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雁琳 陳梅芬 祝楚琪
(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黨務辦公室)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形成,公立醫院不僅要關注“治已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更要關注“治未病”,將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普及健康知識,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健康觀,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為保證相關工作開展的有效性,探索公立醫院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的現實路徑,廣州市番禺區某三甲公立醫院以開展班子有作為、支部有方法、黨建有品牌、單位有典型的“四有”工程建設為契機,以黨建共建工作為抓手,以“雙微”行動為平臺,主動與社區進行有效銜接,積極探索公立醫院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的路徑,推動公立醫院黨建與業務雙促進,全面提升醫院服務水平與醫療服務質量,為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醫療服務,有力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形成。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公立醫院作為落實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主力軍,應當緊扣醫改,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形勢,探索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挖掘區域黨建共建融合的潛在價值。
為全面落實黨建引領,公立醫院進行社區黨建共建路徑探索時,應當全面推動服務型黨組織的建設,持之以恒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發揮黨建共建的服務效能,解決醫院與社區的工作協同聯合問題[1],切實為群眾辦實事。
醫院“重業務、輕黨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對醫院的可持續發展也產生直接影響。在公立醫院和社區區域黨建共建時,需要以黨建共建為抓手,有效盤活醫療資源,發揮共建的現實價值與作用。
通過黨建共建,醫院走進社區開展服務,社區居民享受家門口的“三甲”的醫療服務,打通了醫院與社區居民溝通交流的橋梁,增進了了解,加深了感情,強有力地推動和諧醫患關系建設,為醫院全面安全發展鋪墊基石。
后疫情時代,公立醫院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應當主動打破黨建工作在行業、單位的限制,積極推進醫院各級黨組織與鎮街社區(村居)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建結對共建,通過黨建共建引領業務共建,以滿足群眾多元健康需求為著力點,有效融合各方資源,共同把健康服務工作融入區域化黨建工作[3],構建起以“區域化黨建為核心,公立醫院和鎮街為主體,共建單位黨組織與全體黨員共同參與”的新模式,進而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新格局,打造結對“共同體”,建構健康服務新模式,為周邊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幸福感、平安感,體現出公立醫院黨建結對共建工作開展的現實價值與意義。
醫院在黨建結對共建格局建構過程中,根據所在地轄區鎮街社區(村居)人群類別、疾病譜、健康需求,有針對性地通過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結對共建,融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滿足群眾多元健康需求,打造區域化黨建共建新格局。
公立醫院探索社區區域黨建共建實踐路徑時,應當架構統籌聯動的管理運行機制,以保證黨建共建各項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醫院設立黨務辦公室并配備專職黨務工作人員負責黨建工作,結合支部標準化建設要求逐步調整醫院的黨組織設置,2020年全面推行“支部建在科室上”,根據業務關聯劃分多個黨支部,形成以消化中心、腦科中心、腫瘤中心、呼吸中心等不同優勢學科群和以婦產科、五官科、急診感染科等關聯學科為單位的黨支部。各支部在醫院黨委的直接領導下,有序開展黨建工作。
通過對以往的黨建工作模式進行分析可知,醫院開展黨建工作時,主要與業務聯系緊密的單位進行“兩兩結對”,限制了黨建共建工作開展的范圍,一定程度阻礙了黨建共建的實施效果。鎮街(社區)作為區域化黨建的核心,近年來鎮街黨工委持續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探索建立起“大黨委”組織架構,將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和社區共建共享,發揮了黨建聯席會議對社區黨建共建工作的指導和協調作用,也為醫院與社區開展黨建共建工作奠定基礎[4]。
