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利芳
在課程改革中,幼兒園要將游戲理念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餐點環節,我園改傳統餐點為自主餐點,讓幼兒自主選擇,在愉快、寬松的氛圍中享用點心餐,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和自理能力。
我園對班級空間進行整體審視和規劃,使幼兒在整個餐點過程中操作更加方便,也便于教師和保育員管理。在這個區域中,教師進行功能劃分,將餐點區分為備餐區和用餐區兩個部分。幼兒進入區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師都進行預設,盡量做到合理、寬敞、便利。
為了營造溫馨的用餐氛圍,適當的“軟裝”必不可少。教師在餐桌上鋪上小碎花或格子臺布,再放上花瓶,突顯田園風格;備餐臺準備了取餐盆和點心夾,方便幼兒取餐;餅干盒風格各異,小巧精致。有的班級還裝上了燈帶,營造溫馨的氣氛。
在自助餐點區創設之初,幼兒進入區角后不知道如何完成用餐,每次都需要教師提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畫出操作流程并布置上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何要求,用完餐怎么做……通過解讀圖示,幼兒很容易掌握流程。
教師要將幼兒的生活活動與“五大領域”對應起來,努力挖掘自主餐點中蘊含的發展機會。其中,餐具和點心的提供就包含許多教育價值。在提供夾餅干的工具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不同的工具,如勺子、長短柄夾子、筷子等。幼兒在使用工具時,能鍛煉手部小肌肉動作。提供的點心要多種多樣,如不同形狀、不同口味等;幼兒在取點心時,能數一數塊數、說一說形狀、比一比區別,以此提升幼兒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此外,幼兒還能夠在同伴交往中提升社會性能力。
為了解幼兒用餐的情況,每個餐點區都會設置用餐情況記錄墻。記錄墻形式豐富多樣,不同年齡段幼兒可以有不同的記錄方法。小班幼兒通過插能量棒,記錄自己的用餐情況;中班幼兒記錄的內容相對豐富一些,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或插牌或記錄,讓用餐情況更加清晰地呈現;大班幼兒記錄的方式更加多樣,可以用表征的方式,利用圖象、符號等記錄餐點情況,如吃的什么、吃了多少、明天想吃什么、想和誰一起用餐等。
以前,幼兒餐點作為一個獨立環節,幼兒需要排隊洗手、拿杯子,等待保育員逐個倒上牛奶,然后再進行用餐。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等待的時間較長。我園嘗試自主餐點與游戲環節進行融合,游戲時間就是幼兒的餐點時間。教師可以視具體情況,靈活安排活動時間。游戲開始,點心時間也隨之開始。幼兒根據意愿進入用餐區,享受自由的時光。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也遇到幼兒扎堆進區、個別幼兒用餐過慢影響其他幼兒等情況。出現這些問題后,教師把問題拋給幼兒,引導他們設法解決。經過再三討論,幼兒決定用不同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有的班級在用餐區放置了一個按鈴,一名幼兒用完餐就按一下按鈴,其他幼兒就進區用餐;有的班級采用傳聲筒的方式,一名幼兒用完就找一名同伴來用餐;有的班級用椅子來控制人數,確保不擁擠。
自主餐點旨在提升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他們參與自主餐點管理中來。例如,教師可以每天安排值日生,協助保育員準備點心,布置餐桌,做好各項餐前準備等。點心環節結束后,值日生也可以和教師一起收拾餐桌,整理餐具,不但提升了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而且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
在自主餐點嘗試中,幼兒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原來的等待用餐變成了主動用餐。幼兒在自主用餐中享受樂趣和成功,其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都得到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