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鈺璐
(河南大學馬克思學院)
培養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從根本上講屬于思政工作,而思政工作的開展主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通過引領思想,規范行動,讓學生感受到政治認同素養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1]大學課堂,作為我國數千萬大學生接受國民教育的最主要載體,是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環節,要把大學生努力培養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政治理想、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形成明確的政治認同。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大學生越來越認同“中國之治”。社會對人才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政治認同素養教育可以加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政治認知能力,有利于培養出德智體美勞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必須將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領導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視野、責任和人文關懷、系統思維、相關技能和能力的人才,提升到為國家參與全球治理進行人才儲備的戰略高度,更好地促進“一帶一路”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對接,凸顯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國家發展到不同時期,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各不相同,教育的持續改革根本目的是促進政治的社會化發展,讓學生借助各種教育形式、教育環境,形成鮮明的個性,并逐漸定格自己的政治人格。如果使學生領悟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以及黨和國家的先進性,培育他們的政治認同素養,可以提升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提高心理適應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對于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和諧有著重要作用。當前的大學生出現了對增強政治認同素養主動性不足的現象,無法發揮出政治素養的有益性,急需尋找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新路徑。
政治體系的穩定能夠從根本上促進社會的穩定,保障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序進行,避免出現沖突。政治認同對穩定社會組織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社會大眾的一員,大學生增進政治認同,是政治體系獲得支持的重要源泉。在大學生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雙向過程中,發生矛盾、出現障礙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如何克服障礙,促進大學生政治上健康成長。社會環境變化多端,大學生在處理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時,政治認同素養越高,矛盾的解決效果越好。激發大學生政治認同感,動員大學生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
傳統思想政治教學課堂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通過“填鴨式”理論灌輸,可以使學生培養最基本的理論素養,但是這種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往往會進一步激化學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學生反感。大學生剛剛離開父母,過獨立的生活,適應校園生活造成了生活上的壓力,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就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造成了就業的壓力,由于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區,生活習慣、個性的差異造成人際交往的壓力等這些問題一一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如若教育內容不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現狀,有效更新教學內容,就很容易使一些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無助感,甚至上升到懷疑政治理論學習的必要性與正確性,從而弱化其政治情感,動搖其政治信念,影響其政治認同。“被動式”學習方式,往往會使學生們不能獨立思考各種問題。實踐教學作為上好思政課的重要內容,承擔著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覺行動的任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世界、推動變革,同時創造財富、促進社會發展。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只有積極自覺投身實踐活動,才能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磨礪堅強意志。只有在優化實踐教學目標、引領正確輿論導向、豐富實踐載體上下功夫,引導青年大學生把理論知識外化為政治行為,才能最終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
高校教師是踐行國家教育方針及政策的直接執行者,也是促進學生成長與成才的引導者,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執教能力能夠從多個方面影響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培養結果。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的素質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意義重大,良好的教師素質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中具有正向功能,相反,教師素質欠缺就會造成負向功能。教師自身品格端正、愛國守法就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他的言行就會在無形在感染到大學生。當前一些思想政治教師存在著自身政治認同不高、專業素質有待提升的問題,出現著教學中抨擊國家制度,對國家不信任,只管紀律,不管學生、偏愛好學生,忽視差學生,政治立場不堅定、拜金主義等情況。思政課老師只有內心愛國,擁護黨的領導,帶出來的學生才會愛國;思政課老師只有專業素質扎實,回答學生問題才能令學生信服。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自身認同度不高,教出的學生就會缺乏對國家的認同。
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增進大學生政治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家和政府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一切政策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但是一些“老虎”和“蒼蠅”為了個人私欲破壞政策的執行,嚴重損耗了國家公信力和威望。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政策的執行與他們緊密相關,他們會通過身邊的人和事來了解政府政策的實施。良好的國家政策的執行會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意識,相反,不良的政策執行或看到了不完善地方就會降低他們的政治認同意識,甚至在不良誘導下會對國家體制產生懷疑。政策的執行只有得到廣大社會成員的認可才能具有生命力,如果政治認同出現錯亂,社會也將處于不穩定當中。所以加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同,另一方面有利于國家政策效能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從而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每一個高校大學生都要從自身角度出發,意識到政治情感以及政治認同的重要性。多多關注社會熱點、國家時事,豐富自己對政治認同的理解。[2]要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政治激情。教師要在教學生活中擔當組織者與引導者,來幫助學生成長。面對大學生自身在政治認同素養培育中所出現的對國家政治關注不足、對政治有排斥心理、缺乏主動性、學生政治認同尚淺等問題,要求教師與學校必須牢牢抓緊學生這一關鍵點,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心理進行因材施教。
首先,大學生處于人生成長關鍵期,這個階段,學生的性格表露出細膩的風格,對課堂的學習受老師個人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善于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健康狀態,要做到用耐心、愛心、細心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因為個人好惡而忽視個別學生,要關注到學生的發展需要與心理狀況。同時,教師要多改進教學教法,在課堂中增添趣味性與活躍性,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減少對政治有排斥的情況出現。
