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老人院 梁娟娟
2021年5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關鍵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越來越多的老人主動選擇或被動入住養老機構進行養老。很多養老機構都有老人因為各種原因而組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老年團體,如唱歌小組、跳舞小組等等。如何對這些老年團體進行管理,讓老年團體在老人們的生活中發揮正向的作用,讓老人們在養老機構的生活更充實,充分發揮老人余熱,是養老機構需要面對的問題。
本文基于增能理論,以廣州市S老人院實踐為例,嘗試通過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機構老年團體管理,探索出養老機構老年團體管理和發展的路徑,為老人和老年團體賦能,讓老人在養老機構能夠發揮潛能,更好、更有意義地過好晚年生活。
一般認為,美國學者巴巴拉·索羅門在1976年首先提出了增強權能的概念,并使增強權能的觀點被社會工作界廣為接受。增強權能取向的社會工作認為,個人需求不足和問題的出現是環境對個人的壓迫造成的,社會工作者為受助人提供幫助時應該著重于增強服務對象的權能,以對抗外在環境和優勢群體的壓迫[1]。
S老人院是一家有著60多年發展歷史的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的老人常年維持在1000人以上。S老人院早在1995年就開始發展院內老年團體,最大的兩個老年團體分別為老人藝術團和獻策團,由老人院直接管理。老人藝術團主要由院內身體能力較好,有表演能力的“精英”老人組成。藝術團業務范圍主要包括吸納院內老人成為藝術團團員,組織團員編創文藝節目,開展文藝節目學習,進行節目篩選和排練,參與節目表演和交流,發揮團員的價值,拓展藝術團的影響力等。
獻策團由老人院中群眾基礎比較好的老人組成,定期收集老人們對老人院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并反饋給院方,促進老人院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升。
此外,老人院還有一些比較小的、老人自發形成的小團體,如唱歌小組、手工小組、粵曲小組等等。
S老人院的老年團體由老人院直接管理,從團體負責人的任命,到成員的篩選和確定,都由老人院來決定。這樣造成了老年團體上到負責人、下到團體成員,都對老人院的依賴非常大。優勢是團體成員的歸屬感非常強,對老人院有著強烈的認同,劣勢是團體成員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凡事都等著老人院來指導、決定,而不能自己思考團體的運行和發展。這違背了老年團體成立的初衷,成立老年團體,是為了豐富老人生活,老有所為,讓老人的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發揮。而依賴型的老年團體只能說是發揮了部分作用。
S老人院的老年團體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種,正式的有老人藝術團和獻策團。老人藝術團的老人都有表演才能,經過篩選進入到藝術團中,普通老人若是只是對表演有興趣,但無表演特長,就很難加入到藝術團中去。老人院為老年團體提供服裝、練習場地,并有老師指導排練,老人們的表演機會非常多,藝術團在老人院內和社會上知名度都很高。但是藝術團采取的是精英發展模式,藝術團成員數量不多,且面臨后備人選不足,人才發展斷層的困境。老人獻策團則是由老人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老人代表組成,人數較少,往往意見只能代表個人或少量的老人,并不能代表所有老人的意見。其他的老年團體基本上都是非正式的團體,人數較少,自發形成,沒有嚴格的管理。總體來說,老年團體的人數較少,占老人院老人人數比例不高,覆蓋率低,難以發揮老年團體應有的作用。
老年團體中的成員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僅少數的人有一定文化水平,老年團體的管理水平整體較低。在團體中,經常會出現各種矛盾。如老年團體的負責人一般是由院方指定,但是有時其他老人會不服。雖然后來改進了,改成了民主選舉,但是如何選舉,怎樣組織,怎樣投票,計分規則怎樣等等,老人很難掌握。老年團體日常的活動中,因為計劃性不強,經常會有老人為排練什么節目、誰表演、去哪里表演等等一些瑣碎的事情爭吵。獻策團往往無人組織時,會出現會議召開不定時,意見收集不及時的情況,意見的真實性有時容易帶上團員個人色彩,引起其他老人不滿。而那些非正式的小團體則往往缺乏開展活動的必要資源,活動范圍、影響力受限。
