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子
(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青年一代發出號召:“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激勵和鼓舞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發憤圖強、奮發有為?!遍L征永遠在路上,我們要大力發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在新的道路上繼續向前,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是關系到民族命運和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生長征精神的培育研究勢在必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遍L征精神是向著理想勇敢奮斗的精神,是無所畏懼的前行,是不屈不撓的求索,是堅定不移的信仰。
1.理想信念
堅定的理想信念構筑了長征精神的靈魂,成為紅軍將士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旗幟。在長征歷程中,無數的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鮮血將旗幟染紅,為革命的勝利和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追求共產主義,很難克服長征這種困難。長征的勝利,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對理想信仰的堅持是堅定不移的。
2.忠誠愛國
長征充分反映出了廣大紅軍戰士對祖國的忠誠和愛國熱情,這也正是長征精神的精髓所在。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就是在這種愛國情懷的支持下,悍不畏死,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
3.艱苦奮斗
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長征不是普通的行軍,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戰爭,它是在極端嚴酷的條件下進行的戰略撤退。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長期的斗爭,鍛煉出了紅軍戰士堅韌的革命意志,堅定的政治信仰,在激烈的戰斗中,他們的英勇無畏成就了長征精神。
1.長征精神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歷史積淀
文化自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是紅色革命文化的道德理想追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而長征精神是蘊含其中的寶貴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新長征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事業,脫離文化自信的新長征將無從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征的勝利,靠的是紅軍將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边@也是新時代環境下增強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不可或缺的品質,因此弘揚長征精神必能對文化自信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2.長征精神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信仰支撐
大學生的發展關系到祖國和民族的未來,理想信念的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贝髮W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由于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意志薄弱,目標、信念不夠明確、堅定。長征精神中的實事求是等內容可以引導大學生確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青年興盛,則國家興盛,青年強盛,則民族強盛,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長征精神是在一定歷史階段孕育而成的民族精神的精華,同時也會引導著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對其進行更深刻的詮釋。對大學生進行長征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其樹立理想信念,對于大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大有裨益。
長征精神作為寶貴的革命精神遺產,正是當代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汲取和弘揚的一種精神。長征精神一方面有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堅定信心。在長征的過程中,我們的先輩正是懷著對偉大理想的崇高追求和對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心,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我國目前正處于一個敏感時期,即結構性矛盾凸顯和各種風險因素并存,所有這些都給我們的信念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而加強對大學生長征精神的培育,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使命感、緊迫感;從另一方面來看,長征精神則有助于賦予當代大學生堅忍不拔、腳踏實地的能力。在紅軍長征途中,既面臨敵軍的圍攻,還要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唯有堅忍不拔、腳踏實地,方能克服一切困難。在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同時,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的優秀品質,接過長征精神的光輝旗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立足于現實,從實際出發,銳意進取、自強不息,學習先輩們的光輝典范,直面挫折與挑戰,真正把愛國之志變為報國之行。
我國正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盡管征程中不再是雪山,也沒有草地,但是我們也要面對時代與歷史給予的更為嚴峻的考驗。理想和信念是人們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奮斗的內在動力,理想信念教育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的生力軍,重任在肩。在高校青年中廣泛開展長征精神教育,不僅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更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貫徹,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所發揮的主導作用以及直接影響,不應該只停留在灌輸知識層面,要做到以人為本、德育為先。面對當前深刻變化的社會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該以長征精神為主線,逐步引導大學生汲取長征精神的營養以滋養自我理想信念的培育,引導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長征永遠在路上,中國夢作為一次偉大的“新長征”,更需要從長征精神中汲取養分。長征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紅軍戰士所表現出來的堅定信念,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長征”路上,仍需發揚這種精神力量,以長征精神成就中國夢,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生動力的大學生群體,肩負著祖國未來發展的重擔,對其進行長征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大學生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積極弘揚長征精神,確保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性;有利于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新長征”的征程中,要想使中國夢最終順利實現,就必須把弘揚長征精神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把長征精神轉化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盡管長征已經成為過去,成為歷史,但我們依然從中汲取著力量直至現在,為我們在勇往直前的道路上提供不竭精神動力,指引我們繼續前行。在弘揚長征精神的新時代道路上,既要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廣泛推進長征精神的輿論宣傳,更要以實踐活動來宣傳長征精神的本質內涵,讓長征精神的偉大力量影響現實。