為保證醫院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相關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應當圍繞工作開展目標,建構核心領導組織框架,并架構統籌聯動管理機制,推進工作有序開展。醫院黨委成為鎮街黨工委城市基層黨建共建單位,醫院屬下各黨支部在鎮街黨委“大黨委”機制下,圍繞醫院與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相關行業領域的聯系及需求,與鎮街屬下的社區黨組織建立起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共建關系,打造黨建共建“大聯盟”,讓醫院各級黨組織的服務范圍向各領域延伸,有效盤活黨建聯盟的相關資源,提升黨建共建相關工作開展的質量與水平[5],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更具活力,服務群眾工作更貼切。
筆者認為,在醫院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工作開展階段,醫院的領導機制起到重要影響。為使得相關工作可持續開展,應當堅持黨的政治統領,搭建“支部建在科室上”的黨組織架構,設立并充分發揮醫院黨務辦公室的溝通協調作用,在醫院黨委與鎮街黨委共建的大框架下,經過充分溝通,征求屬下黨支部與鎮街社區(村居)共建意向,為推進共建工作的開展搭建良好的溝通協調的平臺,以保證黨建共建聯盟相關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另外,定期組織召開黨建座談活動,交流總結上一階段共建情況并研究決定下一步工作重點,協商制定各項活動開展方案,逐漸形成統籌聯動、共建共享的區域化黨建管理工作機制。
新時期公立醫院與社區黨建共建融合時,為建立區域健康服務模式,應當按照建設健康中國戰略的要求,配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任務,把健康服務工作融入到區域化黨建共建工作中,充分利用醫療專業知識、調動有效醫療資源滿足社區居民的健康服務需求。為此,公立醫院在推進與社區建立區域黨建共建工作時,應當立足醫院各黨支部業務屬性,針對不同業務、不同結構的支部,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居民,進行資源的有效識別和選擇、汲取和配置、激活和整合,使共建雙方的資源更具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并不斷動態調整以期創造出新的更優更合適的資源服務群眾。如針對老年人居多的社區,推進由心血管內科、重癥醫學科、老年醫學科等科室組成的內科第一黨支部與該社區黨組織進行一對一共建,滿足社區居民對慢性病的醫療需求。針對中小學校集中的社區,推進兒科黨支部與轄區的學校、學校所在的社區建立一對多共建關系,定期開展專項的醫教結合活動。針對居住人口集中的社區,推進門診、醫技科室等相關的黨支部與該社區建立多對一共建關系,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的健康服務需求。
在區域黨建共建工作開展時,針對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在利用醫療專業知識,通過一個支部或多支部聯合共建形成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共建關系的基礎上,應同時聯動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全科醫生參與,共同搭建更廣闊健康服務平臺,進一步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不斷探索和完善區域健康服務模式,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2020年廣東省衛生健康系統為全面加強新時代衛生健康系統黨建工作,進一步激發行業系統黨建活力、提升醫院黨建質量,開展“四有”(班子有作為、支部有方法、黨建有品牌、單位有典型)工程建設。2021年,為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應”黨建引領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廣州市開展了“您的心愿、我的志愿”——黨組織、黨員為群眾辦實事“雙微”行動(黨組織承接民生微項目、黨員認領群眾微心愿)。為此,醫院在推進黨的建設時,以“四有”工程建設為抓手,探索通過醫院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融合,借助“雙微”行動平臺,黨支部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開展富有專業特色的主題黨日活動或共建活動,推進黨建、業務互促共融,打造支部品牌,使得黨建工作得到質的提升[6]。
