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
共享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對我國發展現實、破解發展難題作出的科學判斷,是黨在新時代背景下對發展理念的理論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共享發展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對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是群眾,他們是歷史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第一,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馬克思徹底批判了唯心主義,指出創造社會歷史的是進行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推進,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推動社會歷史進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其次,馬克思在對共產主義的構想中指明共享發展的目的。馬克思把資本的本性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暴露出來,并以此為依據對共產主義的未來進行了展望。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內核,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到最高階段的體現。
共享的文化基因,主要體現在大同理想和民本思想中,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流淌著。大同是以儒家思想“天下為公”為基礎而構思出來的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大同”社會是一個天下為公的和諧社會,賢者當道,誠信和睦,互愛互愛,各盡所能,安居樂業。中國古代人民始終對理想社會充滿著向往,對于“大同”社會的追求也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政治取向,人民渴望平等與公正,厭惡不公與強權。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本思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要重視普通老百姓的需求,看到了人民群眾對于維護統治的重要性。基于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和繼承,結合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提出了共享發展的理念。
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在繼承馬克思共享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形成了一系列理論。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1]。這表明黨的一切方針政策都是為人民群眾服務,這一點與共享發展中的全民共享是一致的。鄧小平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在探索社會主義的思考和實踐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鄧小平明確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這個大方向,讓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社會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江澤民立足我國發展現實,科學把握社會發展全局,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為共享發展的實現增添了新的內涵。胡錦濤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共享的內容和要求,提出了構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是在繼承前人發展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
全民共享點明了共享的主體,就誰來共享作出回答。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他們用勞動不斷創造出物質財富,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條件。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主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另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指明了發展的目的。所以,共享的主體必須是全體人民。然而,面對我國發展的實際水平和現實情況,全民共享的水平和層次是允許存在差距的,每個社會成員付出多少勞動,都會得到相應的匯報。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就是要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飛速進步,見證新時代中國的變化,改變當前少數人獲得感強,多數人獲得感弱的現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3]。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人民更加向往、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和更好的生活質量。展開來講,經濟領域的共享是要實現勞動者勞動成果的公平分配,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保證利益分配始終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進行。政治領域的共享是要保障人民政治權利的行使,尊重人民話語權,動員人民群眾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文化領域的共享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社會領域的共享是要不斷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福祉,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完善的醫療設施,引導就業,讓全體人民切身感受到時代進步帶來的好處。生態領域的共享是要讓人民群眾享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擁有綠色家園,在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進行生產和生活。
我國共享發展的主體指向的是全體人民,但這并不意味著有人可以不勞而獲就享受到社會財富。共建是指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要積極參與進來,通過貢獻力量來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這樣才能共同享受社會發展成果,這是實現共享的重要前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只有人人盡心盡力,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才能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在共同建設祖國的過程中,要挖掘發揮人民群眾的潛能,提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號召大家團結起來,一起奮斗,不斷推動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共享的實現提供更多的可能。
漸進共享表明共享的實現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偉大事業,必然要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距離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還有不小的差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始終存在。現階段,我國區域發展差距較大、欠缺創新能力、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不夠全面,這些問題都對共享發展的實現有所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長期的、漸進式的發展過程,是實現共享發展必然要經歷的。因此,我們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立足國情,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改善民生。還要讓人民群眾了解到共享發展的實現是一條長期的曲折的道路,讓全體人民就漸進共享達成共識。
共享發展理念是習近平在治國理政的實踐過程中提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深入探索的理論成果,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發展理念最新闡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共享發展理念繼承發展了以往中國共產黨人關于共享的有益成果,又結合當前新的發展條件和環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共享發展理念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指明了發展的目的,但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并不是照搬而來,而是立足中國實際,根據實踐得出的科學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需要進行理論創新,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我國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新的發展階段更加需要科學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共享發展理念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探索,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遵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南。共享發展,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切實感受到時代發展給我們各方面帶來的好處,讓共同富裕落到實處,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追求的目標一致,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有利于更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在追求共享發展中團結各族人民的力量,動員全體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共享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發展面臨的諸多現實難題而提出的新的發展理念,并在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為解決人類發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我們國家順應時代潮流作出的選擇。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都面臨著諸多挑戰,既要面臨本國的特殊情況,又要面臨全球性問題,因此,各國都在圍繞發展問題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習近平共享發展理念倡導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創新性,主張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實現健康良性的發展。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提倡不同國家之間加強交流合作,提升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深度和廣度,建立共享、共贏的合作模式。共享發展理念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責任擔當,也貢獻了中國解決發展問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