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紅
生活化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陳梅紅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橋中心小學,福建泉州362141)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積極利用生活化資源進行引導,嘗試憑借豐富多樣的生活化資源打造趣味課堂,引領學生在數學與生活的結合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以生活化資源提出問題、以生活化資源創設情境、以生活化資源設置任務、以生活化資源作為教具、以生活化資源應用知識,幫助學生在愉快的生活化資源應用中順利取得理想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豐富多樣的生活化資源利用將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參與中積極進取、不斷探索。
小學;數學;生活化資源
數學科學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利用生活化資源嘗試為有些抽象的數學教學增添活力,用生活照亮數學、用數學精彩生活。為了充分發揮生活化資源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需要詳細分析其對于數學教學的基本意義,進而結合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合理設計,引領學生在對生活化資源的觀察與應用中順利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中。
如果教師想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利用生活化資源,就需要詳細探究生活化資源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第一,生活化資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積極跟隨生活化資源的課堂利用進行觀察、探索。在興趣的引領下,學生通常能順利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如果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能夠有效強化教學效果,引領學生在興趣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數學知識學習的良性循環,在興趣的引領下實現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第二,生活化資源能夠降低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存在的畏難情緒。很多小學生因為眼界有限,知識學習能力不足導致在數學知識學習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一旦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產生畏難情緒,則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還容易使學生出現厭學情緒。而教師利用生活化資源則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投入到數學知識學習中,繼而有效降低畏難情緒。
第三,生活化資源能夠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可以與數學知識進行結合,教師則可以借助這種生活化資源巧妙地為學生營造趣味課堂,促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學習體驗下順利取得理想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憑借生活化資源的合理利用,教師能夠切實強化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繼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參與數學知識學習,也將在趣味化的學習參與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第四,生活化資源能夠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其實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數學知識的最終教育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建立知識應用主動性。因此生活化資源的融入,能夠使學生建立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意識,也能夠使學生在愉快的生活化資源實踐中強化知識應用能力。同時,一旦學生憑借生活化資源建立了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之后,則能夠在后續的數學知識學習中主動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進行巧妙結合,繼而養成“使用知識服務生活”的意識和主動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憑借生活化資源提出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數學問題。如果教師在課堂一開始就對學生提出數學問題,難免會使學生產生不安和畏難情緒。但是如果教師以生活化資源提出問題,則能夠降低學生的不安和畏懼,使學生積極結合生活化資源的問題進行探索和分析。在生活化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將建立學習興趣,主動跟隨教師投入到數學課堂的生活化資源應用中。同時,結合生活化資源的相關問題,學生能夠主動參與、積極跟隨教師的生活化資源融入投入到對數學課堂的問題思考中。
例如,在學習《分蘋果》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借助生活化資源的利用進行問題的提出。教師拿著一個盛滿蘋果的籃筐來到教室,詢問學生喜不喜歡吃蘋果?學生紛紛回應,表示蘋果又脆又甜,很好吃,大家都很喜歡吃!教師結合手中的生活化資源提出問題:“現在老師要把籃筐中的蘋果平均分給5位同學,每名同學可以分得多少個蘋果?”學生在生活化資源的觀察中建立了問題思考的主動性,能夠借此激發思考興趣。有的學生表示籃筐中一共有20個蘋果,如果要把它平均分,那么可以每人一個這樣輪流分下去;有的學生表示這樣分下去的結果是每個同學可以獲得4個蘋果;還有的學生表示可以通過計算的方式算出每個人可以獲得多少蘋果,也就是將20個蘋果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可以分得4個。教師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和見解,發現學生不僅在生活化資源中積極跟隨教師的引領觀察生活化素材,還能夠結合教師在生活化資源利用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積極提出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和見解,為后續的數學知識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教學觀察,很多小學教師都發現,雖然數學課堂上教學活動較多樣,但是很多學生卻表現得意興闌珊,不愿意主動跟隨教師積極進行數學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其實這種情況的存在,主要是因為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割裂造成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以生活化資源的合理利用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進行體驗和思考。同時,教師可以在生活化情境中設置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氛圍,引領學生在主動探索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最終,學生將在情境中積極體驗,認真參與,取得良好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平移和旋轉》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借助生活化資源進行情境創設:“(多媒體大屏幕上展示著多張充滿設計感的圖案設計作品)大家都是十分優秀的設計師。現在,客戶要求我們使用平移和旋轉等藝術創作手段針對原始圖形進行設計。大家有信心拿出令客戶滿意的作品嗎?”學生在生活化資源創設的情境中積極舉手,表示自己信心滿滿地想要借助平移和旋轉等相關設計方式完成不同精美圖案的設計。接著,教師在情境中提出不同的設計方向,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合作。有的學生在情境中積極發揮自己的設計天賦,按照要求將圖形沿水平方向進行平移;有的學生嘗試使用旋轉的技巧將圖形進行變幻,呈現出精美的圖案設計效果;還有的學生能夠將平移和旋轉的圖形變化手段同時應用在圖案設計中,完成了設計師作品的創作。在情境中,學生積極結合自己的生活化經驗進行活動參與,主動發揮自己在生活中對于“設計師”這一社會職業的認知和了解,結合數學知識完成了圖形平移和旋轉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學習任務的合理設置,不僅能夠使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具有明確的方向,也能夠促使學生在結合生活化資源的思考和分析過程中應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小學數學學習任務的積極探索中,學生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和研究,且能夠在主動參與中順利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可見,以生活化資源為教學內容進行數學學習任務的合理設置,能夠使學生找到明確的學習方向,積極跟隨數學學習任務進行探索和思考。最終,學生將在此過程中順利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也能夠以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學習狀態建立起數學知識學習主動性。
