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以重點突破帶動農業農村發展水平整體躍升,根據湖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2022年4月28日,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全省農業農村工作重點突破四年行動總體方案(2022—2025年)》, 明確未來幾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要著眼解決農業農村發展與農業大省地位不相適應、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相適應、與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不相適應等問題,以深入實施“六大強農”行動為抓手,以著力打造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為支撐,緊扣主要矛盾重點突破,加快推進湖南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努力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突出抓好以下8項工作。
1.在糧食油料穩產保供上突破一是實施集中育秧穩面積。力爭到2025年培育集中育秧主體4.6萬個。二是挖掘耕地潛力增旱糧。三是發揮資源稟賦擴油料。力爭到2025年油菜面積超過152萬公頃、油茶面積達到160萬公頃。四是強化關鍵措施落實提單產。推廣以品種為核心的關鍵技術和穩產增產物化技術,開展多層次多梯度示范。五是實施高質高效行動優品質。力爭到2025年全省專用型早稻、高檔優質中晚稻分別達50萬公頃、120萬公頃。六是加強社會化服務提效率。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廣“十代”托管服務。七是嚴格耕地用途管控優布局。
2.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突破一是精準監測分類施策。根據收入水平、發展能力、“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等情況,將脫貧戶、監測戶分成四類,精準施策。二是突出產業發展。發展一批勞動密集型特色優勢富民產業,持續深化消費幫扶,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是促進穩定就業。深化省際省內勞務協作,拓展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四是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機制,有效防范因病返貧致貧風險,繼續實施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加強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五是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搬遷群眾的特色產業,強化集中安置區完善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六是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大對脫貧縣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支持力度。七是傾斜支持重點幫扶縣。每縣安排一名省級領導聯系指導,省級每年單獨安排重點幫扶縣6億元財政銜接補助資金和每縣4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八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和“鄉賢助鄉”行動,支持各民主黨派、群團組織及各類社會組織立足自身優勢開展幫扶活動。九是加快推進工作重心轉移。
3.在“穩穩端牢中國糧、做優做香湖南飯”上突破一是做響“湖南飯”品牌。實施地方名優食材和名菜培育行動,評選100道湖湘名菜。實施農產品名牌培育行動。實施餐飲名店培育行動。實施農產品加工名企培育行動,培育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實施湘菜名廚培育行動。實施湘菜名縣培育行動。二是做好宣傳推介。在中央媒體開設“湖湘名品”線上展館,利用省級媒體開展“中國糧·湖南飯”主題宣傳。制作系列宣傳紀錄片、短視頻。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舉辦“味道湖南”美食推廣周,舉辦湘菜美食文化節、中國(湖南)夜宵品牌節等活動。三是提高供給水平。評選一批湘菜名縣,評選一批“味道湖南”道地名優食材、湖湘名菜、餐飲名店、湘菜名廚。四是打造全產業鏈條。建設一批上規模的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示范基地,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支持休閑農業服務平臺建設,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
4.在推進種業振興上突破一是普查保護種質資源。二是建設十大良種繁育基地。重點建設南繁育種、雜交水稻制種、優質湘豬種源繁育等十大良種繁育基地。三是打造十大創新平臺。高標準建設岳麓山實驗室,重點打造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水稻國家工程實驗室(長沙)等十大創新平臺,提質建設芙蓉區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四是開展十大良種創新聯合攻關。開展強優勢雜交水稻系列技術、玉米新品種培育及應用、瘦肉型生豬品種(配套系)和抗病湘豬新品種(配套系)、油料新品種創制、蔬菜新品種選育等十大創新聯合攻關。五是發展壯大種業企業。
5.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上突破一是出臺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重點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二是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創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湖南丘陵山區模式”。三是創新投融資模式。鼓勵市縣整合涉農資金,加強同金融機構合作,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探索“先建后補、村級自建”等建設方式,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群眾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四是加強項目全過程管控。五是強化耕地用途管制。新建的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推進農田建設信息化。探索推廣工程建后管護新模式。
6.在補齊農機裝備短板、打造智慧智能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上突破一是加強機耕道等農機化基礎建設。每年支持新修整修機耕道5000千米以上,每年支持建設一批宜機化改造示范基地和設施農業示范基地。二是加快丘陵山區適用農機研發。三是推動湘產農機制造提質升級。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小巨人”企業,支持農機規模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四是補齊農機裝備應用短板。持續支持水稻生產重點縣開展水稻機插機拋作業補貼,扎實開展機收減損,推進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和“一大一小”先導區建設。五是促進農機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六是加大人才培育和財政金融支持。
7.在培育壯大農業農村人才隊伍上突破一是加強農業農村管理干部隊伍培訓。二是加強農業農村專業管理隊伍培訓。三是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培訓。四是加快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到村任職選調生示范培訓。五是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每年省級培訓高素質農民1萬人以上。六是加大鄉村產業“頭雁”培訓和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力度。從2022年開始,每年每個縣培育10名左右“頭雁”。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全省每年培訓1000人以上。
8.在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突破一是聚焦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國家級現代化示范園帶動輻射作用,建設一批主業突出的現代產業園、科技園、特色小鎮、產業強鎮、“一村一品”重點村。二是突出主體培育。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和“金芙蓉”躍升行動,實施民營企業梯度成長培育計劃和小微企業成長工程。三是加快園區發展。大力推進產業發展“萬千百”工程。建立差異化的農業加工產業招商引資政策,用好用活“五好”園區考評指標體系。四是促進城鄉融合。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開展政策“后評估”。對我省縣域經濟政策措施開展“回頭看”和“后評估”,確保政策精準落地。六是強化考核激勵。建立縣域經濟發展考評體系,對發展先進縣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