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作為人口大國,我國淡水資源總量高、人均低,且地區分布極不均衡,我國也是主要的貧水國家之一。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城市水資源日趨緊張,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水資源集約節約水平,提高城市節水系統性,深入推進城市節水工作,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水利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城市節水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全面、系統加強城市節水工作,深入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實現節水、治污、減排相互促進,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我國之所以貧水,是由我國淡水資源稟賦和人口現狀決定的: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但淡水資源只占世界總量的5~7%,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
從總量來看,我國擁有淡水資源約2.81萬億立方米,在巴西、加拿大、美國等國之后居世界第六位,總體淡水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從人均來看,我國人均水量僅2273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按照國際上的通行標準,人均擁有水量2000立方米被視為嚴重缺水,因此我國也被列為世界13個主要貧水國之一。
我國淡水資源的另一個現狀是,地區間的分布極不均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占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占了81%;北方地區人口占46%,水資源只有19%,人均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六分之一。
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人口集中的城市水資源更為緊張。據統計,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另外,還存在地下水超采、水資源嚴重污染等問題。
為了應對水資源危機,我國很早就開始開展節水工作。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國家將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列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動員廣大市民共同關注水資源,營造全社會的節水氛圍。
1996年,原建設部、原國家經貿委、原國家計委發布《關于印發節水型城市目標導則的通知》,各地大力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活動。2002年,北京、濟南等10個城市被命名為全國第一批“節水型城市”。2004年,原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全面開展創建節水型城市活動的通知》,創建節水型城市活動全面鋪開。
除此之外,中央相關部門相繼推出《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城鎮節水工作指南》《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節水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也于近日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持續推動節水工作不斷向前邁進,城市節水工作成效顯著、成果突出。
截至目前,全國成功創建130個節水型城市。至2020年底,全國共建成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項目達到4萬多個,提升了雨水資源涵養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實現雨水資源年利用量3.5億噸。從2000年到2020年,全國城市節水量累計達到972億立方米,相當于9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年調水量。城市人均綜合用水量從2000年每天518升降低到2020年每天323升,降低了1/3。
《指導意見》強調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用水總量、用水定額、用水效率控制,落實節水減排、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構建自然健康水循環系統。
《指導意見》提出明確目標:到2025年,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控制在9%以內,全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京津冀地區達到35%以上,黃河流域中下游力爭達到30%。
節水無非“開源節流”。在“開源”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雙修等工作,提升城市水資源涵養、積蓄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
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指導意見》強調,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大雨水收集綜合利用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城市吸水、蓄水、凈水、釋水的能力。老城區要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等,因地制宜建設綠色屋頂、旱溪、干濕塘等滯水滲水設施,提高雨水資源就地消納、就地利用的水平?!吨笇б庖姟诽岢觯?025年,城市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力爭達到40%。
《指導意見》提出要強化城市開發建設管控,全面實施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保護和修復山體林地濕地,拓展城市周邊雨洪調蓄空間。統籌城市水系統、綠地系統和基礎設施系統建設,提高城市水資源涵養、蓄積、凈化能力,增加城市內自然蓄水空間。
充分利用再生水是節水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這項工作雖然有所成效,但仍離預期目標仍有一段較大的差距。《指導意見》強調要推動再生水就近利用、生態利用、循環利用,將再生水用于生態景觀、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城市雜用等領域,減少城市新鮮水取用量和污水外排量;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等特種行業推廣使用循環用水技術、設備和工藝,優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
在“節流”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狠抓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同時大力推進工業節水。
因地制宜明確管網漏損治理工程實施方案,加快實施智能化改造、管網更新改造和管網分區計量等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工程。指導各地摸清供水管網等設施底數,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基于各種傳感器和物聯網的智能化管理系統,監測和精準識別管網漏損點位。結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老舊小區改造、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等,對超過合理使用年限、材質落后或受損失修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采用先進適用、質量可靠的供水管網管材和柔性接口。加快推進“一戶一表”改造。對市政、綠化、消防、環衛等用水,實行全面計量管理,禁止“包干用水”。推進供水管網分區計量,逐步實現供水管網的網格化、精細化管理。
相較于居民用水,工業用水才是城市用水的“大頭”,因此必須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工業企業用水定額管理,開展水效對標達標,積極應用先進適用節水技術裝備,實施節水改造。加大工業利用廢水、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力度,京津冀、黃河流域的缺水城市要推動市政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運營單位與重點用水企業、園區合作,將市政污水、再生水作為工業用重要水源。完善企業用水監測計量體系,提高用水效率。
同時,《指導意見》還要求完善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在水資源節約、用水需求調節方面的作用,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放開再生水定價,通過與供水價格形成合理價差,引導各類用水戶提高使用非常規水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水是可再生資源,但是不恰當的使用卻會造成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污染,進而影響人們的幸福指數乃至健康安全。建設節水型城市,推動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節水習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用實際行動來造福人類、造福子孫后代,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