例如,在學習《有多少名觀眾》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使用生活化場景的圖片資源進行教學引導。第一張圖片展示出來后,教師詢問學生:“人們在干什么?”學生紛紛舉手,表示:“人們在看電影。”第二張圖片展示出來之后,學生表示:“這是大家一起在聽相聲。”第三張圖片展出后,學生表示:“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現場”……學生對于圖片中展示出的生活化資源十分感興趣。教師邀請學生結合圖片上的生活化資源以及基本信息進行大數的估算,看一看這三張圖片上的觀眾分別有多少人?這種以生活化資源為材料設置的學習任務使得學生興致滿滿地投入到數學課堂的參與中。接著,學生針對不同生活化場景中觀眾的座位分布進行觀察和討論,且能夠在自主思考和合作討論中憑借一部分觀眾位置人數的估算和不同范圍數量的相乘完成不同生活場景中觀眾數量的得出。最終,學生順利完成了數學學習任務,且借助生活化任務的探索過程完成了估算大數相關的知識學習和理解,順利完成了利用乘法進行大數估算知識的掌握。由此可見,憑借生活化資源的利用,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積極結合自己的生活化經驗進行任務的解決和達成,進而促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中建立數學知識的學習主動性、掌握數學知識學習的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數學科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因此這種抽象知識的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具備一定的難度。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憑借生活化資源作為教具進行教學展示,借此消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強化學生的學習參與。同時,學生憑借這種生活化資源的教具應用能夠認真觀察,積極調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思考所得進行數學問題探究和知識學習。最終,學生將憑借生活化資源作為數學教具的利用,且能夠以積極的狀態完成知識掌握,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建立起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獲取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買文具》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借助計算器這種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生活化資源作為教具,請學生觀察、應用。教師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了小明購買文具的過程,并邀請學生使用手中的計算器幫助小明算一算購買一把尺子、一塊橡皮分別是多少錢?學生結合計算器這種教具進行生活化探索,希望幫助小明計算出屏幕上文具的單件價格:一把尺子是用一套尺子的總價÷數量,也就是8÷4=2元;一盒橡皮的價格是買文具總花費金額-一套尺子的總價,也就是16-8=8元;一塊橡皮的價格則是一盒橡皮的總價÷每盒橡皮中含橡皮的數量,也就是8÷8=1元。學生熟練操作手中的生活化教具,將計算器打得啪啪響。學生積極調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計算器應用知識,將小明在買文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探索出正確的結果。經過對教具的自主利用,學生不僅建立了數學探索的主動性,也在生活化教具的應用中實現了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生活材料進行數學探索的意識。由此可見,教師借助生活化資源作為教具進行引導能夠減少學生在新知學習中產生的不安,促使學生積極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應用教具完成教師布置的探究任務,繼而有效達成知識的掌握和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帶領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之后,需要借助生活化資源的應用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借此鼓勵學生應用知識,實現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觀察,數學教師發現部分學生雖然能夠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但是一面對以生活情境進行加工的數學問題就會無從下手。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辦法將生活化資源與數學知識進行巧妙結合。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著力結合生活化資源為學生進行題目加工,鼓勵學生在生活化資源為形式的問題中進行知識運用,有效助力學生實現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活化數學難題的有效解決。
例如,在學習《比較圖形的面積》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借助生活化資源的利用引領學生應用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展示出兩張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圖片。一張圖片上展示的是一個作業本,另一張圖片上展示的是一本書。因為圖片拍攝的遠近不同,導致教師在問學生兩個物品中哪一個大的時候,很多學生給出了錯誤答案。于是,教師引入本部分數學知識,幫助學生順利掌握圖形大小比較的方法和策略。在順利完成知識學習后,教師又展示出一個生活中常見的草坪俯視圖,并要求學生結合課本上學習的圖形大小比較知識進行探索,順利完成數學知識的巧妙應用。學生在這種生活中較常見的場景下積極應用圖形大小比較的知識,能夠將不同的草坪圖形結合其大小放置在同一個方格紙上,然后逐一計算出草坪圖形大小的面積。經過生活化場景與資源的合理利用,學生積極結合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得出了探究結論,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出不同序號草坪的面積大小。由此可見,在教師的生活化資源展示中,學生順利完成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且有效建立起數學知識應用的意識和能力,解決了數學探究的難題。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構建高效課堂,需要以生活化資源為基點進行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和籌劃。在實踐中,教師需要詳細分析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經驗,繼而憑借多樣化的生活化資源利用為學生打造趣味課堂。在教師的積極引導和認真設置下,每一項生活化資源都將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力量,引領學生在寓教于樂的學習參與中感受數學科學的魅力、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同時,生活化資源的利用能夠使原本具備一定難度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也能降低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存在的畏難情緒,引領學生在愉快的數學課堂參與中順利完成數學的學習任務。由此可見,生活化資源的利用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使每一位小學生都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最終,學生將伴隨著生活化資源的巧妙利用和活動參與成長為樂于學習數學、善于學習數學的優秀學生,也能夠在生活化資源的利用中建立起熱愛生活的意識和品質。
[1] 鞏瑞霞.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構建研究[J].新課程,2022(05):64-65.
[2] 劉永霞.構建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探討[J].新課程,2022(05):84-85.
[3] 馬建軍.趣味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22(05):110.
[4] 趙曉明.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2022(05):111.
G628,C931.1
A
1002-7661(2022)28-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