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 陸芬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的需求由“單一”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標志著人民群眾需求層次的變化與生活品質的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下解決社會矛盾必須重視的關鍵領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建設內容。然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很多不足,在人民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前提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出路。因此,必須以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手段、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以強化公民環境意識化轉為自覺行動為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對于破解發展難題、提升人民幸福、凝聚社會力量具有極其重要的當代價值和指導意義。
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是面對環境破壞與能源枯竭的雙重危機、急需轉變發展理念的發展困境、人民對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理論成果,是立足于新時代時代背景和致力于解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困境的先進理論成果。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不僅意味著世界各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意味著面臨能源消耗與環境破壞的巨大轉折。世界正面臨著環境破壞與能源枯竭的雙重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歷程,在走彎路的具體實踐中逐步實現了對生態文明建設觀念的轉變。然而全球大多數國家還處于欠發達狀態,多以消耗自然資源和以破壞生態環境的方式獲取本國的發展,但這樣只顧眼前而不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式是不科學的,資源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不是長久之計。與此同時,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隨著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諸如“酸雨”“有毒化學品污染”“臭氧破壞”等全球性生態危機頻發,生態環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由于發展經驗的不足,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限度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在這樣形勢嚴峻的全球背景與國內背景之下,要修復被破壞掉的生態環境、開發與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著眼于關注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激發人民群眾全體力量的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上來,這是應對環境破壞與能源枯竭雙重危機的必然出路。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原有的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倘若再按照以往的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增長總量而罔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以前我國經濟發展所呈現的是重視經濟發展“速度”,而輕視經濟發展“質量”,經濟發展以“高能耗”為主要形式,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迫在眉睫。進入新時代,中國供需關系面臨著較為突出的結構性失衡,社會生產遲緩于人民需求,造成生產與人民需求不相適應的現象,供給與需求嚴重錯位。一方面,產能過剩給中國資源造成了沉重負擔,資源消耗與產品產出極不平衡,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的產品供給以中低端產能過剩為主要表現形式,缺乏高端產品的供給,要保護我國生態與生活環境,必須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調整供需關系的錯位情況。同時,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伴隨著犧牲自然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狀況,出現了有礦就開采、沒礦就搬遷的情況,且不重視對開采資源后的地表修復,地表環境遭到破壞。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污染的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時代下要破解發展難題,必須重視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徹底轉變不正確的經濟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正是我國破解發展難題和維護國家穩定的必然選擇。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美好生活包含的內容廣泛而又深刻,凡是與人民幸福相關的都是值得重視和發展的。人民要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須要以豐富的物質生產資料、精彩的文化精神生活、安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構成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夠脫離良好生態環境而空談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良好的生態環境包含著清潔、美麗的自然環境、安全的生態環境以及豐富的生態文明產品,人民群眾向往生活在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之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目標的實現與否。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渴望生活在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生態環境之中,改變以往生活受到環境污染所困擾的現狀。環境的好壞與人民群眾的健康息息相關,國內外研究表明:生態環境越好的地方,人體受到的傷害越小,越有利于身體健康。針對過往追求經濟發展而一定限度上犧牲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歷史,新時代下要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實現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莊嚴承諾,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必須要堅持生態為民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對人民負責、努力為人民造福,是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
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豐富,形成了以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手段、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以強化公民環境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為動力的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顯著與否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先進的、綠色的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是生態文明建設成功的重要保障。新時代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注重對發展理念的研究。其一,創新不僅有利于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還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敗的關鍵。當今社會發展科技的潮流不可避免,要實現國家的獨立與富強必須重視對科技的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夠有效提升發展方式。但是創新必須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前提下,在不加重生態環境負擔的情況下進行創新,保證科技創新始終朝著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符合為人民造福的要求下前行,否則當科技凌駕于生態之上時,“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1]”其二,綠色發展就是要以不加重生態負擔為發展前提,就是要以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主要手段。在全球性的資源枯竭與生態危機的大背景之下,堅持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我國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人民群眾在生活中勤儉節約、保護環境,推崇使用可循環材料,減少對一次性物品的消耗,推動“垃圾分類”等,都是切實可行的綠色生活方式,必須大力推動這些綠色生活方式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方式。
