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聰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附屬濱水學校
體育教學是一個和其他教學有所不同的學科,它是以鍛煉和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為主的教學學科,是整個初中教學中“德智體美勞”教育中“體”的必修課。把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和初中體育課程融合一起開展教學,是當前初中體育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二者結合可以在培養學生的思維素質的同時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實際教育活動中,可以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真實情況,采用運動和品德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在接受品德陶冶的同時也能夠鍛煉身體。
在體育課程中,道德與法治中德育教學的首要目的就是為培育社會所需要的德、智等方面綜合性的人才,這同時也是為了堅持執行黨中央德育方針。對初中階段學生開展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正是希望能夠讓學生受到更加豐富和全面的德育教育,以便在初中教育中開展更加全面與多樣化的德育教育實踐,促進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進程中也能夠持續、深刻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提升學生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通過體育課程可以很直觀地反映出初中生的身體素質和德育思維品質,這就為發展德育教育事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初中體育教學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現在的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初中體育教學時經常會展現出各種行為以及身體素質方面的問題,體育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通過合理的訓練方法以及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引導,可以有效地矯正學生思維上的錯誤以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把初中體育課程和道德與法治課程德育教育結合開展教學的有利條件有許多,如:在進行初中體育教學時,可以使學生通過參加課程活動,能從不同項目中學到不同的體育知識和能力;在進行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還可以考驗學生內部的友誼,鍛煉學生的群體協作能力,以及恰當的處理與同伴間的人際關系;初中體育教學也是一種相對簡單、富有強烈地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在這樣的條件下為學生開展德育課程,其作用也必然是非常重要的。又例如,在體育課中進行接力、拔河等團體項目,就可以使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協調、相互配合,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即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學生在體育運動學習中,其民族文化情感也能夠獲得培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體育精神。
體育運動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在實際教育中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包括有初中體育教學中出現對品德關注度不足、品德內涵不全、運動課程中德育教育方式單調等問題[2]。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隨著教學改革,在體育課程中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已形成共識,國家體育教學課程標準也對其作出了規定。不過受到課程、升學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并沒有對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入予以充分的關注。比如:在初中體育教學課堂中,教師更多重視學生運動基本知識掌握、體育能力的提升程度,在體育教學中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德育教學任務、教學方法等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最后造成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特色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沒有深入。初中體育課堂考核也只注重其身體素質,并沒有突出體育課堂中道德方面的培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體育教師對德育工作的關注。
體育運動課堂中蘊含著大量的道德內涵,開展形式的多樣化也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教育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們在運動課堂中必須進一步發現其中的道德內涵,并進行針對性的滲透。比如:在一些運動競賽課程中就會涉及不少的道德內涵,如規范意志、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等。但在研究中發現部分教師對道德內涵的理解還不夠全面,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初中生德育內容范疇既涉及思想政治、品德法制等,也涉及社會公德、傳統文化、生活道德、身心健康等思想道德方面的課程。如果說要保證德育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就需要意識到初中生對德育課堂教學的要求,然后在課堂中明確規范、合理示范,使德育教育和初中生的身體素質發展有效地融合。
初中體育活動滲透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是一個綜合性教育過程,要求教師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做具體教學研究,來制定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使得初中體育活動中融合道德與法治課程能設計出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但調研后發現,很多在體育課堂上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式仍然采用說教式,教學方式也比較陳舊,不利于在初中體育教學實踐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正常實施。而且隨著學生年級和知識水平的增長,初中生自我意識、自主能力也逐漸形成,對常規方式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會出現相抵觸的心理,所以如果在體育課堂教學上開展品德時仍然采取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將不能發揮應有的教學價值。
首先,需要在初中體育理論教學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理念。初中體育課程包括基礎知識與實踐兩個方面,體育課程中基礎知識有著比較鮮明的特色,包括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的要求和內容,這部分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基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助于學校樹立起體育教學的宗旨——強身健體,保衛祖國。教師在基礎知識教育上,能夠通過體育課程和基礎知識教學對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理論教學,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知識觀和價值理念[3]。
