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穎潔
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 226600
問題是數學學科的心臟,數學學科就是基于問題而產生、發展起來的。在數學史上,曾經出現了三次“問題式”的悖論,憑借著問題,數學學科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問題又是數學教與學的動力引擎,是指引學生數學學習的明燈,不僅能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而且能催動學生的深度學習,讓學生深度思考、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設計層次性問題、開放性問題、思辨性問題等,驅動學生學習。借助于問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的思維、認知等拾級而上,不斷獲得發展、提升。
當下,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往往呈現出一種散點狀態,也就是說,問題之間的關聯性不大,不能構成一個“問題序”“問題鏈”。這樣的提問,往往有一種隨意性的特點,也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問題能不斷掀起學生的“憤悱感”,進而驅動學生不斷思考、探究。
什么是“層次性問題”呢?層次性問題往往具有共同的指向,指向學科知識的本質,并能貫穿學生數學學習始終。層次性問題的特征是層層遞進,是環環相扣,是步步為營。學生的數學學習正是循著層次性問題而不斷發生、發展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煉層次性問題、設計層次性問題,讓層次性問題能不斷地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讓學生不斷地思考、探究。比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這部分內容,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層次性問題:①圓柱的側面是一個什么面?側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②怎樣將側面轉化為平面?為什么要沿著高剪開?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什么?寬相當于什么?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可以怎樣計算?這些問題,不是教師一股腦地呈現出來,而是分階段、分時候呈現。層次性問題的分階段呈現,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起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層次性問題的導引下,展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從而能積極主動地建構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深度加工,進而對相關知識獲得了深度理解。
層次性問題能將外在的、具體化的經驗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抽象的、理性化的學習素養。正是借助于問題,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借助于層次性的問題,不僅能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數學,而且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走向中心地帶,還能讓學生的數學認知從感性走向知性、從知性走向理性。
層次性問題能不斷地掀起學生的“憤悱感”,讓學生不斷步入數學學習的新地帶,能不斷地超越思維的低谷,形成一種思維勃發的學習樣態。開放性的問題則能不斷地讓學生產生“驚異感”,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學科的“別有洞天”。開放性的問題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催生學生的想象。一般而言,開放性的問題往往是一個問題能引發學生的多重思考、探究,或者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展開思考、探究。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個性化的生成性資源,讓學生去實現數學學習的再創造。
開放性的問題,突破了傳統問題教學的“一問一答”的固化、封閉、僵死格局,而走向了一種開放、自由、靈動的學習境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有助于學生創生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從而實現學生數學學習縱橫相關、前后相連的學習格局。開放性的問題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主動地同化、順應,從而進行數學的再創造、再建構。比如教學“圓的面積”(蘇教版五年級下冊)這一部分內容,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圓可以轉化成什么圖形?怎樣轉化?這樣的問題,沒有將學生的思維固化,而是催生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操作、實踐。在問題的驅動下,有的學生將圓轉化成了長方形,有的學生將圓轉化成了三角形,還有的學生將圓轉化成了梯形,等等。借助于開放性的問題,學生以開放求多樣,以多樣促關聯。如學生基于不同的探究方式,彼此之間展開了相關的研討。通過研討,學生深刻認識到,盡管彼此將圓轉化成了不同的圖形,但卻都是應用了剪拼的方法,都蘊含著一種轉化的數學思想,即都是將未知轉化成已知,將陌生轉化成熟悉,將曲線圖形轉化成直線圖形,等等。通過開放性問題引發的學生的多元探究、比較,能讓學生不斷產生一種“驚異感”。
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教師要根據教材知識的邏輯結構而展開,要把握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在開放性問題的關照下,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作為教師,要善于緊扣數學知識的內在關聯,大膽地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借助于開放性的問題,推動學生的數學深度學習。
小學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反思。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思辨性問題”,讓學生不斷產生“領悟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問題引發學生對自我與他人學習的思辨。思辨性學習是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尤其是,教師要善于構建一種 “劣構性問題”。所謂 “劣構性問題”,就是問題的條件、結論是不完備的,有待于學生的補白或者選擇。
思辨性的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引發學生的批判性學習。思辨性問題就是要將學生引入思辨的氛圍之中。通過思辨性的問題,教師能找準學生思維、認知的盲點、疑點、困惑點等。通過思辨性的問題,學生能展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的數學思考、探究。科學而有效的思辨性的問題,是驅動學生數學思維、探究的重要抓手,也是學生思維、認知的有效載體、媒介等。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這一部分內容,在引導學生借助于數學實驗得出了“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這一數學結論,進而概括出圓錐的體積之后,很多教師就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應用。筆者認為,在數學結論之處,教師不妨“停一?!薄邦D一頓”,引導學生駐足反思、審視,對結論從反面、側面等進行追問,提出相關內容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這樣的一種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辨力。比如在“圓錐的體積”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思辨性的問題:如果一個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圓柱和圓錐一定等底等高嗎?如果圓錐的體積不是圓柱的,它們一定不是等底等高的嗎?如果圓錐和圓柱不是等底等高,那么圓錐的體積一定不是圓柱體積的嗎?通過這樣的思辨性的問題,催生學生從多個視角展開思考。思辨性的問題,能培育學生的質疑精神。通過思辨性教學,學生認識到,等底等高與體積的3 倍之間的微妙關系,感悟到教材中的結論是一種充分而非必要條件。在數學教學匯總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重新打量相關的數學知識,讓學生能對那些貌似如此、大多如此的所謂結論進行再思考、再審視、再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獲得一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學習感覺。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思辨性問題,能讓學生從各個層面、各個視角、各個維度等對相關的數學知識、結論等進行再審視,從而獲得新的感悟。思辨性問題,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意識。通過思辨性問題,學生能夠認識到相關數學知識的充分性、必要性以及開放性。
問題能催生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圍繞著思維而展開。作為教師,要科學地設計相關的問題,讓問題充滿開放性、針對性、思辨性和實效性。正如已故著名數學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張奠宙教授所說:“問題驅動是數學教育的特有原則之一。”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問題主線,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所聚焦,讓教師的教學有所指向,讓學生以問題為主線,驅動自我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