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斌
(三亞學院法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我國在2014年就提出要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高等教育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還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為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創新需要,國家積極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向培養應用型人才轉變,以實現高等教育由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學術型向應用型轉型發展,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導向和辦學方針,強化高校社會服務職能,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以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以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為重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一種與學術性人才、研究型人才概念相對的人才類型,意指將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操技能實際應用于其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專門的人才,是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在社會生產、社會活動一線進行生產、服務、經營、管理等工作,為產業發展、行業建設所需要的技術人才、專業人才。應用型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產業布局和現代科技飛速進步直接相聯、緊密相關,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等發展帶來的必然需求。
應用型人才培養,重在“應用”一詞,所培養的人才不是體現為學術研究、科學發現、生產或創造新知識新理論,而在于所培養的人才以其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在工作中將專業理論知識實際應用于產業、行業實踐活動一線,將其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融合,突出強調的是實用性、技術性和理論指導實踐、應用于實踐的技能本領,是在定位在應用、綜合發展,重在能力理念引領下培養的人才類型。相比于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具有更強的實操能力,能快速適應職業崗位需要(上手快),有效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相比于高職高專(職業教育)學生,本科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更為扎實、深厚、全面,綜合素質更高。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具有更寬泛、更專精、更具交叉融合性的知識結構,具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他們是既具有大學本科層次的知識結構和智能水平,又具有較高較強的從事某一行業工作、專業實踐活動的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級人才,與傳統普通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體現時代精神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的集中反映。它立足于培養在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地方(行業)基層一線急需,且能沉得下去、上手快速、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是“面向社會基層或相對明確的專業崗位,具有較為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的運用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能隨著專業工作的需求變化和專業理論的發展需要可持續更新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1]。相比于其他人才類型,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滿足了社會的實際需求,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之間實現了高度契合、緊密銜接。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核心使命,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體現。”[2]培養應用型人才、“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知識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共同選擇和普遍趨勢”[3]。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際高等教育界逐漸形成的新潮流。在這一新潮流中,我國開始由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由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向培養應用型人才轉型發展。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的本科高等教育,強調產教融合、注重實踐教學,面向市場、面向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其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進行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能力為本、質量中心、就業導向的指導思想和培養思路,實現培養出道德操守良好、基礎厚重扎實、能力強水平高、專長突出鮮明的實用性、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無論是當前還是長遠,國家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都有著廣泛需求,應用型人才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中占有很大比重,這為高等學校在社會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過程中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和高度價值。
一方面,“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3],有效解決了高等教育發展和國家、社會對人才需求之間相脫節的矛盾,應對著文化沖突、科技加速進步和社會變革帶來的挑戰,對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傳統精英教育進行了揚棄,適應著社會發展既需要培養學術型人才、職業技術型人才,也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現實與未來的需求,這是高等學校專業教育進步、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客觀表現、必選路徑,是畢業生們握有核心競爭力更好走向社會、今后獲得更好發展的重要保證。再者,隨著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不斷為社會輸送大量可用之才,高等學校在服務經濟、貢獻社會宗旨引領下實現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辦學使命和教育職能。而從哲學角度觀察,在“以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辦學戰略引領下培養應用型人才,踐行的是“以人為本”思想,貫徹的是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既堅持回應社會發展需要,促進人人成才、人盡其才,又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注重人的自由發展,使人的個性得到展現、特長與潛能得到發揮,促進形成全面成才、多樣化人才的良好局面。
