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娟
(宜賓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部)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路徑存在著過于陳舊、單一和缺乏系統性、互動性等問題,不能很好地發揮就業指導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觀方面教學觀念落后,客觀方面缺乏硬件建設、后臺數據不足。而“互聯網+”的出現,給大學生就業指導開辟了新路徑,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大學生“互聯網+”就業指導課程,包括“互聯網+體驗式教學”“互聯網+微課”“互聯網+學生檔案”“互聯網+個性教育”“互聯網+創新教育”;其次,要建立省級高校就業共享信息庫,就業信息庫之中需要涵蓋對于目前最新出臺的就業政策的解析、招聘的相關信息、對于就業形勢的解讀、行業的介紹、以往畢業生對于就業方向如何選擇、優秀畢業生職業生涯成功案例等;第三,通過創建可互動的就業指導網站、搭建官方就業微信平臺、借助微博和開發大學生就業App等建立“互聯網+”就業指導路徑系統;第四,明確“互聯網+”就業指導路徑系統分工依據,有針對性地選擇就業指導媒體;最后,還應該完善網絡管理機制,為大學生們提供可靠、真實的相關就業信息。
目前高校傳統的就業指導觀念濃厚,措施保守,不主動接納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理念,沒有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
在傳統的就業指導課程中,教學內容處于初級教學階段,傾向于傳授生涯規劃理論、模式,解讀就業形勢和相關政策,以及怎樣制作簡歷和應對面試等;課堂教學方式僅限于傳統的講臺傳授方式,不會運用新科技手段。
大學生就業信息資源建設意識薄弱,存在某些工作者因為自身的能力有限和視角不夠全面等原因而降低其從業訊息的搜集和整合的水平。突出表象的就業指導形式,不重視內在后臺數據供應支持,這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效果。
各大高校的平臺設施并沒有很好地利用,不僅沒能及時更新、完善現有就業網絡平臺,而且現有平臺多為單方面信息輸出平臺,缺乏訪問方互動反饋,忽略社交網絡形式的就業指導,沒能及時考慮大學生的意見和需求,不能將“互聯網+就業指導”的真正作用發揮出來。
在高校就業指導模式上,只注重統一化、公式化和標準化等特征,各高校在重視學生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簡歷撰寫、求職技巧、面試技巧等宏觀上的指導時,應對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的、細致的、系統的全過程指導。通過開展一對一的指導和幫助,逐一解決學生擇業、就業的困惑和茫然,掃除學生在擇業和就業中的盲點,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心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又能滿足社會要求的工作崗位。
1.“互聯網+體驗式教學”,加強實踐教育
體驗式培訓即在不同的環境場景中,在分析乃至解決問題過程中,促使學生能夠以體驗的方式完成,從而總結存在的各種經驗等。通過“互聯網+”將“職業規劃大賽”“職業禮儀學習”“情景面試”等實際操作的內容引入課堂。首先,教師應該提前利用互聯網告知學生實際操作的內容、要求、標準等,促使學生準備相關資料;其次,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相關知識,老師在下面聽講,讓學生自由發揮,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合理營造相關的環境氛圍,從而有效觀察學生的處理能力;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老師進行交流,分享項目存在的優勢和劣勢。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及時調整自己,應該結合相關的反饋意見,從而明確方向。
2.“互聯網+微課”,翻轉就業指導課堂
首先,利于“互聯網+”的優勢,在就業指導教學過程中要大力開發微課,結合課程的相關原則和實踐標準,使用視頻記錄教師各個教學環節和知識點,學生能夠在互聯網上進行查詢觀看,這就是“微課”。所以,在翻轉課堂中,結合老師的相關講解,學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總結成文檔等形式,在課堂上,相互之間進行深入探討。
其次,優化完善“微課”。為了更好地保證學生能夠將所學應用到實際,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微課”課程,制作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的教學視頻等。
最后,師生間完成線上線下的交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每當老師講完課,就不會看見老師,翻轉課堂能夠有效解決此類問題,利用互聯網技術,在課前和課后,都能夠實現課程的查看,在預先設置的公眾平臺中,課前課后老師留下相關的交流群。
3.“互聯網+學生檔案”,實現跟蹤式——全程化的就業指導
具體的就業指導授課中為了科學合理地進行就業教育,不僅要結合不同專業、年級等情況,還要結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等情況。合理使用學生檔案,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各方面信息?;ヂ摼W技術的發展,將有利于動態檔案的建設,有利于合理實現就業指導。通過電子檔案,能夠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熟悉學生的動向,因此使得指導的方向性得以提高。
創建網絡信息庫,首先在內容上涵蓋學生的各類信息,例如在校成績、興趣愛好、家庭情況等。要完善職業規劃欄,應該主要有生涯規劃、專業了解等情況;其次,電子檔案要及時跟進。職業的人生規劃應該結合學生的成績、能力等情況,在每個學期,及時作出調整。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例如主題班會、問卷調查等,在學生的全程過程中,對學生采取跟蹤式的就業指導。
4.“互聯網+個性教育”,實現“智慧指導”
高校要采取個性化的指導模式,要實現智慧教育,首先,結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合理培養學生的專業方向和能力。其次,完善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不僅要掌握自己的發展情況,還要結合社會、經濟和職業的實際情況等;最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為了有效保證自身的競爭優勢,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大學生應該學會獨立思考,能夠自行分析問題,獨立應對和解決問題。