近年來,為了保障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公平、透明輪候入住公辦養老機構,廣州市政府出臺《廣州市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管理辦法》,需要機構照料的困難老年人優先入住公辦養老機構,經過評估入住S機構的老人身體狀況呈普遍下降趨勢。活動能力好,能夠積極參加傳統型老人團體,如合唱團、舞蹈團,走精英發展路線的老人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個別老人團體人員不斷減少,難以招收新團員,表演的節目數量和質量也受到很大影響。
S老人院中,失能老人占大部分。因為身體的原因,失能老人多存在自信心不強,社會參與度較低的情況。老年團體發展的初衷是為了發揮老人的潛能,促進老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如果老年團體走精英發展路線的話,勢必會出現大部分老人的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影響老人群體需求的滿足度。
老人入住養老機構后,容易產生被遺棄感,常常有老人認為自己沒用了,對社會沒有貢獻了。長期處于這樣的心態中,極易出現心理問題,進而有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安全問題,不利于養老機構的管理。而老年團體的成立,一方面,豐富了老人的生活,讓老人們有事可做;另一方面,挖掘了老人的潛力,增強了老人的自信。老人的生活豐富了,問題減少了,有利于機構的管理。
民政部于2016年發布的行標《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中指出:“綜合使用各種策略以強化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個人增能與自助、家庭照顧者支持、鄰里互助、志愿者鏈接、增強社區權能等”[2]。老人入住養老機構后,社會支持網絡建設是社工要跟進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只有搭建了良性運行的社會支持網絡,老人才可以在新的環境中更好地生活下去。從增能視角出發,可以充分挖掘老人的潛能,將老人的優勢和相關的資源鏈接在一起,構成屬于老人自己的個性化的社會支持網絡。
行標《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中指出:“拓展老年人溝通和參與的渠道,促進老年人群體的社會融合”[2]。2021年發布的民政部行標《養老機構社會工作服務規范》中指出:“社會工作者組織老年人參與機構服務的溝通會,成立老年人參與機構的共管組織,為老年人提供表達服務建議的渠道”[3]。老人在養老機構有社區參與的需要。從增能的視角看,提倡老人社區參與,也是挖掘老人潛力,為老人增能的一個方式。老人參加團體組織活動,是社區參與的重要方式。老人和老人團體都需要被增能,雙向互動,從而實現高效、優質的社區參與。
社會工作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養老機構都配備了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團隊中,社工成為重要的一員。社會工作者“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在養老機構中多承擔老年團體的發起者和協助者,在老人團體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工介入養老機構老年團體管理,有著先天的專業優勢。
養老機構生活被動,老人的存在感和歸屬感缺乏;人際關系弱化,非正式支持網絡減弱而導致對機構的過度依賴;養老機構生活相對閉塞,社會參與度不高,社會角色和地位降低[4]。增能理論作為社會工作的分析機制之一,關注重點是如何提高弱勢群體的權利和社會參與度。社會工作的有效介入,能在老人、家屬、機構和社會之間發揮強有力的潤滑和資源鏈接作用[5]。社工介入老年團體的管理,易于發揮老人團體的作用,得到老人和機構的雙向認可。
2005年,S老人院正式成立社工部,開始為老人提供社工服務。與此同時,社工也接手了老年團體的管理工作。為了積極發揮老年團體的作用,社工開始了對老年團體的一系列改革。
首先,將現有的老年團體,不管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組織,均加以分類。共分為三類:第一類,康樂興趣類,有藝術團,太極拳小組;第二類,能力建設類,有獻策團;第三類,文化類,有老年大學學委會、唐詩小組等;第四類,根據機構發展的需要,拓展出了“社區治理”類的組織。老人充分參與到養老機構的議事、民主參與和管理中來。第二, 全面深入地了解老人們的需求,根據老年團體的分類,將老年團體的范圍拓展。如康樂興趣類又進一步挖掘出了手工小組、書法小組、太極扇小組等;能力建設類,又挖掘出了老人義工隊、老人互助委員會等;文化類又挖掘出了編創組(服務于藝術團,如可進行歌詞創作、快板創作、舞蹈編排等)。
