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夏慶宇
通常認為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作戰,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在敵后戰場作戰。但事實上,一方面,中共也多次在正面戰場作戰,例如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就是中共在正面戰場取得的勝利;另一方面,中共在敵后戰場也要與日軍發生正面戰斗,例如百團大戰雖然是在所謂“敵后戰場”發生的,但它是與日軍的正面戰斗,因此這種戰斗不屬于敵后戰斗,特別是到了1943 年以后,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反攻,抗日戰爭由此進入反攻階段,在此階段中共雖然是在原本屬于敵后戰場的地區戰斗,但由于中共是主動出擊,因此其本質不是敵后斗爭,而是與日軍的正面戰斗。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做出的如下貢獻,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不愧為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在日本侵華期間,中共的抗日主張最為堅決,抗日宣傳最為突出,因此中共成為中華民族在日軍侵華期間的精神脊梁。中國人民有了這個主心骨,才會堅決抗日。
除了陜北的八路軍外,中共在全國多地領導抗日隊伍、展開抗日活動。
中共制定全面抗戰路線。1937 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這是黨的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體現。后期,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指出了正確的抗日方針。
西安事變爆發后,蔣介石承諾與中共合作抗日,但蔣介石的假合作真反共,為了爭取蔣介石的態度轉變、一致對外,中共做了很多富有誠意的工作。
敵后戰場的開辟:1937 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會議決定在敵人后方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此后,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先后建立起晉察冀、晉冀豫和蘇南等根據地,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權,開辟出敵后戰場。敵后戰場的開辟,牽制了大量日軍,嚴重地威脅著敵人后方。
在戰略防御階段,敵后根據地的游擊戰是輔助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促使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日軍逐步將主要兵力用于敵后戰場。這種全面的消耗日軍,便贏來了戰略反攻。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共也多次在正面戰場作戰,例如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就是中共在正面戰場取得的勝利;另一方面,中共在敵后戰場也要與日軍發生正面戰斗,例如“百團大戰”雖然是在所謂“敵后戰場”發生的。
毛澤東為根據地的建設總結了很多正確的原則:
第一,發揚民主。1939 年1 月17 日,陜甘寧邊區首屆參議會在延安開幕。
第二,為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適當讓權。1940 年3 月6 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指出抗日根據地政權應實行“三三制”原則。
第三,行政公開。1941 年5 月1 日,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公布《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第四,既不徹底打倒地主,又盡力減輕農民負擔,從而爭取地主階級的支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1948 年1 月28 日,中共中央公布《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
第五,利用文藝手段,宣傳政策、凝聚力量。1942 年5 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文藝方向即“為了民族、為了人民”而努力。
第六,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生產自給,以克服敵人封鎖圍攻造成的困難。
1943 年10 月,中共中央公布十大政策:對敵斗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三風、審查干部、時事教育、三三制、減租減息。根據地的建設使中共軍隊獲得了力量。
