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450000)
在推動職業院校發展的過程中,青年教師發揮著重大作用。大批青年教師投入教育事業中去,并逐漸成為教師團隊的骨干力量。但受自身能力、發展平臺及學校制度等影響,教學能力的發展受到限制。突破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困境,要從青年教師的個人層面、學校層面、學生層面去探究提升途徑,為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和職業院校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教學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個部分組成。前者包括預測學生的發展動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等認知能力;后者包括教師教法的運用、教學環節的設計等專門能力。教師的能力還包括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強大的組織力。國內外諸多學者從教師、學生、職業院校等多角度出發,探究教學能力的內涵所在。有學者指出[1],可將教學能力細分為課堂管理能力、教學活動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等。
職稱評審制度是青年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現階段大部分職業院校對任職條件的評定依據。大多數青年教師均處于中級職稱,為滿足高級職稱評定的條件,青年教師往往將重點放在科研方面,以求獲得更多的成果,卻忽視了教學能力的提升[2]。部分青年教師以科研為重心,把教學當作一份機械式的工作,不講創新、不搞研究、不做反思、不談奉獻,從而脫離了教學的本質,沒有體現人民教師的價值所在,更沒有實現教學和科研平衡發展。
一方面部分職業院校均存在發展平臺單一、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另一方面,大多職業院校雖設有教師發展中心、教務處和科研處等部門,但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部門劃分不明確,無法真正解決青年教師的訴求。比如:部分青年教師的職業軌跡是從學校學習至高校任教,這只是職業發展的初步階段,而職業院校搭建的平臺缺乏針對青年教師長遠發展的指導。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方面,由于自身實力與經驗不足,導致在青年教師教學效果、科研項目申請等都處于弱勢。因此,部分青年教師的發展平臺存在局限性。
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優質的教學設計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多數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偏向保守,往往將不犯錯誤、順利授課作為出發點,致使其教學能力的提升陷入困境[3]。優質的教學設計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以“經濟學基礎”課程為例,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的結構進行系統的梳理,將理論與實際聯系,還要對學生的就業方向進行分析,將課程目標與企業用人要求相結合。但部分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態度不端正,認為教學設計只是一種形式;部分青年教師完成第一次設計后,在教學實踐中很少進行教學反思和設計修改,導致其教學設計能力越來越低下了。
當前大多青年教師實施的教學方法有情景模擬、自主學習、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法已實現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但部分青年教師無法匹配最佳的方法實施到教學中去。首先,部分青年教師課前缺乏進行學情分析,不愿花大量精力投入教學中來;其次,部分青年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不愿主動去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最后,部分青年教師課下也不愿主動跟蹤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從而導致師生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教學實施效果也越來越差。不靈活的教學演示、不系統的教學組織、不及時的教學反思等情況均暴露了青年教師的課前分析能力弱、課堂應變能力差、課下總結能力低等問題。
在不少的“雙一流”建設職業院校中,青年教師的任職要求是研究生學歷以上即可,但部分青年教師并非師范院校畢業,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缺乏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本能力。除了少數具有天賦的青年教師外,多數青年教師只能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模仿來不斷地提升教學能力。盡管職業院校會通過入職培訓、繼續教育、專題講座等渠道來幫助青年教師進步,但是一方面培訓內容繁多,青年教師難以吸收和消化;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重視科研成果,導致部分青年教師為追求工作業績,將精力大多都投入科研中來,忽視了教學能力提升。
職業院校作為正式組織,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約束”是應該的,但應遵循適度原則。部分職業院校對青年教師的考核較嚴格,強制要求其進行論文發表或課題研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導致最后無法拿出令學校滿意的成果。教師總忙于完成各項考核卻弱化對教學的投入,這就喪失了考核的意義。同行評價、領導評價、學生評價是當前職業院校教師的主要考核模式,但考核數據的真實性、考核指標的完備性、考核方案的合理性等仍有完善。例如,學生評價占比是否科學,部分學生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僅憑個人喜好評價老師,導致部分青年教師忙于人際關系而漠視教學本身。