其次,需要在初中體育實踐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實踐教育是初中體育運動課程的主要部分,實踐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各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實施,由于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形式有著不同的特色,在課程中應根據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特點對學生開展更廣泛的政治思想教育。例如:籃球、足球等運動球類項目能夠培育學生團結合作、維護集體權益遵紀守法的優秀品格與意識;長跑課程中,可以讓學生掌握堅持不懈的精神毅力和品質等。這既提高了初中階段學生責任感的養成,又在實際教育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初中體育教師要意識到體育運動課程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變傳統教學中強調智育而忽略道德和體能的教學模式,積極推動初中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教師的思想品德、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嚴以律己,在教導學生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自己的行為教導學生,更好地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理念通過教師自身滲透到體育教學實踐當中。
初中的體育教師不但要為學生提供良好榜樣,還必須自覺地培育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以言傳身教的方法教育學生,體育運動并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是對思想品質意志的養成過程,教師要使學生能在大團體的運動中懂得團結的力量,能在艱苦的運動鍛煉中理解生命堅持意義等。并以教師自己的運動生活經驗為例,告誡學生體育運動并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更關鍵的是要使學生理解運動中所包含的思想品質意志,讓學生從運動學習中更加重視思想品德意志的養成,以便于將學生培育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的人才。
在體育教學課程上,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身體運動的濃厚興趣,并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潛能,使學生在平時體育訓練中變得勤奮、認真,以便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和精神[4]。如學習沙袋運動課程教學中,要把簡單的運動操作告訴學生,然后由學生反復加以訓練,以達到嫻熟的水平,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加以道德與法治的品德教育,并告訴學生不要因為練習過程的簡單乏味就輕易放棄,讓學生從一次簡單的體育訓練中,知道堅持的意義,培育學生奮發向上、吃苦耐勞、頑強堅韌的品質。教師在運動教育的過程中也要針對各種體育運動的特點來訓練學生的比賽能力,并且有效地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理念。
比如:在4×100m接力賽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們分成若干小隊開展競賽,這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賽熱情,還能夠調動學生的競技意志,從而培育了學生的競技精神。同時,在比賽的過程中,還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以及分工協作的重要性,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團結意識融入體育比賽活動當中,更好地實現兩門學科的有效融合,發揮出更好的育人作用。
第一,抓好教材:抓體育教學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元素,在體育教學中充分地發揮出這些教學元素的作用。體育教學中的團結合作、愛國精神、集體主義奉獻精神都應當推廣,體育課程中涉及的大量道德與法治教育元素要求教師學生都予以關注。此外,在賽跑、跳繩等項目的教學要突出學生勇于爭取、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師要求學生有意識地開展集體意志與品質教學;在足球、游戲等運動項目的教育突出學生合作精神,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開展集體主義價值觀思想開展教學引導,讓學生感覺到團隊的力量,以提高學生集體主義奉獻精神。
第二,抓機制:體育教學評價要引入道德與法治教育評價體系,在初中的體育教學評價中引入了對體育運動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考評體系。一是教師自主評估;二是學生自我評估;三是學生對課堂的相互評價。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同學之間做得好的問題或可以改善的問題是什么,以及在基本技能和知識之外的東西。更隱性的來說,相互評價同時也起到了將體育教學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結合的作用,學生也能認識到體育課堂上不再單純是講授基本技能,而體育課堂考核的知識所占的分值也能夠在學習方式、參與度、文明禮儀等角度上得到提高,也因此通過學生的評價機制在體育教學中加入道德與法治評價內容,能更好地將其教學理念滲透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在初中體育課程改革和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基礎上,引進教師評估制度,導入教育評價系統將提高體育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政治教學的關注程度,讓教師意識到學生自身發展的主導作用。對初中體育教師的評價,可從兩方面加以評價:一是對教師自身評價,即以身立教;二是學校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相互之間共享提高。建立教育評估系統不會成為體育教師的一個累贅,而是會受到學校、學生、家庭的肯定。對于積極實施且有效果,評價較高的體育教師,初中學校可制定具體的激勵政策,這也可作為考核體系的重點,由此來提升體育教師的主動性,健全初中體育考核制度,確保初中體育項目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結合。
第三,抓建設:重視初中體育課程道德與法治建設,初中體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的協同建設不可或缺。學校及相關單位應注重體育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建設,進一步強化學校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積極組建教學思政隊伍。在做好課堂建設和部門建設工作的同時,定期進行課程成效檢驗,進一步健全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成績的獎勵制度,并在崗位培養、評優獎勵、軟硬件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初中體育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建設離不開學校、教師、家庭等的大力支持,如果脫離了任何一個因素,都不會實現。
綜上所述,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的教學不但有利于學校教師進行教學方式的變革,同時還可以促使體育教師改變教學理念,讓學校教師意識到在重視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前提下,還必須注重品德教學,并把這一理念貫徹在教學實踐中,讓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充分地體現出其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