1938 年初,周恩來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中國共產黨人參加國民參政會;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先后具領導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44 年9 月,中共參政員林伯渠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
在抗日戰爭第一階段,多數戰役都是國民黨軍打的,因此有人認為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期間的貢獻大于中共。但問題是:當時國民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共的地方政府和軍隊都服從國民政府的領導,國民黨控制著中國多數軍隊、多數地盤,中國的主要稅收都是國民政府收的,因此日軍要進攻中國,主要就是進攻國民黨控制的地盤,日軍不可能跑到陜西、山西的山溝了去找中共的部隊發起進攻。因此在抗日戰爭的第一階段中,多數戰役是國民黨打的,并不奇怪。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中共在敵后戰場抗戰,也并不奇怪。
而且需要看到: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進行的戰役都是挨打、是防守、是被動應戰,而不是主動出擊。當日本軍隊進攻國民黨軍的地盤時,國民黨軍當然要防御一下,但最終的戰斗結果都是:日軍占領了想要占領的所有地方,國民黨退出這些地方。最終國民黨放棄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在抗日戰爭第二階段中,國民黨之所以沒被消滅,是因為日軍并未將主要作戰目標放在進攻國民黨所在的中國西南地區。
蔣介石的抗日態度一貫是不積極的,直到1941 年12 月7 日珍珠港事件爆發,8 日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后,國民政府才在12 月9 日對日宣戰。蔣介石在抗日戰爭的第二階段消極抗日,妄圖保存實力、消滅中共。
可以通過外國人的評價來反映中共、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當時的一位英國女記者就指出,蔣介石的抗戰有許多問題:
第一,在抗日戰爭之前,南京政府耗資三十億美元興建中國的鐵路和公路,受益的卻是日本,由于蔣介石的軍隊迅速放棄中國大面積地區,因此鐵路、公路落入日軍的控制中,日本利用這些設施可以加快進攻中國的速度。
第二,周恩來曾代表中共指出:應該在敵人的后方建立另一個“前線”。把中國軍隊派到日軍占領區,與日軍形成交叉態勢,發生摩擦戰,將有利于阻滯日軍的進攻,但蔣介石只懂得與日軍正面作戰,戰不勝就逃走,導致整個地盤被全部放棄,未能開辟為與日軍相摩擦的戰場。
第三,中國土地廣闊,蔣介石軍可以不斷向后撤退,因此沒有決戰意識,輕易放棄了許多本可以防守、與日軍決戰的地方。
第四,國民黨的抗戰與其階級屬性是一致的:代表富人,富人不必抗戰,政府一味命令窮人家的孩子抗戰,抓壯丁都是抓窮人家的孩子,因此調動不起窮人抗戰的積極性。
第五,英國記者看到,蔣介石政權中有許多無能之輩只知道阿諛奉承,心中并沒有為民族、為國家負責的意識,他們卻掌握著大權。
第六,中國共產黨主張動員人民參軍參戰。蔣介石不敢讓共產黨放手發動群眾,因為蔣介石認為如果允許共產黨這樣發展,那么共產黨的力量和影響繼續發展下去將不可收拾。
第七,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無法一致對外,蔣介石堅持用嫡系來壓制非嫡系,但嫡系的能力太差,也就是說蔣介石無法團結最有能力的人,僅僅依靠浙江一個省的人才是蔣介石集團的重要局限性。英國記者指出:“蔣介石就像不信任共產黨一樣不信任桂系的將領們,因為后者在1936 年以后就一直獨立于中央政府之外。蔣介石的忠實朋友陳誠將軍既不精于軍事,又不懂改革,只不過是一個武夫,卻統率桂系將軍們保衛武漢。”
第八,蔣介石只知道防御,只知道被動挨打,不敢主動進攻。
第九,蔣介石讓非嫡系部隊去對日作戰,同時保存嫡系部隊的實力,由此可想而知,非嫡系部隊也必然不愿積極對日作戰。從根本上說,蔣介石自私,導致整個國民黨軍自私,自私的軍隊是沒有力量的,無法一致對外,在危難時只會逃跑。
第十,蔣介石不想抗戰,只想保存自己的軍隊。在抗日戰爭的第二階段,日本提出與蔣介石的國民黨軍停戰,條件之一是國民政府停止給華北和華中的游擊隊提供援助,蔣介石當然會樂于答應這個條件。因此,蔣介石不是站在民族立場上考慮問題,而是站在一己之私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他的格局的狹隘,是蔣介石始終無法真正統一中國的原因。
可以看出,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未被日本消滅,是因為日本并未想消滅他,而不是因為蔣介石軍有多么強大。與國民黨相反,中共在抗日戰爭期間表現出的優點,到解放戰爭中同樣是優點,憑借這些優點,共產黨的軍隊就可以戰勝國民黨軍。當時的外國記者也認為:中共比國民黨更加堅決地主張抗日。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游擊戰,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因此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期間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