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唯
(南京審計大學潤園書院,江蘇南京 210000)
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書中,作者提到:“思想工作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團體幫助人們樹立與社會發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變偏離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所進行的活動。[1]”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工作的基礎上還包含了政治工作例如階級斗爭、黨的建設等。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其主要是通過理論和實踐兩種途徑來實現人們思想的教化和行為的規范,并使受教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對于當下高校大學生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個人發展和人格完善的基礎,由于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通過多種手段來完善大學生思政教育進而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養十分有必要。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以理論講授為主,輔之以各種講座和文體活動,以德育和智育為重要推手,暫未充分挖掘美育對人格塑造的潛力,也沒有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善思政育人的價值。
席勒在其代表作《美育書簡》)如是說:“我們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2]”席勒強調審美教育和藝術的重要性主要是抵抗由資本帶來的異化。席勒的觀點在于通過審美教育讓人性完善,進而超越了實在物的利害關系。這一觀點從康德哲學出發,深受康德將趣味判斷(審美判斷)作為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橋梁作用的影響,席勒主張審美的“游戲沖動”,其美育理念仍然在審美無利害的范疇內。總的來說,席勒的審美教育觀點沿襲了康德審美自律的傳統,認為引導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認識能夠達到心靈的自由和人性的完善,它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實現了人理性與感性的統一。
自律性審美直指人心,有其獨立的特點和目的,審美自律和審美他律最大的差異就在于美感體驗對個人的教育作用,前者來自內心真實情感,后者來自外界的規訓要求。由此看來,審美自律更符合思政育人的要求。然而,思政育人也不能不考慮效果不加摘取的將文學藝術作品融入其中。考慮到文學藝術作為審美活動最直觀的表現,將藝術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還要關注作品的創作動機,因為創作者真情實感的表達才是純粹的藝術作品,好的藝術作品才能喚起接受者感性的激蕩,在這種沉浸式的審美活動中出現的情感體驗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認識,也是實現他們自我治理的基礎,思政育人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前我國思政教育模式傾向于“他律”,將審美教育作為德育和智育的“伴隨物[3]”而提出,認為審美是有明確社會目的的活動,忽略了審美活動對于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價值,思政教育走向理論化。例如在一些理工科和財經類高校,思政課程雖然是必修課,但通常以講授的方式進行,課下的思政教育活動以學生自己看書為主,思政教育更注重學生道德和智力的培養,美育讓位于德育和智育。而藝術類、美育類課程則大多數為選修課,無法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大學生缺少基本的美學常識和審美體驗,自然就難以接受純粹理論化的思政教育。
對美育的漠視傳統說和近代以來我國的發展息息相關,八十年代,為了滿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加快追趕發達國家的步伐,高等教育理工科等實用學科迅速發展,導致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等學科地位遠遠低于實用學科。中國美學從古代思想起源到近代王國維和朱光潛、宗白華等人建立至今已經逐漸失去了這種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自律美學觀。占據主流位置的認識論美學、實踐論美學尤其強調美學的實用性,教育功能論大行其道。美學教育的自律傳統逐漸弱化,自律論審美教育的退位讓大學逐漸成為職業培訓機構,很多學生甚至連自己的追求都沒有搞清楚就跟風考研考證,一味的迎合社會需求而喪失本性。然而,理論化的思政教育難以直達大學生心靈,思政育人的功能變得難以實現。