其次,改變以往精英發展模式,并不再以能力為進入老年團體的唯一標準;而是將老年團體的覆蓋范圍擴大,鼓勵有興趣的老人加入老年團體中。不管有沒有相關的才能,老人肯走出房門,加入到老年團體中,和其他老人交流,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某些團體中,采取分層發展模式,如老人藝術團,分為總團和分隊,總團由各分隊的表演精英組成,主要承擔對外交流和演出;分隊則參與院內的各種演出。打通總團和分隊之間的通道,人員互通可流動。通過這樣的改革,為全院的老人都提供了平等參加老年團體的機會,并通過社會工作方法為老人增能,鼓勵老人盡可能至少參與一個老年團體,在團體活動中增強自信,挖掘自己的潛能。
第三,為老年團體增能,制定《老年團體組織培育管理辦法》,讓所有的老年團體都能夠規范化管理,并在社工的指引下成長,最終達到獨立運作。老年團體組織旨在發展老人的興趣愛好,鼓勵老人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團體活動,豐富機構文化生活,促進老人自助、互助精神培育和能力發展,做到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自主自助、樂享晚年。對老年團體組織的管理主要包括接受申請、培育、運行管理三個方面。有興趣組建老年團體的老人,可向社工部發起申請,社工部在考察相關條件后,便開啟為期一年的培育過程,包括提供活動場地、能力建設培訓、志愿資源等基本培育服務,以及組織建設輔導、日常咨詢、成長評估、學習網絡等拓展培育服務。社工協助老年團體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并指導、協助其按照規章制度運行管理。待一年的培育過程結束,老年團體可以獨立運行了,社工便撤出老年團體管理,由老人獨立進行,社工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自從社工介入S老人院老年團體管理后,老年團體有了蓬勃的發展,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顯著的提升。老年團體的發展也進入了良性循環,老年團體可以不依賴社工良性運行,組織的獨立性得到增強。在社工的帶動下,創新發展出了多種類型的老年團體,越來越多的老人加入到老年團體中。在“增能理論”的介入下,老人的潛能被挖掘,老年團體也被賦能,老人和老年團體雙向互動,共同發揮作用,促進了老人院的發展,機構的老年團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熱鬧景象。
老年團體的發展模式從精英路線走向普適路線,越來越多的老人都被不同的老年團體覆蓋到。大到全院范圍一兩百人的藝術團,小到園區幾人的手工團,大部分老人都能找到自己可以參與的、力所能及的老年團體。有個老人原本生病后不愛交際,將自己悶在屋里,出現心理問題。原本按照藝術團精英發展模式,老人是不可能加入藝術團的,但是在現有模式下,社工鼓勵他加入了藝術團,參加藝術團手語學習,鼓勵老人坐著輪椅參與演出,最終老人自信心增強,心理問題解決。
原先的老年團體的事務由一兩名負責人說了算,經過增能的老年團體,能夠很好地進行民主決策,每個人都能積極融入團體的管理中去,有很多老人在老年團體的活動中得到了鍛煉,管理能力凸顯,一批有影響力的老人骨干被培育出來。解決了原先團體管理者斷層的問題,老人的機構參與的意識也增強了,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園區、院舍的建言獻策中,增進了和養老機構的聯系,有效促進了“老人— —養老機構”良性溝通,降低了養老機構的管理難度。
原先的老年團體只能代表一小部分老人,改革后的老年團體覆蓋面廣,在老人心中的影響力增強,老年團體真正參與到機構管理中來。如原先只有幾個人的院一級的老人獻策團,到現在每個養老園區都成立了自己的老人互助組織,人數和范圍大大增加,提高了老人建議、意見的有效性和及時性。老人們定期開會,將發現的、收集到的園區管理問題、老人需求及時反饋給園區,老人儼然成了自己居住園區的管理者、主人翁。
增能是在基于老人發展需求的前提下,通過社會工作者的介入,挖掘老人的潛能,為老人和老人團體增能,對于老人和養老機構來說,是一個雙贏的過程。總而言之,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機構老年團體管理的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為老人增能,讓老人自己做老年團體的管理者;其次,為老年團體增能,讓老年團體反哺團體內的老人,促進老人成長;第三,將養老機構松散的老年團體正規化發展,賦予儀式感;第四,形成老年團體運行的良性機制,增強老人的競爭意識;最后,減少機構對老年團體運營的干涉,賦予老年團體自主權。按照這樣的發展路徑,養老機構的老年團體可以真正發揮作用,為所有老人增能,讓老人們在養老機構可以繼續發揮余熱,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