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 何雨婷 牛阿芳
(貴州財經大學 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022 年1 月26 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支持貴州推動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提檔升級,促進貿易投資自由便利,暢通對內對外開放通道,推進開放平臺建設,加強區域互動合作。西部陸海新通道是高水平開放帶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新通道在我國西部地區編織一張南北向陸海空交通運輸網絡,加快西部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高質量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將進一步加強我國西部與東盟成員國互聯互通,是推動我國西部區域協調發展與高水平開放的重大戰略措施,也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賦予貴州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范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等戰略定位的重要抓手。
西部陸海新通道最早來自于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框架協議。該項目以“以點帶線”密切了重慶與新加坡的合作與交流,開辟我國西南地區南下入海入洋通道,是新通道發展雛形。在此基礎上,2016 年5月重慶、廣西與新加坡成立“渝桂新”海鐵聯運項目,提出推進建設“南向通道”的構想。2017 年8 月,重慶、廣西、貴州、甘肅四省市簽署《關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的框架協議》,就共同建設“南向通道”達成高度共識。“南向通道”以成渝地區至北部灣的主軸建設為重點,形成一條銜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走廊。2018 年11 月12 日中新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共同建設新的海陸通道的諒解備忘錄,“南向通道”正式更名為中新(重慶)戰略性示范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國家發改委基于更高戰略角度于2019 年8 月15 日印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指出新通道由東中西三條主通道構成:東線由重慶經懷化、柳州至北部灣出海口;中線由重慶經貴陽、南寧至北部灣出海口(北部灣港、洋浦港);西線由成都經瀘州(宜賓)、百色至北部灣出海口。三條主通道形成了縱貫我國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大動脈[1],對內密切了我國西北與西南地區的聯系,對外南下輻射東盟等國、北上連接中亞與歐洲諸國。2021 年9 月2 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新規劃》),《新規劃》強化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東、中、西三條通路建設,這三條通路整體形成與貴州東、中、西部地區銜接,有貫通貴州全域之勢,為貴州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通道經濟是指建立在交通通道、產業鏈紐帶基礎之上,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集開放經濟、流通經濟和服務經濟于一體的新興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交通通道是發展通道經濟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對于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高質量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通道經濟對我國西部地區各省份及區域經濟發展、打造高水平開放格局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一是有助于我國西部內陸省份突破海運港口制約瓶頸。新通道以海鐵聯運的方式,暢通我國西部內陸腹地各省份至海運港口路段的物流運輸,優化出海貿易條件,降低物流運輸成本[1][2]。二是促進我國西南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通道依托中心城市和三條主通道在我國西南地區形成便利的陸路運輸網絡與通道經濟網絡[3][4],優化區域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配置,實現西南地區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協同發展。三是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深化海陸雙向開放。作為一條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通道,新通道將將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有效帶動我國西部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合作,尤其是與東盟成員國的全方位交流與合作。隨著通道網絡的完善,新通道通達的市場也將更加多元化。
按照2021 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新規劃》方案,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西中東線的基本格局與在黔新增建設項目如下:一是西線工程。以打通缺失路段、暢通西線為重點,完善自成都經宜賓、百色至北部灣出海口的西線通路。“十四五”開工建設貴州(安順)黃桶至百色鐵路、加快建設隆(昌)黃(桶)鐵路敘永至畢節段,在貴州形成畢節、六盤水、黃桶等黔西地區南北貫通性融入。二是中線工程。以增強通路能力為重點,提升重慶經貴陽、南寧至北部灣出海口運輸能力。中線加快建成貴陽至南寧高鐵,增建黔桂鐵路二線、瀘州至遵義鐵路等項目,形成貫穿貴州南北的重要通路。三是東線工程。以提升既有通路能力為重點,釋放鐵路干線貨運能力。進一步推進東線自重慶經懷化、柳州至北部灣出海口通路的完善,貴州黔北地區形成對于東線的毗鄰聯結性融入。以上三條通道交通運輸線的完善與運行,將對貴州省域內交通基礎設施格局與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重要的影響,對省域及沿線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將日益顯著,也將帶來項目資金、產業布局、營商環境、生產生活服務業等配套支撐。新通道通過聚焦資源,形成產業優勢,最終發展成為經濟優勢,為貴州乃至西南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西部陸海新通道將更加密切貴州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北部灣城市群等西南多元經濟增長極的聯系,提升區域經濟合作與經濟一體化水平。具體體現在:一是中線與東線將進一步加強黔北、黔東與渝南等地區的地理毗鄰性經濟聯系;二是在西線也將進一步加強黔西畢節與六盤水、黔中安順與成渝地區的通道性經濟聯系;三是三條通道全線貫通后區域總體經濟聯系將進一步加強,推動區域產業優勢互補、優化產業布局[5],例如貴州的大數據產業將進一步與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科創走廊、科學城等形成合力,形成產教研一體化,以科技創新重塑區域經濟增長新格局。中心城市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極核”效應,對于一個區域而言,城市的中心作用越強,其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就更顯突出,并向更高的層次水平和更大的規模發展。貴州進一步與西南區域其他中心城市經濟聯系,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網絡,共同推動區域開放與發展進入更高水平。此外,西部陸海新通道將加強西南整體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推動區域向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聯動開放的發展格局[6];也有利于貴州廣泛吸引境內外人才、資金、技術等開放要素,助力貴州更好地利用綠色生態與產業、空間等后發優勢“開新局、闖新路、搶先機、出新績”。