新時代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發揮好學校教育的獨特作用,要注重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的特點,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平臺和抓手,也要注重發揮學校其他課程的育人功能,更要把長征精神宣教在課堂外、生活中,形成課內課外、課上課下良好的氛圍,讓學校教育成為弘揚長征精神的重要陣地。首先,在思政課中加強長征精神教育,著重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在講清原理基礎上突出長征精神的理論灌輸,并結合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品格和意志心理塑造,深入探究長征精神的內涵和本質。其次,在課程思政中滲透長征精神。長征精神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源泉,課程思政為長征精神的教育傳承拓展了途徑空間。實踐中,就是要把長征元素融入課程思政各環節,通過課程思政實現長征精神教育的潤物細無聲。最后,第二課堂突出長征印記。第二課堂是相較于課堂教育而言的,是指在學校指定的教學計劃之外,組織學生進行的多種具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實際上,弘揚長征精神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外,就是要把長征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中,澆灌在學生心田里。
對于長征精神的弘揚,不能只是僅僅依賴刻板教學,而應該創新宣傳形式,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滲透,還要發揮主流媒體的宣傳作用。首先,要持續開展長征英雄事跡宣傳報道,新時代長征路上依然需要宣傳長征英雄、銘記英雄事跡、傳承英雄偉業,讓長征中的英雄事跡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精神動力,促進大學生從英雄事跡中汲取精神養分;其次,積極引導主流媒體與非主流媒體宣傳相結合,將長征和長征精神中的英雄人物、事跡、精神進行宣傳弘揚,占領輿論宣傳高地,贏得輿論主動權、話語權,同時也要引導非主流媒體,緊跟長征精神宣播的主流話語,表達對長征精神的無限崇敬和真誠弘揚。最后,根據新媒體時代的特征,運用互聯網來豐富和傳播長征精神,是弘揚長征精神最簡潔的方式。隨著科技創新以及經濟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而依托互聯網應運而生的手機這一載體,更是在人們日常交流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媒體特征可以迅速準確地將長征精神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新媒體時代傳遞信息的優勢是傳統的傳遞方式不能替代的。
弘揚長征精神不僅要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學習和體悟,還需要以務實的實踐舉措深化對長征精神的真切感受,積極開展大學生重走長征路活動,在重走中深刻感知長征精神,砥礪長征般堅毅品質,使大學生在切身感受長征的艱苦與磨練中銘記長征精神,形成弘揚長征精神的良好氛圍。首先,在重走中感悟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內涵豐富,只有真正走進長征,觸碰真實,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和體會,弘揚長征精神需要在“重走”中感悟、在感悟中認同、在認同中弘揚。其次,在重走中宣傳長征精神,長征路上的每一次重走都是對長征和長征精神的再肯定、再宣揚,長征精神也伴隨人們的往復重走而被更多的人熟知、宣傳和再重走,這種宣傳長征的方式已經成為長征精神持續弘揚的鮮明特色。最后,在重走中踐行長征精神,重走長征路、踐行長征魂,無數的“重走者”踏上長征路的原動力是對紅軍將士信念堅定、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矢志奮斗精神的高度崇信,更是想在身體力行中追憶長征歷史、踐行長征精神、影響時代發展,以體驗激勵屬于每一代人自己的新長征之路。
長征精神是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的一份最珍貴的財富,是中華民族堅持和不懈奮斗的精神典范,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也是激勵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國人民的血脈和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而新時期的“長征之路”,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是那么壯烈,但要取得勝利,卻是相當不易的,更需要長征精神的不斷滋養。對大學生進行長征精神的培育教育,能夠幫助其樹立自身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養。因此,弘揚和培育長征精神,引導大學生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鏈接】
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于2005年,2008年與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合并,2011年7月恢復設立。是直屬學校領導的二級學院,是一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新建學院。
學院承擔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全校師范類學生教育學與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及研究任務,統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論課及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教師,承擔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學院設有辦公室、教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心理科學系、形勢與政策系(研究室)等行政和教學單位,現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等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3個校級重點科研機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政治文明為校級創新研究團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為校級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教職工4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5人,講師16人,博士10人。副教授以上人員占教師總數的61%,碩士以上人員占教師總數的78%,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生導師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