好在近年來高校越來越注重美育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開始從文學藝術等領域擴展思政教育的途徑。例如開展紅歌合唱節(音樂教育)、紅色話劇表演(戲劇教育)、紅色攝影作品展和書法展(美術教育)等。遺憾的是,在一系列以藝術作品為主的活動舉辦完后,少有人關注此類活動的思政育人的效果,也并沒有了解大學生的參與和觀看體驗。盡管美育被提上日程,但仍然是作為德育和智育的補充產品出現,我們前面提到的美育自律帶來的個體情感和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并沒有被納入思政教育的范疇中。因而當前我國思政育人模式在利用審美教育方面仍然沒有拋棄“他律”傳統,以理論教學為主包含每學期的思政課程、各類思政主題講座、校園內黨團建設以及少量文體活動等。由于這種“他律”的模式,美育也僅發揮補充思政教育的作用。教育功能論對美育的定位必然導致了文學藝術難以真正在思政教育的舞臺上大放異彩。思政教育應該急需轉變美育功能論思維,讓審美自律精神介入其中,講思政育人和美育有機結合,盡力發揮美育以情化人的力量。
教育的“他律”是追求現代性的結果,在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我們確因審美教育的讓位而讓高校學生缺乏對現代性的警惕心,在實用性和功利性的追逐中喪失了個體情感。關于現代性,吉萊斯皮在《現代性的神學起源》中的序言中寫到:“雖然現代文明可能產生巨大的財富和繁榮,并且用技術奇跡來充斥我們的生活,但也很可能把我們變成更加乏味和淺薄之人。[4]”可見作者對現代性的反思。此外,馬泰·卡里內斯庫標識了現代性兩種不同的存在,首先是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基本原理,其特點是科技進步、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帶來的經濟反抗。卡里內斯庫將其稱為資產階級,其主要理論是關于進步、信仰技術和科學、實用主義、對行動和成功的盲目崇拜等等。可以看出,現代性在卡里內斯庫那等同于科技崇拜即對有用性和經濟利益的關注,這種現代性缺乏情感的關注進而造成人的異化。吳國盛認為現代性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當我們長期用實用的、利害的目光來看待世界,就會直接造成人的“無情”[5]。卡爾在《淺薄》中一度將人們大腦發生的生理變化歸結于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喪失了過去線性專著的思維能力,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多線程的思維模式[6]。以大學生群體來看,當前大學生正處在技術飛速發展并逐漸趨向成熟的時代,技術和媒介不斷打破思維的舊有模式,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的大腦。在互聯網、媒介等現代性的雙重影響下,大學生群體已經難以在信息紛繁的世界中找回自我了。此時,以審美自律為手段的思政教育作為培養人性的育人手段,它沒有明確的功能取向,旨在喚起人的情感歸屬。
當然現代性除了讓人變得冷漠以外,由于對技術和改造世界的重視,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變大。這一點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對結果的不懈追求,導致相互間的惡性競爭,由學業、社交關系和職業發展帶來的壓力,讓大學生變得越來越“內卷”,心理問題頻發。根據2021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來看,近幾年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愈發復雜,并呈普遍上升的趨勢,其中抑郁癥比例占比將近五分之一,睡眠不足則成為普遍現象[7]。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一定程度上受現代性的影響,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環境下,家長、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也逐年變高,學以致用的觀念深入人心,文科不好就業、藝術無用論大行其道。由此,高校自律論審美教育的缺位,當代大學生始終難以找到自我情感歸屬,也無法跳出現實的功利實用的泥潭,最終淪為現代性的奴隸。現代性問題讓審美自律介入思政教育進一步發揮育人功能迫在眉睫。
思政教育需要創新思路,傳統的理論式教育無法激發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而審美活動介入思政教育后就擁有了打動大學生情感的可能,這種因審美活動而引發的感性激蕩更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因為,從管理模式上說以審美自律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屬于文化治理,從為社會變成為個人,進而完善人格發展。這也是審美自律介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它旨在通過對人性的培養,完善人的心靈,不同于審美他律,更關注主體在審美過程中享受無利害的美感體驗和心靈的自由。審美自律是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模式,從個體發展來看,文化治理更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只有自我接受的思政教育才是良好的思政教育,原因在于審美自律論認為美是無功利的、自由的,這就形成了自我管理的基礎,同時又獲得個體關于美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在解決現代性問題時,顯得尤為重要。
