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冬梅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6)
當前,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在校生數量、畢業生體量急劇擴大,盡管有了“量”的顯著提升,但要實現國家提出的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兩條腿”走路的定位,還需在“質”上下功夫,即提升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和產學研能力。在諸多環節中,教學是核心和關鍵,只有緊緊圍繞教學這個中心多下功夫,人才、科研、教育等多個方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基于此,通過對教學督導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創新,充分發揮其對教學質量的監督、控制、評估、指導作用,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是促進高職院校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有效路徑。本文結合湖南高職院校教學督導評價實際,就如何構建創新體系進行研究。
據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省教育戰略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可知,截至2020年年底,湖南共有高職高專院校74所,在校生人數達70.29萬人。其中“雙高計劃”建設單位11所,入選“十三五”規劃教材139本,均居全國第五。畢業設計抽查合格率、技能抽查合格率分別達94.57%、98.35%。從整體來看,湖南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均有顯著提高,教學督導評價作為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大致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當下,開展教學督導評價的高職院校不在少數,但因受到理念、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的方式方法較為單一。例如,相當一部分院校在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督評價時,采用的方式基本都是查看教學過程資料、現場聽課等方式,尤其是在檢查各項教學過程資料時,明顯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往往忽略了檢查內容,而片面注重查看形式[1]。這種片面、單一的督導評價方式不僅無法對教學質量進行精確、客觀的評價,而且還容易誤導教師的日常教學導向,不利于長遠發展。
教學督導評價是一個完整體系,不僅包括對教師教學過程的督導評價,而且還涉及對學生學習實踐以及學校日常管理等諸多方面的綜合性考察,牽涉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但現階段,受到理念滯后、人員不足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督導評價的內容過于片面,僅僅注重對教師教學過程的督導,而對于其他方面則鮮有涉及,即便個別院校對學生學習實踐進行了了解,但也僅僅限于以座談會等的形式來進行,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樣,對于學生日常管理方面的督導更是少之又少。總體而言,教學督導評價的內容不夠全面。
隨著教學水平的提升,督導評價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成為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對人員能力要求較高的工作。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從事教學督導工作的大多是退休返聘人員或退居二線人員,這一群體雖教學經驗豐富、職稱結構較高,但年齡偏大,且對信息化、數字化教學的了解和掌握相對有限,甚至個別教師對在線課堂、新媒體應用、MOOC等電化教學一無所知[2],與職業教育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更新不適應。上述人員大多為兼職,院校缺少專業性較強的專業技術人員,人員結構不合理,未能構建一支專兼結合、技術與經驗并重的高水平專業化教學督導評價隊伍。
結合湖南高職院校教學督導評價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針對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現實需求,現就教學督導評價體系進行變革與創新探索,以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辦學水平。
高職院校應該結合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學科建設優勢以及生源結構特點,緊緊圍繞教學中心工作重點,本著“監督、檢查、評估、指導”的原則,出臺完善的教學督導評價方案,為教學督導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既要體現職業教育共性,又要兼顧院校自身實際,評價方式、方法、標準、權重、進度等方面都應該做到切實可行、明確具體、操作性強,避免方案停留在紙上。具體來說,高職院校應該保證制訂的教學督導評價方案做到以下幾點要求:其一,基于教學督導評價工作要求,評價對象要明確、具體、全面,要具體到每件事、每個人。其二,要基于既定目標和學校工作重點,為教學監督評價劃定合理、明確的范圍[3]。其三,本著客觀、科學、合理、全面的原則,結合評價對象特點,設定評價標準,在制訂過程中要做到定性與定量結合,且權重賦值科學合理。其四,根據監督評價的標準,擬定評價方法,將督導評價、自身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專項評價、集體評價等相融合,確保監督有效、評價得法,最大限度地釋放其積極效能。
