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萬曉冉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國內外城市招賢納士的新名片。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是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的體現,也是培育兒童、創造未來的有力支撐。
日前,住建部發布《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征求意見稿)。導則指出,兒童友好空間建設應在城市、街區、社區三個層級統籌推進,重點工作內容包括公共服務設施、道路空間、公園綠地的適兒化改造和校外活動場所、游憩設施建設。
兒童是家庭和城市的希望,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城市應該怎樣對兒童“友好”?“兒童友好城市”究竟該如何建呢?
兒童友好,是指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應性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上世紀末開始,這一命題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居署于第二次人類居住會議上正式提出“兒童友好城市倡議”,意在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創建安全、包容、充分響應兒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區。
我國于1990年簽署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并于2006年開始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推廣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
根據最新的“七普”數據,我國0至17周歲兒童目前約有2.98億人,為了給兒童成長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和環境,2021年10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23部門公布《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在100個城市開展兒童友好城市試點建設。2021年3月,“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正式寫進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
按照規劃,到202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到2035年,預計全國百萬以上人口城市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超過50%,100個左右城市被命名為國家兒童友好城市,推動兒童友好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標識。
但在城市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進程中,對于兒童這個本應優先發展的人群,還存在政策不包容、服務不匹配、保障不到位、空間不充足、環境不安全等問題。這不僅影響到城市兒童和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而且影響到城市整體的品質。
在全國正式推開兒童友好城市試點前,不少城市已經主動“搶跑”。
深圳2015年率先提出建設中國首個兒童友好型城市目標,并成立了建設專項工作小組和項目辦公室,此后,深圳市委12次將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列入全會報告及落實先行示范區意見,深圳市政府連續3年將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相關工作納入重點工作、民生實事安排。
早在2015年5月,長沙就將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納入《長沙2050城市遠景發展戰略計劃》,2017年,長沙再度制定了《長沙市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2021年,早已積極推動兒童友好社區工作的成都明確提出,2025年實現兒童友好社區全覆蓋,建成“兒童友好型城市”。此外,廣州制定了規劃導則,上海公布首批上海市兒童友好社區示范點,武漢則啟動編制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
目前,多地更是紛紛出臺政策,在頂層規劃上為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保駕護航。
日前,寧波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聚焦構建“社會政策友好、公共服務友好、權利保障友好、成長空間友好、發展環境友好、家庭生育友好、兒童產業友好”七大可持續發展的友好體系,制定《2022年寧波兒童友好城市建設16大試點單元》,全域推進寧波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重慶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正式印發,這也是重慶出臺的首個專門針對兒童友好城市的文件。重慶將從頂層規劃上積極推行兒童視角,更好地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整個城市規劃建設中。《方案》從社會政策友好、公共服務友好、權利保障友好、成長空間友好、發展環境友好等五方面提出29項具體落實政策舉措,并做好部門責任分工。
由此可見,創建兒童友好城市的藍圖即將全面鋪開。但是,目前國內的大部分城市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都處于探索階段,國際國內都缺乏關于如何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統一標準和具體指引,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什么是“兒童友好”的理解和政策實踐側重點并不相同。如何將國際理念與本土現實融合,如何構建全國層面和地方層面理論與經驗的良性互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之路是決定能否真正實現兒童友好的關鍵所在。
“對兒童友好,就是對未來友好。”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牽涉社會多個層面,迫切需要社會各界提升認識,達成共識。
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和發展空間,需要關注的遠不只是城市設計的“兒童友好”,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成年人都能夠俯下身子,小到家里的決定,大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事關兒童的問題,要從為兒童決策到讓兒童決策轉變,真正尊重“城市小主人”的意見。
舉例來說,一個社區進行微空間的改造,可以邀請孩子來參與設計,表達需求,并不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兒童的空間應該色彩鮮艷,“放丑丑的卡通形象”。只有實現社區的適兒化改造,才能從居民的家庭生活端保障兒童接觸自然、參與游戲的權益,才能實現“為兒童而設計”。
《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了兒童友好城市需要具備社會政策友好、公共服務友好、權利保障友好、成長空間友好、發展環境友好等“五大友好”。通過特色空間的打造,可以為留住童心提供一方天地。但創建“兒童友好城市”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相關考核指標也涉及政策支持、服務均衡、權益助力、空間設施保障等方方面面。
以寧波為例,通過建立寧波萬象城,圍繞商圈增能和兒童參與的實際需求,推行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服務模式,根據排摸需求,舉辦“項目超市”,推進兒童友好資源的集約化配置。一方面,轄區商圈對商場內部的嬰童服務類企業細化梳理;另一方面,對周邊的兒童醫院、酷樂潮玩等大型行業企業進行挖掘聚合,建立“一點萬象”兒童友好商企聯盟,并與書店、兒童館等商家簽訂兒童友好共建協議。與此同時,加大基礎友好空間的建設。就是典型的軟環境與硬實力雙管齊下的真實寫照。
總而言之,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托育、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城市空間、社會環境等諸多領域,形成一套以地方政府牽頭,多元主體共同建設參與的治理體系對于應對高密度城市導致的兒童成長問題很有必要。除政府部門外,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媒體等也應在其中發揮相應作用,提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全面性和積極性,提升兒童友好城市的監督保障力度,以確保兒童友好城市以兒童為中心開展。
建設兒童友好城市,需要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積極踐行“兒童友好理念”,暢通兒童優先機制,完善兒童政策體系、優化兒童公共服務、加強兒童權利保障、拓展兒童成長空間、改善兒童發展環境,共同為打造一個充滿活力、有韌性、更安全、有溫度、有人情味兒的品質城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