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艷紅(甘肅:酒泉市肅州區豐樂學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開始從過去狠抓學生考試成績轉變為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能否擁有一個完整的童年,個人學習興趣能否得到激發,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筆者以小學數學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對于教育領域來說,“雙減”政策的出臺無疑是一場重大變革,既要為學生減輕學業負擔,又要實現教學的保質增效。這場教育改革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重構,更是符合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重大舉措。實施“雙減”政策,絕不只是單純地為學生減輕負擔,而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聚焦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注重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所謂“減”,是減去那些非必要的無效的題海訓練和過量的作業布置,減去的是那些被動低效、生加硬套的課堂延時教學內容,而絕不是降低教育標準、降低課堂教學質量。
在“雙減”背景下,教育質量的提升不能依靠非必要的加班加點、延時教學、課后補課的方式來實現,這樣既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也不利于教師和家長的身心健康。“雙減”是要變過去的“唯分數論”為“素質論”,即要本著綜合發展的原則,讓學生的各項重要指標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導,真正地實現教育綠色質量的提高。要求得這一綠色質量,實現“雙減”的目的,關鍵就要從日常教學中的教育單元著手,創建師生共享共生課堂。
由此可見,“雙減”政策的實施是對教師的考驗和挑戰。它需要教師實現教學觀念的轉型,放棄傳統的對時間維度的過分依賴,轉而注重教育教學上的內涵發展,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聚焦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上,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很多小學生都會有這樣的疑慮:“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學習數學有哪些用處?”在沒有認識清這些問題的情況下,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育。一旦學生對某些知識內容無法理解,且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和增多,他們便很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厭學情緒和反感心理。而小學數學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使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保持一定的敏感度,讓學生懂得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從而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理解數學。這正是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
相對來說,小學數學涉及的知識內容比較簡單。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中,主要是為了鞏固學生的數學基礎,培養和保持學生的數學敏感度,以利于其后期學習更難的數學知識時,可以游刃有余。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通常包括學生的運算能力、分析能力、建模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其中,數學思維邏輯能力是重中之重。這種能力,一是需要學生通過思考和學習,探索到數學本質,并能夠擁有實際應用能力;二是在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能夠得到系統性的提升。
實際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是很難的事情。只要教師更多地將數學問題轉化為生活化問題,并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和應用,從解決生活問題的角度理解數學知識,便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要后,教師應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結合教育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教學策略的制定,最終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方面,小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夠充分,無法順利地與實際生活進行對接。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課本中的知識內容,但實際應用表現得并不理想,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更多地來自死記硬背,而不是真正地得到理解。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多半是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講解,而與實際生活聯系并不多,造成學生沒有透徹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事實上,我們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都是前人從實際生活經驗中得來的,與人類的實際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教師應加強對知識應用性的講解,使教學時刻保持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以及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時,要做到不以卷面成績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而要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考量學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數學知識。只有如此,學生對數學學習才能越來越感興趣,越來越有動力。
另一方面,小學生多半缺乏獨立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自信心。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即使通過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解題思維和能力,但當遇到實際問題時,他們總會因為缺乏自信、膽怯等,不能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能力完全展現出來。這正是許多學生平時學習表現良好,一旦遇到考試或教師提問時,便表現得不太理想的原因。小學階段是為教學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核心素養是重中之重。而小學生在沒有樹立起對數學學科的習得自信之前,總是在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直接選擇放棄或尋求他人幫助。如果教師將布置的課堂作業難度調高,學生就會表現得更加手足無措,往往會在沒有嘗試解決問題時,便輕易地選擇放棄,認為自己解決不了。這樣的學習心態持續時間較長時,學生對數學便會產生反感心理,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雙減”是手段、方法和措施,核心素養的形成是最終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心理特征、成長需要等綜合因素,以“雙減”政策為依據,在減量不減質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小學生存在注意力難集中的問題,教師必須充分考量這一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充分地融入其中。通過多媒體的多樣化、生動化教學展示,不僅可以將數學知識內容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同時,還能讓小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融入,實現課堂情境創設目標,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在情境中得到激發,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發揮自己的思考能力,積極投入學習活動中。
小學數學教師應從小學生愛玩的心理特點角度出發,選擇學生喜歡的方式方法進行課程內容授課,如將數學理論知識與趣味游戲相結合,讓學生在游戲中、玩樂中感受數學魅力。當然,在運用游戲教學方法時,教師也要把握一個度,還是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為目標。游戲教學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決不能“喧賓奪主”,導致學生只顧游戲,忘記學習。教師需具備良好的時間把控能力,在每一次的游戲教學中或在游戲結束后,都要及時地將新問題、新知識導入課堂,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最終實現核心素養提升的目的。
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能力是關鍵,而不能讓學生原本應該很強的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消耗在大量的題海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理解“雙減”政策,它不是讓教師放棄對學生的管控,而是要通過減量提質的方式,讓學生沉浸于學習數學的樂趣中。為此,教師要改變原來題海式的作業布置方式,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作業安排,如一題多解類題型、觀察分析類題型、綜合歸納類題型、類比討論類題型,等等。
例如:A、B 兩人繞圓形跑道賽跑,他們同時同地相背而行,3 分鐘后第一次相遇。相遇后兩人再跑1分鐘,這時A回到了原點,B離出發點還差200 米,問跑道的周長是多少?這是一道有關行程的應用題,題干給出的數量關系雖然不復雜,卻也不那么直觀。教師在布置這道題作為課后作業的同時,可以提供幫助,給學生幾個解答思路,然后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多種解題方法加以解決,每個人最少運用兩種方法解答。這樣,既實現了“雙減”的目的,又能夠讓學生通過這一道題得到充分的分析能力鍛煉,進而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除了以上幾種途徑外,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雙減”背景下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還可在課堂教學中挖掘一些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從而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更多魅力。這一部分內容是很多教師非常容易忽略的。這種方式,可以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具有人文性,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習積極性。如關于華羅庚、祖沖之、劉徽、朱世杰等我國偉大數學家的故事,或者如兩彈一星元勛于敏等人突破的數學難題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的故事,等等。講述這些關于數學的人文故事或事跡,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更有興趣地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廣大教師和家長要認識到幾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小學生的童年時光寶貴,家長和教師都應該將“雙減”政策落到實處;二是相比卷面分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更重要。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時刻以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為目標,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為小學生留足自由空間,從而保障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最終,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