5.“互聯網+創新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
首先,構建平臺,實現創新教育服務。在收集網絡上的教育信息過程中,為了能夠快速實現查找,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完美實現,基于教育服務平臺,能夠實時掌握動態信息,合理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從而結合高校、企業等用戶,提供適合發展實際的服務形式。
其次,在人才培養上,完成創新教育新形式。在制定創新教育教學體系,既要結合高效的培養要求,還要分析企業的崗位需求情況。在云平臺中,合理實現創新教育資源的整合,完善相關的人才培養體系,從而實現專業性、系統性的創新教育平臺建設,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從而完善教育改革,成功就業。對于高校來說,同企業實現合作交流,能夠得到企業支持,有利于完成教學成果。對于企業來說,能夠有效了解人才培養狀況,便于招聘人才。在創新教育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該全面了解相關的形式、手段和技巧等,增強創新意識,完成專業優化。結合企業崗位的需求,學生積極參與,在實踐中總結,有效提升創新能力,拓寬就業途徑。
最后,在教學組織上,完成創新教育新模式?;凇盎ヂ摼W+”的影響,應該逐漸取代傳統的傳授知識和課堂教學的形式,轉向以能力培養和課內外結合的形式,此外,在評價方式上,應該在原有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逐步融入形成性評價。
1.建立“互聯網+”省級高校就業共享信息庫
應當建立“互聯網+”省級高校就業共享信息庫。當代計算機科技和有效的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催生了大數據技術。信息資源管理者和使用者將從大數據挖掘技術中得到經過分析的數據得到的隱秘的有效信息進行整合、作出決定。
2.完善共享信息庫內容
從內容上來說,信息庫的內容應包括當前最新的就業政策解讀、招聘信息、就業形勢分析、行業介紹、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優秀畢業生職業生涯成功案例等。對于全省畢業生來說,就業指導共享信息庫,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為有效指導大學生實現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3.使用最新數據挖掘技術,科學管理數據庫
引進新型的數據提取模式,找出對應的資料,解決高校就業管理系統中資源的不準確的問題,分析后并處置。找到數據因本質不同而對就業種類的干擾,解決高校就業率低、就業層次不高、培訓機制不完善等情況,這也是為了給學生一個針對性的指導以及對整個就業趨勢走向有一個推測。
1.建立完善可互動的就業指導平臺
多方面、多元化的特色就業指導平臺是一所高校必須建成的。首先,在各種平臺上發表的招收訊息和公司的宣傳資料,尤其是對每個不同的專業和就業地點進行材料挑選,并且公布該地區的公司招聘訊息,給大學生推送合適自己專業的職業。而且也要將我國的政策進行公布,使得大學生了解政策的實時消息、行業的動向,看準就業目標。其次,要在平臺上開設能夠通知全校學生的公告欄,以免有的學生因為錯時通知的消息而失去處理時間。最后,應該在平臺增加常見問題專欄,來回答比方說“怎樣申請暫緩就業?什么是第三方協議”這類問題。以此來提高大學生出現的就業問題,以及可以提升輔導員 的能力素質,節約回答同樣問題的時間。
2.搭建官方就業微信平臺
高校應該及時把握機遇,積極完善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為有效發布有價值信息,應該結合市場的變化情況,分析不同專業、年級等方面的學生,合理發布就業信息。在官方就業微信平臺中,高校應該積極利用其優勢,合理進行宣傳,完善相應的訂閱號等服務,為滿足大學生不同的需求,應該有效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此外,在了解就業信息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發送,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夠及時掌握就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招聘信息的時效性。
3.借助微博推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對于高校來說,在完成就業指導工作過程中,應該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積極利用“微博”的作用,實現信息的傳遞。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過程中,應該結合時代的發展,逐漸融入全新的理念,基于傳統渠道的背景下,不斷融入新型途徑,在就業宣傳過程中,要重視就業宣講和微博宣傳的雙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實現信息的傳遞,促使學生了解就業信息。
4.開發大學生就業App
對于各個高校來說,畢業生的數量呈上升趨勢,有效解決學生就業和創業,已成為各個高校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就業軟件上,應該逐漸和學生實現直通車對接,在逐步完善高校就業軟件過程中,應該積極借鑒社會先進的App,例如“趕集網”“大街網”等應用軟件。在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過程中,應該合理優化職位和技術等資源的配置,無論是對于高校來說,還是對于企業來講,能夠合理實現雙向互動模式。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新時代的重要標志,人們不斷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與傳統各行業融合,形成了新的發展生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自2001年開始,全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持續增長,而社會上有效崗位相對不足,結構矛盾突出,甚至出現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ヂ摼W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所展現出來的發展優勢與活力,為互聯網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供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