教學認知能力會直接影響青年教師對學科內容的分析,理論的組織以及資源的整合。青年教師的認知是隨著成長閱歷、職業發展等因素發生轉變的。青年教師通過教學可以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工資收入、職稱條件等,但部分青年教師選擇安于現狀。例如被動地接受學校組織的培訓,被動地完成線上刷課,被動地機械式備課,被動的傳統式授課,沒有真正理解教學能力提升的意義。而教學能力是需要通過青年教師主動學習而獲得的,因此,青年教師只有提升對教學能力的認知,才會變被動為主動,愿意去探索教學、潛心教學,用心教學。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建立在求知的基礎上,但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求知對象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生轉變。一方面,移動終端設備的功能越來越豐富,基本上可滿足大部分學生的求知需求,對教師的需要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師教學環節吸引力低,導致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點:自控能力較差,缺乏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判斷能力較弱,缺乏社會認知和較強的防范意識。此外,還有少數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存在一定問題。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和青年教師教學環節吸引力低的疊加,促使學生更不愿意參與課堂活動。
職業院校是培養和管理好教師的重要場所,各職業院校引進的青年教師大多都經歷了碩士、博士的系統學習和專業培訓[4]。青年教師對于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領域研究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領域具備的不同能力也各不相同。職業院校應根據青年教師的個人特點、學科性質來制定相應的制度。以下從專業建設、師資隊伍、職業院校發展等方面出發,積極探討適合青年教師的管理制度。
首先,選擇課堂效果出彩的老教師,對從事本專業的青年教師進行指導,真正體現“老帶新”的價值。其次,青年教師是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但對新入職或教學能力弱的青年教師給予特殊的管理辦法。比如減輕教學任務,樹立以學為主,以教為輔的理念。最后,為促進職業院校的發展,應區分科研崗和教學崗,由青年教師根據自身能力進行選擇,從而發揮青年教師在職業院校中的差異化作用。
青年教師的發展離不開學校考核制度的約束與激勵。當前大多院校的考評機制仍按照傳統的“德”“能”“勤”“績”等標準來進行,這已無法滿足青年教師的發展。例如學校的考評人員多由校領導或院領導擔任,受主觀因素較大,影響考核數據的真實性。應該成立考核小組,邀請校內外專家和學院考核部門合作,通過學生打分、現場觀摩授課、檢查備課資料等方式,全面反饋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解決數據失真等問題[5]。
在優化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核標準時,職業院校應允許青年教師代表參與,使之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標準的優化要建立在多數人認同的基礎上,以便在執行的過程中減少阻力。部分青年教師在參加工作初期,難免對工作有疏漏或抱怨,學校應積極鼓勵每一位教師并給予指導,而不是依賴考核標準一味地批評與懲罰。
青年教師作為職業院校的主要承擔者,其自身的能力提升意識會直接關系到職業院校的發展。從學校管理層面出發,學校應積極做出改變,鼓勵青年教師把教學作為第一要務的意識;并加大投資建設資源庫,為青年教師的教學提供優質服務;努力開發校企合作,鼓勵青年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將企業的新知識、新技術等帶到教學中來。從教師能力層面出發,按照專業領域,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養一批專業帶頭人,并以此帶動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
職業院校的教學經費與教師教學能力意識培養密切相關。青年教師大多在三十歲左右,一方面身兼家庭、工作及社會的多重壓力;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收入低下,經濟上容易入不敷出。部分青年教師為減輕生活壓力,選擇在寒暑期做兼職,把賺錢當作目標,忽略對教學能力的重視。職業院校應加大專項經費的投入,保障青年教師的生活條件,培養青年教師對教學能力的重視。
隨著職業院校教學的不斷改革,青年教師面臨著巨大挑戰。教學設計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傳統的章節式內容難以進行優質的教學設計,教師應靈活地增刪內容,這就要求青年教師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只獲得了片面的知識和抽象的概念,無法將所學的理論與實際聯系,因此,要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積極進行改變。
青年教師在講授新理論時,應把現代教學設計理念置于更高的地位;在教學方式上,轉變課堂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應圍繞教學設計,貫通課前、課中、課后的互動,提高“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6]。可見,教學設計能力對于職業教育的改革、學生課堂參與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職業院校應重視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
總之,職業院校的發展正在面臨不斷改革,青年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承擔者,應積極突破教學能力發展的困境,為推動職業教育改革、促進職業院校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