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應當既注重學生學習、掌握和儲備系統全面、扎實厚重的基礎理論知識,更秉持理論結合實踐、能力為本的指導思想,著重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助力學生成為兼具科學家素質和工程師技能的專才、通才。因此,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在專才性教育基礎上的通才性教育,其培養規格以基礎知識牢、實操能力強、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高、綜合素質突出作為基本構成。此種規格的人才必然是受行業、企業歡迎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類型。從這個角度看,本科高等學校進行的應用型教育實質上是新型的本科學歷教育與新層次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教育的二者結合統一,是人本主義教育觀的現實運作,其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學生個性,發揮其特長,以培養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助力其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指向,實現人才培養的“千人千面”。
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既要突出“應用”屬性,在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上各自確定專業標準、培養規格,又應高度重視“素質”內涵,培養“以德為本,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概括起來,大學生的素質一般包括專業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等等[4],不同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各有其專業素質特點和要求,但在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的要素構成和要求上幾無差別。其中,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等可總括為人文素質。“德”要求人文素質的養成,“才”要求專業素質的具備。大學生既應具備專業素質而專業成才,更應首先具備人文素質而精神成人。對應“人”與“才”的要求,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應當是應用型人才素質構成的兩大核心要素,人文素質是人才的內在素養,專業素質形成人才的外在能力。
如果將專業素質看作是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高技能、硬實力,則塑造健康人格、養成優良操守品行即人文素質就應當是其不可缺失的高素質和軟實力。軟實力以硬實力為前提和基礎,是思想政治素質、法治觀念、職業道德、溝通協調意識、集體觀念團隊合作精神、創新創造意識與精神、情感意志等等多方面的綜合統一體。軟實力作用于硬實力,并促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職業生涯中得到不斷提升,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自由發展的強大而持久的內在動力源。
專業素質是外在能力,可形成人才的硬實力,是經過訓練和培養形成的具有個體性、難以替代性的核心競爭優勢,具有獨特的專業屬性,發揮著“做事、成事”功能。專業素質是“一種關于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情感和意志之間和諧發展的結構”[5]。根據有關教育學家、認知心理學家的理解、歸納和總結,專業知識結構主要包括關于“是什么”的陳述性知識(也可理解為“學問知識”)和關于“為什么”、“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識(也可稱其為實踐知識)。陳述性知識對應的是思維;程序性知識對應的是實踐和創新,“主要涉及概念、規則、原理的理解和應用,解決問題的技能、方法及策略的形成,以及行為和情感體驗等”[5]。陳述性知識構成應用型人才專業知識結構的基礎,但程序性知識在其專業知識結構中居于主要地位。培養應用型人才,強調其在掌握扎實牢靠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有跨學科知識和了解學科前沿,更要具備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性知識,高度重視其實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應用型人才的專業知識結構應當廣度和深度兼具,不僅要夠用、實用,更要厚重、過硬、持續更新提高。缺少程序性知識的要素構成,會與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形成同質化,會偏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指導思想和基本理念。
專業能力結構“包括操作能力、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應用型人才區別于其他人才的非常重要的特征”[6]。在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生產生活實踐的日益多樣化、復雜化的形勢下,對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的要求,不再是單一的專業崗位能力,而是適應職業崗位群需要的綜合性能力和創造性創新性能力。有學者將應用型人才的專業能力結構概括為“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三大要素[5]。
本文以為,可不加區分地將獨立思考能力、學習能力、表達寫作能力、利用外語和計算機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組織溝通協調能力、操作執行能力、領導管理能力、決定決策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和專業實操技能等歸屬于外在能力范疇,這些能力又可分類為基礎能力、根本能力、通用能力和在特定的長期專業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核心能力[7]。“核心能力來自于人的修養和知識的積累,外化于人的知識結構中”[7],促使人成長為優秀的“專業人”。
人文素質是內在修養,形成人才的軟實力。人經過主觀上有意識的選擇,會形成穩定持續的內在素養,從而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的養成使人具備了高尚的德性德行,其以正確的政治立場、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操守、清晰的人生目標、堅定的內心信念、頑強的意志、持久的毅力、真誠的品性、端正的態度、良好的習慣、務實的作風、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勇于擔當勇敢擔責的心理品質等為基本構成要素,關注人的道德情操、精神世界,尊崇人的終極價值,構成人的“每一種素質的精神底蘊”和“素質之間的血脈聯系”[8],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發揮“做人、成人”功能,促使人成為合格的、優秀的“社會人”。人文素質教育“本身就是價值教育、情感教育、歷史教育、審美教育、心智教育、道德教育”[8]的綜合體,是具體實施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有效路徑和最佳選擇。應用型人才只有同時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專業素質,才能符合“以德為本,德才兼備”標準要求,才能真正成為被國家和社會需要的、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