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聯平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大量的農村變成城市,老舊城區也在不斷更新。伴隨著這一城市化的過程,產生了大量的拆遷安置房。安置房的合理規劃建設有利于城市的和諧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進步。本文從以往安置房設計的普遍問題中總結經驗,提出了新時代背景下安置房設計的新理念和新手法。
安置房是政府進行城市道路建設和其他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時,對被拆遷住戶進行安置所建的房屋。即因城市規劃、土地開發等原因進行拆遷,而安置給被拆遷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安置的對象是城市居民被拆遷戶與征拆遷房屋的農戶。
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城市開發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政府正在盡可能新建更多的安置房,不斷滿足拆遷戶的需求。
安置房屬于保障性住房的一種,也是國家民生工程的一項,作為我國目前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安置房規劃設計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我國今后社會發展的質量。此外,安置房的建設對于改善被拆遷住戶的居住條件,促進城市空間的不斷發展優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在近年來的安置房使用過程中,由于設計不合理而引起的各類矛盾頻頻出現,造成了不少的社會問題。比如由于未充分考慮安置戶的家庭構成和實際生活習慣,簡單套用所謂的“成熟戶型”,引起安置戶的強烈不滿,有些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經濟補償的方式來緩和矛盾,在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同時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因此,安置房的建設需要從最初的設計階段就開始充分重視起來,通過設計的附加值來真正滿足安置戶的實際需求、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實現城市發展的初衷。
1.安置房建設一般造價控制會比商品房低,因此很多人認為安置房檔次就比商品房低,不重視設計,采用兵營式、行列式的粗獷布局,在景觀環境、戶型格局、立面造型等方面簡單設計,整體給人粗糙、低端的感覺。
2.建筑間距小,綠化面積不足,造成通風不良、空氣質量差等負面影響。
3.不重視配套設施設計,缺乏商業配套、活動用房等或僅進行簡略布置。
4.對老人、小孩等特殊人群缺乏關心,沒有針對性的設計,如缺乏無障礙設施、親子活動場所、鄰里交往場所等。
5.交通組織混亂,人車混行,造成到處亂停車、出行擁堵等不安全因素。
6.景觀設計粗枝大葉,簡單種樹種草,沒有深入地分區設計景觀節點及發揮景觀的功能作用。
7.立面選材簡單,往往采用單一涂料,缺乏與城市整體環境的協調,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安置房”。
8.忽視安置家庭的具體生活模式,戶型設計僅為了滿足面積,缺乏合理實用性。
針對上述這些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安置房設計問題,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用新的設計理念來指導設計,以改變安置房留給人們的“簡陋”、“雜亂”、“千篇一律”等負面的固有印象。
一方面,通過對安置房小區發展演變以及不同人群需求的定向分析,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社會對安置房的期望已不再僅僅停留于滿足基本日常居住需求,而是更著力于追求美觀與品質。
