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潔(廣東:中山市南朗街道欖邊小學)
不久前,教育部修訂出臺2022 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這份科學教育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優化了課程設置,更新了課標內容,改進了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形式,注重幼小銜接、小學初中銜接等。最新的科學課標再次明確科學學科要從一年級開始,并提出課程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依據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學段特征”。科學課雖然每周只有一課時,但是其作為學生的科學啟蒙教育,顯得十分重要??茖W的觀察、表達交流是探究的起點,科學探究的眾多環節都離不開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從觀察到描述需要以思維為路徑。學生在觀察表述中,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所以,科學教師重視培養1~2 年級學生的科學觀察與表達能力,不僅能提升教學效果,為學生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也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 歲)、前運思階段(2~7 歲)、具體運算階段(7~12 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 歲)。與小學1~2 年級學生對應的恰好是前運思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過渡的階段。雖然該階段的學生已由機械記憶和無意識記憶逐漸轉為有意識記憶,但是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具體、形象的經驗來學習概念、掌握知識,抽象思維和歸納概括的能力仍然有限。在注意力和興趣方面,1~2 年級學生興趣廣泛,對各種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但他們的注意力不持久、不穩定,對呆板、單調的學習活動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因此,長時間觀察個體數量不足的內容、進行重復活動,都會使1~2年級學生逐漸失去探究的興趣。
小學科學課的常見問題是:專職科學教師數量不足。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共有24 個教學班,卻只有一名專職科學教師,最多只有1/3 班級的科學課是由專職教師教課,大部分班級依然是其他科目的教師兼任。如果是平均分布年級,一般是每個年級分配一個班給專職科學教師;但是結合5 年級實驗考核、3~6 年級的抽考、學生科學比賽等事項,專職科學教師的任課班級還是會更多地傾向到3~6 年級。1~2 年級科學課的地位受到忽視,常由非專職科學教師任教。
非專職科學教師任教1~2 年級的科學,問題不在于教學知識,1~2 年級的知識點并不多,內容淺顯易懂。專職科學教師的知識儲備豐富,了解基本的科學常識和科學知識,在上課時甚至能在知識方面進行拓展和延伸。但是科學課是一門以動手為主的實踐課,尤其是1~2 年級,都是以活動貫穿課程。兼任教師往往具有主科教學任務,少有時間準備齊全實驗材料,也不會專門帶學生去實驗室上課。在實驗場所、實驗材料的雙重限制下,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并不多。
1~2 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在認知方面以無意注意和形象記憶為主。3~6 高年級的教學方法和傳統的傳授模式都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專業性太強的實驗對學生來說太難太深奧,他們無法順利完成探究;而普通的講課模式獲得的效果不佳,學生接受、理解的知識并不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善于開展啟發式教育,培養與拓展學生的思維,而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科學教師在給1~2 年級學生上課時,往往要花較多的時間整理課堂紀律,這在一年級的前階段最明顯。這時的學生剛從行動自由的幼兒園升學,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不僅遵守課堂基本常規的習慣還沒養成,對做實驗時的基本要求也不了解,如實驗正式開始才能碰實驗材料,實驗結束時則要整理好且不能再觸碰。幼小銜接時期的兒童小組意識、合作意識不強,更在意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所以,教師還要督促學生學會合作完成討論和實驗。這些良好的課堂習慣、實驗習慣都需要教師在課上花時間訓練,這樣,真正的活動時間便不得不縮減。
通過這幾年在1~2 年級科學教學中的實踐和摸索,筆者認為,要發展1~2 年級學生的科學觀察與描述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2 年級學生對各種事物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對自然界有極強的求知欲。教師要善于抓住他們的好奇心,以“有趣”為敲門磚,打造趣味科學課堂,利用豐富的實驗材料、夸張的語言、生動的表演、神秘的音頻視頻等等,吊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想要探究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學生有自發學習的欲望,才有利于教師實現對學生的科學觀察、描述、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常見的水果和蔬菜》一課時,筆者用“神秘箱”裝著水果、蔬菜,請學生猜測里面有什么,學生七嘴八舌,意見不一,但都很想知道正確結果。筆者借這個機會問他們: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有的學生說:搖一下聽聽看;有的說:聞一聞什么味道;還有的說:摸一下感受形狀。于是筆者順勢請同學上來觸摸,并把感受描述出來;其他學生則根據回答進行猜測。在這個環節中,水果、蔬菜逐一被認出,取出來后又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它的特點,補充描述、分類。整個過程學生熱情高漲,幾乎整節課都在觀察與描述。