其次,學生作為培育大學生政治素養的主體,是主角,就要求學生自身對學習、實踐、培育政治認同素養產生積極性與主動性,一方面可以宣傳政治認同素養的重要性使學生了解它的意義,讓學生體會到政治就在自己身邊,理解到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文化建設,無形中讓學生得到培育,如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化來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從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有層次、有目的、多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培育,設計出科學的政治認同目標,從低級到高級過渡,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得到正向激勵。此外,學生個體具主體差異性,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法,不歧視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在學習中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首先,學校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工作,關注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針對一些學校互動平臺不足、政治實踐缺乏等問題,學校一方面要積極開展社團組織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引入社會力量,大力開展與法院、公安局、基層社群組織的合作,讓學生認識到公安局和法院的意義,體會到黨和政府對人民生活的呵護,了解到基層社群組織的作用,參與到基層社群組織的活動,使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思想政治認知能力得到實踐與提升,這也滿足了學生參與社會政治實踐的意愿。同時學校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實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讓學生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每周定時對新聞周刊等節目進行播放,使學生增加了解國家政治和時事政治的機會,提升學生的政治認知能力。
其次,學校領導者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以及促進學生發展,不能粗暴武斷地忽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干擾學生的成長。學校領導者是學校的靈魂與核心,是學校辦學方向的決策者,教育政策與方針的執行者。面對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重要任務,要求學校領導一方面要重視思想政治課,緊抓思政政治課對學生身心的培養和政治認知能力提升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要嚴格要求和監督思想政治課的開展,要重視思想政治課教師對學科知識的講授,同時還要定期對政治教師進行巡視和抽查,對不合格教師予以警告。
最后,教師要增強專業素養,優化教學教法,用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六個標準提升自己。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育中是直接的培育者,是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關鍵。面對一些思想政治教師出現的政治立場不堅定、拜金主義、政治認同不高等問題,教師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知識儲備,始終用“四有好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借助信息技術或者及教研學習等形式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真正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發揮出思想政治課傳授基本政治理論知識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的重要功能。同時,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注重以學生為本,給學生適當地減負,拒絕填鴨式教學,要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力,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不能因為學生的成績不佳就忽視學生,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性進行因材施教,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其長處,鼓勵其自我發展。在進行具體授課時,教師要改變以往簡單枯燥的說課制,融入時事政治與社會案例進行互動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和網絡環境密切相關,對于大學生來說,國家和政府的形象與做法、社會環境及網絡輿論會對其帶來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樹立好黨和國家的形象,監督好國家和政府的作為,優化社會環境,凈化網須輿論。
首先,黨和政府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真心真意地替人民著想、急人民之所急、為人民謀幸福、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讓人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服務與態度,也享受到發展成果的惠及,這樣一來,全社會就會不自覺地營造出熱愛祖國、熱愛政府的氛圍,大學生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也會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的熏陶,無形中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素養能力。同時,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和監督體制,構建科學高效的權力運行體系,規范權力運行,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牢籠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機制,通過良好的國家政策的執行來強化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其次,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黨和政府來保障。黨和政府的職能之一就是要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增強人民抵御錯誤和腐朽思想的能力,要加強社會治理,凈化社會風氣,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管是知識增長還是能力提升,都會與周圍的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培養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國家要密切關注社會風氣與網絡輿論的變化,對不良風氣及時糾正,對錯誤思想及時警告,如不定期開展的凈網行動就是黨和政府為了保障健康的網絡環境和社會風氣而采取的措施。同時,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塑造健康、美好、和諧、穩定的社會。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和未來的發展,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具有正向作用。一方面,父母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政治素質。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子女會模仿父母為人處世的方法與態度,模仿父母的價值信念,這種影響是持久的,對子女的一生都會產生深刻影響且不易改變,如果父母待人和善、熱愛學習,那么子女也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所以,父母必須注意自身的言語行為與思想觀念,為子女樹立起榜樣作用。另一方面,父母要重視對子女的引導和教育,要關注子女的心理狀態與日常學習,當發現子女出現思想上的問題和學習上的迷惑時需要父母及時發現并予以教導,使子女健康成長。
大學階段正是形成人生認知的關鍵時刻,培育政治認同素養的關鍵期。培育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有著重要意義,既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其政治信仰及價值取向,而也可以提升大學生政治認知和政治行為的能力,使其成為新時代有理想、有信念、有文化、有紀律的青年,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培養合格人才。要正確認識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引起社會、家庭、學校對大學生政治素養培育的重視。另外,要充分挖掘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各種路徑,為大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發揮政治認同素養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