另一方面,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原本生活在低層建筑中的原住民習慣了在地面活動,高層建筑對他們來說如同“鳥籠”,心理上是難以平順過渡的。在設計拆遷戶將來的新的住所時,既要注重升級和改善,同時更要注重滿足他們的固有生活習慣。
因此,在安置房設計中需要充分發揮設計的價值,在控制造價的基礎上通過設計的附加值去提升原住民的居住水平,從而實現他們從“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同時,需要通過營造尺度親切、環境宜人的地面活動空間和鄰里交往空間,延續他們傳承已久的生活習慣和鄰里鄉情。
基于這一新的設計理念,在具體設計中應著重落實以下6個方面:
首先,住宅布置應避免“行列式”、“兵營式”的固有空間樣式,采用點板結合、疏密有致的布局,保證良好的日照、通風條件。住宅盡量朝南布局,并嚴格按相關規范控制間距,從而保證良好的日照條件。充分利用住宅底層架空空間,依據兒童、成人、老人及租客等不同人群的需求,設置公共活動場地。
同時,在總圖上合理設置配套用房,如小區需要配置幼兒園、文化禮堂等公共建筑的,應將其與住宅區適當分離,獨立成區布置,分開管理,交通組織也應與住宅區適當分開,避免互相干擾。特別是具有配套幼兒園的安置房項目,要充分考慮幼兒園的位置應具備充分的日照條件和安靜的氛圍,家長接送流線與住宅區交通流線不能交叉。一般農村拆遷安置房還需要配建舉辦紅白喜事的場所,以延續他們原來的習俗,這些場所應沿外部道路布置,方便對外聯系和賓客接待,避免活動時對住宅區產生干擾。配套用房的布局應充分考慮多功能用途,以適應將來的靈活可變性。
對安置戶來說,儲藏空間尤為需要,需在合適位置(如利用地下夾層空間)為每戶家庭提供一間儲藏室。
另外,在小區內合理布置便民商業、配電房、垃圾收集房、公廁等其他功能,滿足生活配套需求,利用細致完善的生活配套、科學合理的營造設計和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徹底提升原住民的居住水平。
好的空間—定不是開門見山、—覽無遺的。安置小區的整體空間布局應考慮融入項目所在地區的地域文脈特征和傳統文化,如采用“禮儀中軸,多重庭院”等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組織手法,形成富有節奏變化的多重外部空間。
主入口是外部道路與小區之間的過渡和聯系空間,是具有—定空間序列的人造環境。如何通過對主入口的處理,讓生活隱于城市之中,遠離嘈雜而回歸閑適生活,是設計需要重點考慮的。因此,主入口空間設計需要進行一定深度的內凹處理,增強人們的歸屬感同時使城市空間與安置社區的內部空間之間有一個良好的過渡,讓人感受到回家的親切感和領域感。
此外,主入口空間的營造除滿足一般小區的功能要求之外,還應注重安置房的特殊性,入口空間應適當放大,融入村務公開、文化宣傳等場所,并在入口附近設計集中便民商業設施。
通過主入口進入小區后,應盡量設置適當面積的“社區客廳”,利用室內外相結合的“接地”空間給安置戶提供“閑話家常”的場所,延續他們以往的濃濃鄉情。
在小區的中心部位合理布置空間較大的中心花園,依托集中的景觀休閑空間,提升社區品質,打造生態宜居之典范。
運動彰顯活力,體育傳達健康,健身場地空間也是安置小區必不可少的。空間設計時應在空間結構的相對僻靜區域設置體育健身場地,示范健康活力新家園。運動空間可結合老人、兒童的戶外活動場地統籌設置。老人活動場地主要需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解決其休閑、交際和健身需求。兒童活動場地應選擇遠離主要道路的安靜安全區域,除設置供兒童游戲的設施外還需考慮設置成年看護設施。
除以上這些主要外部空間之外,住宅之間自然圍合形成的多個鄰里花園,散布于小區內,形成多層次庭園空間,共同構建起綠色生態的社區公園,實現戶戶有庭院,觀景品詩意的生活環境。
交通組織應根據場地特征、現狀條件、周邊道路情況及交通功能要求等因素綜合考慮,不應片面追求形式和構圖。考慮到安置戶地面活動的需求,應盡可能采用人車分流的形式,將地面機動車流線限制在較小范圍內,機動車進入小區后應就近進入地下車庫入口,保證營造小區內部安全、安靜的氛圍。有設置幼兒園、文化禮堂等公共建筑的項目,在交通流線上應獨立對外,避免與小區內部交通產生干擾。