教師在備課時,對于材料方面的準備要預多不預少。這個“多”,一個是數量多,一個是種類多。給學生豐富、多樣化的觀察對象和方式,對1~2 年級學生的吸引力非常強。學生的觀察對象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實物觀察對象:種類豐富,對比強烈,便于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幫助自己提高觀察能力。
虛擬人物:主要指卡通人物、漫畫形象,在選擇上要多選學生熟悉和喜愛的形象如喜羊羊、熊大熊二、星黛露、哈利·波特,將這些形象轉換成課堂情境中的主角,讓學生幫助這些虛擬人物完成任務,以此貫穿課堂教學。這些人物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動畫視頻、PPT 頁面中的圖片展現,也可以用繪畫、實物公仔呈現。
多媒體動態畫面:可以是gif 動圖、視頻,也可以是實驗現象的展現(學生自行實驗,利用手機投屏在電腦播放,也可以在展臺投影放大)。
1~2 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注意對象廣泛,容易分心。要使學生聚焦在教師讓他們觀察的地方,教師可以優化觀察模式,減少其他事物帶來的干擾。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筆者建議教師多挖掘希沃等平臺的功能。以下是筆者常用的方法。
應用希沃白板自帶的“放大鏡”功能,進行具有聚光燈效果的課件制作:打開授課模式—下方工具欄選擇“更多”—選擇“放大鏡”—移動到需要學生觀察的圖片—打開關燈效果,就可以完成我們想要的聚焦重點的效果。這樣便可聚焦我們希望學生觀察的地方,觀察的位置高亮并放大,其他位置通過“關燈”變暗,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減少分心。
科學記錄是科學實驗過程中學生觀察效果的體現,又是學生進行科學表達的輔助。也就是說,它是連接科學觀察和科學表達的橋梁,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由于1~2 年級學生識字不多,記錄時,教師要允許他們使用漢語拼音。記錄的形式還可以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喜歡用畫畫的方式記錄,在筆者眼里,這樣的記錄充滿了童真和趣味。在開展《草地里有什么》這一課的活動時,學生有的用文字書寫,不會的字他們早已懂得以拼音代替;有的統一把它們畫出來,活靈活現。我還給每個組準備了一些雙面膠,學生可以將有的物品直接固定在上面。最終,呈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實驗記錄,在展示結果時,不僅觀賞性、趣味性強,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對方的記錄方式,多了一種思路。
1~2 年級學生語言表達欲望強烈,他們在課堂上大多喜歡回答教師的問題,非常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但是有時候學生還沒有想好說什么,有時候則答非所問。作為教師,我們不要打擊1~2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而要多應用鼓勵式、開放式、啟發式的教育手段,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再進行猜想和假設。
教師還要逐步訓練學生學會準確、完整、有序描述。如何讓他們準確描述?在學生表達之后,教師可適當對學生的語言進行點撥、提示和引導。當學生只顧一股腦地講完自己的想法時,筆者會建議學生在表達前加上:我發現……,我們小組發現……,或者:我觀察到……。在描述事物的特征時,可以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逐步描述,觀察到的點越多越好。還可以建議學生按照“我先看到”“我觸摸到”“我還聞到”等順序,也就是依據觀察器官的不同逐步描述。當然,語言規范的前提是學生學會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有序地觀察,把握觀察重點,聚焦事物的特征。
1~2 年級的學生雖然在課堂中沒有高年級學生自覺自律,但是他們卻很好“忽悠”,他們愛表揚、愛獎勵、愛競爭。教師在1~2 年級上課時,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通過個人表彰、樹立形象、小組競賽的方法,如口頭表揚、小組星星、蓋章獎勵等,強化學生良好的觀察和表達行為,大力表揚會觀察、會表達的學生,樹立可模仿學習的同伴形象。鼓勵大家向這些學生學習,鼓勵大家都來看、都來說,比一比哪個同學和小組觀察得更仔細、說得更完整全面、提出的問題更多、猜想得更合理。
綜合實踐課程、勞動實踐課程跟科學課一樣屬于活動課程,結合這些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筆者兼任一年級的綜合實踐課,在研究教材中,我發現綜合實踐課程和科學課程、勞動課程關系緊密,有一些重疊部分,如“人與自然”的內容。
本學期,筆者利用3 月12 日植樹節,在班級開展了育苗植樹活動,在教室圖書角上設立了植物角。教師負責提供不同品種的花種、容易長的多肉植物和澆水壺,學生則需要自行準備花盆和土壤。學生滿懷期待,早早就準備好,一直等著科學課上用。教師給學生分發種子,種子種下后,學生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下課就過來看看自己的種子,給植物澆水,關注著它們的發芽和成長。他們每天仔細觀察,時不時還跟教師分享它們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自然的觀察和表達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而教師在傾聽時,也盡可能多地進行一些提問,如:你的幼苗有幾片葉子?每片葉子一樣大嗎?你的植物跟之前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呢?鼓勵學生觀察得更細致、更科學。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學生也遇到了一些失敗,如過多澆水,反而把幼苗泡爛了;有的雖然細心呵護,但種子就是沒有萌發出來。這些問題,都成了筆者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種植教育的契機。
科學觀察和描述能力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礎,在1~2 年級階段的科學啟蒙教育中,教師要認真研讀2022 年版科學新課標,把握教學方向。要充分認識該學段學生的學情和認識水平,精心備課,設計真正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有趣的活動和實踐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學觀察能力、科學表達能力,為后續不斷進階的科學學習和探究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