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彤 王成文
(常州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江蘇常州 213159)
“古箏”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古箏自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以來,迄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2500年來,古箏伴隨中華歷史的演變,始終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繁榮,并逐步衍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標志與符號。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古箏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逐步走進高等教育藝術專業課堂,成為我國高校音樂學專業普遍開設的重要專業技能課程。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從古箏所具有的文化獨特性和歷史厚重感而言,應該說,高校音樂學專業古箏課程在發揮課程思政功能上具備天然而獨特的作用與優勢。然而,現實卻是:高校音樂學古箏課程、甚至是整個中國民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卻相對遲滯,基于《綱要》要求的古箏課程教學模式及實施路徑還不清晰,古箏課程思政優勢及功能還遠未得到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重在實踐,確立有效實施路徑是課程思政改革取得實效的必然途徑。古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必須堅持在課程目標的引領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扎實推進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創設能夠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新型教學情境、調整和優化傳統教學方法與手段、構建適應課程思政要求的全方位的教學評價體系,全面而有效地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取得實效。
課程思政旨在通過將德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在目標維度上,課程思政旨在從傳統的以知識習得與能力培養為目標的“一體兩面”,拓展為知能養成與思想范導、情感認同、精神涵育全面貫通的“三位一體”,提出了新時代依托課程教學育人育才的目標體系,豐富了時代新人德識才學全面培養的價值意蘊。[1]高校古箏課程傳統教學目標主要聚焦學生專業技能和音樂風格表現能力的達成,缺乏對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觀照。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古箏課程教學目標需要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導向,從“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個維度準確闡述教學目標,做到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教學中技術層面的基本要求,是規范演奏方法,達成精湛的演奏技術,實現育人功能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講,古箏課程知識與技能目標與其他音樂類技能課程知識與技能目標并無本質上的不同,表述上準確把握教學模式的選擇、預期達成的知識及技能目標兩個維度即可。如: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古箏演奏理論體系,熟練掌握古箏演奏常用技巧,能夠完整地、富有表情地完成高級程度古箏作品的演奏。
過程與方法目標注重的是學生掌握獲取相關知識、培養古箏技能的過程與方法,其本質是對學生的學習經歷、體驗和方式的尊重與觀照。目標的制定需要打破傳統簡單的“一對一、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更加強調講授法、示范法、討論法、沉浸式情境教學等方法的綜合性運用,強調師生課堂互動、多媒體教學、網絡平臺等綜合性教學手段的深度融合。通過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創新,實現教學過程與方法的創新,全面激活師生課堂互動與交流,激發情感共鳴,達成育人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在精神層面對學生的關照,是課程思政教學的必然歸宿。古箏作為具有悠久歷史及文化傳統的民族樂器,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基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設定需要重點關照藝術審美價值和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要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實現課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功能。
課程思政強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注重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體系,深入挖掘課程教學內容思政元素。在藝術學類專業課程中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中華美育精神以及時代視野的藝術觀和創作觀等元素[2]。古箏課程傳統教學內容主要聚焦專業基本功訓練、樂曲風格的演奏與學習,教學內容設置單一,缺乏對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有機融合。適應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古箏課程教學應在保持原有專業技能和音樂本體教學成功經驗基礎上,不斷更新和調整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實現新的整合與升華。