機動車位設置盡量考慮地下解決,地面僅設置必要的臨時車位,使地面空間盡量多地留給安置戶活動。同時,需充分考慮安置戶的特殊性,多設置非機動車停車位。
消防車道與消防登高場地盡量與游步道和硬質鋪地相結合,在滿足消防要求的同時增加小區整體美觀性。
景觀設計不僅僅是種樹種草,滿足綠化而已,而應該充分考慮安置戶的實用需求,設計兼具美觀與實用的景觀空間。設計重點在于采用多層次,多手法,多角度,并與空間融會貫通的做法。以總體空間結構為主體骨架,在層次上形成“入口景觀-線性景觀帶-中心景觀-組團環境-宅間綠地”等多種序列,實現安置小區內部景觀“點-線-面”的串聯統一,寓景于行,層層過渡,體現強烈的儀式感。
具體綠化環境設計應該特別重視各組團內部綠化空間環境的營造,充分考慮視覺景觀和功能景觀的結合,按需求布置相應的硬質和軟質景觀,營造各具特色的綠化空間,使之體現小區的整體品質和風貌,并在其間輔以老人與兒童休閑、游戲空間以及鄰里之間的閑話家常場所,強調原住民的原有日常生活模式和睦鄰文化,為豐富的社區生活提供物質載體,通過園林景觀、室外休憩空間等設施的打造,創造出更多尺度親切、環境宜人的鄰里交流空間,延續村民們原先在鄉間傳承已久的鄰里鄉情。
立面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采用強有力的視覺框架設計,確保整潔大氣的建筑形象,用設計去避免交付后居民自主設置包陽臺,安全保籠,晾衣架等,對立面效果造成破壞。墻面材質、質感、色彩應與周邊城市氣質相統一。
建筑造型風格上不應千篇一律地做一些冰冷的鋼筋混凝土盒子,而必須充分考慮所在地域的文脈特征,提煉當地傳統建筑語匯,用現代的材料和營造手法去適當還原拆遷戶對過去故鄉的記憶,以更好地實現他們的身份轉變。特別是在底部裙房的設計上,因為更接近人的尺度,可以考慮采用一些木格柵等溫馨的材質,彰顯傳統特色和文化底蘊。
戶型設計應尊重安置戶的實際需求,在設計之初就對當地居民長期以來的生活居住習慣進行充分調研,并與安置戶進行溝通,在此基礎上確定戶型設計的基本準則。
根據相應的安置家庭規模,合理設置各套型比例和戶型格局,與普通商品房不同的是,安置房的戶型布局應特別注重各套型的均好性,保證朝向、景觀、通風、噪音干擾等方面基本均等,以避免因不同安置戶之間較大的居住品質差異而引發的各類矛盾。同時,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居民原有生活模式,在臥室、起居室、廚房、衛生間等主要房間的布局設計上滿足他們的傳統生活模式,特別是三代同居的傳統大家庭,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家庭成員的特征,動靜、公私明確分區。在公共區域,應通過設置屋頂晾曬、集中種植區、地下儲藏空間、非機動車停車庫等功能,引導居民告別以往的“臟亂差”,共同構建整潔有序的小區環境。此外,還須充分考慮安置房將來的出租需求,比如:在設置集中空調設備平臺的基礎上再為每間居室設置分體空調室外機位置,避免后期業主自主懸掛空調外機而破壞外立面。
安置房雖然整體預算受限,但絕不等于低端。先進合理的規劃設計對于提升安置社區品質的作用遠遠大于增加投資。新的時代背景下,所要建設的安置房不應該是以往的傳統型低端小區,而是一處新型的城市空間:在充分考慮被安置居民的原有生活習慣的前提下,配備高品質居住功能、多樣化公共交流平臺以及完善的生活配套功能,打造充滿活力的生活中心和底蘊深厚的宜居家園。
安置房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過去由于觀念上的忽視,使得不少安置房設計不如人意,大量安置房就像貼了標簽一樣,一眼就能被人從城市建筑群中分辨出來。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應更新觀念,加強責任心,將人文關懷的理念應用到安置房的設計中,為社會營造更美更宜居的安居工程,讓安置戶不僅得到物質上的需求,同時也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歸屬感,生活得更加美好,同時也為整個社會未來城市化的良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