前面講到,目前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偏功能論,尤其在現代性背景下,審美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技術至上的原則導致高校對人性的教育變得薄弱,主觀上大部分學生將藝術鑒賞類課程當成副科,審美教育嚴重不足,導致畢業后缺乏基本的美學素養,大學逐漸變成了職業培訓機構,考研和考證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追求,喪失了蔡元培當時提出大學本科即“以文理兩科,作為應用學科的基礎……不妨有一大學專辦文、理兩科,名為本科[8]”的內涵。這種現象尤其在理工科、財經類等專業高校比較常見。在當下審美自律介入思政教育即是通過引導學生對美的認識從“他律”轉為“自律”,進而打通思政教育育人的路徑,發揮思政育人的價值。審美自律帶來的無利害觀念能激發情感的共鳴,這種情感是私人的、感性的,我們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是純粹的美的感受,藝術作品本身并不和我們的實際利益掛鉤。”
針對現代性帶來的種種矛盾,童強提到:“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感性又以過度消費的形式經歷‘去感性化’,手機屏幕在培養鍵盤操作敏感的同時,對視覺的感性敏銳實施大規模虹吸,感性不免變得麻木枯竭。[9]”因而,在現代性問題已經日益凸顯的今天,審美教育作為研究“感性學”的學科對喚起感性的回歸十分重要。感性的重要特點是直覺和本能的情感追求,他是人對客觀世界最直接真實的反應,盡管陷入激情中的人會有些無法理解,但是它仍然是我們最可靠的情感表達,也正是感性讓我們抵抗現代性帶來的“異化”,讓人終究是人,而非機器。中國傳統美學觀實際上尤其注重感性,美學家在提煉傳統美學思想時提出了審美意象說,認為美在意象,更加強調了感性和直覺的重要性。也只有審美教育才能讓人通過感性的直覺去認識世界,而不是用理性的知覺去改造世界。審美活動所包含的情趣性明顯不同于認識活動所包含的邏輯性,因而審美意象更偏向于感性的直覺而不是理性的知覺,這也是審美活動強調的感性理解。進言之,審美教育在于引導人們開展審美活動,并且通過激發感性的力量來達到人性的完善和心靈的自由。這一點和認為藝術、美學具有明確功能性的“他律”觀有本質差別。
審美教育在于喚起主體的感性直覺,以無利害的審美態度擺脫現實的種種羈絆,進而達到心靈的自由和人性的完善。對于當下大學生來說,從內心感性激蕩而引發的自律傳統屬于自我治理,當馴化和管理變成主動接受以后,大學生們開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行動選擇上更強調自由意志。由此,審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通過審美自律化的引導對大學生群體產生影響。換言之,大學生們在經歷合適的審美藝術教育以后,內心的感性被激發,情感的力量開始占據上風,這種情感歸屬也讓他們主動了解外部世界,成為一個心靈健全、品格高尚有獨立意識的人。可以說審美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了世界利害關系以外的真實面貌,通過審美活動達到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獲得心靈的自由和情感的迸發,進而從學業、人際關系、社會要求等現實規訓和壓力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感性的力量,也是思政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美育在于激發人的內心共鳴和感性激蕩,是通過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認識來完善人格和品性,其教育重點在于提高人們的美感體驗。在審美的過程中,主體能更加清晰的認識自身,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因而,美育對人的影響和思政教育的目的一致,美育是創新思政教育路徑的有效手段。當審美教育介入思政教育之后,主體的認識過程變成了主動接受,并以此抵抗現代性帶來的人性的異化。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因而在強調德育和智育的同時,必須進一步發揮美育的作用。只有德育、智育、美育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才能達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當美育與思政教育結合時,美學和藝術就成為育人的手段。美育自席勒提出以來就具備濃厚的自律傳統,在育人功能上,自律論強調美育的獨立性,并非依附于德育和智育,其目的在于完善人的發展,讓人們在審美活動獲得情感的滿足和心靈的自由。我們從審美教育的起源討論了自律美學的特點,并分析了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討論了審美教育介入思政教育的可能及優勢。我們提出審美教育介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其主要在反思現代性和感性的回歸兩個方面有重要作用。盡管現代性帶來了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財富的不斷積累,卻忽視了人作為情感動物的感性基礎和需求,審美教育以無利害的審美活動讓大學生得以完善人格發展,這種基于情感追求的人的發展抵消了現代性帶來的人的異化,審美教育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