為全面評價教學工作,保障教學效果,構建溝通舒暢、彼此聯動的教學督導評價機制,大有必要。其一,要構建教學評價體系。該體系融管理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級、督導評價等“四位一體”,充分融合各自模式的特點和優勢。例如,在計劃、執行、結果方面,管理評價具有優勢;在態度、教育、效果方面,學生評價具有優勢;在專業性、具體性方面,同行評價具有優勢;在全面、客觀、中肯方面,督導評價具有優勢。為了充分發揮各種評價方式的優勢,高職院校應該嘗試探索實現上述方式的多維聯動,這樣做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更為顯著。其二,構建教學評價信息溝通渠道。按照“評價—反饋—落實—檢查”的流程,通過渠道構建,動態化了解教師、學生、教學部分、行政部門各自的工作情況,并精確、有效地進行反饋,讓各部門提交反饋意見,真正檢查落實、整改、提升,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閉環,切實發揮出教學評價信息的作用。其三,構建現代信息評價溝通機制。要針對多媒體電化教學的實際特點,構建完善的信息溝通、共享、反饋、評價、管理、檢查、保障機制,確保督導環節發現的各項問題和教學評價信息能夠精準傳導至各自部門、科室甚至個人,確保被評價者能夠根據督導評議的意見或建議,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提升,保證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客觀、完善的標準是保證教學督導評價有效開展并得以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和關鍵保障。基于此,本文圍繞內容、原則、具體標準等三個層面,就如何構建全面合理的教學督導評級標準進行探討。
其一,界定教學督導評價的內容。為確保此項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緊密圍繞高職院校自身的實際定位、育人目標、教學重點工作等,因地制宜地予以制訂,且各項內容不應固定不變,而要基于現實變化和實際需求進行動態調整,以更好地適應教學發展更新,提供更具參考性的反饋[4]。
其二,遵循教學督導評價的原則。為充分提升教學水平,教學督導評價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遵照教學規律,并結合高職院校教學的動態更新狀況予以更新和完善,實現教學督導評價工作與教學評價原則的動態調整。具體來說,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督導評價工作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方向指導原則,即實現指導與評價的融合,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融合,在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框架下指導教師開展工作,使其明確整改、完善的方向;二是客觀公正原則,教學質量工作要真實客觀、一視同仁,教學督導評價要客觀公正、全面翔實,確保各項實際情況得到真實有效的反映;三是科學合理原則,在評價過程中要以質量為尺度,以計劃、制度為依據,本著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綜合獲取各項評價數據;四是全面重點原則,不能以點帶面、泛泛而談,而應堅持全流程原則,借助不同的評價視角、內容、主體等,全方位把握好主次內容;五是一致靈活原則,督導評價中要兼顧一致性和靈活性,考慮到個體差異和實際狀況的不同,做到因師制宜、因生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六是定性定量原則,將二者結合,盡可能將各項指標制定量化標準,實在有困難的,則掌握盡可能多的一線資料,以給出具有說服力的定性評價;七是創新發展原則,在實際工作中,在尊重教學規律、教學原則的前提下,善于運用創新思維、創新理念、創新方法解決教學現代化尤其是信息化教學手段更新帶來的各種問題。
其三,制訂“項目化”教學督導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方法、內容、依據以及如何實施等諸多方面都應囊括其中,為進一步提升教學督導評價合理性、科學性,各院校應針對自身實際,針對教學評價的內容,細化評價的各項指標,制訂一個“項目化”教學督導評價標準,實現定量度、適合度、實施度兼顧,能從評價結果最真實地反映教學狀況。以實踐教學為例,評價內容和標準應包括課前準備、教態儀表規范、教學方法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能力、教學指導、教學效果、教學規范等多項,每一項內部又可以細化為各項具體指標,再依據各自權重賦以相應分值,可以更加全面、科學地對教學情況進行評估,取得更好的反饋效果。
其一,要制訂教學評價“項目化”標準與內涵,對教學執行過程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要細化評價指標,評價結果分為定性(分等級)和定量(百分制)兩類,并針對各自的實際情況確定權重值;其二,設置教學評價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了影響教學活動執行的因素、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5];其三,組建評價人員團隊,并對內部進行分類,包括教學管理部門領導和成員督導、學生督導、同行專家或二級學院督導以及學校督導,并明確各成員的主要工作職責,避免出現工作推諉現象;其四,實現實時動態評價、信息反饋和查詢,最大限度地保證公正、客觀,降低片面性、偶然性因素,維持溝通機制的順暢性,并保證反饋效果得到及時的反饋和整改;其五,設置評價結果應用權限,根據不同評價主客體的要求,設置查詢權限,使他們能夠獲取更具針對性的評價結果;[6]其六,制作專業化軟件,實現各項環節在線完成,各項數據在線流通、共享,減少時空限制帶來的不便,確保各項督導評價數據“留痕”可追溯,確保督導評價結果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與整改。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中,督導評價是有效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學督導評價的完善與創新,既是湖南高職院校從自身出發做出的科學選擇,也是適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新時代課程改革形勢的明智之舉。本文主要從教學督導評價方案、機制、標準和信息庫入手,對如何實現高職教育教學督導評價體系創新進行了探索,以期能夠通過以上措施加強院校內涵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化成長,提升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健全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