現階段的古箏教材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類別:適應社會藝術普及教育的考級教材;針對技術難點的練習曲教材;名人名家的作品教材;多種類別組合起來的綜合性教材。縱觀以上幾個類別,并沒有針對古箏課程思政方向的教材,高校音樂學專業古箏課程曲目的選擇以解決技術問題和音樂問題為前提,例如技能練習曲,在積累技術能力的基礎上會搭配相應難度的樂曲來學習。學習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古箏技巧性的發展,注重曲目的難易程度,并沒有深入關照到學生的精神層面,欠缺思想性的浸透,缺乏文化傳承的教育理念。因此,是難以適應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要求的。
在新的課程思政背景下,我們要建立新的古箏課程的教學曲目體系,首先我們要轉變教育教學的理念,以曲目的難易程度為基礎,要兼顧技術與音樂、文化思想、審美能力等多重關系去選擇和調整曲目,來構建新的課程體系。以目前古箏專業課程為例,大一學生以一些規范演奏方法,加強技術質量的小型練習曲為技術基礎練習。在樂曲選擇上可以學習《井岡山上太陽紅》《林沖夜奔》《戰臺風》等樂曲,此類樂曲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技術能力,又有充分的思政元素可以深度挖掘,可以從技能和情感兩個方面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大二學生可以學習一些技術較難的練習曲,例如《雪中俏》《浪花》等。在樂曲選擇上可以學習《臨安遺恨》《蘇武思鄉》《將軍令》等曲目,經過大一的學習,可適當提高樂曲難度,并加入傳統曲目教學,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樂曲也在選擇有更加深入音樂內涵和思政元素的作品。大三學生可以選擇大型練習曲來學習,例如《牧童短笛》《黑鍵練習曲》等。樂曲選擇上可以學習音樂性與技能性較強的《秦土情》《姜女淚》等,這類曲目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技術能力,它們的情感張力大,可以培養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能力。大四學生可以選擇大型協奏曲中的技術型片段作為技術基礎練習,例如王中山老師版本的《漢江韻》中的快速指序段落;王丹紅老師的古箏協奏曲《如是》的快板部分等等。樂曲選擇上可以學習《海之波瀾》《遠清秋》《如是》《漢江韻》《柳青娘》等,此類作品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了解作品的審美品格,以此來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過去過多重視技能傳授,忽略審美教育的問題。例如在講解古箏協奏曲《如是》時,除了對于樂曲技術特點的分析,還要帶領學生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介紹主人公柳如是,讓學生了解背后的故事,便于更加深入理解作品的音樂內涵。樂曲來源于王丹紅老師的電影作品《柳如是》的背景音樂,取材于昆曲《牡丹亭·游園驚夢》【皂羅袍】一段優美唱段。昆曲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精髓,作品的昆曲元素反應了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文人精神。背景知識學習后,要從作品的審美特性入手,分析作品音樂形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于旋律線條特點分析,讓學生了解傳統音樂線性思維的方式特點,發現作品的韻律美,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作品力求在世間萬物千變萬化的時代,唯有保持本心,尋找真正的“真、善、美”的人生真諦。通過對于作品傳統文化的解析,深化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達到關照學生精神層面的目的。新的思政背景下,我們要不斷調整新的教學內容,除了建立新的樂曲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調整教學內容與安排,做到以技術為基礎,同時兼顧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品格。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以能夠彰顯思政元素、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好的教學組織方式、適應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來保證。古箏課程傳統教學基本遵循“一對一、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發揮古箏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則需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新型教學情境,開展場景式體驗教學,激發學生情感共鳴,達成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例如在教授古箏代表作品《白桐曲》時,先帶領學生觀看電影《焦裕祿》,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了解作品的主人公。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進一步細化講解作品的內涵,這樣會使學生更加感同身受,更加貼切的理解作品的精神內涵。
在講解引子部分之前,教師根據電影片段內容先提出問題:白桐與我們彈箏人之間有什么關聯?根據以往的理論知識加上電影內容,學生們會知道白桐就是泡桐,而泡桐就是我們制作古箏的原材料。焦裕祿書記帶領人民群眾大種泡桐樹,改善蘭考的生態環境,造福于蘭考人民,他的革命精神永遠值得人們學習。如今,泡桐樹都已成材,成為古箏制作的原材料。“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彈箏人更應該感謝紀念他。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拉近了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帶入這樣的情感,有利于表現作品的音樂內涵,使演奏更有感染性。
在演奏慢板時為保證豐富的情感表達,需要學生先有感情的演唱譜子,將自身對于作品的理解與感情表達出來。陜西風格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左手苦音的韻味,也就是微升4與微降7的左手顫音,這兩個音的表達充滿了對于焦書記的紀念與緬懷,因此先唱再彈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唱的準確,演奏時左手才能更加精準表現音律韻味。學生間互相感受對方的演唱也可以推動學生對于情感的理解,在演奏環節可以有更好的情感體驗與表達,實現在演奏過程中達到對學生精神層面的關照。