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國際大通道,將進一步提升貴州面向東南亞、歐洲等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21 年北部灣港開通內外貿航線64 條,其中外貿航線37 條,與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 多個港口實現通航;洋浦港開通內外貿航線38 條,連接了東盟、南太平洋與印度洋。海鐵聯運班列突破6000 列,集裝箱運量達到57 萬標箱,同比增長57.5%;北部灣港、洋浦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突破600 萬標箱(同比增長18.8%)、130 萬標箱(同比增長30%)。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范圍增至6 大洲106 個國家和地區的311 個港口,運輸貨品超過600類,形成“一帶一路”經中國西部地區的完整環線。西部陸海新通道南下入海入洋的便利性為貴州克服對外經貿合作區位劣勢、擴大面向東南亞等區域的南向開放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此外,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北向發展,也將進一步增加貴州與歐洲國家的經貿合作,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貴州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國際化發展路徑,主要體現在貴州結合自身產業發展特點與優勢,反彈琵琶,超前規劃與國際化發展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平臺與載體的建設,打造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的國際化發展新格局。在具體路徑上:一是加強經貿合作,推進貴州與新通道涉及到的歐洲與RCEP 成員國友好城市開展經貿合作,加快新通道沿線重要節點經貿合作產業園區的布局,打造貴州高水平國際化開放發展平臺。二是加強產業合作,支持貴州各州市發揮既有產業優勢,吸引高端要素,在北部灣共建一批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飛地園區”,參與向海經濟,探索一條以“飛地經濟”模式“走出去”的國際化發展之路。三是加強三方與多方合作,貴州依托毗鄰成渝經濟開放高地和西部新陸海通道關鍵節點的優勢,發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共建區際產能合作支撐平臺,實施三方與多方合作、互利共贏的“走出去”與“引進來”戰略。
貴州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數字化發展路徑,順應當前技術與經濟發展的數字化、智能化特點,具有改善我國西部區域內外要素聯通流動軟約束的特征,與西部陸海新通道改善區域營商環境硬約束互為補充。具體體現為:一是深入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數字化發展布局,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超前謀劃5G 網絡、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配套數字化基礎設施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7],發布貴州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服務企業白名單,加快推進數字化通道建設,提升貴州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二是支持新通道相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貴陽改貌、龍洞堡、都拉營、黔北(遵義)、福泉等物流基地建設,提升物流集散中心配套設施,完善在黔內外貿一體化的商品流通運輸網絡體系;推動特色產品、進出口商品貿易服務平臺數字化轉型,探索物流、商貿、金融等貴州配套產業與空間的集成數字化發展,匯聚數字化合力。三是提升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政府數字化管理服務水平,開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數字化應用與推廣行動,建設智慧口岸,深入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電子化,推行無紙質化通關,加強政府管理部門與通道沿線地區與國家的數字監管合作,提升外貿商務環境的數字化與便利化。
貴州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鏈條化發展路徑主要是指以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為發展契機,超前謀劃布局各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與服務鏈的開放對接路徑。一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以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線為紐帶和西南多元經濟體為節點,在區域內編織成一張通道運輸網格,形成圍繞“通道”聚集要素的鏈條化發展模式。牢牢抓住以通道經濟帶動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引擎不放,發揮新通道的擴散效應,吸引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在通道附近聚集來發展沿線地方特色產業。另一方面,伴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強,西部陸海新通道也為區域產業鏈重構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在尊重區域鏈條擇優連接規律的前提下,超前謀劃產業分工與完善配套服務設施。一是融入區域內產業分工體系,加強在黔物流、商貿、旅游、信息服務等流通性產業與涉及農業、工業等產業多環節的生產性服務業的鏈條式發展。二是融入區域間產業分工體系,謀劃產業自身的鏈條式發展與鏈條式升級能力,加強創新驅動、空間驅動、要素聚合驅動。三是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優化并形成我國西南優勢產業面向全球拓展的生產與服務網絡體系。
西部陸海新通道在我國西部地區構建貫通國內外便捷高效的交通運輸服務網絡,吸引和聚集各種生產要素,為我國西部各省份提升經濟發展與外開放水平提供了重要平臺。因此,貴州正積極把握高質量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發展契機,結合自身優勢與周邊省份開展經貿合作,積極探索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國際化、數字化和鏈條化發展路徑;力爭在構建西部開放發展新格局中走在前列,著力打造雙循環重要樞紐和交匯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