在黨建共建相關工作開展階段,嘗試打造激發活力的支部黨建平臺,使共建工作發揮出一定的價值與作用。醫院各在職黨支部書記均為科室的負責人或副負責人,為實現支部黨建與科室的業務同頻共振、同步推動奠定人才基礎。支部書記在加強支部黨建,開展“三會一課”時,緊密地與科室業務發展結合起來,將支部與社區的黨建共建工作與社區居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將支部黨建、科室的醫療服務延伸到社區,激發支部黨建內在動力,打造支部黨建品牌。
此外,支部在開展共建活動中,借助“雙微”平臺,以支部認領“微項目”、黨員認領微心愿的形式,認領共建社區關于健康宣教、義診咨詢、康復理療等微項目/微心愿,將為群眾的健康服務融入黨建活動中,有效提升黨建共建活動的深度、溫度、力度,也促使黨員干部在黨建活動過程中更好地服務群眾,發揮基層黨建共建工作的現實效能。
為保證醫院各級黨組織黨建工作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深入融合,應當充分發揮出黨組織的功能優勢,不斷增強黨建共建共贏共通的服務效能。醫院屬下各黨支部針對不同人群,有針對性、有目的地提供專業醫療服務,為周邊鎮街社區村居開展健教宣講、義診咨詢、健康體檢、急救技能科普、康復理療、用藥咨詢、檢查檢驗、早期篩查等形式多樣的共建活動。同時,醫院個別支部在共建活動基礎上,簽訂黨建共建協議,開展全方位健康服務,全面提升公立醫院黨支部與社區區域黨建的融合度。
由此可見,公立醫院與社區黨建融合時,應當明確黨建共建目標,圍繞目標推動共贏共通服務功能的實現。如推進內科第一黨支部與轄區內老年人多的社區簽訂共建協議后,定期組織高年資的內科醫生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常見病、多發病的健康科普,免費測血糖、量血壓,對有需要的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定期跟蹤治療,必要時指引到醫院優先就診,做細做實黨建共建工作。兒科黨支部與轄區的學校、學校所在的社區建立一對多共建關系,針對疫情防治、健康體驗、口腔衛生、青春期心理、預防近視等學生的需求,聯合其他相關支部開展健康宣講等共建活動。門診黨支部、醫技黨支部與轄區社區建立多對一共建關系后,結合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開展多學科聯合義診活動、科普講座、體檢咨詢等,切實將關愛群眾健康舉措落到實處。此外,醫院還應當發揮醫務社工部在共建活動中的作用,借助醫務社工部鏈接更多的社會資源,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全民健身等活動。由此可見,新時期公立醫院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時,基于黨建聯盟的建構運行,實現黨建資源的優勢互補[6]。
該醫院于2021年7月被評為廣東省公立醫院“四有”工程示范點,醫院黨委持續深化黨建“四有”工程,踐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共建為抓手,突出優質醫療服務的品牌建設,推進支部打造獨具特色、兼收并蓄、有溫度的黨建品牌,努力形成“一支部一品牌”。如醫院急診感染黨支部以急救技能培訓為著力點,以黨建共建為抓手將急救陣地前移到社區,通過多形式的急救技能宣講和心肺復蘇培訓,提升社區居民急救意識,打造支部“黨建+急救技能”的品牌。內科第二黨支部充分利用支部內分泌科、腎病風濕科和全科醫學科等醫療資源,聯動院內各相關學科黨支部,與社區黨建共建開展義診科普行動,通過慢性病科普講座與健康咨詢,免費測血糖、尿酸、血壓等檢查,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力提升社區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健康水平,筑牢健康防線,共促全民健康,打造了“黨建+健康科普”的品牌。
筆者認為,醫院和社區區域黨建共建工作進行時,黨組織可以結合專業特色、共建內容明確共建主題,推進“一支部一品牌”的形成。另外,開展活動時穿統一的志愿者馬甲,充分發揮黨員干部排頭兵的作用,讓社區群眾感受黨的溫馨與關懷,提升群眾對區域黨建共建工作的參與度和認同感,為后續黨建共建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平臺、借助社區宣傳陣地進行共建活動全過程的宣傳,打造新媒體黨建共建矩陣,提升富有醫療行業特色的黨建共建的品牌影響力[8],以更高質量的黨建引領醫院更高質量發展。
綜上,筆者以公立醫院黨建工作為例,重點闡述了新時期公立醫院黨建與社區區域黨建共建的實踐路徑和效果探索,旨在說明黨建共建工作開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今后,在公立醫院黨建工作開展時,應當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黨建引領,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醫院高質量發展工作,持續深化“班子有作為、支部有方法、黨建有品牌、單位有典型”的“四有”工程建設,以黨建共建工作為抓手,主動與社區進行合理的工作對接,以黨建共建工作為抓手,保證多元主體的有效聯動,變被動醫療服務為主動服務健康,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服務轉變,更貼切地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