《井岡山上太陽紅》是一首具有紅色精神的民族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若想實現育人功能,達到精神層面的情感體驗,要先解決技術的質量問題,最終實現技術服務于音樂。快速指序方法是借鑒了鋼琴在鋼琴在指序安排方法上的特點。這一段旋律線條由點狀連成線狀,指尖的顆粒感很重要,由點連成旋律線的過程中要求線條鮮明流暢。在演奏過程中,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想象自己置身于內,面對祖國的大好江山無限的喜悅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關注作品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外,基本的技術難點質量也要不斷強化訓練,技術是音樂的基礎,有了良好的情感體驗才會對學生的精神層面加以關照,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戰臺風》是由著名古箏教育家、演奏家王昌元創作于1965年,是劃時代的力作。在學習這首作品時,學生可以感受到碼頭工人大無畏的精神以及壓倒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在講解這一樂曲時,可以帶領大家觀看王昌元與交響樂的合作版本,感受樂曲的磅礴氣勢。同學們在觀看后會有一種振奮人心的體會,屆時介紹曲目的創作背景,對不同段落加以講解示范。例如快板大量的掃搖和點指的運用意在表現碼頭工人與臺風搏斗的緊張氣氛,音區越來越高意在表現工人勇猛奮戰。最后進入慢板部分,臺風過去來,碼頭工人為戰勝自然災害保護國家財產而自豪欣慰。學生通過學習這首作品體會碼頭工人的堅韌品格與愛國情懷,感受音樂的魅力。
古箏教學中除了獨奏曲,還有很多重奏樂曲。例如重奏版本的《瑤族舞曲》,它描繪了瑤族人民歡慶節日時載歌載舞的場面。學生分聲部進行排練,多元合作,培養團隊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間音色的統一,呼吸律動肢體語言的協調。學生間的配合與交流,聲部間的協調與穩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學生們集體和諧團結友愛的準則。
此外,要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要想通過課程思政的方式對學生精神層面進行關照,就必須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參與度。為此,要根據不同作品的學習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效融合到實踐體驗中。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在蘭考體驗生活,追尋革命前輩的足跡。在井岡山根據地進行音樂普及教育,探尋紅色經典音樂背后的故事,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學習偉大的抗戰精神。通過此類文化生活的感染,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作為專業技能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特別是要協同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要協同并進,最大限度去發揮育人作用。想做到這些,除了扎實的技能基礎,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也需要不斷加強。加強理論武裝,即使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最新講話精神,領會時代要求。努力提高思想覺悟,向學生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同時要提高教學能力,教師間可以在理論上互相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課程思政”的評價要求對學習的最終狀態可判斷、可定性,也要對學生成長軌跡可追溯、可衡量,把“過程—結果”“增值—綜合”兩個評價維度統籌起來,綜合運用過程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增值評價與綜合評價,實現評價體系與課程改革目標的充分契合。[3]傳統古箏課程教學評價主要關注學生專業技法和音樂風格表現等學習目標,忽略課程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的達成,評價導向及評價模式較為單一。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古箏課程教學強調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協同并進、互為依托,教學評價需要緊扣課程思政教學特點,堅持育人與技能并重的評價原則,明晰課程思政內在邏輯,充分考慮專業評價與思政評價、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結果測評與過程描述的有機結合,構建起全方位育人為導向的新型課程評價體系。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古箏作為專業技能型的實踐類課程,過程性評價必須全面考慮學生課前準備、課中表現、課后練習,以及假期持續性練習的情況,過程性考核項目可設置為假期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期中測試等。診斷性評價可以定期采用談心談話、問卷調查、隨機測試等方法,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及專業技能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增值評價可以對學生某幾個學習階段時點的知識、技能、思想等維度的情況通過隨堂考核等手段進行數據收集,定量考察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相關性,并根據評價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案,保證教學效能的持續增進。綜合評價則是基于學生階段性、全過程的學習表現,對學生專業技能、作品風格及情感把握、思想政治素養的發展水平等進行的總結性評判,通過總結性評判整體把握學生階段性存在的問題,對問題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下一階段學生專業技能、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能力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