝術鑒賞力”“提供接觸各種表演藝術文化展示的機會”。“羊城之夏”“羊城少年學堂”“立體閱讀”均各自發揮平臺作用,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美育活動,助力提高學生讀者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1.“羊城之夏”結合“暢想美麗廣州”主旨活動,組織開展了故事新編、故事表演、微視頻創作、講述故事、手繪地圖、朗誦、繪本故事衣制作等系列活動,結合活動主題和表現形式,邀請專家作輔導講座。通過講故事、故事表演等培養少兒讀者語言藝術美;通過手繪地圖,增進對繪畫藝術知識的掌握;通過講述微視頻創作,看到了攝影技術帶給我們的視覺美;通過制作故事衣,看到了繪本故事在手中演變成一件件美麗作品的神奇之美[3]。
2.“羊城少年學堂”相繼組織開展多門類的藝術講座:《“乘著歌聲的翅膀”——兒童聲樂演唱的方法與實踐》《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迪士尼動漫與交響樂》《藝,不僅是術;夢,不止于想——孩子通過藝術可以做些什么》《美好生活的象征——吉祥剪紙》《朗誦藝術的魅力》《兒童舞蹈學習興趣的培養》《發現美 欣賞美體驗美》《知美德 講美德 育美德》等,給少兒讀者和家長帶來藝術熏陶。
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新時代勞動教育強調的是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從知識到實踐,從活動到課程,從課本到生活,在勞動中成長。“羊城之夏”“羊城少年學堂”“立體閱讀”活動很好地詮釋了勞動教育的特質。
1.“羊城之夏”之“暢想美麗廣州”主旨活動中的故事表演、微型劇創作等活動,少兒讀者們通過對文本的創寫、排演,經歷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雙重考驗。尤其在活動中,加強了與同伴們的合作、溝通,在學會藝術、表演、育美的同時,學會了與人相處的藝術,這是一份在勞動中收獲的成長和友誼,對他們的成長尤其珍貴[4]。
2.“羊城少年學堂”的《中國傳統蠶桑文化》講座,通過專家向讀者講述桑樹與養蠶的關系,帶讀者一起進入農耕時代。也教會讀者們如何養好“蠶寶寶”,培養小讀者的動手實踐能力。在聽講座,增智力的同時,又可以體會勞動的不易。
3.“立體閱讀”的非遺展覽及配套活動,很好地體現了勞動的特質。《鏘鏘銅藝映匠心——西關打銅精品展》讓讀者看到了古時銅器的制作工藝,每一件作品都是工匠們通過手工千錘萬煉敲打出來的。同時通過現場勞作,擊打銅器半成品,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廣州琺瑯展》看到了琺瑯作品的美,也學會了要靈活使用剪刀,繞出不同形狀的銅絲;《方寸大世界——廣州欖雕精品展》掌握了使用不同的刀具手勁的使用,細微中不能有絲毫偏離,是考體力也考耐心和細致。
“羊城之夏”活動輻射面廣,每年活動啟動儀式選在“六一”兒童節,已深深根植在少年兒童心中;“羊城少年學堂”固定在每周六上午10:00開講,活動開展了6年多,且輻射到了3個區圖書館,已成功打造“社科普及平臺”的良好服務品牌;“立體閱讀”開展7年多,因活動形式多樣化,深受小讀者歡迎,已成為本館了解非特質文化遺產的一張閃亮的名片。這幾項品牌活動的開展,吸引更多讀者走進少兒圖書館。
“羊城之夏”活動持續開展,尤其是“暢想美麗廣州”主旨活動為展示學生的藝術、繪畫、攝影等才藝搭建了平臺,多年來已聚集了一批具有一定藝術水平和修養的中小學生重點群體;“羊城少年學堂”以社科知識普及為主,也被喜愛動手制作、愛思考的“小能手”們“圈粉”不少;“立體閱讀”則培養了眾多喜愛剪紙藝術、手工制作、非遺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粉絲”。他們中有的認識了傳承人后,成為了他們忠實的追隨者。有的自己在學習中慢慢長大后,身份從學員成長為了“小老師”,在活動現場作為“小志愿者”協助活動。在他們身上,讓我們看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后繼有人。
“羊城之夏”“羊城少年學堂”“立體閱讀”因活動形式多樣,有的搭建了展演的舞臺,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藝術才華;有的在講座中具有互動交流,孩子們就問題提出疑惑,大膽表達了自己的思想,鍛煉了表達能力,學會了思考;有的經過老師簡單的教授,自己學會了扎紙燈籠,學會了繪畫廣彩作品,剪貼一幅通草畫,增強了自信心和動手等綜合能力。這些都是孩子們在活動中的收獲,也給每一位陪同參加的家長帶來了驚喜[7]。
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通過“羊城之夏”“羊城少年學堂”“立體閱讀”等品牌讀書活動開展,在助力少年兒童健康全面發展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緊跟時代步伐,開展好其他相關閱讀推廣工作。
第一,“雙減”的目的是讓教育回歸學校,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少年兒童圖書館應加強與學校圖書館交流與合作,開展閱讀推廣、圖書館利用等聯合服務。例如可以走進學校,協助學校圖書館(室)建設,共建“閱讀基地”。定期組織圖書館專業工作人員,上門對學生、家長開展“圖書館微課堂”知識輔導、“繪本講述”等閱讀推廣工作,使學生在學校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非常關心殘疾人群的教育和生活,“雙減”后圖書館更要關注城鄉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和殘疾人群體等特殊群體少年兒童的成長,積極聯合盲人學校等社會機構,組織他們共同參加相關主題活動,同時盡力做到資源合理傾斜。為此,圖書館可以組織心理健康、習慣養成、就業技能等專題講座,以及電腦公益培訓等相關知識培訓,使圖書館充分發揮學校知識的延伸和補充作用[8]。
第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學校,圖書館是孩子的“第二課堂”。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圖書館應當積極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傳、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因此,少年兒童圖書館要積極主動宣傳,讓家長廣泛了解圖書館,多帶少年兒童走進圖書館,參加圖書館舉辦的各類親子閱讀活動,讓孩子體會閱讀的快樂,陪伴孩子健康成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