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高低、生活環境舒適與否,與人民身邊突出的環境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推動建設適宜人民群眾居住的生活環境,“綠水青山不僅是金山銀山,也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2]”要實現綠水青山的宜居生態,就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好影響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其中要重點對高污染的企業進行整治,對于無法轉型的高污染企業予以關停,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健康放在首位,杜絕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環境污染問題。在污染整治過程中要著重加強對水、土壤、空氣等重點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環境整治,讓人民群眾生活在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中,唯有如此,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才能夠得到保證。人民群眾深受環境污染的困擾,就要下大力氣去解決好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突出環境問題。把人民群眾所擔憂的、關心的問題解決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開創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境界和新格局。
人民群眾是數目最龐大的生態環境活動的主體,也是能夠對生態環境起最直接影響作用的群體。人民群眾既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享有者,也蘊含著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者的底層邏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將公民環境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為動力,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必須要時刻謹記:“綠化祖國,改善生態,人人有責[3]?!北仨殢娀嗣袢罕姷沫h保意識和責任意識。認識來源于實踐,同時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強化公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人民群眾才能夠在強烈意識的指引下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具體實踐。因此,必須要加強對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教育,指出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激發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強烈生態環保意識的指引下,人民群眾能夠將這種意識轉化為具體的實際行動。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發揚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來。積極行使自己的生態參與權、生態監督權等合法權利,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唯有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有其依靠力量。
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內涵豐富、意蘊深遠,具有不可替代的深遠意義,對破解新時代發展難題、彰顯實現人民幸福的生態價值追求以及凝聚社會力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生態視域思考發展問題,是既尊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又能實現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人從屬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物質生產資料。人作為自然界中后出現的生物,人的生產、生活、發展既是建立在對自然界的改造下,也需要建立在對自然界的認識下,清晰深刻的認識才能夠引領人的可持續發展。新時代下要破解中國的發展難題,必須要從對人與自然的深度反思中來尋找答案,故而要依托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同時,人是世間最可寶貴的,擁有著無限的創造力和改天換地的巨大潛力。要破解發展難題,就必須審視人類自身和自然界的關系,在充分認識自然界的重要地位的前提下,再去謀求人類自身的發展。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生態危機和發展困境,就是人類發展以犧牲自然界為代價,罔顧自然界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的錯誤做法下造成的。而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堅持對自然界保護的前提下謀求人類的發展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來破解發展困境,就是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4]”的深刻論證。因此,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為破解新時代發展難題提供生態助力。
人民幸福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人民幸福不能夠脫離良好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文明是構成人民幸福不可缺少的內容。倘若人民群眾生活在不良生活環境中,何談幸福;對一個國家文明限度的衡量,必須涵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人的幸福和發展具有三重含義的指向。首先,人民群眾只有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才能夠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與安全。反之,人民群眾生活在環境重大污染、資源日益枯竭的環境中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生命是人發展的前提,生命都不存在了,其他一切都是徒勞的;其次,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發展的環境基礎。人民群眾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之中,人的成長與性情也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的發展奠定了環境基礎;最后,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享受的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愉悅身心、放松心情的重要介質,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建設內容,良好生態環境是衡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傊?,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從人的生存、發展與享受提供了建設路徑,彰顯出深刻的實現人民幸福的生態價值追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同時,人民群眾能夠有獲得感和認同感。人民群眾對國家的認同來源于切實的感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人民為出發點落腳點,著力實現人民群眾的幸福,是把人民群眾當成國家的主人的鮮明寫照和具體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在為人民群眾謀取生態福利的同時,也能夠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與支撐。而人民群眾的認同與支持,就能夠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我國一直重視對人民群眾的動員,激勵中國人民迎難而上,克服各種困難,把人民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成為足以推動社會主義發展和實現偉大成就的根本動力源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致力于為人民群眾創造生態幸福,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量,進而凝聚這股磅礴的社會力量,把它變成為改天換地的重要力量。因此,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為凝聚社會力量提供了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